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日记|为何我们无法成为想象中的大人?(下)
在传统认知里,结婚、置业、生育和买车是成人的标配,但在香港,这些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香港房价全球最高,年轻人购房梦碎,即便租房也压力重重。在多数国家,独立生活是成年的标志,西方16至18岁的青年考驾照作为低成本成年礼。而香港公共交通发达,养车成本高昂,年轻人缺乏专属的成人仪式。
经济负担不仅使香港年轻人难以脱离家庭独立生活,更限制其发展,迫使他们放弃理想,创业更是奢望。与内地和欧洲相比,香港创业青年比例极低,年轻人因经营成本高昂且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同时,青年对就业的态度也在转变,不再仅为生计养家工作,更看重工作意义。
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下,当代青年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挑战与焦虑。OECD报告显示,市场近三成工作岌岌可危,六成雇员担忧十年内被AI取代。漫画天赋出众的中六生Rosa便是典型。她自小学便创作漫画角色,中学时原创IP成功售出。然而,文凭考试结束后,为求稳定,她还是放弃兴趣,选择教师职业,在谈及未来工作时的冷静,与分享兴趣时的激动判若两人。
尽管 “四子主义” 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在逐渐瓦解,高成本让年轻人却步,但社会仍期望他们按部就班。这种期望与现实的错配,若不能通过积极对话解决,易引发猜疑、焦虑与恐惧。青年人更需直面困难,以冒险精神和创意构建自我身份,实现自我表达与自尊树立。
世代价值观存在差异,社会也应倡导包容,成员间遵守契约,以共享互助取代恶性竞争。如日本面对天灾时,国民相互支持,因为深知彼此命运相连。但疫情和社会运动双重打击后,香港年轻人对公共事务参与感到无力与失望,抑郁情绪弥漫。青年虽考虑欠周,但作为社会未来支柱,理应学习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也应重视其参与权,包容错误,助力成长,一味阻碍参与公共事务只会让他们难以进步。
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互为彼此,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人们学习认识自己,自我也变得更健全。只不过当今世界的潮流和文化,是以竞争为主,将周围人视为对手,切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阻碍共享与合作。
作者在书末强调共享、接纳、持份、冒险及群体合作。理想中的大人并非仅为抵达终点,经营人生沿途 “关系” 已是理想状态。我们已然失去诸多关系与连结,留有遗憾。迈向全人的路径,是重新编织和经营人际关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理想大人就在身边。无需恶性竞争,与同伴携手,欣赏风景,共同成就理想中的大人,这便是更美好的愿景了 。
总第202篇,2025年第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