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夏水贤
440关注884被关注7夸夸
君子不器。
左手化学,右手心理学,多年招聘HR ,
涉猎行业互联网旅游,汽车及出行,制造业,消费与电商。目前专注招聘咨询与敏捷招聘
置顶
夏水贤
3月前
考研,考公陆续结束,春招即将陆续全面开启
【校招加油站】⛽️,
一个讲述求职问题及解决方法的项目
之前在浙江的招聘会做过简历问诊和咨询
也帮助一些学生快速找到或跳槽去了一些不错的公司

关于我:
个人做了近10年校招,
互联网,汽车行业,制造业,新零售电商等多个行业
头部企业做过校招项目和面试镇远
心理学和频繁跳槽背景
也容易从求职和招聘双视角进行分析

求职,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杠杆”
往往容易事半功倍
至少焦虑和不自信会减少

活动将会持续到春招基本结束🔚

具体三步走如下:
【求职树洞】:说出你求职面临的实际问题【校招问诊】:我们将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同类问题找到“解方”
【直播答疑】:就问题根据频次,从高到低解答,并支持现场连麦答疑

欢迎👏提问
求职,从实践出发

校招问诊 | 2023春季校招,HR助你“一块拿offer”

22
夏水贤
14:27
信息太多
​尤其是AIGC加持后信息也会“泡沫化”
​变化太快
​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跟不上技术和热点的速度
​古人云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当AIGC在提升效率的时候
​反过来,关于经验,智慧等高质量的工具
​会不会反而形成类似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局面
​实现新一轮的平衡

要是有一个“人”
可以同时对矛和盾进行处理应用
那该多好
10
夏水贤
01:04
看到一个新闻说
大学学费也要涨价了
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上海的幅度貌似是最高的

那么本来就业的蓄水池之一
一方面不断扩容
一方面门槛又在提高
那么,之前说的类似寒门进名校问题
会不会更加严重呢?

再联系到传的一个高考人数
未来3-4年就是就业人口了
如果说经济转移支付到了中西部
那么,
高考这种形式是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逆支付呢?
毕竟,一个大学生带来的消费可不小
只是,还是过去的模式的话
大学之后呢?
就业的问题能不能“回本”呢
尤其是在预期的一定年限内
不然,
人来了又留不下
回去又没机会或很难消化
加上目前没有看到增量的行业
AIGC的所长又恰恰容易替代
以识记为长的大学培养模式的人才

今天高考了
接下来就是专业,就业和职业的选择
看起来远却又那么近
157
夏水贤
1天前
如果把人当做一个大模型
那么,高度职业化的可能就像
已经预训练过的模型
如果再有人工反馈(师傅用心带教)
肉眼可见的这类人特别收欢迎

如果以“人”为镜像
那么,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大模型
不同的经历,专业,数据摄入等
也就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反应和准确度不同
输入和训练越复杂的“人”
反过来也越难被替代
比如医生,心理咨询师,算命的等

以人为镜
可见众相
00
夏水贤
2天前
根据猎聘关于2023大学生就业调研
点赞的对象群体6成没有offer
就业准备工作与企业看中的Top3
实践经历,专业相关性和可塑性
依旧有不少的差距

有意思的是里面关于23校招截止时间
里面超5成说7月以后
可那时候正常的话已经入职了
再早的2024届校招前期也开始了
00
夏水贤
3天前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所有成就伟大事物的人,
都是为了那些事物本身而放手去做的。”
by《最小阻力之路》

起点和终点之间有很多条路
有时候“路”找不到
很可能在于不知道“终点”是什么
又不知道“起点”在哪里
搞不好还会陷入“泥淖”之中难以自拔
00
夏水贤
3天前
说“人”话
有时候对于HR来说挑战挺大的
对于自己招人的受众要有一定的理解
对于提出需求的老板或业务负责人
表面的意思和实际的需求也要有一定理解

再结合内外部两个群体的差异程度
通过合适的语言或文字进行转译
力求信息的偏差最小
按照“字如其人,见字如面”的说法
网络文字/信息折射的的就是背后那个人

刚入门的和资深的都很容易感知到
虽然是近乎两套的表达习惯
可能说不清为什么
但却容易在不知觉中做了判断

做“人”的事情
所有的接头都是人,都在变
可以借鉴统计规律,但也要因人而异

人的事
变化的事
00
夏水贤
3天前
和师傅聊到大学生就业的话题
目前很多时候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让我不免想到心理学上一个词
退行(regression),
以下定义来自百度百科:
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外文名 shunt back

人在长期这样的状态下
如果没有一定的外力或帮助
很可能陷入某种沉没的漩涡
久而久之,可能会与人,社会脱节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