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爱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
不过确切来说是不同的人在消费不同的内容物料。播客很多也是拆书拆理论或者媒体报道,做播客的人先把书面文本吃了一遍吐出来给那些不看书面文本的人消费。听久了也不一定能听出真假,很多满嘴跑火车的播客,很自信说出一堆立不住脚的东西。知识类资讯类短视频同理。
短剧的蓝本就是基于爽文,哪怕是爽文,也是书面文本,制作上也参考影视工业。一个时期的流量说明不了问题,权游甄嬛传这些剧都多少年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管是流量还是商业价值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短视频很多物料也来自经典影视。只有极少数短视频ip形成自己的体系了。大部分生命周期就几分钟或一天。
葬爱提供了一个洞察,大多数人更愿意消费口语化的东西,这个不是转变,消费端人类一直都这样。或者说人类一开始只有口语化的东西,书面内容是宗教和政权的需要,然后才是文艺。
生产端,奈飞市值五千多亿美金,短剧公司加起来都没这个数吧。当然会有更多短剧公司出现但死得也快。更多人会消费短剧,但是这个量级相比可以全球化传播(除少数几个国家)的奈飞剧量级,还是难追,且不是一个单位价值的东西。
不要为各种乱拳打死和超过国内电影市场的东西感到惊讶,就像庄明浩说的,这个市场规模就像百度市值。不是对手多强,只是走着走着,就很容易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