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偶然看到自己以前的笔记,又翻出来李连江老师的播客听了两遍,依然感觉很受触动,以及发现自己当年虽然也受触动,但是并没有实际把当时的触动落实到行动。
李老师在播客中总体的态度都非常谦逊平和 说自己是因为学术不是正当年了,才来跟大家讲方法,方法讲了估计同学们也听不懂,听懂了也不一定照做,照做了也不一定能成。 一直强调自己不厉害,当时毕业是因为在美国找不到教职,才到了香港的浸会大学,因为浸会大学对发文章的频次要求不高,所以他可以踏实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谦逊平和之中,又有很多现实的点:
1-(对于博士生来说)读书不算工作,想问题不算工作,只有写作才算工作,如果一直看别人的,就会越看越没有自信。 2-大部分人没有成果,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因为想的不清楚 3-虽然规划是要做长期,但是生活中,我们不是以十年,五年,一年为一个生活单元,而是以每一天。每一天有自己“千金不换”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做重要的事情,抵制其他事情的诱惑。 4-焦虑是做学术的常态,抵制焦虑的方法就是上一条,每一天都在做“重要”的事情,每天都在还债,一点点在还,就不焦虑。 5-如果拥有评价标准的人,只知道数豆子,那么我们就做豆子,以此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但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忘了自己一开始想做什么 6-承接第五条,如果你可以在别人的游戏里打败他,然后你就有了更多做自己事情的权利,他举的例子是周雪光老师(这一点其实我倒觉得不适用于大部分人,正如他自己也说,是在美国没有找到教职到了香港,有时候在别人的规则里我们不擅长不喜欢,在保持基本温饱的情况下,还不如抽身出去,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