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点简单记录下。
刚看了下,去年7月份重新开始持续跑步(疫情结束后其实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断断续续没有维持状态),心率150左右的easy run配速,从7月份刚开始时的8分半甚至9,到现在能有6分40,好一点能进6分半。日常每次慢跑距离从刚开始的3、4公里,慢慢拉到现在的8公里左右。
刚开始的几个月因为上海的天气和太久没运动的缘故,配速一直在8分多上毫无起色,跑到严重自我怀疑,以为身体就这么废了。以及一开始为了追求迅速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试了两套不切实际的训练计划,每次练完会越发觉得力不从心,灰心丧气。
后来干脆从头来过,踏踏实实按照MAF180法跑,每周中间穿插一到两次变速跑,一次LSD。一直跑到10月底,天气稍微转凉,万圣节前一个礼拜,在苏州河边尝试了一条新的跑步路线,一口气跑了十多公里,之后甚至尝试了一次半马,意识到耐力还在,稍微恢复一些信心和趣味。easy run配速进入7分多。同时订了一个5K的计划,目标是12月以6分半的配速完成5K。
11月天气开始变得适合跑步,计划妥善实施,中间踢了几次球,意识到腿部力量退化有点厉害,每周加入一天腿部力量和核心训练。12月完成了5K的计划。同时订了一个10K的计划,目标是在来年3月以6分半的配速完成10K。订完计划后一个礼拜,背就扭伤了(不是跑步伤的,洗澡伤的),休息了两个礼拜,接近年底的时候又开始重新恢复。
重新恢复后,没有重置计划,但做了些调整,保险起见,从一周5跑改成一周4跑,当然,还会有外加一天的腿部力量和核心训练。本来是为了防止伤到背,但发现一周4跑似乎对状态提升更有帮助,之后干脆一直保持了下来。
上海冬天的天气很微妙,你既不能说不适合跑步——比起夏天已经好多了,也不能说很适合跑步——需要谨慎地按照气温调节衣物,在舒适和保暖间找到一些平衡。
进入到3月,天气开始回温,附带不确定的降雨,需要穿插着避开糟糕天气。也许是腿部力量练习的缘故,开始感受到大腿参与发力的跑步方式,配速再次提升。3月下旬,没有能完成10K计划,但也比较接近,10公里67分钟。
再次订了个新计划,6月份看能不能按6分的配速跑10K,目前刚刚进入第三周。四月份夜晚的天气十分美妙,考虑到梅雨季节已经在后面等着了,之后要怎么跑还真的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