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菜菜有点忙
67关注398被关注0夸夸
B端IP私域&社区产品运营
有很多想法记录中
菜菜有点忙
10月前
今天跟小伙伴探讨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只仓鼠,外面世界末日了,你会怎么做?是觉得既然世界末日了,那我就没必要那么勤奋地去找食物?万一出了变数,世界末日被改变了,但你在冬天来临时没有储备好粮食怎么办?

当我们身处在一个环境里,遇到了现阶段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或者安排,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不喜欢,也不认可,就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交付,但这样也会把我们自己变成那只被温水煮的青蛙,一旦我们离开这个环境,由于过去一直没有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训练自己,重新进入竞争激烈的森林里,可能很容易被淘汰,因为外面还有更多保持着训练状态的竞争者。

所以我不愿意自己用将就的状态过日子,要么换个环境,要么在这个环境,只要有我感兴趣、想要尝试的事情,就要争取做到最好,因为这也会反向训练我自己,掌握更多新的经验和技能,度过的每一秒也都是我自己的时间。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我是第一次听竹子的播客,挺喜欢这一期对时间管理的探讨,值得推荐。

1、让生活进入正向的循环系统中。

当我们觉得生活正处于向下的负向循环中,一环扣一环地混乱疲惫,这时候调控单个环节是很难改变整个系统的,我们要寻找到系统中的杠杆点,即寻找到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采取操作进而改变整个系统的走向。

单纯这样概况可能会让人觉得这一期又是在讲理论的东西,实际上竹子有很坦白地分享她前几年身处于这样负向循环的系统中有哪些行为和困扰,是可以让我们更感同身受的。

竹子寻找到杠杆点就是:调整睡眠。通过建立一些routine(规矩/机制),是可以培养一个习惯的,例如竹子会在睡觉前2个小时,手机调成勿扰模式放进抽屉里。

我听了播客才知道竹子现在是在晚上21:45左右熄灯睡觉(太早了吧😂),对应的是她醒得也很早,早上5点半就自然醒了。竹子也有统计了下她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是8~9个小时,并且她也不太相信其他所谓创业者就是得短觉、精力充沛者不需要睡太多等说法,至少她不是这样的类型,也推荐大家去看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

2、打造模块化生活,通过模块化事项来构成稳定的生活系统。

人的痛苦大多是来自于内部混乱,通过规律可以固定住变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竹子计算过自己的生活里有80%的时间是模板化、稳定运作的事项,不需要自己另外地思考,由此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稳定性结构。

竹子每天从晚上22点~第二天6点,有8个小时是固定的睡眠时间。每天6点~8点半这2.5个小时也是固定的模块事项:陪孩子、吃早饭、锻炼身体/送孩子上学。早上10点~晚上18点这8个小时也是固定用于工作的(竹子有提到这也是她喜欢坐班的原因,可以形成模板化的生活安排)。晚上18点~19点半这1.5小时也是她固定回家陪孩子、吃饭的世界。

这4个模板加起来就有20个小时,这20个小时就构成了每天24小时里80%固定发生的模块化生活,高度规律化后就可以确保这四个模块是日复一日地稳定运行和发生的。

剩下的4个小时即使有部分是碎片化的时间,但至少有一半也是可以完全属于自己的。得到这些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前提还是上面所说的两点。

另外,她关于如何利用空闲时间提升自我认知的探讨,也是挺有启发的,推荐~

025.鸡血爆棚,这样管理时间我一年能读50本书

嗨咻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每次在朋友圈里溜达,给大家点赞时,我总有一种皇帝批阅奏章的心态:很好,朕已阅!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非对称风险》 这本书真的很难啃,尤其我在国庆回老家期间看的,全程伴随着家人看国产连续剧《好事成双》《爱在青山绿水间》的背景音,所以看得更慢了。

比较推荐第3章【如何合法地控制他人】,作者尝试探讨在现代化企业里为什么会倾向招聘长期员工而不是跟流动商单次合作的形式而存在,本质上是制造不对称的风险环境。跟供应商以外包形式合作单次项目以及招聘长期工作的员工,两个方案里企业所面对的风险是不同的。

整体来说作者举的例子和思维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确实难啃😂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前两天有做短视频IP的伙伴来我们团队交流,见到面就用粤语跟我们打招呼,我也用粤语打了招呼,结果人家一眼认出:你是潮汕人

无法隐藏的除了爱和咳嗽,还有我的潮汕口音😂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在看到《三双鞋》这本自述创业史之前,由于作者谢家华先生在2020年去世,有不少文章跟进了作者在出版这本书之后的10年人生变化,我也先看到了,所以我看这本书的心情很复杂。

作者2010年出版这本书时是站在他的人生巅峰,亚马逊在2009年刚以12亿美元收购了他作为创始人的鞋类电商平台Zappos,并允许品牌继续独立发展。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可能以为那是他目光所及的人生故事,所以他带着“早已预料到”的口吻来回顾他一路走来的故事和创业成功史,而我却在这本书之外,看到了作者在之后10年的生活变化和提前到来的故事结局,这种不同时间阶段的镜头视角,让我感觉心情挺复杂的。

另一本值得推荐的书《模仿欲望》,作者就曾经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已经获得亚马逊12亿元收购投资的Zappos创始人谢家华先生,他在2013年启动了新的创业项目【拉斯维加斯中心开发计划】,希望打造成另一个硅谷。

不止于此,他还在Zappos和拉斯维加斯项目的团队里实施新的管理机制【合弄制】,试图实现彻底的管理机制扁平化/去中心化,去掉传统的金字塔管理结构,而是形成一个个项目小组,成员可以担任任何角色,不再有等级制度。

这个尝试在《模仿欲望》里有提及后续的发展,在原本的金字塔管理结构,人们模仿、相互竞争的可能只是同个业务板块的同事或者上司,在工作绩效/反馈管理下,是可以形成良性的成长和竞争意识,这种竞争强度并不会太大。

而在去掉了带有等级制度的合弄制里,每个人都是你的竞争者,人对于竞争、模仿的焦虑被激发到最大强度,时刻都在担忧自己被淘汰出局,而那些跟谢家华关系亲密的人却可以独善其身,多位高管承受不了这种竞争失控的焦虑而自杀身亡。

而谢家华先生患有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和脸盲症,自己也陷入追求所谓幸福的幻象里,放纵耗损自己的身体健康,2020年因住处意外失火而去世。

这两篇文章探讨了谢家华先生在2010年出版《三双鞋》之后10年的人生和困惑:

《谢家华之死:梦想家一生兴衰》
mp.weixin.qq.com

《谢家华:追求快乐与悲剧终局》
mp.weixin.qq.com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最初留意到《三双鞋》,是因为孟岩和少楠都推荐过这本书。

书的脉络基本上是围绕作者谢家华先生的成长和创业史,他在1999年投资了鞋类电商平台Zappos,之后参与管理,并带领Zappos在2008年达成年营收10亿美元的成绩,亚马逊在2009年更是用12亿美元收购了Zappos并让品牌继续保持自主经营。

Zappos认为客户服务是核心,他们不愿意将客户服务板块外包出去,不惜将总部从旧金山搬到拉斯维加斯,以确保可以招聘更多愿意在客户服务中心用心工作的员工。

书名也来源于品牌独有的客户服务机制,允许顾客购买三双鞋进行试穿,并免费退回另外两双鞋,退货运费当然是很贵的,但Zappos把它当做是市场开发费用,他们还为用户提供365天免费退货的服务。

Zappos把用户一生的价值看作一个可变化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随着品牌跟每个用户更多正面的情感交流而提升,例如每个品牌的客户服务中心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用户来电和邮件,而Zappos把每一次接触都看作品牌打造客户服务和用户体验的机会,也因此他们的客服中心跟其他品牌很不一样。

Zappos不会将客服每天接入电话数量作为考核维度,因为在这个考核维度下,客服只想着尽快结束通话,Zappos认为这不是很好的客户服务,所以他们不会计算客服通话时间,最长的用户通话记录是6小时,假如用户来电咨询的鞋款恰好售罄了,客服还会将用户介绍到其他有库存的竞品网站购买。

实际上,电话带来的销售额只占Zappos营收的5%,但品牌发现每位用户一生中至少给他们打一个电话,所以他们希望利用这个机会给用户建立一个永久的记忆。Zappos希望通过一个个电话,跟用户建立一辈子的关系。

Zappos认为「如果你树立了正确的企业文化,大部分其他的东西例如最好的客户服务,建立长期品牌,充满激情的员工和顾客,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他们在团队文化的建设上花了很多心思,包括Zappos会持续从团队收集团队成员、供应商、顾客对Zappos文化的理解,而出版做自己的文化书,同时他们将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作为品牌财富,希望为员工提供不断阶段的培训指导,以确保员工可以在这里获得个人和专业维度的持续学习和发展。

Zappos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和品牌是同一硬币的正反两面。品牌也许在开始时会比文化滞后,但是最终二者将会并驾齐驱。你的文化就是你的品牌」,不少对品牌和文化有感情的人们(包括顾客、员工、供应商等合作伙伴),以及基于这些人而建立的口碑价值在一开始是看不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品牌和文化上的投资会获得成倍的回报。

几乎每个企业都在说我们是“顾客至上”,但实际上能做到这点的企业是不多的,所以我之前在录制播客时有提到,海底捞之前在客户服务上做到:让每个员工都将“顾客至上”落地到一线的服务员环节,背后的组织管理/团队文化打造是很厉害的。

假如企业宣传自家是“顾客至上”的,员工给顾客送了果盘啥的额外福利,之后却受到批评或者绩效考核,员工是会用脚投票的,做了没有受到赞赏反而是批评为难,大家肯定是不会给自己找麻烦,久而久之“顾客至上”的价值观/理念也就是形同虚设,并没有真的落地到一线环节。

这本书值得推荐,而且很易读。
72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如果有人跟我说我会花时间听一期3小时以上的播客,以前的我是不会信的😂,结果今年确实听了两期3小时以上的播客,播客质量很不错。

这期聊《精力管理》的播客值得推荐,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原来人觉得疲惫的原因是有多种的,并不是简单归结为精神疲惫或者体力透支,书里将人的精力来源分为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体能是容易理解的,日常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就会构建起人的体能状态或者基础。而情感则指向人的情感账户,当我们缺少时间去做例如:跟家人/好友进行链接&深度沟通、自然环境的休息放松、培养爱好等各种充值我们情感账户的事情,时间久了,我们也容易感到来自情感维度的疲惫。

思维则指向我们使用大脑的方式,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切换工作以确保大脑可以获得休息,日常的刷手机并不是大脑的休息。意志则指向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追求人生目标、意义感的价值观,假如我们没能做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事情,长期以往,也会带来意志层面的疲惫。

另外推荐下《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虽然这本书的书名看着有点不靠谱🤣,不过作者是日本神经科医生,围绕如何提高和高度注意力,从身体和大脑维度也分享了挺多实用的建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下。

EP13《精力管理》:如何从无法抹去的疲惫感中彻底恢复?

纵横四海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在推荐一些围绕品牌处于低谷/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优质文章时,我都会提醒自己写推荐语避免太过于批判口吻,因为一个品牌的战略/策略落地推行到一线环节,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实际上都会涉及到很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协调和利益分配。

我们和作者都只能针对当前阶段所观察的、所能获取到的财报信息等进行分析探讨,实际上品牌是在持续变化发展的,有可能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品牌方也意识到,正在解决中,只是很难快速明显地产生结果。

通过输入这些优质文章,我更倾向是向大家推荐优质的内容源、和分享些我觉得有意思的分析视角。

mp.weixin.qq.com
推荐语:
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在2021年3月上市了,不少人将薇诺娜的营收增长和长期超过80%的毛利率,归因于品牌定位于细分的敏感肌赛道。站在当时,总结国货药妆第一品牌成功的成长之路是很明显,深耕于敏感肌的细分赛道,主打的“舒敏系列”占据了营收4成,拥有稳定的用户复购率。
但结合2年后的文章来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用户和市场是在持续变化的,因此当时的优势也可能会转变,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分析文章来看,是可以更连续性地观察到品牌的发展。

mp.weixin.qq.com
推荐语:
薇诺娜最初是由云南第二大药企滇虹药业孵化出来的药妆品牌,通过跟皮肤科医生合作临床研究、产出了大量学术文章,并进入医院获得医生推荐,成功进入一线患者治疗的应用场景里。
同时,薇诺娜从滇虹药业剥离划归贝泰妮集团,其实贝泰妮创始人郭振宇先生也是滇虹药业创始人周家礽先生的女婿,曾接管执掌滇虹药业,并成功打造了国内网红洗剂品牌康王。如果对薇诺娜品牌发展背后的基因背景感兴趣,这篇文章很适合作为信息补充。

mp.weixin.qq.com
推荐语:
薇诺娜之前为了强调品牌专业度和调性,线下只入驻连锁药店和屈臣氏等连锁零售门店,不入驻CS渠道,直到2022年11月才开出第一家零售精品店。随着品牌营收过多受到线上电商和大促节点的影响, 线下布局将是关键。
另外文章里补充了一个视角,敏感肌作为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细分领域之一,假如将功效性护肤需求进一步扩大,用户的产品选择很多,不仅仅停留在敏感肌的护肤场景里,薇诺娜现阶段可能遇到的是来自功效性护肤产品的市场挤压。

mp.weixin.qq.com
推荐语:
薇诺娜曾以“专注敏感肌”定位于细分赛道,以有较大增长空间的功效性护肤市场来倒推品牌的增长空间,结合2023年最新的数据,显示品牌正于增速缓慢的状态。
问题可能在于整个功效性护肤赛道的增长空间,并不等于品牌自己的增长空间,品牌需要提前预测到自己的天花板并采取相应的产品布局策略应对。从单个爆款产品,到形成能够带动整个护肤系列/组合产品销量的“大单品”号召力,可能是值得思考的环节,这篇文章切入的几个观察视角都值得深思。
00
菜菜有点忙
1年前
我最近为了输出视频文案/脚本,又开始围绕单个品牌输入调研横跨几年的分析文章和财报资料,看到不少优质的文章内容,顺带推荐下~

mp.weixin.qq.com
推荐语:
瑞幸咖啡和连咖啡在2018年大打价格战,在外卖咖啡赛道进入价格竞赛,背后是营收模型开始崩盘,连咖啡转盈为亏,并在2019年开启了“闭店止损”计划,关闭线下门店,瑞幸则在2020年初曝出财务爆雷的消息。
价格战也冲击了线下实体咖啡店和小型连锁咖啡品牌,在2023年5元咖啡已经是常态的当下,回看这篇2020年的分析文章,当时作者提出的疑问依然有效。

mp.weixin.qq.com
推荐语:
瑞幸咖啡在2021年9月提交了经过审计的2020年财报,由于财务暴雷正是这年发生的,所以相关的数据很值得关注。
其中,主打到店自提的快取店已经成为瑞幸主要的门店形式,占比超过96%的直营门店比例,而仅做外卖咖啡的外卖厨房店则从年初的126家店收缩到年末的4家,到了2021年已经全部关闭,指向的是:瑞幸曾大打价格战的外卖咖啡赛道,已经被到店自取取代,成为用户主流选择。对应的用户消费场景变化,也很有意思。

mp.weixin.qq.com
推荐语:
被采访者杨飞,曾担任瑞幸咖啡首席营销官(CMO)、现任瑞幸咖啡首席增长官(CGO),负责品牌营销和用户增长,在2022年5月接受了大钲资本的专访。
这篇采访明确说了瑞幸在2020年调整了品牌定位,确定了大拿铁战略,瞄准奶咖产品,当然也许是为了强调品牌卡位专业咖啡的专业度&战略高度,品宣时都比较少提到大拿铁战略,但只有切入大拿铁战略,才能理解瑞幸的很多成绩和变化,不仅仅在于低价咖啡,而在于新的品类赛道“咖啡饮料”。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