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zhijie
400关注3k被关注3夸夸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置顶
zhijie
1月前
跟大家正式介绍一下 Read Easy,这是一款可以「让阅读英语变简单」的产品。

如果你有下面的感受和想法:

1. 不想错过英语互联网提供的优质内容,不想将自己的信息源局限在中文互联网;

2. 想要原汁原味地阅读英语内容,但是看一句话就要查一个单词,严重阻碍阅读的流畅性,甚至是读不进去;

3. 希望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文章来提升英语水平,不想要枯燥的学英语,不想要过度依赖于翻译软件;

那么你可以试试 Read Easy
🔗 www.read-easy.io

----------

Read Easy 围绕阅读英语这件事,结合了 AI,做了很多实用的功能。

目前的产品形态是一个浏览器插件。

在你不需要的时候,Read Easy 只会默默躺着,没有任何牛皮癣,不会干扰你。

而当你想要好好阅读一篇英语文章的时候,只需轻轻一点,就会进入 Read Easy 提供的阅读模式。

在阅读模式下,Read Easy 提供了多种阅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按阅读的难度进行排序:
原文 > 标记 > 混合 > 双语。

其中,「标记」是 Read Easy 最核心的功能,它在保留原始英语文本的情况下,借助 AI 对文本添加 标记,比如:

自动翻译难词/生词/重点词,自动标记人名/地点/品牌,自动断句/拆分长难句,对段落进行总结,有了这些标记之后,你会发现阅读英语没有那么难了。

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见我之前发的即刻,这条即刻是里的图片,便是一篇文章生成标记后的效果:
m.okjike.com

尽管阅读对部分人而言是一种享受,但是对很多人而言,并不轻松,尤其是阅读深度的长文,即便是阅读中文也是如此。

Read Easy 的「标记」更多地是降低了语言的门槛,想把一篇文章看完看懂,还是得付出一些努力,它不像多邻国那样轻松,但好在我认为它可以带给你收获的会比多邻国更多。

这几天,我在用 Read Easy 阅读Wait But Why的长文,作者的文章十分有趣,但真的很长,不过在Read Easy 帮助下,我居然把他写的超长的 人工智能专题 以及 费米悖论 看完了。阅读要花点精力,不过物超所值。

除了「标记」功能之外,其它的几种方式(原文/混合/双语) 已经存在于市面上的一些产品里了,在 Read Easy 里是作为核心功能的补充。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自己探索。

----------

是不是还少了啥?

Q :如果我读不进去呢?
A :那你还可以把文本转成语音,边听边读。

Q :如果我有个地方不理解呢?
A :那你可以直接选取不理解的文本,然后问 AI 任何问题。

Q :如果我有个单词不懂,你没有标记出来呢?
A :哦,这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功能,叫做「即划即译」,只需选取不懂的单词,无需任何额外的点击,翻译结果就会自动出来,而且还是结合语境的。比 Mac 自带的查词功能好用多了!



好了,已经说太多了,之后再来分享这个产品的背景以及遇到的坑吧,

感兴趣的朋友直接去体验:

🔗 www.read-easy.io

如果有问题和建议,也可以加下面的微信群。
2460
zhijie
5天前
当AI生成UI的速度足够快,你就可以得到自然语言驱动的多邻国?
03:24
01
zhijie
5天前
如何从茫茫的字海中,找到彼此
00:15
70
zhijie
8天前
一篇关于自然语言交互的文章
52
zhijie
8天前
一个阅读英语的新尝试:

1. 将段落和句子拆成片段,逐行翻译。

让翻译尽可能挨着原文,视线可以更快的在两者之间切换,更方便对照

2. 在原文和翻译中,标注某些单词或词组

这种设计可以让你更方便地阅读英语吗?
101
zhijie
11天前
为什么「多点触控」这个词要强调「多点」呢?

大多数产品的交互,难道不是「单点」就能完成嘛?

虽然有一些场景,会用到「多点」,如捏合图片或缩放地图。

但实现放大缩小的能力,「多点」并不是必须的,只是比其它方案更有趣和优雅。

对「多点」必不可少的,或许是一些游戏了。

假如去掉这些一定需要「多点」的产品和游戏,智能手机就不会是智能手机了嘛?
50
zhijie
12天前
很高兴和四楼隔空交流,不论是四楼对 Read Easy 提的一些问题,或是她在做的一档分享「外文杂志」的播客,两者都让我对阅读和语言学习产生了不少启发。

听了四楼和Sarah的一期播客,四楼讲到了学习语言的一个方法「i+1 理论」:

『为了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接收到略高于他们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即「i+1」。这里的「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水平,而 「+1」 意味着输入的材料应该稍微超出他们目前的能力,既不是太容易,也不是太难,以促进语言的习得。』

这个理论让我在反思Read Easy的不足之处。即便有标注等功能,可以降低阅读门槛,但对很多人而言,或许只是把一篇「n+3」的英语文章变成了「n+2」,阅读依然是不容易的。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难度呢?如何让文章自适应读者的语言能力?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四楼: 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拉磨,偶尔才会碰到有意思的选题。这次很开心能feature几个ai x 英语的产品——正好,它们的开发者也都在即刻。 我的观点向来不变:AI固然好用,但语言的使用中,包含着一种纯粹经验层面的、无法被任何符号编码的东西。它被称作语感也好,被称为口癖也罢,都指向语言作为工具之外,混沌的部分。正是在这种混沌之中,语言作为语言本身的美感得以浮出水面。 so,my honour to present: 【Capwords】 @DTD @clu.so 无需多言,今年的苹果设计大奖得主。CLU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把图像是一种和日常生活之间的「摩擦」,而正因为有了这种摩擦,记忆才有了附着力。因此Capwords不是一个记单词工具,设计奖也是划在fun&delight这个分类里面。Words are just for fun。 【Read Easy】 @zhijie 前阵子在即刻上小火了一把,算是近期的本命工具。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是很想请上读报做一集SP的,也很久没有思考阅读作为一种元技能这个话题了。中英文夹杂不是一个大众的需求,但别有一番风味。非要分级的话,由易到难分别是 中-英-中混英,我觉得中混英堪称第三种语言的存在。我不用文内批注的功能来看单词,但我会用这个功能来看“哪些是AI认为重要的字词”,某种类似人机对战的乐趣吧! Zhijie说还会prompt ai让它认真一点,这是很重要的工作,要多多加油,啊哈哈哈🤪 【Para翻译】 @Z派大鑫 在iOS端来尝试做全局翻译的一种思路,实际上我没有太多使用上的需求,但是对Para从视频画中画切进去的思路,觉得颇有印象。相比于传统的一段英文一段中文,用悬浮窗&流式输出,是一个蛮新颖的路线。 总的来说,这些工具是很好的桥梁,能缩短和一门语言之间的距离,也就能够缩短获得一种借由语言、获得体验的距离。归根到底,只用语言获得信息只是其中的一种打开方式,能通过语言还获得一种生活体验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24
zhijie
15天前
「魔镜魔镜,今天我好看吗?」
00:23
06
zhijie
17天前
展开讲讲:

在不同抽象层次上的选择
00
zhijie
20天前
看到一篇文章,内容一无是处,幸好是用英文看的,权当练习了下英语,不算太亏。
10
zhijie
20天前
现在你可以直接在 Read Easy 的网页上,阅读近 50 个随缘挑选的英语信息源了,并且支持 AI 总结,可以用于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值得花时间阅读。

新功能可以让你更方便地获取和阅读英语信息,也可以通过阅读你感兴趣的内容来学英语。

🔗 www.read-easy.io

之前的形态是一个浏览器插件,希望通过 AI生成标记,来降低阅读英语的难度,但是插件还是不够 Easy。很多人没有看英语文章的习惯,或是不知道哪些值得看,或是插件对某些网站的内容不太适用。于是,便有了新的功能。

新功能背后虽然用的是一项古老的技术 —— RSS,但我更想把它看作一个简易版的浏览器。

咱就是说,侧边打开的信息源,是不是就像 Arc 浏览器侧边打开网站一般,只是改变了网站的内容形态。

RSS 总让人联想到知识管理,一堆已读未读稍后读,阅读的负担太重了。相比而言,网站更为轻松,你可以随意打开,随意关闭。

是的,虽然 RSS 提供了额外的功能,可以让你知道哪个网站内容有了更新,让你更不会错过一篇文章。

不过,我不认为有哪本书是必读的,有哪篇文章是不能错过的,特别是在这个你可以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的年代。

之所以说是简易版的,是因为目前的功能还比较有限。比如,还不支持打开任意的网站,以及主要定位在英语信息源上,产品其它部分的功能也都是为了“让阅读英语变简单”而设计的。

总结来讲,它就像一个专门用来浏览英语互联网的简易浏览器。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的。

重要的不是形态本身或者定义,重要的是它是否对你有用。

如果你想获取中文互联网之外的信息,或者你想要学英语,那或许对你有一点点用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