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倪克寒
104关注69被关注0夸夸
AI创作力教练|INFJ
探索AI时代创作者的三重进化:
AI赋能✖️商业创造✖️生命进化
做自由富足的全球化创作者
公众号/视频号:倪克寒
置顶
倪克寒
17天前
最近大量阅读创作相关的内容,分享10条我很认可的创作理念(每一条都至少有一本书的内容支撑):

1.公开打造产品(build in public)

2.打造一次,销售两次(bulid once, sell twice)

3.第一天就全球化(Day 1 global)

4.十倍比两倍更容易(10x is easier than 2x)

5.你就是你的定位(you are your niche.)

6.把你解决的真实问题打造为产品(build your product by sloving your real problem)

7.价值可视化(visualize your value)

8.充分利用杠杆(Maximize your leverage)

9.你是创作的管道(You are the conduit for creation)

10.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做人如此,创业也如此)

#AI创作力 #创作理念
117
倪克寒
07:48
翻译了一版Jordan Perterson的写作指南,推荐给有志于写作的朋友们。

这份指南是在他下载量高达15万次的《Essay Writing Guide》基础上的更新,在学术写作之外也适用于普通文章的撰写。

JP对我影响很大,作品帮我度过最低谷的时期。我受益最大的有两点:

1️⃣人生通过承担责任获得自由,而非逃避责任
2️⃣人是通过隐喻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他对写作的重视不仅在提现在「写作是最高形式的思考」,而且体现在他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探求,正如在文中的这段话:

「如果你正确地找到了让你感兴趣的事物,那么你就让自己与心灵深处、与精神产生了共鸣。

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部分不想要或不需要你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你就不可能对它感兴趣。

因此,你的兴趣本身就证明了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你,或者说你的某个部分,需要这个答案——这种需求可能深到足以影响生命本身。」

写作是最高形式的思考:《人生十二法则》作者Jordan Peterson教授的写作指南

00
倪克寒
1天前
Latex之父、分布式计算理论奠基人Leslie Lamport 对于「写作为什么这么难」的回答
10
倪克寒
2天前
当时大致场景是:柯林斯正处于事业选择的分岔口,他对于商业管理很感兴趣,在纠结是自己下场去做公司,还是去做研究。还是可以都做。德鲁克给了这个建议。

我的理解是这是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在思想世界里开拓新可能,影响更多人的大脑,一条是在现实世界里落地实操,改变物质世界。

这两条路互有交集,互相影响,但不管哪条路,一个人要想走到「伟大」的程度,必须有所取舍。因为这两条路需要的特质和能力不同,因为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就像你很难要求一个人既成为马斯克,又成为荣格。

最终选哪条路,还是要回到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回答我是谁,我此生的使命是什么。 //@活在感觉中: 这个是缘于抽象理念和实操妥协的冲突,个人思索和团体协作的冲突吗?还是其他什么意思?

倪克寒: 「你要么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要么创造伟大的思想,但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彼得•德鲁克 当初读《精要主义》看到这里很不理解:为啥不能既搞思想又搞公司啊? 现在我开始懂了,德鲁克这句话并不是说思想和公司不能兼容,而是在质问每个人最底层的价值: 如果这辈子只能做一个,你会选哪个? 当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作为目的,那另一个就只能是手段,而且是可能的手段之一。

00
倪克寒
2天前
《理解漫画》越到后面讲得越深了。

它提到了创作六步法:
1.创意/目的(即内容),2.形式,3.风格,4.结构,5.技艺,6.外观。

3到6都是手段,1或2会成为创作者的目的。

当选择了1内容为终极目的时,这是伟大叙事者的道路,2到6都服务于有效传达信息。

当选择了2形式为终极目的时,这是伟大探险家的道路,1.3.4.5.6都服务于开拓新可能。

幸运的是,每次创作时我们都有选择的机会,不一定一条道走到黑。
00
倪克寒
3天前
我讨厌隔壁单元那只黄色的狗。

这是一只通体黄黑色、毛发蓬松的狗子,不光体型类似博美,脾气也类似,凶神恶煞的,不管见到人还是狗,隔着老远就开始狂吠。我的耳膜经常为此饱而受苦。

今早遛摩卡时不巧又遇到,是怀孕的女主人下来遛它。

摩卡这个不长记性的E狗照例积极凑上前去,那只狗子也照例开始狂吠,引得它主人拉着它连连后退。

我担心给人孕妇造成困扰,说了句不好意思就赶紧拉着摩卡走开了。

遛完摩卡回到家,我跟兰卡提了一嘴这件事,说每次见到这只狗都有点烦。

兰卡听了跟我说:

「我之前跟那个女主人聊过,她说她家狗子原先不是这样的,狗子是在她怀孕之后开始变凶了,对于靠近她的个和动物都很警惕,对主人很有保护欲。」

「不仅是狗,有些猫也会在女主人怀孕后会有很强的保护欲,有时候甚至过强了,连家里其他人都不让靠近。」

我听了之后很有触动,对那只狗子的讨厌也变成了respect。

之后遇到我依然会尽量远离它,但我知道,它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在意的人。
00
倪克寒
3天前
李翔老师这篇讲德鲁克的文章很有意思,而且还提到一个令人吃惊的点:「德鲁克的作品中有三分之二是他在六十几岁后写的。」

这句话不亚于知道巴菲特的资产99%是56岁之后积累起来的。

再次验证,专注➕活得久非常重要。
00
倪克寒
4天前
森见登美彦这篇《千与千寻》的影评精彩至极,特别推荐!

若说最精彩之处,便是森见精准地提炼了「日常生活中的异世界」这个主题。

1.

熟悉的日常生活有很强的遮蔽性,让我们误以为对周围的世界了若指掌。

但我们真的了解我们以为了解的事情吗?在日常覆盖之下,存在着多少未知?而这些未知又会通往何处?

就像千寻一家在搬家途中,爸爸只是不小心拐错一个路口,脱离了熟悉的日常,便穿越到了异世界,吃了一顿来路不明的饭就变成了猪……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异世界」是反复出现的,除了《千与千寻》,还有《龙猫》、《悬崖上的金鱼姬》、《借物小人阿莉埃蒂》……

甚至在遗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也是男主真人在看似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了神秘的塔楼,闯入了「亡灵世界」这个异世界。

2.

从这个视角来看,新海诚算是宫崎骏的接班人。

虽然两人的呈现风格不同,宫崎骏更奇幻、更欧陆童话风,而新海诚更加现代、更城市化。

但新海诚延续了「日常生活中的异世界」这个主题,把日常生活搬到了更加现代的城市图景中,但是异世界的大门就隐身其间,等待少年少女去发现。

不管是《你的名字》中的「神社与口嚼酒」,还是《天气之子》中的「晴女祭祀」,抑或是《铃芽之旅》中的「门」,都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

3.

之所以这个主题受到诸多导演的青睐,实在是因为异世界是个有趣的意象,它揭示了隐藏在熟悉日常之下的无限可能。

当然,这份无限可能,既可能带来惊喜,也可能带来恐怖。在恐怖片类型中,直指生活日常的恐怖最为瘆人。

至于何种导向,则全看导演个人选择了。

4.

那如果把视角从电影转到真实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异世界」这个主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

我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异世界」,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无限可能。

我们新结识的人、新做的某件事情,可能背后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等待我们推门而入,探索其中蕴藏的可能性。

比如说家附近的一间咖啡馆,在我未曾走入之前,它对我而来就只是一个二位的招牌。

但是当我走入其中参加活动,认识朋友后,原先折叠为二维的招牌就展开为三位的空间,我的附近突然就多了一块新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有很多新的可能。

还比如说我在咖啡馆认识的朋友,当我受邀到她家做客时,我的附近又点亮了一块空间。

而且我在她家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何谓高品质的极简风格,这也让我意识到,原来真的有人能真正做到这样的风格。这就打开了我去提升自己居家品质的可能性。

例子可以举很多,但核心想表达的正如森见所说:

「通往奇异世界的入口就在我们身边。」

不妨带着这个视角,仔细观察下身边吧。
00
倪克寒
4天前
双十一当天唯一的消费
00
倪克寒
5天前
「你要么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要么创造伟大的思想,但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彼得•德鲁克

当初读《精要主义》看到这里很不理解:为啥不能既搞思想又搞公司啊?

现在我开始懂了,德鲁克这句话并不是说思想和公司不能兼容,而是在质问每个人最底层的价值:

如果这辈子只能做一个,你会选哪个?

当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作为目的,那另一个就只能是手段,而且是可能的手段之一。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