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姬无为
500关注330被关注0夸夸
坚持是最高的门槛,笨功夫是最强的竞争力。
公众号:无为思考
当下做点小生意,欢迎聊天沟通。
姬无为
1天前
低客单,低利润,在交易过程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受益。
称某xx为社会毒瘤,真得委屈“毒瘤”这两个字了

黑漆漆: 就离谱,今天和一个pdd某垂类头部卖家聊天。他说,去年开始,义乌某pdd商家重镇出现好多商家跑路的情况。 往年大家做生意,觉得有的赚,今年也兴致勃勃的做。工厂还给了账期,看起来我手上有货,账户里有钱,毛估估一单有一块钱的利润。但是年底一盘,诶我的货呢?我的钱呢? 去哪了? 因为账没算清楚,很多隐形成本远超商家的想象。以为在赚钱,实则都是亏钱。以为一单赚一块,其实是一单亏一块,pdd跑量,一天万单,一个月就亏30万。足够把一些作坊工厂拖垮。 到了年底工厂的钱还不上了怎么办?把十个八个工厂叫到一起,说,你看啊,我欠了你们一共100万,但我现在账上钱都出来也就70万了。大家要不打个七折,都拿70%的钱回去,给我留几千块回家过年,明年我们继续合作,明年把钱赚了还给大家。 工厂不答应咋整?不答应也行,那我破产了,明年也就没合作了。欠你这些钱也拿不到了。 pdd的竞争,体现在成本的锱铢必较上。他们的单子,一天有1万单是高利润款,一单赚10块钱,主要从3个链接来。剩下一天5、6万单,一单赚3毛钱,这个利润从哪来?比如别的商家义乌发货,运费1.8元/单,他上海发货,1.35元/单。 所以很多工厂亏本的时候,他还能挣钱。今年他这么搞,拖垮了七八家和他在pdd卷的作坊型工厂。 就这么听完了一个微型商业生态系统的坍缩。唏嘘一下。

00
姬无为
1天前
All in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和好久不见的哥们儿喝酒,推杯换盏,好不尽兴,酒意渐浓,思维的碰撞也越来越多。

酒真是个好东西,能激活脑袋里的东西,能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引发一个问题更深度的探讨,哪怕是互相说服。

和一位大哥聊到职场,聊到生意,所处位置不同,所在节点不同,真的思维差异大到想像不到。

我说:对于职场,已经厌倦,一年能拿三四十万,付出的精力远大于收益,而且随时面临着被割掉被迫离场,所有的积累都化为乌有。经验?离开平台,离开公司,经验只是没用的东西,经验只有用起来才有意义,只有兑换资金才有意义。

我所理解的,在职场,你的所有付出都已被工资买断,其他任何东西都带不走。

你开设的店铺,你开发的产品,你上架的每一个链接,都留下给公司作为继续赚钱的工具,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永远属于公司,不可能属于你。

也有是说,离开了,一切归零,一点也不夸张。就是一切归零。

所以,我准备好三年时间没有收入,要做自己的事了,也能承受3年没有收入也能正常的生活,不会很难受。

大哥说:还是进职场比较好,还有很多机会。大的环境差,找到好的企业,好的职位依然可以很滋润。继续可以忍受三年没有收入,其实可以对于职场收入需求放低一些,会更舒服。

至于自己做,如果你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花尽自己所有依然要继续想办法干的决心,那就不要做。

想想马斯克做特斯拉,做spaceX的那种疯狂。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大哥喝的也很兴奋,其实他也很向往,但他没有勇气破釜沉舟,也便一直坚信留于职场是最好的选择。

我和大哥的观点完全相反。

务实一点,世界只有一个马斯克,我也不可能成为,哪怕比他差10000倍的水平,我也不可能达到。

我的第一目标,是自己做事后三年能达到职场收入年入40-60的水准,后续保持即可。

三年到这种水平,完全用不到歇斯底里,也没必要all in,拿出二十万慢慢做,就可以了,完全有机会。

如果说all in,我觉得只有两类人可以做到。

第一类,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自己年轻,父母年轻,没有成家,没有立业,完全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这类人的all in,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投入的,把自己全身心的放进去,也就是all in了。

第二类,是已经成功的大佬,搏一个更大,更高层次的成功。他们所谓的all in ,大部分是说拿出自己资产的大部分,而剩下的部分也远远高于优质生活所需资金的无数倍。也就是说,完全不影响任何生活。他们的all in,可能是投入1个亿,手里有3000万放到家里。

如果真是有个一两百万,愣头青似的砸到生意里,后院的所有事,会让你的前院生意,完全崩掉,没有任何心思再去做事业。

所以,对于普通人,或没多少钱的创业者,我一直的观点就是,留好足够宽松的退路,轻装上阵。

不要赴死似的去创业,做生意,会死的很惨。

而且,真正的赚钱,一定不是歇斯底里的疯狂,而是做着做着,就因为一个时点,一个机会,一个产品,一个店铺,而突然间起来,就赚到了钱。

通常情况下,赚钱的点和你预期的点,大概率相去甚远。

所以,轻装上阵的创业做生意,才是普通人最好的路。
01
姬无为
2天前
别炫耀专业,会死的很惨

微信之父张小龙说过,乔布斯一秒即可归零,马化腾需要3秒,而张小龙他自己需要5秒,回到小白的状态。

为什么要回归小白的状态?因为你的用户是小白,只有从小白的角度考虑问题,你才可能变成用户的朋友,用户才会用你。

也因此,你做出来的产品,才真的适合用户,才真的有人用,才真的有人买。

早就看到过这句话,但并不以为然。之前在上市公司做高管时,那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感觉,怎么可能去这样思考问题?更多的思维是:我们要引导用户,我们要给用户建立新的想法,培养新的习惯。

所有的经典产品,还在不停的增长,所有的新品,无一例外的全部折戟。当然,也并非主观如此思考,大老板唯一的要求就是创新,所有说“经典”的全部拿下。一小段往事。

也就在近段时间,自己真正的做起自己的事,在反反复复的纠结中,才深刻的体会了这种“变小白”的能力有多重要。也因为没理解这个思维,自己走了几个月弯路。

从事更多的工作是电商,就会涉及到选品,涉及到定价,涉及到竞争等多个问题。在行业里待的久,一些技巧,包括稍微深一层的信息也都知道,在选品过程中,真的异常痛苦。

无论你看到什么产品,去各大电商平台上找,永远都有价格更低的产品在卖,也有很多的商家在卖,也有非常多的品牌在卖,换个标而已。

综合比下来,你会发现无论想做什么,都完全没有竞争力。如果对比品牌,肯定远达不到知名品牌或者专业领域品牌的知名度。如果比包装,也比不了高价格,高端水准的设计师品牌,对比价格,又比不过那些个人的或作坊的小生意人。

比来比去,比不出任何的优势,找来找去,也找不出一个可以竞争的产品,极其懊恼,仿佛世界已经把创业之路堵死。

有一天,因为闺女玩儿的比较好的小伙伴,和几个家长在一起闲聊天。而只是这个把小时的聊天,竟让我有了很久没有的醍醐灌顶的感觉。

说起来,是孩子们的妈妈聊购物。

A妈妈说,我从来不在pdd上买东西,我觉得里面的东西都是假的,吃的更不敢买,连品牌的都不敢,这么便宜的东西,想想都可能是专门生产出来卖给拼多多的。我主要是在京东和天猫买,有时候感觉确实有点贵,但心里踏实,至少是公司,尤其是京东自营的,自己是plus会员,又快又好,有时候总体算下来,价格一点也不比淘宝pdd高。衣服现在更多去店里转转,网上的羽绒服便宜成那样,根本不可能是好东西。

B妈妈说,我在网上买东西就是逛逛,碰上喜欢的,价格能接受就买了,没有刻意的看看pdd便宜还是淘宝便宜,主要我觉得拿到的东西符合我人心里价位就行。现在特别讨厌pdd那个买完就给你推荐个便宜的,搞的你退也不是,不退也不是,买个东西总感觉被人骗了。

C妈妈主要从直播间买,买完退,退完买,家里好多没用的东西堆着 自己也很烦,但忍不住。感觉抢单很爽,不买真就买不到了。

听完她们的聊天,我震惊了,在我世界里的购买方式,根本和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我想像的是,聪明的用户会榨尽平台和商家的最后一滴利润,用遍了各种满减,比了无数个平台,找到最合适的那个产品,那个商家。。。

而现实是,完全不是,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可以去哪找券,京东淘宝pdd抖音这些平台各自的优势,更不用说聪明佣金返点之类的更深一层。

我把她们的手机拿过来,搜同一个关键词,展示出来的产品都完全不一样。她们完全没有听说过“千人千面”这个词,而我也从来没如此深刻的感受过“千人千面”居然有这么大的差别。

而且,每个人对一个产品或一个物事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买个手机只考虑2000上下的,有的人就必须买旗舰,无论家庭条件如何。

有的人从不考虑品牌好坏,买可口和百事都一样,有的人就非常认品牌,空调只考虑格力,手机只买苹果。

聊完之后,我做了深深的思考,原来我的专业,限制了我的思考,一切都困在了自己的认知里, 以为人们都和我一样。

也深刻的理解了那个“变小白”的技能。

再看产品时,便能看到交错于各个品牌音,各个产品间的机会,理解了很多产品,很多平台,很多人群,很多地域,都还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

世界给予每个人的机会,还都在。

我们要做一件事,需要认真思考。当面对用户时,一定要清空认知预设——归零。把自己尽可能的变成小白,变成真实的用户,从用户的角度去做产品。从目标用户的人群特点去定价,去用户常去的地方做营销,而不是从自己出发。
11
姬无为
2天前
真像可能是:99%的人明知道大概率有问题,也忍不住占那几块钱便宜。
pdd把人的劣根性拉到了底儿,各平台一起踏上一万支脚

Moneytube: 又到午饭时间;我们聊聊今日饭局! #从拼好饭看中国的“冰火两重天” 美团自推出拼好饭后,杀疯了。11月,拼好饭的单量已经占到了整个美团总单量的10%。要知道整个美团可不止外卖一个板块,可见拼好饭是真的受欢迎。 如果你还没用过拼好饭,不妨去搜搜看。它的逻辑和当初拼夕夕的拼单,是一个道理。商家把一个餐的成本算出来后,提交给平台,平台加上佣金,上架。拼好饭主打一个价格低,每个外卖都在10-14元之间。因此,倒推回去,平台佣金和商家成本价,较之正常外卖都要少很多。主打一个你我都少赚些,把量做起来。 原则上,商家接单量大了,无论在采购和制作成本上都能大幅压低。可这个逻辑的最大问题就是-挑战人性,我们算个均价12块吧。平台拿多少?20%已经比平时低了,2.4给了平台。商家利润拿多少?极致些,餐饮算到10%-1.2元给商家。整体剩下8.4元,在美团上要不要引流?今天的中国哪个平台不需要在流量上花钱? 因为我们算的是均价,意味着这是面对所有商家的,没有投不投流一说。拿多少来买流量?成本10%正常吧?1.2又没了,骑手费用呢?一个餐给3块,能送吗?我们就算可以送。看看剩下多少? 4.2块用于食材本身,在整个社会高喊食品安全问题时。4.2块成本一顿的外卖,你觉得有没有食品安全可言?有些人会说,肯定有部份商家是为了拉单量做拼好饭,他们压根不盈利。可以,肯定有部份是这样的。可如果大部分商家实打实做拼好饭,换成你,会不会想办法增加利润? 在商言商,如果你会。那么拼好饭的链条里,一定有人会“不做人”,想办法在4.2里继续扣利润。 以拼好饭的增长速度,将来会有大面积的外卖订单在低价位成交,何来食品安全一说?良品铺子还有配料表一说,这个连配料表都没有,就吃进去了。 消费降级就是这么具象化的发生着,大家都在买便宜的,哪怕是吃下肚子的。与今天的人均1.2万美元GDP相比,大家开始注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宏观节奏点相比,是不是冰火两重天? 我们呼吁的和实际发生的,是两回事,而社会主流的人群,其实是生活在每天发生的具象里。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还按照自上而下的来,就难了。 你问问身边用拼好饭的朋友,会在意食品安全吗?10个里面9个都会说在意,可有安全可言吗? 没有。。。

10
姬无为
3天前
成事无捷径,一步一步走才有机会

近些年的自媒体,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小红书,都在用极端的情绪化内容刺激着用户,引导着人们,把一些极度不合理,或者说万里挑一的事儿,说的每个人都能成一样,也导致人们开始真的相信,便成了博主刀下的韭菜。

实际,做成一件事,极难,需要太多的组成,需要太多的步骤去一步一步落实,一项一项确认。成任何事,都没有捷径可言。

所有的捷径,都是弯路。

举例子吧,我想开一个小吃店:肉加膜。首先,我需要学会技术,要做的好吃,去哪里学,怎么做的好吃,怎么做的始终如一的质量,让你的客人每次来吃到的味道一样,这可不是一般的难。

再者,找店面,或哪怕是推三轮车做肉加膜,都要面临一个餐饮最大的难题,选址。很多餐饮的朋友都知道,选址定生死,一个好的位置,是店铺成败的关键。

如是你不懂选址,只从你认为的“这个位置还不错”“这租金便宜”“这守着一个大居民小区”,就直接交了租金,基本上赔掉你的血汗钱。

再办各种执照,营业执照,餐饮许可,消防,还要面对一些小混混。

等你开张了,面临着怎么推广,怎么让人们知道你,记住你。

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人们会说,看那些小店、那些小贩就懂这些吗? 他们真不一定懂,但他们做的事,可能暗合了这些道理。

比如我之前举例的馅饼大娘,她没有执照,没有店面,就是一辆三轮车,她也没学过技术,就是从开始做的一般,到慢慢改进,到做过十几种馅料,到现在只剩下猪肉大葱、韭菜鸡蛋、三鲜这三种,每天净利润300-500,或更多。她肯定不懂以上的这些,但她用一招慢慢解决了以上问题。

用时间去打败问题,建立壁垒。

三年的时间,肯定也在不同的地方都做过尝试,效果最好的地方,便坚守。

不同的口味,也都试过,最后留下了三种。

通过时间,积累了固定的老食客,每天至少保证稳定的收入。

也于此,成事儿没有捷径。

有的资金雄厚,用钱去砸市场,用钱去买教训,用钱去请专业的人。当然,这绝对是上等的方法,但仅限于少数人。且,成功率并不高,例子数不胜数。

作为普通人,做一件事,两年起,要熬的住,要熬到爆品出现,要熬到小小的红利,要熬到人们想起你时你还在。
00
姬无为
4天前
这些太晚明白的道理,每一个都足以影响人生-续

干就完了。

这四个字,拦住了99.99%的人。

我们说,在职场里,有多少牛马是有能力的,有实力的?其实有非常多,但为何就一直甘愿在一个公司里默默的当牛马呢?

归根结底两个字:不敢。

怕没有固定收入,下月房租怎么交?怕做一个事,失败了怎么办?怕别人背后念叨,就他还想做成什么事?反正,有无数理由阻挡。

张颂文在某档综艺节目上说过一句话,朴实无华,却有深彻骨髓:怕什么,没什么可怕的。

美国经济学家卡尼曼和泰勒提出过“损失厌恶效应”,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也因此,人们对于已得,更为珍惜。

佛经中曾有诗意的概论,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失败,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人生的故事有千百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版本,回眸,灯火阑珊处,总会有感动;姻缘际会时,总会留下温暖。

最终可解:怕什么呢,没什么可怕的。

我自己来说,其实也没有绕过这个心理,本身已经积累了一些养家的资本,拿出一小部分去做事,哪怕全赔掉,还能怎么样呢?

可内心里还是怕,还是担心真赔钱了怎么办。有时老婆也说,有什么可怕的呢,赔这一些钱,顶多咱们少出去玩儿两次的事,啥也不影响,那就试试呗。

进一些货,怕卖不出去,砸到手里。那就少进一些,先进一个,卖完再进货。实在卖不了,自己吃了,送人,还能怎么着?
这些朴实无华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可就是一个怕字全挡住了。

有时候就是一股劲儿,或一个契机,爱咋咋地,也就开始了。

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做的好的商家,做的好的店铺,做的好的产品,于是开始自我懊恼,这怎么和人家打嘛? 可是想想看,有多少人后来居上?有多少品牌开始时有无穷的资金、资源、团队? 大部分不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吗。

我们可以看做的好的人,品牌,但那是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地方 ,为我所用,而不是作为竞争对手,因为根本就不在一个竞争体系里。我们把好的学到,用到自己的竞争体系,和别人打,慢慢的提高自己的等级。

就像游戏里我们经常看到遥不可以的高等级账号,骑着百年不遇的坐骑从身边穿过,但和你有什么关系呢,唯一的是,多一个目标。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关级里继续修炼,持续下去,早晚也会变成其他人艳羡的对象。

想时全是问题,做时都是方法。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所以,任何事,干就完了。
02
姬无为
5天前
看了一集《我是刑警》,开会时领导们桌边坐,一众民警四散坐开。对于案情的分析,只几个领导在讨论。
其实下边人有很多有想法,不敢说。一个愣头青说了半句,被一眼瞪了回去。
只有秦川,硬往上说话。也引起直属领导的反感。大领导们反倒没那么介意。
特别像职场,其实下面有很多意见,想法,创意,都被扼杀了,甚至都没说出的可能。
有想法有能力又敢干的人,困不住,都跑了,变成民强劲的竞争对手。
当前的大厂,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新人冒头的机会。
当然,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得是人,环境困不住牛人狠人,困住的,还是不够牛,不够狠。
00
姬无为
6天前
这些太晚明白的道理,每一个都足以影响人生。

人这一生,最常做的事,或者最习惯的心态,就是后悔。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后悔药的话,发明者绝对的世界首富,无边无际的财富,因为后悔药可能就如同人民币、美元一样,是所有人都多多亦善的需要。

后悔药毕竟没有,也不可能有。然而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后悔,但后悔过后我们也会反思,尽量以后不后悔,尽可能不在一个坑里跌倒两次、更多次。

对我自己来说,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并不是说有些道理明白太晚,而是知道,但并未意识到,或者说不理解。读万卷书,用行万里路去验证,去吸收理解。

回顾以往,很多道理都极大影响着整个人生,但如下几点,如果年轻时的自己能够更早的意识,其实可以把路走的更好。

磨刀不误砍柴功,找方法比做事更重要
所谓的找方法,其实是找到做事的窍门,使所做之事效率更高。如果说一件事,我们要持续的去做100次,如果你不假思索的就去做,很可能比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做,要慢10倍。

如果一件事,我们要每个月都做10次,每年都要做,需要持续20年,那你最开始做事的方法,及后面做事时的改进,会极大的影响你这件事整体的效率。

简单举个例子:

写文章这件事,就是一个需要持续一辈子的事,积累时间越长,效力越大。我们经常看的很多大V博主,经常性的发一篇付费文章,一次性收益10万,几十万,这都是几年十几年积累下的结果。即使我本身的实力再利害,我写的内容再有价值,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准。

当然,我一个刚写没多久或总量只是几十篇的小白,写作水平和内容也不可能达到大V的水准,但开始写了,在写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方法 ,有了好的方法,写作效率会更高,写的水准会更高,也才会有更多的正反馈,更有动力持续写下去。

写作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研究写什么,每天凭空想,用不了十天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了。所以,我相对来说找了一些方法,我平常关注的博主,或我想写的内容相近的博主,把他们的文章主题列出来,学着写就可以了。

再者,写作的水准,这个依赖于积累。我自认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写出来的文字也可能只是流水账或口水文,但这并不影响我写下去,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做到出口成章,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 目前我写文章,更多的是积累一些写作卡片,基于主题的,基于想法的,段落的,篇章的,以便于后期更有效的写。

当然还有更多的技巧,也在逐步的去运用,去理解。

如果只是一味的写,其实数量再多,效率也并不一定高,水准也并不一定涨。没有优化,没有干预,水平的直线可能不容易有起势。

量变形成质变。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之一,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主要处于两个基本的状态和过程之中,那就是数量(不单指个数,而是包含了规模等等)上的变化和内在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使事物得以不断的发展下去。
它们两者有三个关系:
一.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这是我们思想政治当中的原文,之所以把这篇内容再重复写到这里,是基于自身来讲,量变质变理论,对于 自己做任何事,注意是任何事,都是核心的指导思维。

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太想要“质变”这个结果,因为质变是反馈,是你期待的反馈,而忽略了真正的前提,量变,没有量变,不可能产生质变,没有足够的量变,也不可能达到更好的质变。

我们往往做一件事,刚做了两天就觉得不行了,我已经这么努力,做了这么多的事,怎么还没有结果?算球,这事儿根本没戏,不干了。

可你想想,凭什么你刚做两天就想要结果呢?

有一次同学聚会,坐我旁边的是高中时的英语学习委员,现在在型的国际贸易公司做高管,英语已经溶于血液。而我自己高中时的英语平平,现在已经全部还给了老师。我特别纠结于高中时英语听力一直拿不到分数这件事,于是问她怎么学的。

她说,你就听就好了呀。

我说,我也一直在听,可还是听不懂啊。

她问,你怎么听的?

我说,上课时老师在前面放,我认认真真一点不走神的听了三年。

她说,没了?

我说,没啦,那不然?

她说,你这要能听好了,其他人不得死去。

她说,我当时学英语是这样学的,先说听力,三年我听坏了两个复读机,磁带买了三套。每天回写完作业,都必须要听一个小时,三年高中基本没有间断过。

我背单词不只背课本上的单词,课本上的单词在高一已经全背完了。我妈给我买了学习机,可以随机考单词,每天都考30-50个。

高中每年级的语法,我都一点一点的记了几大本笔记本。

英语试卷,我妈给我买的卷子,比咱们班里写的试卷多10倍,一点不夸张,上高中那三年每周都被折磨的大哭特哭。现在想起来,确实非常难熬,但真的管用。每次英语考试的时候,所有的题目好像都做过,不用看本就能写答案,而且基本都在140分以上。

我深深的震撼,原来每一个高分后面,基本都是无穷尽的堆量。

到得现在,在做任何一件事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想到与英语学习委员的这个场景,没有结果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做的量还远远不够,远远谈不到拿结果的阶段。

比如现在做电商,做生意,每天的订单少的可怜,我在想,产品太少了,店铺太少了,推广资源太少了,需要加倍的去搞量。

结合来看,有了方法,再加以量化,才有机会拿到质变的结果。

未完待续。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