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Bonjour个人说明书
15关注174被关注1夸夸
🌊 小程序「Bonjour数字名片」
👾 创造者的个人说明书
置顶
Bonjour个人说明书
2月前
00 后的方式重做了一遍数字名片
(*最酷的科技 Fouder/Builder 都在用 Bonjour! *)

👋 这是我一直期待了一年的日子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它改变了一切。Bonjour 希望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 🚀
2023年——我们推出了 Linkup(见上篇帖子),虽然最终没有走出去很远,但它也微弱的点燃了社交产品行业。

今天,我们推出三件产品:
1️⃣ 一张可感应的实体名片。
2️⃣ 一款可被海内外访问的 Webpage。
3️⃣ 一款可被分享的微信小程序。

所以是三件产品:可感应 NFC 实体名片、可被海内外访问的 Webpage、可被分享的微信小程序。一个卡片,一个 Webpage 和一个小程序。

这不是三个独立的产品,这是一个产品,我们称之为 Bonjour!

今天,我们重新发明数字名片,重新发明个人说明书

它就在这里。

👉 产品已上线 & 最酷的科技 Fouder/Builder 都在用!
团队全员 00 后,会用 00 后的方式创造出大家更爱用的产品,欢迎大家提反馈 & 建议(真的听劝、真的改),成为与我们共创的云 Founder / 云股东
73
Bonjour个人说明书
7天前
这次的微信红包封面是 Bonjour 联合设计师@Raisa(bonjour.bio/raisa) 一起做的「蛇来缘起」特别新年主题,这篇内容里有更多设计理念的详细介绍!

555 非常感谢我们的好朋友 Raisa Bonjour 和大家的新年礼物!🎁欢迎大家去 Connect 她和了解更多好看🤩的设计

2025|Bonjour「蛇来缘起」

00
Bonjour个人说明书
23天前
莱森的这段思考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的* Dasein*概念:人与AI的对话就像是从同一个"此”(Da)出发,向着无限可能的"在"(Sein)延展。没有足够深度的对话,就会像被定型的石膏像,失去了存在的生动性。

莱森LysonOber: 回:https://x.com/Svwang1/status/1833862397720940577 即刻也记录一下,延伸思考 -> 想象在新一轮对话中,所有人都从中间相同的单点出发,随着对话的进行遂开始向四周缓慢离散,形成多条不同的路径。如果对话不够深入、提问不够具体,最终走到终点所形成的路径就极其相似,无法区分开来。有些场景没太大关系,例如两个人都在对同一篇文章做摘要;另一些则比较要命,例如,你希望对话体(如 Claude, ChatGPT)是能给你带来启发的大师。 记住这个抽象方法,这里,Long Context 的意义已经出现了!但让我们先跳跃一下。 🔍 我在教学和观察 midjourney 的历程上深有体会,虽然是图像生成,却有相似之处。早期 Midjourney 并没有开放 Sref (Style Reference) 风格随机代码,导致生成的图像千篇一律,单靠提示词难以区分不同的格调。原因是,大家的输入文字 (Prompt) 太接近了。 后来,只需在 --sref 参数中添加一个 random(--sref random 或者 --sref image_url)就能生成随机风格或者模仿特定图片风格的图像。至此,Midjourney 刷的一下,风格百花齐放。 🤔 回到 LLM,怎么切分开呢?这里并没有 --sref 参数,就真的只能靠文字输入的区别来争取从中心点向外走出不同的路径了。 好友 @Szhans 说:「深度对话是认知镜子。」🪞 扣题,Long Context —— 深度专注的对话,可以缓缓勾勒出独一无二的路径曲线,一步步偏离平庸的交流。 从 AI 工具实操的角度来讲,由于对话可以预设,知识库自然是手段之一。类似于我们在新一轮对话的起点就已经发生了非常独特的偏移,省得每次从头和 LLM 打默契或是沟通基本共识。(一种预设) 当然,这是绝对不够的,如有可能 —— 还需对其输出模式进行简要的“诱导”。将看似为缺点的单向性质转化为优势。其中一种广为人知的基础操作是:Step by step. 推而广之,就有了 Workflow。这也是我研究 https://Dify.ai 的初衷之一。(另一种预设) Base model 会越来越强,但上面的逻辑不会变,基座愈强愈好。 --- 这也是为什么只可能教会其他人 AI 的(纯)工具价值,却难以教会其他人如何同 AI 如密友般交流以获得灵感。第一,每个人的脑子里记的东西不一样;第二,提问者自身的沟通和观察技巧熟练度不一样;第三,回应者的思考模型成熟度依旧不一样。 至少,到目前为止,LLM 的“察言观色”技巧在零预设的情况下都极其糟糕。这也是中间件如 https://Dify.ai 能发挥价值的地方之一。

00
Bonjour个人说明书
23天前
👋 各位好朋友们,我们带来了一条好消息!Bonjour 在最近获得邀请加入 亚马逊 Amazon 发起的「亚马逊云科技云创计划」。

加入亚马逊云科技云创计划后,Bonjour 获得来自 Amazon 提供的免费 Credit 助力和其它技术支持。

❤️ 感谢来自 Amazon 中国的邀请,我们将会联合亚马逊云科技云创计划资源与团队,去更进一步发展 Bonjour AI Research 道路,带来更 GenZ AI Natvie 产品。也敬请期待 Bonjour 近期更新内容。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11
Bonjour个人说明书
26天前
过度的信息流和形式社交会导致人进入“瞎忙”的存在现象,而“恐惧和敬畏”恰能唤起生命主体的本真状态。🤔

玉伯: 什么会议值得去 周末到北京参加一个如何做出海产品运营增长的会议。整整一下午,听得很入迷,全程记录了满满几页笔记。久违的感觉。 这感觉,就像十年前参加技术会议一样。真的认真在听,认真做笔记。甚至会为了两个时间上有冲突的分享,纠结去哪个分会场。 然而不知从哪年开始,再去参加技术会议,更多就是走个过场了。 有朋友说,技术会议是线下面基会,我一直不懂什么是面基。总觉得没啥可聊的,还不如线上聊。绝大部分情况下,见面不如闻名。 前不久在朋友圈说:如果一个创业者,经常去参加各种会议,那么就离创业失败不远了。 当时是一个创业者找我聊,抱怨创业太忙,天天在出差。我问他都出差做什么,他说在参加各种会议。我问他都是非去不可的会议吗。他告诉我说:其实大多可以不去,只是不好拒绝。 什么会议值得去,什么会议可以不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无论在大厂还是出来创业,我发现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会议、活动、社群,联系你、诱惑你,期待你能参加。 今天参加的运营增长会议,让我突然对该参加哪些会议有了答案:去参加那些会让自己有担心、有恐惧的会议。 比如对某块事情很需要,但没有实操经验,不够了解,如果有类似会议,去参加,往往就会很认真。认真源自对未知的敬畏。这类会议,是能够得到一些初步认知的。想养猪,得去看看猪跑,不然大概率养不好猪。 还有一种心生恐惧的会议,就是自己是分享嘉宾。准备分享,现场表达,等等,对我这类不喜交流的人来说,都是噩梦。噩梦多经历,才不会是噩梦,才有机会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分享者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要去奢谈天分,都是靠努力。拿奥运会冠军的,没有人是靠天分。只有楼下的乒乓球活动室,王大爷可以靠天分秒杀张大爷。 敬畏一切。对参会来说,倘若心无恐惧或敬畏,就别去。

00
Bonjour个人说明书
1月前
这次的 Bonjour,漂亮的有点不像实力派

现在你可以 点击添加+「自由」拖动,页面上看到的 一切组件

🏞️ 可以展出自己精心打磨的作品集合
🏆 展出人生照片 / 高光时刻,可能是某次参与 Hackathon 的得奖照片,也可能是在某次展会上的高光分享
🎮 展出喜爱的游戏、专辑、甚至是某段博尔赫斯的文字

Bonjour! 现已全面上新,更优雅的陈列与交互,现在就在眼前。
🤩 欢迎最酷的 Builder & Founder(你)在留言中晒出 Bonjour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