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李奕在哪儿
333关注6k被关注17夸夸
👩🏻‍🌾 前麦肯锡咨询师,现在的非洲农业创业者🌱
在肯尼亚种田和卖菜🍅🧅🥑🥔🍌
置顶
李奕在哪儿
2年前
💗我的人生哲学的三次进化

这篇文章去年就想写了!但当时觉得还没到时机。今天早上起来,突然就觉得准备好了聊这个话题。

昨天@颜晓静Athena 在即刻点名我回答:觉得自己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个问题答案太多了。三年前开始创业,我的人生就是一整个巨变,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都彻底改变了。性格上,我从外向social变成内向anti-soscial。感情上,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些都是改变。

但我想给一个最最最根本的回答。这个答案,关于我的底层人生哲学,经历的三次进化。

1️⃣第一个版本的人生哲学(2017-2019)
🥰被爱,被尊重,被感谢。

这个版本的故事我应该写过。2017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被Jason忽悠在北京办第一次线下读者meetup。我当时住在中关村的一间小旅馆,整晚失眠,紧张第二天到底要和大家说什么。

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可以死而无憾呢?” 然后这三个词的答案就浮现了出来:只要我被爱,被尊重,被感谢,那即使现在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

想明白了这几个条件,我突然就很开心。因为在那个当下,我已经满足了这些状态。好完美啊!

第二天的meetup,我便分享了这个版本的人生哲学。在这个版本之下,我觉得每天活的都很轻松。毕竟死而无憾的条件都已经被满足了,还有啥需要考虑的呢?所以在国内的17-19年,可以说是我二十多岁的人生里最无忧无虑的两年,注重体验和享乐,简单轻松的快乐。

2️⃣第二个版本的人生哲学(2020-2022)
💕选择爱,而非恐惧。

时间来到19年7月,我就要启程去肯尼亚了。朋友们给我办了farewell trip,我深深感到自己异常地幸运,在国内有着这么棒的community,这么多爱我的人。

那天我给自己写了一封信,里面说:

「我感到近来是我的一段巅峰时刻。25岁以后的人生,也许不会一直有那么多朋友,也许会在爱情事业里受到种种挫折,peak moments也许很难永远持续,但希望自己永远不忘这一刻的平和喜乐。真正的能量,不在于外在的评价,也不在于所处的环境,而是,自在心间。」

此时,我已经隐隐感到,第一个版本里的三个“被”有些太过依赖他人和外界对我的评价。我的能量应该来自于自我本身,向内看,而非向外求。但是新的答案是什么,我还在摸索。

又过了一年,在我打算离开麦肯锡的时候,我给爸妈写的信里,第一次出现了第二个版本的人生哲学。

「我希望自己的选择出于热爱,而非恐惧。

我的勇气(和或许他人眼中我的特别之处),就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怕”。恐惧着生活也是生活,热爱着生活也是生活,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人生到最后的后悔,几乎从不是“做过”,而是“没做”,我有幸生于一个幸福的没有太多阴影笼罩的时代,更有幸有无比开明和支持我的父母,才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被爱驱动的人生。这大概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吧。」

在choose love not fear的指引下,我纵身一跃进入了非洲农业。创业的几年间,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时刻。但凡我遇到犹豫不决的问题,便会拿出这条哲学来扪心自问,指导我做出忠于本心的选择。

3️⃣第三个版本的人生哲学(2023-)
🙌活出每个版本的自己。

去年底我在新加坡的时候,写了一首英文小诗 Duality in love。

第一次,我对于“恐惧”二字的感受,从完全排斥变成了可以接受。

I used to believe in “choosing love not fear”.
This principle could perhaps be updated now.
Love and Fear is just another beautiful set of Duality.

We don’t wipe out Fear, even when we choose Love.

Instead, it’s the existence of Fear that made us realize what Love is in the first place.

Embrace it all.

And Love shall find us.

那天清晨,我突然有了一种感悟:爱和恐惧,就像阴与阳,是互补,而非绝对互斥。

如果没有恐惧,我们也无法真正理解爱。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从上一个版本的“爱高于恐惧”的哲学进化,思考下一个版本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在今年三月出现。我从迪拜回来,突然意识到自我其实有很多的版本,曾经的我爱玩爱冒险,在乎自我体验的最大化;现在的我找到了更重要的使命,想要解决更重要的议题,让更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这些不同的版本,都是我,没有好坏之分。

三月我写道:

「在人生不同阶段认识我的朋友们,认识的不是完全一样的李奕。

我一直把人生当作一场进化。我们在不断活出更高版本的自己。

而今日的顿悟是:曾经“低版本”的自己,也是我真实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忘掉她们,嘲笑她们,应该接受她们,爱上她们。在今天的生活里也活出她们。」

上个月去参加一个投资人组织的活动,分享女性在非洲创投圈的经历。主持人最后抛出一个宏大的问题:please summarize the purpose of your life in 6 words.(有点类似于 six-word memoir,很有意思)

其他嘉宾都愣住了,开始思考答案。而我的答案几乎是立刻就到了嘴边:
She lived every version of herself.

主持人和台下的听众也愣了一秒,然后开始点头:wow that's a good one.

//
到这里,我的三次人生哲学进化之旅就暂告一个段落了。

我不太确定这是否是终点,也许不是,毕竟我是在不断进化的。随着新的人生体验的出现,我也会解锁新的智慧和感悟。

人生是一段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活出自己的旅途。我们的最佳伴侣是自己,最爱的也应该是自己。

我,伴我同行,何其有幸。❤️
510
李奕在哪儿
4天前
收到腾讯碳中和团队送的「点石成金」
- 固定了1g二氧化碳的项链!
60
李奕在哪儿
4天前
TED像一场盛大的coming home.

在内罗毕演讲就像在家门口主场作战,可以用斯瓦希里语和观众们打招呼,穿的轻松随意和平时去农场一样,一切都是最熟悉的感觉。

意料之外得到两本书的作者To签。介绍我上台的Ryan是我最喜欢的climate book [Speed and Scale] co-author,我俩在台下居然发现我们喜欢共同的鞋子品牌:飞跃。于是他签名时给我写:let’s wear great shoes together :)我下台后去查他履历,才发现他的title除了是John Doerr的advisor,也是奥巴马任期时的deputy CTO of the United States. 原来美国还有国家CTO....

演讲前一晚我问Jacqueline:Chris会给我签名吗?她说of course he will. 第二天我一上台,就看到这对power couple坐在前排给我加油打气。Chris Anderson给我写:congrats on a powerful talk you did it!

成长就是meeting your heroes, and becoming your heroes.
10
李奕在哪儿
8天前
TED彩排日。

我一直以为TED和一席一样是只有演讲者分享的。但实际上TED更像一个festival,每年一共三场全球性质的官方会议(不是licensed TEDx),都是为期数天的immersive experience,参与者们的吃住活动都被囊括其中。

三天的TED Countdown气候大会里有各种各样的workshop,debate,本地企业参观,不同的community dinner,参加者们自己根据兴趣signup。TED talk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所有人都会集体参与的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节目。

TED的app做的也很好,除了每日的行程和活动,也可以看到所有参与者包括演讲者的信息,直接和他们联系。

TED的Chris Anderson宣布会在今年出售TED。他执掌TED的25年间把这个曾经的小众会议变成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品牌之一。也许这次的TED Countdown就是他作为TED拥有者的最后一场会议了,从我读他的畅销书The Official TED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到自己站上TED红点,已经过去了快十年。见证一个时代。
80
李奕在哪儿
19天前
农民聚会就是请客吃饭👩🏻‍🌾
40
李奕在哪儿
23天前
根据我的观察,中国背景的创始人在世界各地的emerging markets做的startup,基本都拿着欧美同类公司1/10的融资,做着10倍的事儿。

这么能打,这么有战斗力,未来真的可期。
20
李奕在哪儿
1月前
图书馆这么棒的地方 真的可以天天去!
30
李奕在哪儿
1月前
和hunter去爬了七尖,山里确实很好玩。

还了解到一个行业密码。山里的救援队也需要冲业绩,有人救援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然后找上面批到更多预算。

所以网友真别骂户外被救援的人了,人家这也是创造需求了。
23
李奕在哪儿
1月前
爱德文车山中小屋
01
李奕在哪儿
1月前
这次回国住了好几次全季和亚朵。感叹中国的酒店集团们已经做的这么好了!大堂有书吧,卖周边(全季的香氛,亚朵的枕头),有极简的健身房,方便的洗衣房,健康美味的早餐。在传统的高档外资连锁如万豪洲际,和更便宜的快捷连锁如七天如家之间,300-500元的中高档酒店的确是中产群体出行性价比的最优解。

读季琦的创始人手记(全季酒店每个房间里都有一本,我直接买了,有效的企业文化输出),看到的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在一个足够大的赛道里深耕足够久之后打造的生态。从携程到如家到汉庭,季琦在酒旅行业的20多年不光做出了三家百亿级的上市公司,打造了华住这个出现在世界酒店版图上的中国品牌,也带出了更多行业的人才。亚朵创始人耶律胤跟着季琦从携程到如家到汉庭,从最优秀的员工变成最厉害的对手,正是生态成功的证明。

(以及 亚朵的枕头真的有点东西 我睡完一晚也下单了... 怎么做到的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