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猴猴说话
101关注256被关注1夸夸
✏️在这分享的杂七杂八想法比微信朋友圈多
✉️公号:猴猴说话
💌订阅:housirui.zhubai.love
置顶
猴猴说话
2年前
「猴猴知识库」是我由将已有创作中的重要概念和分享打碎后重新分类组合而成,是我未来创作的养分池,也是属于我的数字花园。

目前内容聚焦在:写作、学习、认识自己和职业思考。

它碎片但不分割,片段们自行嵌入在所属的分类当中,构成仅属于我且能给读者带来系统启发的内容。

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不可逆的记录过程,如同自由生长的有机体。时间久了,它就成为了我的鲜活的作品。

我也希望以此来践行自己的「以主题写作推动知识管理」的方法。

我创建它的原因:
- 接受读者的监督,让自由的自己保持工作的状态 ;
- 践行「写作推动知识管理 」;
- 保证产出的内容具备沉淀价值,让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最大限度发挥我已有的内容价值;
- 放大单个内容的价值,有时候你可能晃眼一看,就划过了这个片段,可能错过了它,如果在它上面有一个值得你思考的问题(标题),你也许会花时间认真看一遍;
- 对单个片段,进行持续修缮,还能增加新的案例,加深我对该知识的理解;
- 写文不易,所以我该珍视自己曾经的努力和付出,尊重过去的自己 。时常停下来回头看看,而非一直闷头往前冲。

最后,我还创建了一个日志来记录我的每一次更新和改动,给自己一些规律性。因为这个随时都可能会有人看,所以我会认真对待它。

也希望它能帮助到一些对写作、自我成长感兴趣的朋友。也欢迎正在读这段文字的你常来逛逛😊

我目前用的飞书来整理我的已有知识,预计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切换了,构建和搬运一次太累了。点下面的链接就能进入我的「知识库」。

c4ez055ft7.feishu.cn
62
猴猴说话
2月前
以前引以为豪的文章,我把它作为视频稿的底稿来改,原以为改改措辞、换换案例就行,结果一改下来,发现90%以上的内容都用不了。一切又需要从零开始。
不是因为文章质量不够,而是在这一两年中,我通过持续写作,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了。我能清楚的感受到,什么样的内容是我不喜欢的,是无法触动我的。它如果达不到我的基础标准,我宁愿延缓更新时间也行。这不仅是对看视频的人负责,也是在对那个已经开始了解自己的“我”负责。
00
猴猴说话
2月前
前天和陈女士到了阿拉善左旗——陈女士父亲居住的城市。
我们早上从金昌出发,先坐车到民勤,然后转一辆车,去往左旗。是一辆KIA的紧凑型越野车,车上已经早早坐了两名乘客,一位坐副驾,一位坐后排。陈女士腰不舒服,就让她坐边上,我坐在中间。没想到的是,车在去左旗之前,我们拐进了一个村坝,就看着车窗外对着的院子里,有人拿着大包小包的拎东西出来了,司机也下车了,我以为是司机自己要装一些东西带回家。陈女士还下车让我去看看东西丢没丢。
我看东西已经装完,后备箱关上了,才上了车。我们都上车了后,一个年纪略大的女人就突然从左边开门,挤了上来,把原先坐在左边后座的陈女士挤到了中间,我也被挤得坐在了一个棱上,屁股特别硌。我们俩都不开心,但司机开心地通知了我们,多拉一个人。
一路上,两边的沙漠虽然不太高,但我第一次看到满眼金黄的、层峦叠嶂的沙山,很是震撼。有的沙山的沙子会因风吹被倾倒在公路上,车碾上去后咯咯咯的,在遇到沙堆积得很厚的路段,车就只能减速下来。其它路段因为没有限速,基本上车速保持在130码以上,迎面而来和我们擦身而过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司机不仅不紧张,还会悠然自得地打开微信,点开公众号文章,查看群消息,手打文字信息,这一系列动作,都在车辆高速行进的过程中完成的。我真的是脚趾都要把鞋抓穿了。
我看向车窗外,沿着这片金色海洋能一眼望到地平线。我会自己瞎想,要是一个人被丢在这个陌生的沙漠之中,没有信号,我应该会很绝望。然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衣服兜里的水。
我全程不能往后靠,陈女士也喊着腰疼,我们就这么从10点过坚持到了快1点。好在路上有播客与书籍陪伴,不至于让我的时间过得这么熬人。
阿拉善有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但居住在这里的人不多。周围都是沙漠的环境让农业无法发展起来,也没有重工业支撑,但是每年九月份,这里都会举办英雄会沙漠越野比赛。再就是靠当地人来回做一些生意而比较有趣的就是他们的石头生意,叔叔说,就在阿拉善有几千家店在网上直播卖石头,主播白天就去石头市场采购、挑选,晚上就在家里直播卖。
吃完午饭后,叔叔带着我们俩去了石头市场。在石头博物馆外面,摆着很多排小摊摊。一般都是支两张伸缩式铁架床,然后再上面铺个板子,盖张干净、白色的布,就可以把自己认为很厉害的石头,按照价格、分类,都整齐地摆在上面。金贵的小石头,还会放在黑色的玻璃盒里,看起来就像是博物馆中的展品。
要是没有放在白布上单独展览的石头,单卖就是10元一个,如果你指定问一个石头,老板就会告诉你这是20元一个,因为确实没有明确的报价,对于石头的价格感知也都是主观的。如果你和老板关系好,可以按10元3个,或者几百元一牛奶箱来买,你自己在石头堆里挑,说不定还能挑出成色好的石头。
我们走到一家老板那,很熟悉的打了个招呼,这个老板姓白,微胖、皮肤偏黑,声音粗粝,语气憨憨的,他从面包车里打开推拉门,人坐在一个牛奶箱上。车里还堆着不少其它牛奶箱,箱子里都是装满了石头,有的大石头会被报纸包的严严实实,这种牛奶箱也成为了市场里的一个标准的售卖单位。
叔叔问他,为啥缩在车里?他说,因为冷。
叔叔问,有没有好石头?他指了指边上的一摊小石头,也是由伸缩式铁床撑起,上面堆满了颜色形状各异的石头,它们都是从嘉吉滩捡来的,
据说这些老板都是开车去沙漠,住上好几天,每天去沙漠淘石头,淘完后回来自己先挑一遍,然后再拿出来卖。这些石头我们可以挑选后,按箱打包买走。
怎么看一个石头的好坏?这讲究皮、色、质、形、韵,皮就是石头的表面是什么材质,什么手感,要是图案好看的,小小一片可以作为坠子;要是很顺滑的,可以作为手玩。色和质就看石头上的颜色,这种天然石,颜色是越多,撞色越明显,图案越多变越好。形,就是看它像什么。三分像就是很像了,五分像就是很厉害了,要是八分像,就属于是极品石头了。韵,就是看它反应出了什么样的文化。比如这个石头像一个普通动物,肯定没有它像龙、像虎、像貔貅值钱。如果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把孔子、历史典故都融合进去,那就再好不过。
但是我们在挑选的时候,也不能看太久,不然一下午也挑不了多少个,就装不满一箱。这个过程像极了在义乌尾货市场扫货,快速挑,快速买。你只能多看看它的石种、颜色、皮质。至于它像什么,一般都是等你拿回家后,刷干净、擦一些油,对它仔细端详、仔细琢磨,然后从某一个角度,能看出来它像什么。还能结合文化摆在一个小座子上,或者和其他石头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还挺有意思的。
这天下午太阳不大,但是风比较大。我们穿的都不多,风一吹,人还是会冷。我把衣服帽子扣上,帮着叔叔物色石头。我看着有的石头有潜质,就给叔叔看。
叔叔有时候会说:“这个真不错!”
有时候会说:“这个还行,但是有点老残。”
“老残”的意思是这个石头有磕碰残缺,形状不完整,但是因为它经历了岁月,岁月在残口上形成了新的包浆,摸上去质感也是十分润滑的,其实不仔细看,很难看出来,但是有的买家会很介意。“新残”,就是刚磕碰不久的,伤口颜色也很新。
我还了解了,怎么判断一个石头坠子的颜色是好颜色,还知道了什么是鸡骨石,什么算开片,什么叫老皮。
我们挑完一圈,才装了半箱,老板没办法,就抱出一个装满石头的新牛奶箱,拿刀隔开透明胶,然后又倒在那个石头堆里,我们又可以继续挑了。
石头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经历漫长的地质变化和环境的磨砺,每一个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无法进行量产,只能挑一个卖一个,从生产到售卖,没有讨巧,对石头的感受和经验也无法快速复制,只能靠自己去体会、去识别,然后从整体去看待它,对它赋予意义。
叔叔每说起石头,都是神采奕奕和滔滔不绝,他经常说,玩石头的人,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生平的认知去玩,如果你信佛,那么你就更愿意把石头与佛文化产生关联。它反应了你的知识面和认知,也贯通了你的人生经历。
最后分享王小伟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里的一些摘抄:
“物不是一个中立的、被动的工具,它实际上具有意向性,能参与构建我们的知觉和心灵……人对故人的追忆、对故事的反刍实际上不是在脑中任意完成的,它通常总是透过物的引导才能成就。”
我觉得,叔叔对于石头的喜爱,就属于是对人与物深度连接的很生动的例子了。
00
猴猴说话
2月前
我之前在录这期视频的时候,陈女士问我,录的怎么样了?我说快了,但是感觉这次稿子有些深,也不知道能不能引起共鸣。
陈女士问我,主要讲啥的?
我说,劝大家谈恋爱的。
陈女士:???你疯了?
陈女士一边走进卧室,远处飘来她的声音:要劝大家自由的活着...
我:我就不。
其实我一开始在构思这个选题的时候,最后也想把观点落在:现在的社会确实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和被讨厌的勇气。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勇敢说“不”;如果发现自己进入了一段糟糕的婚姻,可以坚决地退出。我们既可以追求所爱,也可以选择好好爱自己,好好生活。
但是写稿到后来,方向就变了。我还是鬼使神差地把观点放在了鼓励打开自己,哪怕会受伤和失败。
因为我之前写过一期《“不想交朋友”,当代人的孤独困境》,然后下方的评论区有很多朋友表达了不认可,有的平台下还出现了直接怼我的评论。
所以,发布视频后我内心很忐忑,很害怕出现之前评论区失控的情况。
而结果让我宽心了一些,怼我的人比较少,而且还有观众朋友私信说我说出了他们一直想说,但是怀疑自己是错误的想法。这有鼓励到他们。
因此,我还是感到很开心的。有的想法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和积累,才能有更完整的表达。
当然更多亏了很多一直在关注我和认可我的朋友🙏

为什么恋爱越来越难?因为现代人不再像“人”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

00
猴猴说话
2月前
谁还不是个年轻人
00
猴猴说话
2月前
我会经常看后台的留言,也会回答一些朋友的问题。但有一次,我真的感觉到了自己被工具化了。
大概的情况是,他先说了他遇到了一些事,和家里人发生了矛盾,因此很焦虑,问我该怎么办?而且还设立了三个前提条件。
我觉得怪怪的,但也分享了我自己的经验,并且给他一些鼓励。
但是他之后的回复并不是对我的回答的反馈,而是直接跳到了下一个新问题上。
这让我有些错愕,于是我又回了他,并鼓励了他。
接着,他又问了第三个全新的问题。
我觉得很不舒服,又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对我的回答有什么期待?
他的回答是:没有期待,正常讨论问题,就像做题目一样。只想通过讨论,找到“创作”的灵感。
我那时候,才意识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了:我被当成了工具人,我在回答时倾注的情感没有得到回应。
可能是我自己矫情了,但是我是真的希望即使我是一个UP主,也希望被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50
猴猴说话
2月前
谢谢安慰!中间的一部分靠玄学太准确了。当我把资料、观点、案例都堆在那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产生顿悟,将所有的内容打通。一旦打通了,一切都好办了。非常期待《创作中的窘境》,我曾经也是在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会在一个笔记里吐槽和自我安慰,也能在我每次真的写不下去的时候作为鼓励我的动力。 //@机智的阿饭: 前三分之一靠一腔热血,后三分之一靠对“完成”的渴望,中间三分之一靠玄学,靠老天爷饶过我。如果期间没有突发事件,没有伤病拖累,没有激素波动,我没发疯,我周围人也没发疯,而且,眼前没突然蹦出什么更好玩儿的东西,那我大概才可以完成一个周期比较短的小项目。这种概率极小。

被难题卡住,熟练地自我攻击,拖延乃至半途而废是我创作中的一套真正的SOP。无数个项目半路夭折。没有最终产出,就否定了我为此付出的所有痛苦。几年来滞留的恶劣情绪让我孕育了下一个项目——写一写创作中所有的窘境吧,把困难分门别类做个整理,标明各种杀伤力,搜集些处方偏方,安抚同病相怜的人。

猴猴说话: 有时候写稿卡住的时候是真的难熬啊,明明知道这个稿子终究会写出来,但是在构建提纲的时候脑子都要蜕一层皮。 特别是想到的概念都衔接不起来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写作困难吐槽群啊,让我知道还有人比我更难的,我的心理也许会平衡一些...

00
猴猴说话
2月前
有时候写稿卡住的时候是真的难熬啊,明明知道这个稿子终究会写出来,但是在构建提纲的时候脑子都要蜕一层皮。
特别是想到的概念都衔接不起来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写作困难吐槽群啊,让我知道还有人比我更难的,我的心理也许会平衡一些...
41
猴猴说话
3月前
《倦怠社会》与《新异化的诞生》之间的关系。

优绩主义与过量的肯定性,相比资本与技术的合谋,是一种更隐蔽的对于个人思维状态的影响,形成来自内部的自我约束和剥削,这除了加速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还有传统社会文化和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新异化的诞生》最后,罗萨给到的解决办法也非减速,减速的绿洲也迟到会被卷进去,罗萨提到的「寻求共鸣」,其实和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里提到的也很有联系,共鸣指的是两种不同声音的呼应,而韩炳哲的「他者」也正是不同声音的来源。
但是这些办法,我觉得只能缓解社会对我们个体的冲击,最多能做到不受影响。社会加速的进程只会继续向前,尤其是去年AI突飞猛进,会在我们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社会加速。有些悲观的说,我们只要能做个正常的「人」,就很不容易了。
20
猴猴说话
3月前
符号不一定有发送者。但是解释者往往创造出一个发送者,使自己的解释意义更有权威性,因为符合“发送者意图”。
-
当我们需要传递给别人信息时,或许需要说服、谈判、沟通…之所以需要这么“费劲”,是因为我们都是“解释者”。“解释者意图”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我和你说话,是因为我想从中获利),解释者想要达到沟通目标,就需要借助“发送者意图”。发送者是谁?是信息的原初,代表权威。比如“子曰”、“奉天承运”、“圣经里说”…
如果没有发送者,解释者会创造一个发送者,来使得别人信服,这就是宗教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是权力的工具,是“发送者”。
如果大家相信“天”,那发送者就是天;
如果大家信“耶稣”,那发送者就是耶稣。
00
猴猴说话
3月前
好开心!人生第二个热门!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