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奥兰多Ruthburg
7关注372被关注2夸夸
前外企HR,现自由职业者
女权主义者,职业规划&女性个人成长咨询师
公众号「奥兰多话不多」
奥兰多Ruthburg
12:49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问我现在自由职业有没有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

我说没什么特别远大的目标,什么三年五年计划,绝对是没有的。

但确实有想做的事情,也一直在进行中。

比如,我想认识更多有趣的、对自己在做的事情/工作很有热情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贡献我的技能,参与到他们的事业中,和他们一起工作。

比如,我想为更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以后的自我教育提供更多方向性和方法性的分享和服务,在自我认知、理财、女性主义等等这些我认为很重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涉及的领域,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

比如,我想探索在AI时代下,当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团队,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由职业,我们可以怎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合适的人,建立起一个灵活却高效的协作组织,达成彼此之前长期的合作。

但这些事具体能做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外界的标准要求我一定要做成什么样,要达到什么KPI。

我也没给自己设定什么具体的目标,因为这些事我都没做过,一些很客观的目标其实我也定不出来。

我唯一的期待,如果这可以叫做目标的话,就是我希望,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是开心的,我是能够一直不断在思考的,我是在不断成长的。

就够了。
00
奥兰多Ruthburg
2天前
我是一个在理性上不相信“永恒的感情”这件事的人,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都不相信自己和哪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

和前男友刚谈恋爱的时候,有一次约会快结束了,明明我是很开心的,却突然泪流满面。

前男友问我为什么哭。

我说:和你在一起我好开心,但我知道这种幸福有一天是会消失的,但我不想让它消失,我想和你一直在一起。

说完哭得更厉害了。

我不确定当时他有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但他也没有安慰我,说一些类似“放心不会有这一天,我们不会分开的”这样的话,只是安静地抱着我,听我哭了很久。

不知道为什么昨天晚上我突然又想起了这件事。

想着想着又再一次泪流满面。

我不是在为我们最后分开了而感到难过,也不是对前男友还有什么留恋。

我只是想到,人生有太多太多的事与愿违,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会一个人离开。

但即使如此,你还是想拥有这样美好的感情,哪怕只能拥有很短的时间,哪怕你早就知道它终有一天会结束。

但你依然还是会期待。

这或许就是佛家所谓的“人生之苦”吧。
71
奥兰多Ruthburg
3天前
我是那种如果躺到床上超过一个小时还没睡着,这一整夜就很难再睡着的人。

但最近我突然发现,这种情况好像很久都没有发生了。

即使一开始确实入睡困难,脑子里有很多念头跑来跑去,但之后总能慢慢放松平静下来,最后顺利入睡。尽管这个过程有时候可能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我的整体睡眠质量也因此好了很多。

我觉得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我现在已经不把“睡不着”看成一件很严重的事了。

因为自由职业的缘故,现在我不用早起通勤,也不用在公司坐班。我知道如果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补觉。

以前一旦没有及时入睡就再也睡不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过度担心因为没睡好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然后越想越焦虑,整个人一直无法放松下来,最后导致整夜都无法入睡。

而现在遇到入睡困难的情况,我的想法变了,我会想:没关系,反正明天随时都可以补觉。不再因此感到焦虑,反而就能更快入睡了。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心很重的人,总会不自觉地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看得很重,就比如睡眠这件事,还有其他像是工作、感情、自己的日常表现等等。

这种特质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件好事。因为看重,所以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于是就更有可能取得好的成果。

但同时,它也会消耗掉我更多额外的精力来对抗由此产生的焦虑。

不知不觉改善了失眠问题的这件事,让我突然有了一个感悟:

有时候,不要把一件事看得太重,或许反而能让这件事的进展更加顺利。

因为看得太重就会引发焦虑,你的一部分精力和能量就被分散去对抗这些焦虑了,你用在这件事本身的精力和能量反而变少了,而焦虑同时也有可能导致你的动作变形。

而当你放松下来,其实更有助于你把精力全部集中于这件事本身,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也就更能洞察和顺应这件事本来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上使其更进一步,反而能更快地达成目标。
00
奥兰多Ruthburg
4天前
在大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包装自己的今天,在求职面试中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说实话?如果说了一些假话会被面试官识破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个人的建议,面试中最好的策略其实是:不要说假话。

它和“完全说实话”的区别在于,它能给你一定的发挥空间。

比如,面试官问你有没有做过A,而你确实没有做过,但你大概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用“完全说实话”的策略回答这个问题,你可能只能说:没有。

但如果你用“不要说假话”的策略,你就可以说:“我曾经了解过A”,然后把你了解的内容说一下。或者,你也可以说:“我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B”,然后把你当时做B的经历介绍一下。

成年人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招聘一个候选人需要考量的维度也是多方面多层级的。

有时候面试官问你有没有做过A,并不意味着这个职位真的要求候选人一定要做过A,而是希望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候选人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到底达到一个什么程度。以及通过候选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考察Ta是否有可能解决今后在工作中发生的类似的问题,从而判断Ta能不能胜任这个职位。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是在这个领域经验和能力都高于你的面试官,基本都能判断你说的内容真实度大概有多少,所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在面试中编造了一些经历,面试官也没说什么,你最后还被录取了。你可能会因此觉得是不是我以后在面试的时候就可以大胆胡编乱造了,因为好像面试官也没有发现。

但其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对你有没有说实话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在意。

还是那句话,招聘一个候选人需要考量的维度是多方面多层级的。有可能你编造的那些经历并不是面试官想考察的重点,或者Ta想找的就是能够非常自信地说一些无伤大雅的假话的候选人。

总结来说,求职面试中面试官所考察的,是你与这个职位的匹配度到底有多高。但作为求职者,你并不知道面试官的具体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些标准是不会写在招聘广告上的)。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符合你价值观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多多展示自己,其他真的不用考虑或者内耗太多。
00
奥兰多Ruthburg
5天前
以前还在上班的时候,每当我想要换工作,我的求职心态都是:哪家要我我就去。

因为应聘的公司规模都比较大,所以也没踩过什么雷。

在刚开始自由职业的时候,我还是以这种心态去找合作的甲方。

但我马上就发现不对劲,因为我的合作方变成了一个个小团队,甚至是个人,我已经无法从公司规模、行业排名等等这些信息来判断用人方的靠谱程度了。如果不进行筛选,即使最后他们愿意与我合作,在之后的工作中也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也因为一开始没什么经验,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遇到过一些合作非常不顺利的甲方。

自由职业半年多,我的一个非常深切的体会就是:

好的甲方和好的候选人一样难找!

如果要说10年的人力资源从业经验让我获得的最有价值的能力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对于人的判断和筛选能力:怎样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合适的标准找到符合要求的人。

哪些标准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哪些标准是可以妥协的?

这两个问题,用来做招聘找候选人适用,用来找甲方,也同样适用。

比如最近我遇到一个甲方,说好今天下午2点面试,结果时间到了他不出现,也没有提前告知我要改时间。那就算他的工作机会我非常感兴趣、待遇各方面也都不错,我也是不会合作的。

守时、懂得尊重他人的时间,是我的底线要求之一。

而且,现在我遇到突破我底线的甲方,都会坦诚地告诉他们不能合作的原因,而不是随便找个很官方、触及不到问题核心但可以维护表面和谐的理由。

因为我要让更多想要找我这个类型的自由职业者合作的甲方知道,我们在意的是什么,如果你想和我们合作,那你又要做到些什么。
00
奥兰多Ruthburg
6天前
前几天接受了《第一财经》杂志的采访,主题是关于“应届生身份年限放开对企业招聘的影响”。

采访我的记者对我说,因为这个政策的放开,所以很多同学会在毕业以后先不找工作,脱产考研或者考公一两年,如果考不上,再开始找工作。

她问我有没有在招聘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同学?对这样的候选人怎么看?会不会觉得他们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会不会担心他们入职以后没多久又回去考研考公了?

我说,没什么特别的看法,和其他候选人一样对待。

她告诉我她采访了一些我的HR同行,他们都不太喜欢这类候选人,因为觉得他们存在她刚才提到的不稳定因素。

我说:也许确实是这样,他们的担心可能是对的。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将心比心,我觉得年轻的时候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太正常了,谁年轻的时候会想得特别清楚呢?(也许也有,它们是极少数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别说刚毕业的年轻人了,你就是问现在的我,我大学毕业都十年了,我对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想得特别清楚了吗?

坦诚地说,比刚毕业的时候是清楚了一点,但仍然还是会有想得不是很明白的地方,想要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索。

所以,我觉得应届生毕业以后去尝试考研考公,或者尝试别的其他什么都非常正常,就是每条路都想试试嘛,如果有尝试的条件,我非常鼓励大家想尝试什么就去试。

不只是对应届生、对年轻人,我在内心里其实一直希望整个社会可以给每一个个体多一些试错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希望整个社会环境能够多一些包容。

落到非常具体的小事上,就是无论这位同学有没有过脱产考研考公的经历,我都会一视同仁。

当然,我可能属于比较小众的HR。

但我始终相信,虽然我们每个单一的个体都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但我的所有行为,都代表了我希望我身边的社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只要我能做到,我就会去做。
11
奥兰多Ruthburg
7天前
昨天在读书会上有共读伙伴提到想要通过AI提高阅读效率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共读伙伴们分享了,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尽快了解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点和干货,那把阅读材料给到AI,让它归纳总结,你再看它归纳总结的内容,确实可以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但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通过阅读进行思考,想把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为自己所用、改善自己的生活,那用AI的帮助可能不会很大,或者说起不到特别多提高效率的作用。

根据我的经验,自己阅读书籍原文,在阅读过程中跟随作者的思路,经历一个自主思考的过程,才会有一些只与你息息相关的新的想法的涌现。

而这些新的想法,才是阅读带给你的最宝贵的东西。
00
奥兰多Ruthburg
7天前
不要期待一个人的改变,因为如果Ta有改变的意愿和能力,Ta早就不是今天你看到的样子了。
10
奥兰多Ruthburg
8天前
刚刚接受了《第一财经》杂志的采访,聊得非常愉快~吼吼吼(≧∇≦)/
10
奥兰多Ruthburg
9天前
小时候我妈常和我说,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对你有利的人际关系。其他的人际关系,比如同学、朋友、同事等等这些关系都很虚假、很表面,充满了勾心斗角,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我曾经对此信以为真。但从小到大我的亲人们并不曾带给我多少快乐,甚至还有很多痛苦,所以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个很冷漠的人,不会对他人敞开心扉,因为我觉得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不值得维系。

直到二十五岁以后,我的想法才慢慢开始改变。原因是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好的同事,在各种活动中交到了很好的朋友,也拥有过很好的亲密关系。

我才开始相信,好的人际关系是能够给人带来滋养的,它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之一。

而它是否能给你带来滋养的关键,并不在于你们有没有血缘,也不在于你们因为什么原因认识、刚认识的时候是什么关系,而在于你们是否在价值观上是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在和彼此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心相待。

我不知道我妈为什么要对除了亲人之外的人际关系如此否定。是她真的是这样认为的?还是她想把我圈在以家族为中心的亲缘关系里,或许这样对她比较有利?(我觉得更有可能是前者,因为她没有朋友,至今她也都只和与她有血缘关系的人接触比较多)

很讽刺的是,在我目前为止的人生里,除了亲缘关系,我的其他人际关系都很不错。

我能在和朋友、工作伙伴、曾经的伴侣,甚至是和现在的很多赛博朋友们的相处中时刻感受到自己被爱着,他们也都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暖和力量。

这也让我常常觉得:长大真是一件好事!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