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袁六伟
79关注1k被关注3夸夸
月入10万+的指令工程师
AI指令MCN公司老板
公众号:袁六伟
袁六伟
11天前
我们为人父母的,哪有资格教育孩子,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和孩子学习。

比如我问闺女,今天期末考试,会紧张?她说,爸爸,我还没考啊,哪知道我紧不紧张。

我们老是怀念过去,杞人忧天,孩子永远活在当下,而这才是幸福的精髓。
00
袁六伟
21天前
和朋友聊天有感,人生,只要没到终点,错了输了都可以重来,重要的是你敢不敢迈出来。

35岁失业,就完蛋了?这只是插曲,放下可怜的面子,去送个外卖,养家糊口,这是给自己给家人最大的定心丸,因为你打不倒。

中考高考,没考好,进入普通学校,然后就会一步差步步差?不是这样的,普通环境也有优秀的人,学校多糟糕世界多糟糕,跟我们没多大关系,我们选择的小圈子三五好友才真正影响我们。

婚姻中没遇到对的人,人生就这样了吗?不是的,永远可以偷偷强大自己的赚钱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当你可以离开任何人,幸福就永远离不开你。
00
袁六伟
1月前
AI,正在毁掉年轻人的未来?

时代大潮滚滚而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hi,我是六伟。

最近全网都在焦虑AI会不会抢饭碗,似乎人人都成了被淘汰的对象。

比如我文章的评论区,就有读者骂我,太TM没有人情味儿了,用AI帮企业降本增效,让海量的打工人失业没饭吃。

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零和游戏。

就是世界是一个固定的蛋糕,AI拿得多一点,人类就少一点。

他们认为,虽然AI可以替代大部分机械性重复的工作岗位,但是,随之带来的也是更多人失业。

短期,企业受益了,因为的确降本增效了。

长期看,实则加剧了经济的恶化,失业的人越来越多,购买公司产品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回旋镖,早晚会回杀到当初降本增效的人头上。

但他们不知道,世界是一个无限游戏,蛋糕是可以越做越大的。

翻开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大量工作岗位的消失,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新机会。

蒸汽机淘汰了马夫,却催生了火车司机;互联网消灭了打字员,却诞生了程序员。

历史一再证明,技术革命带来的从来不是末日,而是新生。

1、新职业的诞生

前几天和一位人工智能公司的HR聊天,她说他们公司正在疯狂招人。

AI模型训练师、数据标注师、指令工程师......这些两年前还闻所未闻的岗位,现在年薪都开到了30万起步。

据艾媒咨询统计,20234年第一季度,AI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过200%,平均薪资涨幅达到35%。

更有意思的是,AI不仅创造了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还在各个领域催生出新的机会。

社交媒体上,一大批"AI应用师"崛起,他们用AI生成的图片和文案月入过万;

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开始学习用AI辅助工作,效率提升后接单量翻倍;

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教人使用AI工具的培训师,课程供不应求。

2、历史的启示

翻开历史,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经历过类似的恐慌和质疑。

工业革命初期,纺织工人砸烂机器,担心机械化生产会让他们失业。

但最终的结果是,工业革命不仅没有减少就业,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统计,1760年到1830年间,英国的就业人口不降反增,增幅超过了150%。

现在的AI革命也是如此。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就业前景报告》预测,到2025年,AI虽然会让7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但同时会创造1.33亿个新岗位。

机会正在向着新的方向迁移:重复性工作减少了,创造性工作增加了;体力劳动少了,脑力劳动多了。

关键在于,我们要主动拥抱这种变化。

现在担心AI会抢饭碗的人,就像当年担心电脑会让所有人失业一样。

事实上,真正的威胁不是AI本身,而是无法适应变化的惰性思维。

那些提前布局、主动学习的人,都在AI浪潮中抓住了新机会;那些无视变化、故步自封的人,才是真正会被淘汰的对象。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一次筛选,筛掉的是无法适应变化的人,留下的是敢于拥抱未来的人。

在这场AI革命中,机遇永远大于威胁,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 祝好。
11
袁六伟
1月前
热爱冬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以每天做一个不重样的湖北火锅
00
袁六伟
1月前
我们这代人要做好做持久战的准备。

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岗位减少60%,大学生就业困难。

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工序列制,导致老员工不离职,新人难进。

为避免断供危机拖垮整个国家,日本选择保护老员工,牺牲大学生。

推出“延缓就业”政策,包括乡村振兴和研究生扩招,30万人回流乡村,40%毕业生考研。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加剧危机,150多家银行倒闭。

日本“失落的一代”错过职业发展黄金十年,成为收入和结婚率最低的群体。

30年后,日本经济恢复,债务问题解决。
92
袁六伟
1月前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名为《工作的新未来》的报告,核心观点是到2035年左右,50%的现有工作都会被AI取代。

这个预测太保守了,我现在95%的工作流,都外包给了 AI。
02
袁六伟
1月前
身价千万的老板,拿不出三万块

成也现金流,
败也现金流。

最近和一个开连锁便利店的老板吃饭,他说现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前几天想买个新车,到手付款的时候都拿不出几万块钱。
我当时就惊了,你一个开了好几家店的老板,怎么连几万块现金都拿不出来?

他苦笑着说:"现在的老板,有钱的都是账面上的数字,真要说现金流,可能还不如打工人。"

1、纸上富贵的困境

现在很多老板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都是在玩命拆东墙补西墙。

房产、设备、库存、车子看着价值不菲,但都是沉淀资产,根本动不了。

真要说随时能支配的现金,还真不如月薪两三万的白领。

有的老板一年到头忙得脚不沾地,结果到年底一算账,发现净利润还不如自己请的财务。

前两天看到一个数据,说全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65%。

也就是说,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借钱维持运转。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大把现金流进账,老板们也敢借钱扩张。

但现在经济下行,很多企业就像是在冰面上行走,随时可能掉进冰窟窿里。

2、资金链的生死时速

其实对于经商的人来说,最致命的就是资金链断裂。

很多老板都说自己在玩"十个瓶子九个盖"的游戏,永远在用新进的钱去填补前面的窟窿。

今天找这个借点,明天找那个垫点,后天再去银行转点,就这么来回倒腾着。

更要命的是,现在各种"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层出不穷,专门盯着这些有点闲钱的老板下手。

从P2P到虚拟货币,从原始股到收藏品,哪个项目不是号称能翻几倍?结果最后都变成了镰刀,专割这些急于钱生钱的老板们。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不是你的钱,早晚都要还回去。

那些靠负债、靠借贷支撑起来的富贵,其实都是在给自己挖坑。

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下,能稳稳当当握在手里的现金,才是最实在的财富。

人这一辈子,与其追求看起来很风光的门面,不如脚踏实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毕竟能睡个安稳觉,比开着豪车也睡不着要强得多。

祝好。​​​​​​​​​​​​​​​​
32
袁六伟
2月前
大环境不好,超级个体会更值钱

上周我碰到一个老朋友,他刚从某互联网大厂离职。

他感叹的说,公司又开始裁员了,连15年的老员工都不放过。

但让我意外的是,他并不沮丧。

"反而觉得是个机会,准备自己出来干了。"

作为一个从阅读培训、项目外包到社群团购,现在做AI公司的连续创业者,我太理解他的选择了。

为什么?因为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近找我做AI商业化咨询的,有三分之一都是从大厂出来的人。

他们不缺技能,不缺资源,缺的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价值的方向。

2023年,我们服务的个人客户中,有22%在半年内实现了月入3万+,其中8%达到了月入10万+。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超级个体"。

什么是超级个体?不是打工的,也不是老板,而是用"共创模式"链接资源和机会的人。

我有个学员,原来是某电商平台的运营,月薪2万。

现在他靠AI定制服务,一个人就能服务5家公司,月收入突破8万。

为什么?因为他不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成了"AI+人"的混合型专家。

有人可能会说:"这听起来很美好,但我没有那么多资源和人脉啊。"

但事实恰恰相反:大环境越差,超级个体的机会越大。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企业为了降本增效,越来越倾向于用外部专家而不是养全职员工。

2023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6%。

第二,AI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个人创业的门槛。

以前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加几个AI就能搞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危机时期,市场最缺的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但要提醒你的是,不要以为成为超级个体就是简单地"接单子"。

我见过太多人以为找个平台接点单就能月入过万,结果干了俩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真正的超级个体是什么样的?

第一,要有自己的专业壁垒。

不是什么活都接,而是专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比如我的一个学员,专门做AI教育培训方案,现在客单价做到5万+。

一个学员专门做高校AI内训,一天出场费2万+。

第二,要善于链接资源。

我的公司就是用"共创模式",把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都连接起来,创造超额价值。

第三,要持续学习和迭代。

技术在变,市场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学习能力。

给想成为超级个体的朋友三个建议:

1. 找准自己的"超能力"。

不是看市场热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2. 先从副业开始。

不要一下子就辞职创业,而是先通过接单积累经验和口碑。

3. 建立自己的信任体系。

靠谱、专业、有效率,这才是超级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属于超级个体,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们敢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你准备好成为AI超级个体了吗?
02
袁六伟
2月前
当你失业一无所有的时候,你的最后一张牌

上周,一个做了15年产品经理的朋友给我发消息:"我被裁了,46岁,一分钟都没缓冲时间。"

不只是他。

最近找我咨询的人里,有BAT的中层、知名教培机构的讲师、还有传统制造业的老板。

他们有个共同点:都在被AI急速重构的行业里,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了。

作为一个经历过外卖创业失败、阅读培训被市场淘汰、现在做AI商业应用的连续创业者,我太懂这种感受了。

2021年,我的培训生意做不下去,还查出肿瘤复发。

那时我躺在床上,第一次认真思考:当一个人失去一切,他还剩什么?

现在我终于明白: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最后一张王牌 - "专注"。

什么意思?

给你看组数据:

- 2023年35岁以上的失业人群中,只有12%在原行业找到了工作
- 但是68%的人通过转行不仅就业,还实现了收入提升
- 其中表现最好的?那些"敢于放下过去,专注一个新方向"的人

就拿我们公司的例子。

一个之前做了8年电商运营的学员,被裁员后决定死磕AI写作。

开始很多人笑话他:"大把写手都失业了,你现在才开始?"

但三个月后,他靠AI代写,月收入从2万变成了8万。

为什么?就因为他敢于抛下过去8年的经验,专注在一个新赛道上从零开始。

有人会说:"你说得轻巧,我都要吃不上饭了,哪有功夫专注?"

说实话,我经历过啃方便面的日子。但正是在最穷的时候,我悟出一个道理:穷人才更要懂得专注。

为什么?

第一,专注省钱。

与其报这个班学那个课,不如用3个月时间死磕一个方向。我见过太多人,裁员后慌不择路,结果把赔偿金全花在各种培训上,最后样样都懂,样样都不精。

第二,专注来钱快。

市场永远缺少专家。数据显示:2023年,所有35岁以上求职者中,那些"单一领域专精"的人,平均求职周期比"多面手"短37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专注能让你重建信心。
就像我那个转型做AI写作的学员说的:"当我终于能用AI生成一篇爆款文章,比我之前8年的所有成就加起来都有成就感。"

那么问题来了:失业后,怎么找到值得专注的方向?

我给你三个实操建议:

1. 找到"痛点交集"

把你过去的经验和新兴行业的痛点画个交集。

比如我就是用过去做培训的经验,切入了AI培训这个赛道。

2. 先活下来,再活出彩

不要一上来就想着月入10万。设定一个最低生存标准,然后给自己3个月时间专注学习和实践。我们有学员一开始接单只收499,现在已经做到4999了。

3. 向钱看,向厚赚

选择方向时,不要只看现在谁赚钱,要看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就像现在的AI应用落地,可能比AI算法工程师更容易出手。

最后,我想说一个残酷的现实:

这个时代,35岁失业真的很常见。但更可怕的不是失业,而是在失业后仍然不知道自己该专注什么。

我见过太多人:
- 有能力,但不敢放下身段重新开始
- 有经验,但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怀念过去
- 有机会,但总想着等一个更好的机会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专注就是你最后的尊严,也是唯一的出路。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