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Eilvo
93关注119被关注0夸夸
终身学习者。
公众号「价值探索家」
知识星球「浩哥的朋友圈」
欢迎链接交流,互相学习。
置顶
Eilvo
5月前
这个回答,过于真实了。

1/不做程序员,才知道一个月赚1w是多么难的事情。

2/如果没有通天的关系或者本事,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会对现有的工作有一些不满。

这很正常,不要觉得有不满就是这家公司不好,这份工作不好,哪怕你换一家公司也是会如此。

因此,真正鉴别是否是好公司的标准是,公司本身是否在飞速发展,自己能否在其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3/辛苦不是门槛,能吃苦的比比皆是。不要觉得自己能吃点苦就很了不起。

发现自己多折腾一下,闯荡一下,经历多一些,并非是坏事,起码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慢慢从象牙塔中的单纯、主观、浮躁、理想主义转变成更加现实、客观、踏实。

折腾的过程,其实也是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的过程。要拥抱不确定性,不要追求稳定,要尝试在不确定性环境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在不确定性中受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肠胃不好,有时候吃错一点东西就容易起反应,不舒服,那你就选择啥也不吃吗?不,不是的,你就正常去吃,偶尔吃错点东西,肠胃状态有点波动,这很正常,这是一种“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就是一种坏事,让肠胃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慢慢适应、慢慢强大,同时,自己也能总结经验,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可以吃多点哪些需要吃少点,心中有个数。

生物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包括人类,不然怎么会有物种进化论?怎么会有今天的我们?如果生物在不确定性中得到进化,在地球的几十亿年历史里面,各种大大小小的灾害、动荡、变化,早就把各种生物消灭掉了。

其实人天生是对不确定性过敏的,当然,少部分不追求收益、只享受每天变化每天碰到新的挑战的过程的人例外。

所有追求收益的,没有一个不希望有稳定的确定性的收益,包括生意人,你问他想不想一个业务能一直稳定地产生收入,如果跟你说不想的,也是骗你的。

人都喜欢确定性,能获得确定性的回报,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一个项目不确定性太大了,所以很多人才怯于行动、惰于行动。

如果告诉一个人,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一定能捡到很多金子,那么我告诉你,哪怕这条路再远、再苦、再累,也必定很多人抢着去走。

反之,如果走这条路的结果是不确定的,那么,这条路再轻松,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去走。

说了这么多,我并非鼓励大家去刻意地追求不确定性,为了不确定性而去追求不确定性,这是不对的,这样会影响个人的决策判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去捡破烂岂不是不确定性更大,难道都鼓励大家去捡破烂吗?

因此,不必刻意追求不确定性,我们只需要,拥抱不确定性,平常心看待不确定性,把不确定性当作是锻炼自己磨练自己的机会,当作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把扛不住的、不能适应变化的人淘汰掉,就可以了。

碰到不确定性,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转化为确定性的收益。

之前读老俞的《人生算法》,里面举了个例子。

假如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确定性地拿到100w,一个是有一定概率能拿到1000w,那么你会选哪个?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但是更聪明的人,还有一种办法。

把有概率拿到这1000w的机会,定价500w卖给有能力承担这一成本并且愿意承担这一风险的投资者。

这样,你就把这不确定性成功转化为了确定性的收益,收益还是那100w的5倍。
4347
Eilvo
12:54
在啥也不是的时候,精进特长技能,多读书,提高认知,等待机会。

机会一旦出现,奋不顾身去抓住。

这也是巴菲特芒格的投资法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等待。

人的一生中,仅需要抓住一两次重要机会,就足以翻盘。
00
Eilvo
14天前
00
Eilvo
16天前
一些关于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的思考

1/
无论是工作,创业还是生活,强大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需要在日常中形成良好的作息与锻炼习惯,才能逐渐练成。

之前读过一些书,里面提到间歇性断食的方法,也读过塔勒布的《反脆弱》,就想到,身体也是需要反脆弱的,身体会在一次又一次反脆弱修炼中变得更加强大。

那些健身的人增肌的原理也是把原有的肌肉纤维撕碎再重新生成新的肌肉,这也是反脆弱的过程。

慢慢的,我总结了一个“间歇性方法”,试用测试了一段时间,感觉还挺好使。

间歇性加大运动量,间歇性断食,间歇性短跑,间歇性热水澡,间歇性娱乐。

以上都是基于我对自身的了解(主要是对自身短板的了解),建立在我目前的个人生活习惯与身体状况基础之上。

①间歇性加大运动量
因为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有跑步运动的习惯,但是每次我都是跑到差不多累就停下来了。偶尔找个一两天,不需要每天,间歇性地把自己的运动量拉到极限,例如平时跑一公里就累了,今天在平时的“极限”基础上再增加500米,突破你的历史峰值。慢慢地,身体的体能耐受度会逐渐增大。(自己测试中,并不一定科学,切勿盲目模仿)

②间歇性短跑
平时散步时,偶尔穿插一段短跑,想象自己突然被狗追,必须使出吃奶的劲去跑。

记得之前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大佬就是这么做的,后来觉得这种方式确实还不错,就拿来自己用了。

③间歇性断食
这个就很火了,很多书都有提及,也有很多人践行,至于是否真的科学,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可以拿来测试一下,如果身体感觉良好,在不断进步的话,就证明适合自己。

他们那种好像是长时间的断食,例如一周七天,找个一两天断食或者少吃点这样,这种对于需要减脂的人来说或许还行,但对于我来说感觉不太合适,因为我本身是比较瘦的,长时间的断食并不好。

但我为什么还要采用这种方式呢?

因为我的脾胃不太好,有点慢性胃炎,而胃黏膜的修复其实是在胃排空的时候比较高效的,也就是说,胃的排空时间越长,越有助于胃粘膜的修复。

所以间歇性断食在我这里,就变成,早午餐吃饱点,吃多点(当然也是八九分饱就够了),晚餐就吃少一点(七八分就差不多),毕竟晚上的胃动力也会相对较弱。然后早上和下午的正餐之间,饿了也尽量不加餐,或者吃一点点但不要吃饱。

stay hungry,保持饥饿感很重要。
你看,乔布斯所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在身体修炼领域也能派上用场,证明大道至简,知识是通用的,很多领域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都是相通的。

不要盲目把某些书或者某些大佬的方法论直接套到自己身上,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④间歇性热水澡
为了增强自己的抗寒能力和身体素质,我从三个月前就开始了每天洗冷水澡。

这个方法是我爸教我的,他坚持了三年,很有效。
然后他也是从另外一个高人那里学来的。

我自己试了三个月,确实有明显的效果。

但哪怕现在还不是冬天,也还是有不少凉意了,洗冷水澡还真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以前每天洗热水澡,如此普通平凡的一件事,在此时此刻,突然就变成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了。

所以,一周1-2次的间歇性热水澡,于我而言,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⑤间歇性娱乐
于我而言,除了电影,旅游,还有一种娱乐方式就是打王者。

但大家可能也会有一种体会,如果整天都拿来打游戏,其实你并不会快乐,反倒会产生一种空虚、自责、百无聊赖感。当然,如果整天都拿来工作学习,也会觉得生活缺乏一点乐趣。

于是,间歇性娱乐这种方式就应运而生。

工作累了学累了,打两把王者再继续,这时候的你,完全没有一种浪费时间的空虚自责感,而会很享受很满足这段时光,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幸福与愉悦感。

其实“间歇性”,本质上就是“凡事适度,偶尔突破边界”原则,也符合循序渐进原则,让身体在能接受的程度上慢慢增加。

总的来说,通过“间歇性”手段,可以增强身体的反脆弱能力,增强身体的最大耐受度,增强身体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幸福与满足感。

以上这些方法,目前也还在测试调整,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欢迎大家补充,一起不断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成为有钱有闲、身心健康的人。毕竟这是享受生活的重要前提啊。

2/
从盲目试错逐步过渡到科学试错,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纠错调节循环回路。

上述所提到的“间歇性方法”,其实也还在一个纠错调节回路中。我还在不断尝试、测试,然后根据反馈不断调节、优化,结果怎么样,没有人知道,只能自己不断尝试不断试错。

所谓大佬,不过就是试错迭代效率比较高而已。

3/
把学习、写作/写代码,保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在进步,根据复利效应,只要你能活的足够久,就有机会在某一天达到一个较高的高度),当作每天的习惯(而非任务),慢慢达到哪天不干就浑身痒痒不舒服的境界。

4/
其实阅读,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它能带给你新的认知,同时能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帮助你把过去已有的认知串连起来,从而以一种更结构化、更清晰的方式重构、更新你的认知。

同时,还发现,古人真的很厉害。
多读一读经典的古籍,古人的智慧与经验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启发。

就以我养胃的经历来说吧。

曾经我觉得,胃不好,就得靠吃药来调。

后来发现,单纯靠吃药是没办法彻底的,药物只是能缓解症状,胃病是“三分药,七分养”。

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极其容易复发。
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自己的过程。

那正确的养胃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实践经历告诉我,吃多点主食,且主食以白米饭为主,对身体、脾胃都比较好。

如果硬要说原理,我的理解是,米饭比饺子啥的都要好消化,主食是人的主要能量来源,且肉食类的吃多了不好消化,故只能以主食为主,而主食里面白米饭于我而言是最合适的,可能是老祖宗长期以来传承的基因决定的吧。

《道德经》告诉我,要“无为而治”。

用在养胃上,就是静养,就可以了。
不需要干太多额外的操作,不需要认为自己脾气虚啥的吃各种补品。
其实现代医学发现,胃黏膜再生能力是很强的,每分钟可以产生50万左右的新细胞,因此,只要我们不在它脆弱的时候吃有害的东西刺激它,就能慢慢恢复。

广东省名中医余绍源老教授说,一般人认为养就是要多吃补品,多吃养脾胃的东西。其实非也,去害即为养,避免进食对身体、对脾胃有害的食物,就等于养土了,这是对脾胃最大的补养。

《曾国藩家书》告诉我,“治身应以不药为药”,以不服药为上策,自养自医为主,因为人体的自愈能力其实比你想象中还要强,而“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副作用,修复了你身体的某一处,必然也会损伤身体的另外一处。

当然,这是对于某些慢性病而言的,急性病还是要看医生遵医嘱按时吃药。

ps: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医学建议。
00
Eilvo
17天前
#随想#
近期的一些思考

1/
不需要大量时间堆砌获得的东西是不具备真正价值的。

换言之,你能快速速成的,别人也可以通过快速速成模仿、超越你,不具备真正的核心壁垒。

即,时间才是真正的壁垒。

明白这一点以后,就可以耐下心去做一些自认为短期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了。

2/
明明知道一本书的结论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要去读书?

明明知道名人大佬说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为什么还是做不好,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你理解的“知道”只是“简单了解、听说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内化”。

那么,读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阅读得出这个结论的推理论证,让自己理解这个结论背后的理论支撑,让自己从心里信服,知道这一做法的必要性,只有从心里去认可这个做法,才能真正推动行动上的落实和改变。

就像我最近读的柯维的《要事第一》,以及万维钢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整本书都在论证为什么要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什么要这样学习才是高效的,背后举出大量的可靠的依据来论证,读完以后我从心里是信服的。

3/
关注本质,不需要样样都做好。

麦当劳的本质是提高出餐和经营效率,本质是房地产公司。

宝马本质上就是卖发动机的。

你只需要有自己的一样突出优势即可。

大量的阅读,把你的认知连贯在一起,再经过你的结构化思考输出,就是你的文章价值。

没有阅读的那段时间,灵感几近枯竭。

多读读历史和哲学。

4/
如果你想做什么尝试,最好当下马上立即开始,不要等,等=做不了。

让自己有个简单的开始,才会有后续的进展。

不要说什么等到自己有空再做的鬼话。

5/
大道至简,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算法和原理。

自己一直好奇路导航软件的路线规划原理,原来也是图论的内容而已。

6/
只要自己制定一个长、短期目标,每天复盘反思校正,就不怕自己偏离方向。

只要自己每天除了工作以外,根据这个目标每天投入哪怕只有一小时,就会有安定感、踏实感,而不是除了工作好像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被工作牵着鼻子走。

对目标、时间、个人健康的管理,会让自己离成功更近。
而做成这些事的底层方法论是一致的。

7/
不去担心自己不该担心的事情。

不过度思考,不过度规划,不过度担心。

好比坐车的时候,系好安全带,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其他时候你就专注睡觉,或者读读书,就可以了。
路上发生什么都跟你没关系。
别刹个车都睁开眼去看看发生啥事了。

8/
发现自己一直有反思,复盘,记录的习惯,但是写下来只是倒逼自己思考输出,而非真的为了有朝一日去查看,但这也足够了。

9/
要事第一原则告诉我:

非必要时刻,手机要调成免打扰模式,解放注意力,不再马上回信息。

做饭»洗碗。
做饭能精进厨艺,洗碗只是单一的重复。

时间,精力的投入方向就是你的收获方向。
就像你的王者实力,跟你的投入时间成正比一样。

10/
有需求就会有生意。

打造高溢价品牌需要时间的积淀,但是高性价比的好货却能瞬间引爆,例如比亚迪,小米。
打车遇到比亚迪宋,是真舒服,空间也足够大,这样的车价格也才10多万,性价比惊人。

滴滴,哈啰,美团这种平台,确实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中如果没有了这几个软件,你会怎么样。

往真正能改变人们生活、提高人们便利性和生活体验的需求上下功夫,哪怕这个方向很难也无所谓,只要路是正确的。
难其实也是壁垒,不然别人早做成了,为什么等着你来做?

11/
读一读名人的传记,尤其是了解他们早期遇到了迷茫和困境是如何解决的,能给自己提高不少心力。

你会发现,原来所谓大佬,年轻的时候也有跟你一样的迷茫,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会发现,你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只有你会遇到,于是,你的心态就坦然了。

例如最近读《索罗斯传》,就发现索罗斯刚毕业的时候,也面临着择业选择的问题,并非一开始就决定走金融路线,他一开始甚至是想当哲学家的。

这跟我近期遇到的择业迷茫期又何其相似!

再例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年轻的时候也很迷茫,直到25岁才下定决心走研究梵文这条路。

大师们尚且如此,你慌什么?

12/
这一篇想说说巴菲特和索罗斯。

其实我一开始对索罗斯这个人是不太了解的。
只是最近看到一则新闻,92岁的索罗斯做心脏移植,心脏来源还是某国军官的,突然就发现,这个人好有钱啊。
然后就直接搜了这个人的信息,顺便读了一下他的传记,研究了一下他的成长、赚钱经历。

巴菲特崇尚的是价值投资,放长线,钓大鱼。
索罗斯玩的是短期套利,同样也能赚钱。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通往罗马的路千万条。

从索罗斯和巴菲特身上,我发现他们的共性是,阅读量都很大,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很高。

在索罗斯的身上,你能很容易地发现,他本质上赚的是信息差的钱,比的是快速获得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你能比别人更快速地掌握到更真实有用的信息,就能提前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这一点,对金融投资行业尤为重要,因为金融本质上就是通过资金去放大自己决策的杠杆。

那决策的有效与否,通过资金杠杆放大以后,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都是巨大的。

所以其实他们大量阅读,是他们所处的行业决定的,这一行业要求他们要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去辅助决策。

对于我们自身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阅读肯定是有用的,但不要看巴菲特一天读5-8小时的书就去盲目学他,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行业特性。

其次,哪怕不是做投资,做项目、创业也是要对信息高度敏感的,掌握最新的消息和信息,时刻了解这个行业到底还需要什么,还缺什么,还有哪些还不平滑的、需要你去填补的需求。

你看李嘉诚,当初决定做塑料花,也是因为在最新的国外杂志上发现了塑料花这个商机。

当然,同样的信息,别人能发现商机,你却不能,这就是洞察力、判断力(简称“认知”)的差异了。

然后,有一个靠谱、长期的合作伙伴是很重要的。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是芒格。
索罗斯也有一个合作伙伴,是另一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

还有,行情怎么样,大环境怎么样,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整个大环境再怎么不好,依然有很多人闷声发大财,你看索罗斯,1973-1974年,别人都在亏钱,唯独他还在赚钱。还有个例子就是优衣库,优衣库崛起的上世纪90年代,正好是日本经济衰退的时候。

所以,凡事还是从主观上找原因,主观上多努力吧,抱怨没有一点用处。

我还发现一件事,那些把工作当成一项终身追求的乐趣的大佬,似乎都能活很久...

你看巴菲特,芒格,李嘉诚,索罗斯,罗杰斯,稻盛和夫等等,当然也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或者,是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与刻苦,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财富本身也能辅助延长寿命对吧。

不过,有值得自己投入一辈子的信仰,乐趣,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长度的,记得之前还有相关研究证明过这一点,至于相关性多大,就不确定了。

13/
多读读哲学跟历史。

发现很多战略家,顶级投资人、管理者,都对哲学或者历史领域有不少研究。

例如对随机理论有很深研究的塔勒布,例如索罗斯,都对哲学很有研究,包括我们中国的毛主席。

哲学和历史能培养我们的全局观大局观,以及辩证客观分析一件事情的能力,对于提高我们的决策质量还是很有帮助的。

据说很多搞金融的,都不是科班出身,反倒是哲学或者历史出身...
00
Eilvo
1月前
#随想
要有开干的勇气,也要有成事的耐心。

有个三成的把握就可以去开干了,永远不要抱着筹备完美后100%筹备好后才能开干的完美主义心态。

不是说完美主义不好,只是在起步阶段不合适。
一边开飞机一边修飞机,先走出去再考虑完美。

不要在不断地权衡利弊中浪费时间,错失机会。
权衡利弊只适用于选择很多的人。
既然都没什么选择,还权衡什么?
干就完事了,一条路走到黑,有这种精神才有可能把事做成。

行动起来,成了有成了的收益,失败了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成长。
浪费的只是一些时间成本而已。
而对没啥选择的年轻人来说,这点时间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00
Eilvo
1月前
关于做人、做事的一些行为准则

1/
不要解释,越解释越错,可以事情过一段落以后再说。

倘若别人批评你,指出你的不足,无论对错与否,先欣然接受,如果说的不对的,日后再找机会跟别人说,这样别人会更容易接受。

2/
自己的立场要坚定,不要被别人带节奏,带偏自己。

3/
对方的观点不一致时,要考虑是否是利益立场不同,理解到这一点,也就能理解对方为什么会作出这种决策。

4/
做一件事,尽量不要牵扯到太多的人,尽量不要让太多的人知道,尤其是这件事做成之前。

否则,消息可能会传得比你想象中更远,阻碍可能会更多。

5/
面子工程,看似是一个不太好、不太重要的、在公众舆论中贬义成分更大的东西。

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面子,就是形象,就是你给别人的滤镜,也就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和尊重。

别人看不起你,也就不会尊重你,严重的,还会累及你的家人、甚至整个家族。

这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势”。

人一定要学会造势。

昨天读完孙子兵法,结合这个话题,明白到,人要懂虚实。

没有的,一定要衬托得你有,对外人越是要如此。对自己人,有的,也要衬托得自己没有。

6/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尤其是男人,一定要有格局,格局要放大,做事一定要果断、决绝,有自己的主见,坚定自己的立场(这与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不矛盾),不要优柔寡断,不要去过度脑补思考第三步以外的尚未发生的问题。
00
Eilvo
1月前
#随想
越来越明白,专注的意义多么重要,当然,也越来越感受到,要做到像巴菲特那种专注,是多么的难。

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是一地鸡毛,家庭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都会试图偷走你所剩无几的精力,把你搞得身心疲惫。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注意力真的十分宝贵。

学会做减法,敢于拒绝,适度跟家人保持距离,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思考什么才是你最应该做的。

不是当下的、重要的事情,一概不想,顺其自然,万事万物每一刻都在变化,等到那一刻来临的时候,就用那一刻的方法去解决。
00
Eilvo
1月前
#随想
不过多预设别人怎么想,下一步该怎么做,随机应变,船到桥头自然直。

不过多说话解释,越说越乱,越显得刻意和着急,越凸显你的主观性,一切顺其自然。

少说,少想,少解释,少顾虑,既是最好方案,也节省精力,减少内耗。
00
Eilvo
1月前
越是怕什么,就做什么,因为这是你的弱点所在。

在弱点上下功夫,才会产生真正的进步和增量,在优势上下功夫只是自我感动、浪费时间而已。

把30分提高到60分远比把80分提高到90分容易得多。
00
Eilvo
1月前
#随想
遇到新的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这是我们自己才会遇到的难题,其实我们现在经历的很多事情,许许多多个普通人,包括我们的前辈,长辈们,也都经历过。

不要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有多难、多了不起。
只是之前的自己还没走到这一步,不知道这是人生必经的路线而已。

路是走出来的,很多时候,勇敢迈出第一步,走着走着,就明朗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