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依桐Eva
11关注93被关注0夸夸
AI人工智能创业&投融资
前大厂95后管理层 | 前2家早期创业公司联创 | 跨界投融资
INFJ,同济本| 欧洲硕 | 长江商学院MBA
依桐Eva
14天前
🌟想起来20岁的我实习在公司通宵加班...
那时候在腾讯暑期实习在漕河泾,最近一年也主要在漕河泾呀。
「哪有什么精力旺盛,不过都是靠心气撑着。」
00
依桐Eva
1月前
创业≈解锁更多技能
我可以么,我能会么,我能学么🤥
00
依桐Eva
2月前
晚上收到异性消息:其实是想谈感情不想谈业务...
我一边开车 一边听文章 一边抽空扫了一眼VX,感觉没有心情再回复,还是快回家继续加班吧...
属于i人的耐心和温柔都给了工作和工作伙伴...
⭐可能我需要个聪明的AI助理,帮忙批量处理非工作外的沟通应付...
00
依桐Eva
2月前
【兼职/远程-加入AI早期创业公司机会】
构建AI时代全新的C端电商交易体验。以精准的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打造生成式AI产品。针对电商购物场景推进模型的自主训练。

团队核心成员为90后连续创业者,毕业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国内外顶尖高校,曾在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携程、爱奇艺等业界领先企业中担任要职,具备在大语言模型应用、推荐算法运用、产品策划、营销运营和投融资等多个领域的深厚背景和实践经验。

目前处于初版产品开发上线和天使轮落地的阶段。已有意向投资方,统一不对外透露具体项目信息,面试时可具体沟通。

职位目前需: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和运营增长,其余职位后续开放。公司base上海,北京后续会设立办公室,具体职级(C-Level至总监)、薪酬及股票期权可谈。
138
依桐Eva
2月前
前段时间我受邀出席「AIGC Festival 品牌应用大会」,现场与三位AI to B国内企业服务领域投资人、创始人一起交流:品牌商业化如何结合AIGC探索新路径。以下是基于当日探讨我做的部分思考总结。

*1、投资环境严峻
国内美元基金的规模和数量在大幅下降,尤其是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在急剧减少,融资交易很难达成。大部分AI创业仍处于拿着锤子找钉子,努力找到技术与落地场景匹配的阶段(TMF-Technology Market Fit)。

+ AI 和AI Native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投资的角度是希望企业能够打造相对有差异化的产品功能,同时能够在具备足够强复制性的场景中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投资人VC对被投公司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新高度:既要业绩持续高昂增长,又要有技术研发投入形成核心竞争力壁垒,最后还要有。客户回款。简称“既增长,又技术投入,还赚钱。”而这三者本身似乎是不可能三角。

*2、市场增长艰险
资本的寒冬,同样的是市场的寒冬。投资人没有钱,甲方客户也没有钱,双杀Double Kill。同时国际局势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上个月我身边某创业者朋友真实发声:现在最好的客户是账期剩最后一周,催着打完款。正常客户是超过账期一个月内,催着打完款,剩下的…… 年底客户说得最温暖的话是:明年给你们产品的预算,只打七折!

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推广,都涉及丰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都是AI能够结合并进行商业化的方面。长久以来共同的认知: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天花板相较国外(尤其USA)低。

USA的企业服务产品服务的是公司员工,提升员工自身的工作体验。而国内小企业没有预算也不愿为产品付钱,国内大企业里的营销专员/电商专员/运营专员…是通过多个外部小服务商完成自身工作,企业服务产品不能替代这些员工或对其造成与服务商间的利益威胁,只能做婉转的聪明生意。

低天花板会对企业成长形成限制。越来越多能够看到,原本聚焦国内市场的企业服务类产品,近两年也开始纷纷寻求开拓国际市场。

*3、技术创新悖论
在商业化压力下,AI to B企业通常最直接的选择是拼凑海外或是开源的各类技术,技术的同根同源影响产品的同质化,“你的产品我的产品好像都一样”,使得市场竞争成为价格和服务的卷卷厮杀。

如上篇提到,Pitch大客户是国内ToB企业的重中之重。大客户对于产品和技术的评估要求更高,但技术投入是长期回报的逻辑,公司往往很难在技术投入和回报之间找到平衡。戏称“把技术研发团队砍了,是公司现金流回正最快的方法”。缺乏核心技术会使得企业更像AI服务商,而不是真正的AI科技公司。

此外,超大客户内部决策链路长、周期长,大客户有能力和人力In House自行研发AI产品/功能,在多轮比稿/竞标后订单也未必收入囊中。中小客户生存艰难预算紧凑,对产品/功能带来的实际增长效果预期很高,又呼应了上文提到的卷卷厮杀。

*4、品牌方挣扎困境
品牌方高层对待AI普遍持激进且焦虑的态度,市场不缺AI需求。品牌方需变革认知,亲自使用AI以了解实际效果及正确看待AI作为提高效率工具的角色。AI不仅限于营销、设计等环节,而是应贯穿公司整体的业务流程。

品牌方需具备辨别优质解决方案和供应商的能力,尤其在中国市场要持续提高AI产品能力而非完全替代现有人员。基于互联网大公司提供大量免费工具的历史习惯,市面上现有的AI付费产品,未来大厂是否会直接提供免费竞品?品牌方也需要思考长期维度的内部开发和外部代理商提供的工具选择,且视野需同时放在国内和海外。

在投入和收益之间平衡也是品牌方面临的实际问题。希望通过使用AI产品省钱,而现实是需要先花一笔钱研究开发和使用,从而去省将来可能有可能省下的钱。对品牌的战略管理及对未来长期的AIGC趋势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关于我:前互联网大厂95后管理层,AIGC「创业+投融资」跨界双重身份。2023年累计交流过400+个国内AIGC创业项目,其中深度交流200+位创始人/CEO。
❗近期在筹备AI+电商新创业项目,团队持续欢迎核心成员加入,JD见附图海报。
10
依桐Eva
6月前
📖90%的AIGC创业死于没有场景?

一位交流较多的AIGC领域公司创始人/CEO前几天发布了一条朋友圈,称他们今年在产品内推出众多AI新功能,其中数据表现最好的是顺手小功能“AI生成标题”。这位创始人前辈的公司业务聚焦在面向企业(To B)的AIGC商业内容创意智能生产和协作,客户超过三千余家,主要覆盖消费和本地生活。

以上业务实例证明:嵌入/适配使用场景,和真实为用户/客户创造价值的重要性。

近期有些声音在表达:AIGC创业不是死于算力不是死于模型不是死于模式,而是死于没有场景。
一面是:AI为每位创业者提供了新Buff,但大部分创业者还没研究清楚这Buff的使用说明及各项性能,就很着急想用它创造产品/解决问题。
另一面是:用户/企业不在意产品模式或解决方式AI不AI,甭管你用的咒语还是魔法,只在意最终效果好用不好用。

目前AI最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却恰恰是有没有AI,用户/企业都有需求的问题。
需求来自场景,现阶段归根结底是用户/企业本身。用户/企业的习惯变化、身份变化、经济情况变化,与之而来的需求变化所带来的替代产品/解决方案机会。

近一个月与国内AI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朋友们深入交流和复盘,我的感受是普遍陷入怪圈,在围墙里打转。似乎人人嘴里都在说AI/AIGC,但真的深刻理解AI从模型、算力、数据、用户需求、功能体验、商业模式到政策全链路的人是少数。技术层的人嗨在模型和代码的突破颠覆,产品层的人困在创新功能和差异化,营销层的人框在产品落地和商业模式里。

网络时代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也提高了对信息分辨和专注思考的要求。近期我也在进行自我反思。或许抽丝剥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抛掉技术光环,扔掉模式理论,回顾本质思考才是正解。

兴于风口,也可能死于风口。每一个活下来并长大的创业公司,可能源于某一次风口,但不会也无法借势每一次风口。真正活到最后成为独角兽/上市的公司,追溯源头发现,最开始的契机可能和风口毫不相关。

关于我:前互联网大厂95后管理层,AIGC「创业+投融资」跨界双重身份。今年累计看过300+个国内AIGC创业公司BP,其中深度交流150+位创始人/CEO
*朋友圈内容截图已获授权
*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我所在or合作的任何机构观点
11
依桐Eva
7月前
💢AI创业的那些至暗时刻,懂的人才会懂
📖1. 国内接口满足不了需求,只能调用海外接口,刚调试好一夜之间被查封了……

📖2. 聊了30家投资机构没结果,再努努力,聊完100家还是没结果……

📖3. 身体不舒服去体检,医生说没事就是轻度抑郁,末了补一句:创业者容易抑郁……

📖4. 找大厂做开发的老同学帮忙推荐AI工程师,老同学回一句:搞AIGC不如卖煎饼……

📖5. 有家同行竞品融到资了,讲了个超前一年的资本故事,然后每个投资人再开会都要问为啥竞品做到了你们没做到……

📖6. AI公司女创始人去参加行业闭门交流会,进了会议室,满屋子找不到其他雌性生物……

📖7. 投资人说100万美金ARR就投,吭呲三个月跑业务完成了,投资人说现在300万美金ARR才能投……

📖8. 努力半年做了一个AI社交产品,上线后火了几天,还没算完留存率就被投诉下架了……

📖9. 压力太大想组个队去滑雪,发完朋友圈最先找来的是投资人,说要在回购条款里加上高风险运动报备……

📖10. 刚申请到在职EMBA准备提升下,结果新一轮融资TS里写着不允许创始人申请商学院……

📖11. 做垂直应用刚有点起色,结果发现某家大模型自己上应用了,而且界面特眼熟……

📖12. 做AI产品思来想去还得出海,但是毕业以后就没再张嘴说过英语,先把自己的手机电脑系统改成全英文版…...

(未完待续)如有雷同,确实巧合。

✨关于我:前互联网大厂95后管理层,AIGC「创业+投融资」跨界双重身份。今年累计看过300+个国内AIGC创业公司BP,其中深度交流150+位创始人/CEO
32
依桐Eva
7月前
上周我的长江MBA开学啦📖。开学典礼,拓展,第一门为期2天高效学习的战略课。
开学典礼上认真听了几位教授的致辞分享,意外带给我一些启发。

✨1. 百年企业是屈指可数的,因为世界万物运转都有周期。中国古语说:富不过富三代,穷不过穷三代。财富、名誉、权利等外物最终都会流失消亡,要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所求,要知道自己想去往哪里。

✨2. 过去30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有许多行业许多企业乘势获得丰厚成效和收益,要感恩。现在也要相信未来,取势,明道,优术,最好的机会永远是下一秒。

✨3. 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且认同的东西,专注成就大师。每一次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每一次成功一定有努力。尽人事,听天命,坚持长期主义。

📖最后感谢教授分享的大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坚持努力。

*所有观点为个人思考理解,不代表学校/任何机构
20
依桐Eva
8月前
以前创业:我有个敲钟梦,以后创业...
近期和创业圈&投融资圈的朋友们,探讨一个问题:
如果创业的终局,不再是融资上市…那么创业是为了什么?

🌟以下分享些见解:
*非正式观点,仅做交流探讨哦

✨1、某90后创业者:
可以清洗掉一些对创业不专注,或能力不够的人,某种层面来说是件好事。

想赚钱就先走生意模式,有理想就搞点投入大的,项目有前景总归有人/机构愿意投资,创业者理性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2、某16年经验投资人(VC/FA):
以前融资协议写承诺x年内上市,本来也没有多大概率上市。热钱少了,市场冷静下来是好事。回归商业本质,还是要盈利的。

对创业者来说,融资是加速项不是基础项。很多创始人会搞错这个逻辑。

✨3、某95后新生代创业者:
以前创业都说我有个敲钟梦,以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梦了。

年轻创始人要走出自己的路吧,未来人效提升,公司组织模式可能都会变化,多思考多探索。

✨4、某10年经验投资人(VC/IPO):
滴灌通投资国内小微企业模式就不错,风险小利润稳定。Open AI最开始是非营利组织,后面演进为有盈利上限的“单独实体”。

国内曾经能发明VIE架构,未来总归能衍生新模式,相信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

✨5、某5年经验融资顾问(FA):
行情好时候成万成千创业者入局,大浪淘沙增加跑出好项目的概率。行情不好创业者也谨慎,能看到的好项目更少了。挺焦虑的,多思考底层逻辑吧。

✨6、某85后连续创业者
本来能上市的也是千万里挑一,创业也不是都为了上市吧。想创业的人还是有类似特质,喜欢鼓弄喜欢挑战不安于现状。

上市只是一个结果,换一个目标,例如:做一款优秀的产品,改变一个行业的标准等也可以是结果?

✨7、某7年经验投资人(PE):
上市是融最后一波钱,现在收紧IPO限制退出影响肯定是有的。实时调整策略吧,抱怨没有意义。
00
依桐Eva
8月前
最近做了几次AIGC创业路演评委,现场要求挨个对项目点评和打分,i人真努力委婉...
👀如何优雅地告知创始人,你的项目不太行?
本INFJ的素材集:
1.您在原本行业很优秀,也做出了一定成绩,建议在原领域探索机会会更有优势哦
2.您的思路挺清晰的,我们其实看过您这个方向不少项目,建议可以再把市场调研和定位打磨下哦
3.您可以把财力和机会留给年轻人,投资年轻人让他们去努力,其实比您自己下场做更高效哦
4.您的项目很新颖,不过目前因为数据还比较少,建议再多运营运营。什么?哦具体标准...有进展咱们之后可以再交流
......未完待续😶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