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vito胡胡
810关注104被关注2夸夸
昨天在2家 top教育公司、1家 A股商学院公司拧螺丝。
深耕教育/培训/知识付费
现教培机构运营负责人
开放交流:vito1134
vito胡胡
1天前
看到乔布斯去世这段竟然有点想哭。
00
vito胡胡
4天前

杨昌: 今天觉察到,我似乎开始警惕别人的框架了。 于是回想了一下,几个影响我的小事: 1、罗永浩王自如辩论 第一次正式看他们的辩论,是今年王自如上热搜过后,有研究辩论的UP主逐帧分析他们的交锋。 其中有个细节特别印象深刻,那就是王自如一上来就想播放他们黑锤子手机的视频,但被老罗当场打断。 这个时候,UP暂停讲解:一般这种精心剪辑的视频,都可以做到自成逻辑。而一旦观众真的看完视频,就容易被带到王的逻辑框架中去。当他们带着王的逻辑框架再去看这场辩论时,不管老罗怎么说都会占据下风。 2、某厂 leader “吵架” 我很认可UP的分析,很多时候事情不止一套逻辑,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完全基于物理定律做第一性原理的分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才是常态,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以我为主,而不是一上来就陷入别人的逻辑。 口罩事件第一年居家办公期间,我旁听过老婆公司两个部门负责人“吵架”,发现其中一位姐姐就特别擅长跳出别人的框架,重新让话题回到她们自己的框架。 因为当时的我还很容易被人带偏,所以印象极为深刻。时至今日,虽不能至,仍心向往之。 3、吃过“自成逻辑”的亏 更早的时候,我曾有过一段有点吃亏的工作经历。 当时,我们部门有非常自洽的一套逻辑,基于这套逻辑,还做出过一些行业领先的成绩。因此,等我进去之后,已经有一堆黑话了。 黑话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兄弟部门都有点听不懂了。当时我没太注意,但等离开这个部门去外面面试了,才发现跟同行都无法交流了。 诚然,在那个部门的小范围内,这套逻辑和对应的黑话是有效的。但如果扩大到整个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就有点相形见绌了。 ——— 总结来看,我警惕“别人的框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感觉不好受: 有句话叫说“没有人可以在我的 BGM 中打败我”,如果把 BGM 换成自成体系的框架,可能更符合现实情况。 而我们一旦进入别人的框架,那么解释权很容易拱手让人。如果在那一套框架中还分了高低贵贱,那我们很可能一进去就处于下位者。 我通常是很多框架/体系中的下位者,进去之后经常会担心自己犯错,所以搞到后面话不敢多说,事不敢轻易做,非常消耗。 哪怕进去后不是下位者,也需要很大的付出,才能维持住这个上位者的位置。这种付出的性价比,通常不会很高。 2、适用范围有限 能自成体系的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牛人。但再牛的人所看到的世界,也不过是盲人摸象的一角。如果再把范围扩大,就会发现它不再适用,就比如我的那段工作经历。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它真的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框架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绝大多数的框架,天生就是为别人设计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去适应。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把时间花在适应别人的框架上,而是更多的以我为主地去探索,去面向真实的世界做功,反倒更容易出效果,心态也会更加自然。 ——— 所以,在警惕的同时,我会倾向于怎么处理别人的框架呢?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这套框架背后的牛人擅长的领域,我现在会尝试从里面找一些对我有用的点,开展学习和探索,然后纳入到自己的框架中来。 2、不争不抢,甘为人后: 一旦进入这套框架,免不了被框架的高位者打低分。以前我很容易会陷入内耗,再后来又会想尽办法去争辩。 但现在,我一上来就承认自己在这套框架中是个傻X,不再别人的框架中追求上进。 与此同时,我也不忘分享,在这套框架之外,我能给对方带来增量价值的点。比如,跟硅谷 AI 从业者聊水下生意和下沉市场。 最近我还在修炼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如果有幸在别人的框架中不是傻 x,但那套框架又跟自己关系没那么大,我也就尽可能放弃维护“不是傻x”所做的投入,让自己有「可以随时作为一个傻 x 离开该框架」的能力。

00
vito胡胡
4天前

范米索Misso: 今天和团队里的耳机厂老板聊天,他跟我提到一些东西挺打动我的,他说: “我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才明白几件事。 首先,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次,是你的家人,然后是朋友和事业。 一个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照顾好自己先。” 随后,他跟我说,他很喜欢王德峰,还跟我说自己女儿高二的时候叛逆,结果他当时不理解,伤害了女儿,女儿写了一大堆文章控诉他,比如责怪他把自己从小送去上海等等。 他无奈地对我说:“其实我能理解她怨我从小让她去上海求学,可上海是我眼里当时最好的地方,我也只想给她一个更好的起点。但我知道她内心责怪也有她的道理。” 后来,他试图跟同龄有女儿的父亲不断交流,询问他们是否他们的女儿也这样,于是得到了大量父亲们的建议。 随后,他决定回去跟女儿道歉,他还和女儿说:“女儿,这是我第一次做你父亲,你也第一次做我女儿,所以我们是要努力适应彼此的。” 他说完,他女儿沉默,但他知道他女儿一定听进去了。 等她女儿大学填写志愿时,当时女儿想去上财读经济,因为想快点赚钱,但他不建议女儿做这样的选择,还对女儿说: “无论你选择什么专业,你要相信未来工作不代表只有这条出路,你的未来可以有无限可能。” 老板后来跟我说,渐渐的他和女儿交流越来越多,他看到许多好的东西都会分享给女儿,比如他喜欢王德峰的内容,就会转发给女儿。 再比如他也在学习知识,不管是混沌还是他们圈子其他企业主的分享,他都会分享给女儿相关学习材料。 本来这次游轮也想带着他20岁的女儿来,只是女儿没时间。 我记得他说: 人,不要给自己设限,什么都可以去试试。 一个人,想要快速成长,需要时刻保持自我的反思,这样才能不断迭代。 随后,他开始跟我说安克的老板和他们团队的有趣故事,因为他同学被安克老板挖去公司,所以后来他们时常保持交流,他同学经常给他分享安克的企业管理之类的,表达了一堆赞美。 结果,好巧不巧,我突然想起线下课我也很喜欢的一个姑娘,正好最近入职这家公司,内心莫名激动,怎么就连起来了…… 不过,老板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内心其实真挺羡慕他和女儿这样的关系的。 他对女儿的爱,包括他自身的反思与学习能力,我根本感受不到一点说教和爹味。 我感受到的只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平等对话。 最后,老板上楼拿了三个耳机下楼送给我们,说这是他们做的耳机。 我一看,先锋电子,当时第一反应是:这股票我貌似去年做过…(不好意思,条件反射) 这次行程其实真的挺恍惚的,我还学到了探索流的一些技巧方法,打算带给线下上课的朋友用来做交易相关的思考心得,也打算下次如果做社群线下见面,用这个方式,让大家分组做一下。 顺便,还听了傅盛的演讲,信息量也很大,种草了他们的“秘塔Ai”。 包括他一直强调学习Chatgpt 的重要性,甚至让他们公司所有部门都要学会用这个工具。 他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也很棒,他说: “跟牛顿学,最好的不是看他的自然哲学,而是每天跟他喝杯咖啡,因为这些都是「暗知识」。” 顺便也听了任煜老师讲探索流的几个重要观点: 存量智慧被看见的时候,组织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红利,你的增量智慧才能源源不断涌现。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 东方表达是谈恋爱,恋爱是要谈出来的。 西方表达是Fall in love 。掉进去的意思,但是这会有自以为的感觉,未必和那个人对齐。 他用这两个例子其实类比的是公司组织内部的沟通问题,但我认为很妙。 总之,其实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信息,这趟游轮的信息量的确很大,对我而言,正好股市日线级别下跌,完美让我能够去其他领域学习、汲取知识、碰撞新的可能。 事实上,很多朋友觉得我身上奇遇很多,一方面是我的确爱学习,舍得花钱尝试不同新事物,所以才会遇见有趣的人和经历。 当然,要接触到比较好的信息和有趣的人,不舍得花点钱是不现实的,这本来也是投资。 所以,我是知识付费狂魔,但我付得的确很快乐,我对知识的东西不会想着“割不割”,只想着什么人会买?对我当下有没有用?或者我感不感兴趣?讲师是谁?我的同学大概是怎样的人? 想好那就冲了,指不定能有什么可能发生呢? 当然,每个人体验和获得感肯定不同,即便都在游轮上经历,估计大家收获跟我的收获未必都是一样的,指不定还有吐槽觉得无聊就这? 我能每天记录我在游轮的体验和收获,但别人收获什么我并不清楚了,不过,有些钱自己花了,不妨问问自己,花的是否让你有价值感,你得到了什么? 警惕人云亦云,听一些结论就做出判断。毕竟大家经历还真未必都一样,打出的收益自然也会很不一样。 其实还有很多启发想写,李善友的、古典的、张江等等老师的分享,听课的时候,的确有很大的启发,写不下了,只能凑合这些写一下,大家将就看看吧。 最后,学习真的是对我而言很快乐的事,尤其是遇到不同的知识、智慧、人类……这些体验真的很美好。 有时候,不妨给自己找一些“破圈”的事儿做吧,毕竟大多数上班族的环境一般都很闭塞,自己是老板、高层还好。 如果不是,那么视野的确会低很多,生态位的确决定了很多事,但人是可以打破的,就看自己怎么评估“机会成本”。

00
vito胡胡
6天前
「热爱」♡+♡=♡²
00
vito胡胡
7天前
和刘德华合影来不来?
哈哈哈哈,
微信上这生意做的
00
vito胡胡
7天前

萧墨: 今天是罗永浩《交个朋友》的四周年,但是我想说说小米汽车。因为很多人都在说小米汽车的营销方式,但是没有一位说到点上。 小米汽车的发布会,其实就是一场大型直播带货。整场的节奏,都和现在直播间带货主流节奏一样。这涉及到消费心理学,每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 在官宣只初,群众对于小米汽车的价格心理定位,是9.9万或者19.9万。这时候如果你直接官宣21.59万,销量会非常惨淡,这不是一场发布会能解决的。 所以雷军开了第一场发布会,定位为技术发布会。其目的有二,第一个目的是『降预期』,或者叫『改预期』。通过展示小米su7的技术,把群体对于9.9万和19.9万的心理预期打散。 第二个目的是收集用户反馈,在展示su7定位和技术之后,看看用户的心理价位更改的如何。结局就是发布会把9.9万的心理预期击碎了,19.9万的心理预期还在。 在充分的市场讨论后,大家已经知道了小米汽车的电池买贵了,把价格预期定在23-26万。 当小米团队知道这个之后,开始找日子开正式的发布会。在正式发布会之前,小米汽车团队干了两个事,一个请到了汽车行业特别是电车行业的大佬们,亲临现场观摩。 另一个是向全国至少一半的汽车博主投了广告,投入力度之大,世间罕见。当然还有水军的操作,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回到发布会上,继续看操作: 在发布会之前,流出来一张雷军和小米汽车定价的照片,像是小米汽车发布会彩排的照片。显示小米汽车的价格是24万-33万,这给大家铆钉了一个心理价位,认为这个价格是符合市场预期的。(这个很重要,图片我放评论区) 发布会上,雷军一直用su7对标特斯拉,这是继续铆钉大家的心理预期。 而展示性能之后,公布价格之前。雷军铺垫了大量的配件,并展示价格,都挺贵的,再次拉低群众对于价格预期。(看这些这么贵的配件,我想起来罗永浩的那句话:都是配件赚钱,手机不赚钱,就交个朋友) 在讲完冰箱彩电大沙发之后,群众的心里预期已经很差了,不期待小米汽车在价格上有突破了,结合24万的心理价格铆钉,加一点配件就26-27万,各种保险和税款,全车接近30万。 这以上这些操作,在直播带货领域,就叫『价格铆』,类似于主播在那喊:平时一包30多! 在大家心里价格都铆钉这么高了,快失望了,雷军突然宣布,没有丐版,普通版21.59万。群众对于价格是惊喜的,是欢喜的,是有消费冲动的。 别急,雷总还要『逼单』呢,刚才看到那些贵的配件了吗?冰箱彩电大沙发,总价一万六,4月30日之前订车,免费送。 这个在直播间叫限时福利,作用就是逼迫你下单,简称『逼单』。 整个发布会的过程,和带货主播的话术节奏是一样的:(1)竞品都要30多万,(2)咱家产品比竞品更好,(3)平时我卖至少30万,(4)现在只要21.59万,(5)今天下单的宝宝,赠品1个2个3个我直接送。 别急,『逼单』还没结束,说完所有配置价格之后,还有一款限量的『创始版』su7:专属配件,专属编号,每一量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操作,可以把最核心的那波粉丝捞出来,限量和编号,在这种有粉丝性质的产品里,永远是好用的。 尊贵的小米创始版车主,突显身份。因为狂热粉丝是不满足只买满配的,su7一个量产车,到时候满大街都是。 我又想起罗永浩,坚果手机卖的最好那次,老罗在发布会上哽咽的说:当傻x都在用锤子手机的时候,你要知道这是为你们做的。 所以问题是:当你讨厌的人,也在用你特别喜欢的产品,你怎么能突显自己的不一样呢?答案就是限量款和独一无二的编号。 整体发布会,就是这样的营销节奏,和营销打发,很专业,很值得学习。 —————— 回头看这21.59万的价格,送1.6万的配件,总价格可以说是19.9万。并且送配件,给后续降价留了一些心理空间。 我预测,为了给降价留心理空间,促进预定之外的销售,在4月30日之后,小米汽车不再需要预定,而是现车交付的时候,送的那一万六的三件套,应该还会送一件。

00
vito胡胡
10天前
乔布斯喜欢通过树敌来鼓舞他的团队——他对IBM和微软都这样做过——对戴尔也是如此。他召集管理层启动一个为制造和销售设计的按订单生产系统时,把迈克尔·戴尔的照片放大放在屏幕上,还在他脸上画了个靶子。“我们来找你麻烦了,老兄。”他说道。他的队伍一阵欢呼。
00
vito胡胡
10天前
你的成功来自于客户的成功。
00
vito胡胡
10天前
想起前几天斯斯播客里,润宇老师说,“只要让对方公司陷入官司中”,就已经够元气大伤了。
00
vito胡胡
14天前

唐夕_JwPF: 昨天看一个博主(可以说是知名大V恶魔奶爸),不少人应该看过他的文章。 2017年,那时候微博问答刚火起来,他花200块咨询“和菜头”,说自己写作水平怎么高起来的呢? 要知道当时他因为做的早,在知乎已经写了200万字了。 用他的话说:他虽然表面是所谓的大V,但其实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行,写作能力有限,主要是吃了早期红利才起来,本人水平根本不够。 那时候就很着急上火,到处想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想跟厉害的人学习,特别是和菜头这种文笔辛辣的人。 而菜头叔也很快就回复了,给了一个建议,文笔不重要,技巧不重要,方法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多写。 重点来了,他当时并不相信这个说法,觉得是鸡汤,多写,手勤,没用。 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经历过这个阶段了。 而且他觉得自己200块钱花的太亏了! 然后又过了一年,他生意不顺,面临绝境,必须提升写作内容,提升流量。 于是硬着头皮写,不计较任何结果的写,就这么写。一天两万字,写了200天,差不过有几百万字的写作量。 狠人啊,真的,有几个人能做到? 然后他发现,终于,原来写作真的就是菜头叔说的那么回事啊。 他以前自认为的200万字,很努力了,只是和低级的网友相比,很努力。但是和高手相比,这个数量压根不算努力。 他说:200万字不够,起码写2000万字,不在乎有没有人看,才算得上是努力。写了2000万字,你才算看到了高手的后脑勺,才算是对文字的操纵感,有那么点得心应手的感觉。 实话说,我自己最近也有这种感觉,我最近几天深度思考,今天我甚至跟自己说:你之前的努力谈不上努力,把自己归零,重新启航上路。 为啥呢?就是我觉得我的数量还不够多,我才刚刚入门,之前我都有点自大了。 在写作这件事上,在做自媒体这件事上,人和人的竞争不是能力的竞争,不是一时数据的竞争,是心力的竞争,更是坚韧力的竞争。 我们攀登的不是现实的山峰,而是我们内心的山峰。 就看你看你自己内心的山峰设了怎样的高度。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