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外小特
62关注22被关注0夸夸
糊片摄影师
国企产品在线摸鱼
外小特
1年前
想起来之前为什么决定要出国留学工作了,自己从来只是想做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国内做普通人太难了。
00
外小特
1年前
回上海之后,原来安定、积极的状态好像被彻底打破了,生活好像又回到了大四的五六月的时候,那段offer被拒绝的疯狂焦虑的状态。
其实已经很克制将自己扔到社会的评判体系中进行判断了,但是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建立起来对自己的生活的判断标准所以还是尝尝会被外界信息影响,所以还是会把自己放在自己内心的大众法庭中进行审判,这个审判总是会给一个不利于我的判决。收到这种判决之后,好像会出现一种对外界认同的渴望,或许是希望能够从大众获得赞同以减弱自己内心判断的沉重程度,但是很可惜外界的赞同对我来说并没有很容易hhh。所以最后就是徒留焦虑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00
外小特
1年前
dylanzeng.notion.site
用Notion简单做了一个个人简介,就当作置顶啦
00
外小特
1年前
“爹味”是什么?
最近回家过年之后对什么是“爹味”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些发现,再结合之前看到过的关于“爹味”的洞察,稍微整理一下脑子里的想法。
我自己感受到的“爹味”主调是“我得要教你点什么”,只要看到你坐着,就一定要和你说点什么,而且不是那种家长里短之类的日常对话,而是用自己所谓的“经验”来教你点什么东西,不管是“出门要有情商”,还是“路上看到亲戚要叫人(即使是那种你从来没有见过的那种)”之类的。我能理解是他们的生长环境导致了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够对下一代有所帮助,但是当我自己尝试跳出会导致产生这样的想法的社会环境时,确实是会产生一些难受或不爽的情绪。
00
外小特
1年前
过年回家之后,被不止一个亲戚提醒要有“情商”,突然想起来之前看到的对酒场上情商高的洞察。
这些人并不是需要你拥有能够与他人共情,能够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凭借自己所在亲情这一权力结构的上层地位来强迫下层的谄媚,因为除了这一难以避免的权力关系以外,他们是没有办法在其他的环境里占据权力结构的上层的。所以总是期望能够在亲情结构中能够获得从来没有获得的权力感。
这样的“情商”,我还是最好没有。我不需要向你谄媚什么,不管是从亲情的角度或是从利益的角度,你不过是活的时间长了一点,并不一定比我见到的世界宽广,并不一定有我的经历,即使你经历了更多你的经历也很难匹配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
放过我吧,不想让我好不容易请的假浪费在这样垃圾的言论中。
00
外小特
1年前
上野千鹤子老师的书真是常看常新,不管看多少次都能有不一样的启发。
这种观念上的冲击的感受,当然也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关,即使坚持去接触女性主义的书籍,在父权社会的基调之上,也还是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渐渐对一些厌女或者歧视女性缺乏敏感。但是反复阅读确实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深层的感受,在遇到相关的事情之后能够被调动出来,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或者行动或者感受,其实是对于女性的歧视,也就能够在真正造成伤害之前即使制止自己。
相对于波伏娃老师来说,上野千鹤子的书籍会更好理解的多,或许是因为后者也生活在东亚这种生活圈中讲述的方式和经验都更符合东亚文化也就更好理解。

最后放上一点上野千鹤子老师《始于极限》的摘录:

对女性而言,性工作是一种经济行为。 如果不产生报酬,她们决不会从事性工作,这很好理解。而男性是支付 报酬的消费者。他们到底在买什么?他们心底里知道那是不该用钱买的 东西,所以把这份亏心转嫁给了对面的女性,不是吗?而他们最有力的 借口就是“自我决定”。

不仅认为自己未被玷污,还将自身行为产生的 罪恶感转嫁给对方,所以这种范式对男人而言无异于机会主义。

其核 心内容是AV女演员讲述的个人经历,能引起诸多共鸣。但这种讲述遵 从AV的制作模式,颇具职业色彩。换句话说,那是带有商品属性的讲 述。强调女性具有能动性、自愿选择成为性客体,是性产业的陈词滥 调。因为女性的能动性可以为男性的性欲免责。
00
外小特
1年前
看新闻的想法:即使看新闻产生的是负面情绪,那也比没有情绪要好。
有这个想法之后对这个想法的想法:我已经缺乏到需要通过负面的东西充足自己才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程度了。
00
外小特
1年前
最近在看一本叫《Educated》的畅销书,译名叫《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像是一个励志故事,但是阅读的时候,给我带来最多的感觉是恐惧,那种无法抵抗的无力感,无人支持的脱离感,以及原生家庭的经历带来的无时无刻无法逃脱的无力。感觉有点太深了以至于看到最后一部分情绪都脱不出来,还停留在Tara坐在Shawn的卡车上不敢动弹不敢回应时的恐惧。
00
外小特
2年前
最近试了很多不同的社交软件,Soul、Mus、青藤之类的,现在即使是所谓陌生人社交也渐渐开始需要人不断地将自己的个人资料展示给他人看来“吸引”他人。在这些社交软件中,人需要不断地将自己他者化来将自己的特征、个性、经历分析出来以营造所谓“人设”。对于我这种没有太多在公众平台分享欲的人来说真是想想都很辛苦。
80
外小特
2年前
今天翻新闻的时候看到有个朋友分享了对“为什么现在的人抑郁变多了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因为过去的人就算是有抑郁他们也不会判断,突然想到了自己家庭的情况,所以记录一下对原生家庭的看法。

原生家庭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支持表达负面情绪的环境,反而是表达负面情绪会被骂、被讽刺的环境,所以我的家人都不会表达负面的情绪。无法合适得表达负面情绪的结果就是,负面情绪不断堆积,最终以愤怒的形式爆发,所以我的家人总是很愤怒。我们像是被环境设定好,只有两种情绪,一种是开心,一种是愤怒,其他的负面情绪都已经消失了。
因为我本来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所以即使我自己不断做心理咨询,也没有意识到家人这种状态有什么不对,直到看到我的弟弟在我温和地问他最近有没有什么难过的事情的时候他眼角默默流下来的眼泪我才意识到,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舅舅也是愤怒的人,而我的弟弟更是没有机会去和同龄人聊自己的难过因为这种事情在农村里太过于常见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有的时候仿佛形成了禁忌一般没有人聊起也没有人愿意去聊。这种对负面情绪的禁忌甚至导致我问我弟弟他现在感觉怎么样,最开始他也只敢说自己很开心...虽然脸上总是很麻木。
除了他们以外,我发现即使是我这种已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来调整自己状态的人在那种环境里,也潜意识中切换到了那种状态。不再会表达甚至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有的负面情绪变为了愤怒,以至于我回家之后自己变成了原来的火山。甚至因此说出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让女友变成了前女友
记录就到这里...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