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猴猴说话
107关注317被关注1夸夸
✏️在这分享的杂七杂八想法比微信朋友圈多
猴猴说话
5天前
“写作”就是在时间维度上,对生活的“绘画”。
00
猴猴说话
9天前
如果你认为每一天都是无聊的重复,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好好体会和感受。

一个人的一天怎么可能发生一模一样的事情?就连你此刻呼吸的空气,进入你呼吸道里的分子,每一秒都是不一样的。
00
猴猴说话
1月前
很久没有沉浸式阅读了,因为下载的书籍是PDF格式,而且是有密码的,就无法直接划线和写笔记,因此我不得不克制住自己划线、临时记笔记的冲动。
但只用按照我的速度去阅读,随着我放下“摘抄”的执念后,我渐入佳境,思维逐渐与作者同频,时常有想拍大腿叫好的段落和句子,脑内产生的激荡感此起彼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之旅。
21
猴猴说话
1月前
过去的20多分钟里,我本想着开始写稿子,但不自觉地打开了网易云音乐,播放方大同的新专。然后不受控的,觉得鼻子有些酸。

我有个特点,就是大事情来了,当其他人都开始给反应了,我还处在之前的世界和生活节奏里,然后在某一刻,突然事件对我的冲击像是环绕了地球一圈,再撞击到我的心灵。

每当一个美好的生命骤然消逝,都会让我觉得,或许死亡是人在经历痛苦修行后的解脱。因为人没来由的求生本能,人世间的各种留恋,恰恰说明了死亡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我还要继续活下去,面对更多的麻烦和苦难,6年前我觉得生命里充满的未知,让人期待,那时候我在北京工作,下了班后,一个人从望京坐地铁,等到了通州的北运河西站,已经晚上10点过,我出了地铁站,过了一个连着大桥的马路,穿过火车轨时,看见了一辆开着远光灯的火车头正在向我驶来,光照亮了我的周围,我停下来赶紧拿手机拍下了火车,那时候,未来对于我来说,是充满了各种期待,我感觉我内在的潜能可以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发光发热。

时光拉回来,比起那时候,我对于未来的恐惧大过期待:我开始担心95岁的姥姥,还能抗多久;担心父母正在下陡坡的身体;在跑完3km后,我的膝盖就连着疼了3天,我脸颊上的肉在垮塌,腰时而酸疼。越往未来走,我要面对的失去就越多。

荣格对人的一生有一个太阳的比喻。

就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如同朝阳,我们向往着别人到了正午时,光芒万丈的巅峰状态,我们渴望着生命的巅峰。比如我们把这个状态定格在35岁。

等到了35岁,可能你已经到了巅峰,也可能没有达到世俗的目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你在年轻时候的投射,你的事业、你的身体、家里老人的身体状况,都在走下坡路。

你的太阳开始下沉,光芒开始减淡,你发现,你真正面对的目标和终点不再是正午的最高点,而是最终会消失的夕阳。到了这个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原来所有对正午的太阳的希望、寄托、投射,都失效了。

于是,你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这就是荣格对于我们中年危机的隐喻。

可能是人到中年,开始意识到了失去,才开始珍惜;也可能是,这一切和年龄无关,只要你开始珍惜已经的拥有,就会面临失去,但这正是你真正清醒地活着的开始。
00
猴猴说话
1月前
在时间记录的强制目标下,我硬生生地让写作时间堆够了4个小时。在最后的30分钟里,我发现时间过得非常慢,这种慢也不是半天憋不出东西的煎熬感,我还是写出了东西,还对已有的内容段落进行了新的重构。这种慢就是一种充实感。
果然把自己的头按在屏幕前硬写,还是能写出一些东西的。
今天的工作就先到这里了,在接下来的25个小时里,我大概只会做一个时间记录,不是睡觉,也不是装修,是“陪她过生日”~
00
猴猴说话
1月前
今天才开始学会如何使用岁月的时间管理小程序,记录自己的时间。
发现自己真正有效的产出时间只有短短2小时,还不算纯粹整理、复制、排序的时间,进入专注状态的产出时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剩下的时间全部花在了刷手机、发呆和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上了。
希望明天在写稿的时间投入上能更久一点。
00
猴猴说话
1月前
很久没跑步,在做完keep热身后,跑了3km, 跑到水电站那的时候,开闸的水汽被风吹起,化成雾拍打在我的脸和手臂上,一下包裹住我的热腾腾的皮肤,远眺雅鱼建筑,发现鱼尾的设计,感觉在熟悉的地方里,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00
猴猴说话
1月前
最好的写作工具,就是你不小心按一个回车就能发出让别人看见的聊天框。
它更能让你聚焦在当下,你的感受、情绪,你对经验的回溯与解读,你在担忧的事。最重要的是,你有一份类似于和人面对面的紧张感,一种发自心底的表达欲在这一刻降临在你身上。
在聊天框里,你会看见在当前的情境下,你最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00
猴猴说话
1月前
重新回看了「体裁」那篇文章,那时候用符号学来诠释个体如何应对权威的规训。 但是因为知识储备还不够,也无法完全地把它表达出来。 现在发现它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讲到的“机械趋同”存在很多共性。 比如我文章开头提到的我姨娘没有明确的打卡和旅行计划,就是一路开车,走到哪儿就玩到哪儿,这就类似于弗洛姆在书中提到的“自发性活动”。 我在微信读书的书评里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说音乐人在cover一首歌时,有的乐手习惯于尽可能完美复刻和还原乐曲演奏中的每一个细节;而有的乐手只是记住原曲的结构与和弦,剩下的空白就依照自己的心情,林场随性发挥。 我还进一步追问他,这是否与音乐造诣或间奏经验有关?对方回答了我说,这是流派的区别,比如古典乐乐手力求完美复刻;现代爵士乐乐手追求即兴发挥。 这和我在文章最后引用的《非平面》的话很类似: 「“解放”不是脱离束缚,而是找到更好的依靠,保留这些绳子,通过在其中分辨出更多的联系,我们更能认清这些附属物并非限制,而是可以利用的力量。」 在规则已经在无形中浸入我们的内心和生活方式后,我们也许想要逃离现在的群体和系统,但是逃离后,我们必然还是会进入到下一个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去保留手中的线,保留自己珍视的情感关系、原则、通识、可迁移的能力,才能在无常的命运漩涡里,保有一份纯粹的自我。 而这个保留手中的线,就和演奏乐曲时,记住音乐的结构与和弦一样,这是你面对每一次不确定的舞台时,演出的底气。

把自己当成艺术品,应对他人构建的体裁

00
猴猴说话
1月前
注意区分:完成任务和追求绩效。

完成任务,可以作为一种固定的仪式,比如每周做一次自我总结和复盘,每天写一篇日记。任务的特点是,它有秩序感,但不具备强制性。

就像你可以规定自己每周写一篇文章,可以写几千字,也可以写几百字。

而追求高绩效则是,你不仅要完成一篇日记,你还希望你的日记公开后的浏览数据,达到某个指标。如果没有达到,你就要拼命地鞭笞自己,优化日记的内容、标题,让它被更多人看到。

希望让自我表达被人看见,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绩效意识的加入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强制,一种自我剥削的动力。让人产生焦虑和痛苦。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