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确实算是近几年来中国难得的好片,现在这么高的票房也是这部电影应得的。中国观众被国产电影喂了这么多年屎,终于可以细细品味佳肴了。但是,这几天有关哪吒的讨论风气已经变味了,一股浓烈的饭圈文化的风气刮到了电影院。之前体育界的饭圈文化随着乒乓球的比赛的热度下降而转到了哪吒身上。乱磕CP,莫名其妙的爱国的情结充斥着众多有关哪吒的评论区。
《哪吒2》票房突破115亿后,粉丝高呼“刷到全球第一”,甚至出现“十刷打卡”的荒诞现象。这种以“为国争光”为名的刷票行为,本质与饭圈为偶像打投无异——用金钱堆砌虚假繁荣,将电影艺术降格为资本市场的KPI指标。更讽刺的是,《阿凡达》29.2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建立在多元市场基础上,而《哪吒2》若仅靠国内市场强行登顶,不过是关起门来自封“宇宙第一”,与真正的文化输出背道而驰。截止我发这篇帖子的时候,哪吒票房高达121.93亿,其中国内票房121.13亿,国外0.8亿。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不刷不是中国人”
影片中哪吒的反抗精神被饭圈篡改为“票房军令状”,观众被迫在“支持国漫”的道德绑架中成为数据劳工。片方刻意渲染“冲击影史第一”的悲情叙事,煽动民族情绪,让观影从审美体验沦为爱国绩效竞赛。当粉丝高喊“为中国电影争口气”时,他们捍卫的早已不是电影本身,而是一种虚幻的集体荣誉感——这恰与哪吒“打破成见”的核心价值观形成辛辣反讽。
《蛟龙行动》的惨败已印证“爱国情怀”透支的恶果,而《哪吒2》的饭圈化趋势正在复制同类危机。当资本发现“催票式营销”比打磨内容更高效时,中国电影或将集体堕入“数据造假—口碑反噬—行业失信”的死循环。更可怕的是,这种短视策略正在扼杀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作品。
饭圈文化对《哪吒》的侵袭,当“二刷率”取代“共情度”成为衡量标准,当“票房榜”碾压“价值观”成为终极追求,中国电影恐将沦为好莱坞式工业流水线的拙劣模仿者。真正的“魔童精神”,不该是饭圈的数据暴政,而应是创作者挣脱流量枷锁的勇气,是观众回归理性审美的觉醒。否则,今日为《哪吒2》刷榜的每一张电影票,都可能成为明日中国影史碑上的耻辱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