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家更接近幸福的书店”。
被
@Luuuuke 安利的茑屋书店创始人手记《知的资本论》,花一个多小时翻完,留下的绝不是“学习开一家生活方式书店”。
而是去探寻:为何在1983年,增田就能开创茑屋这个新业态,他为什么设定以“生活场景”分类的陈列形式,怎么吸引大报大杂志的主编成为店员……
-
一些关于创新、爱与用人的笔记:
1⃣️实体店不是卖场
传统的书店超市,实质是“买卖商品的场所(卖场)”。
「 这显然是只站在销售者的角度思考。
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不是应该叫“买场”吗?
就武雄市图书馆而言,只要抛弃把书向外借的一方的逻辑,把自己当成是来图书馆的武雄市市民,可以是一个年轻人,一位妈妈,或是一位老人就行了。」
「关于策划的问题的答案,从本质上来讲也非常简单。策划的价值在于“该策划是否能增大顾客价值”,仅此而已。」
所以茑屋不是一个书店,而是服务于出行者与所爱相遇的“生活场景”。
放到现在来看,电商满足了“购买”需求,目的性的线下购物因此减少,探索型消费的频次、体验却不会被削弱。
实体经济的道理放在互联网行业没啥区别,这就是为啥“万能的淘宝”slogan变成了“也太好逛了吧”的缘由。
但是放在83年,日本的互联网也还没那么发达。茑屋的实体店形式创新,不是被迫营业。
敬佩这份洞察力。
另,茑屋在99年开启了线上服务。
-
2⃣️做“未来”的生意
「某个人梦想中的事物,出现在现实世界里,这就是创新。」
「只要内容相近,无论是单行本还是文库本,都可以摆在一起。所以在这里,顾客可以接收到各种提案,例如“去欧洲旅游应当了解的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饮食”等。」
这不就是“人工的Feeds流(猜你喜欢)”
-
3⃣️用人:创新总是由局外人发起的
「我们一直身处河中,不知不觉间习惯了水流,对上游过来的东西不再抱有疑问。
所以,CCC在让一项策划落地时,常常会特别指定该领域的局外人来负责。」
-
4⃣️“赚钱”获得幸福是一种懒惰
「幸福是目的,但是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幸福是什么却很困难、艰巨。
于是,人们无意识地把易于衡量的金钱当成了目的。」
-
5⃣️效率不等于幸福
「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然”效率更低了。树到了秋天会落叶,需要打扫。在夏天到来之前,还需要修剪,多么麻烦。
但是,那儿吹过的风是那么舒服,从树叶间隙漏下的摇曳的阳光是那么美。
我就是想在代官山建一个能够让人们感受这些的空间,因为我觉得这样更接近幸福。」
-
6⃣️建筑的“大”与“小”
1)大(空间感)
「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射入的阳光与阴凉处的平衡……换句话说,是风景。
而风景是由光线营造的。没有光,人就看不到事物,也就无从认识事物。」
「将18万册以上的书籍全部以开架式陈列。是因为我们珍视在面对数量庞大的书籍时那种单纯的感动。」
2)小(安全感)
「人一旦被放到一个太大的空间里,就会变得不安。」
-
“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注视同一个方向。”
我珍视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而不是得到知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