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BobWang007
136关注324被关注0夸夸
👦🏻 一个男孩的父亲
🦄 创业者,基础软件独角兽
💭 用代码和文字表达思想
BobWang007
1月前
AI 时代的软件开发

最近半年工作中用 AI 工具(Cursor,Copilot)编程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极大的提升了产出的效率。

这是一种只要用完就回不去的工具。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在编程,不如说是在不停的向 AI 提问题。

听说已经有创业团队在做为代码自动生成单元测试的 AI 工具了,以当前 AI 大模型的能力,这也不难实现。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例如,我们需要实现一个软件模块,把需求告诉了 AI,AI 帮我们生成了完整的函数代码,API 输入输出的参数清晰,测试覆盖完整,逻辑严谨,没有 bug,性能满足要求,那么这是不是一段好代码呢?我相信这已经满足了 80% 日常开发需求,甚至大大超过了 80% 人工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效率了,而且可以说这种能力已经来了。

我们继续推演,现在的 ai 可以自动生成函数代码,那更进一步,做架构设计,自动实现整个软件的功能,是不是也不成问题呢?从数据的角度看,完全不是问题,有那么多设计文档和开源代码可以供 AI 学习。从软件需求方的角度看,只要 AI 帮我们生成的软件覆盖了严谨的单元测试,端到端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满足要求,那它在大多数场景下就是一款好软件。

为了进一步理解上面的事情,我们还可以类比围棋,逻辑上有完整边界且有足够高质量数据用来学习的场景,都是 AI 的主场。

再提一个问题,那什么是软件呢?软件其实就是人类行为的自动化,无论是 toC 还是 toB。

所以,AI 的出现,大幅提升了软件生产的效率,也就大幅提升了人类行为自动化的效率。所以一个深入洞察用户需求的产品经理虽然完全不会写代码,也能在短短几周内做出惊艳的软件产品,登顶多国 app 商店的排行榜。这种事情已经越来越多的在发生了。

所以,大多数小型的以碳基生物(人)为主体的软件开发团队做事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可能会被一个创造力极强的个人 + AI 这种硅基生物的团队全方位碾压。

最后,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工业时代,很多人选择做一个手艺人,在 AI 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脑艺人“,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啊,视野要足够开阔,尤其要注重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至于细节嘛,很多时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这一次的 AI 革命,极大的释放了更多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那些洞察需求,明了人性,执行力强的人将获得极大的能力加持,一个新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已然来临,十年后看现在,遍地黄金。
00
BobWang007
2月前
一个好的同理心 >= 985 大学的本科学历
何谓同理心?
是:你真正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处境下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
不是: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揣测和推断对方的想法,这样往往会造成误解,因为你过往的经验是固定的,而人和事却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误解太多就会造成很多矛盾。
二者的区别很大,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
00
BobWang007
5月前
这么多年,你有在一直 “坚持” 做什么事情吗?

这次的文章源于几个朋友的一次聚餐,席间为了活跃气氛,每个人被要求轮流说一件这些年一直在坚持的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颇值得回味:

坚持读书

坚持着放弃

坚持给女朋友买花

坚持着修复婆媳关系

坚持喝酒

坚持吃中药

坚持着放弃

...

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思考良久,也没想起一个,看到这里,大家不妨也掩卷沉思一下,回望自己的过去,看看有哪些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值得拿出来 “得瑟” 一下呢?

这个问题我也曾问过我老婆:她脱口而出的回答是:坚持和我谈恋爱,然后嫁给我。一时言罢,不禁泪目。

于我而言,我就是坚持运动,从学生时代开始,各种运动:足球,健身,自由搏击,最近又迷上了跑步,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科学的训练,马拉松不敢说,奥森十公里没啥问题。

长时间坚持一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

一件事做了这么多年,肯定是有收益的,坚持锻炼身体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精力旺盛,周围不少朋友感叹过,过了三十岁,明显感觉体力不如从前了。在这里我说一句大言不惭话,现在三十多岁的我没有感觉自己和十年前在精力上有啥区别,照样可以疯狂工作,每天晚上一点左右睡,七点多起床,六个小时多的睡眠就足够了,中午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咖啡,红牛之类的提神工具。

当然,这点成绩和很多健身大神比不了,但也足以让我保持健康,腰间没有多余的赘肉,可以随心所欲穿搭任何款式的衣服,得体而不油腻。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记得导师和我说过,人在四十岁左右会感觉精力不如以前了,七十岁左右会感觉脑力不如以前了,如果你的这两个时间点提前了,说明你有些事情没有做到位,要多从饮食,睡眠,锻炼,情绪管理等几个方面找找原因。对此,我深以为然。

精力旺盛身体好,还有很多潜在好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身体好就意味着本钱多,筹码深,只要你运用得当,就能在人生的牌桌上活跃的更久,有更大的概率拿到一手好牌,从而一飞冲天。

做一件事,你疯狂加班熬夜三个月,搞的脑出血,晕厥过去,时运不到,也不一定能成,但是三年,五年过去了,你还在那里,哪怕日拱一卒,也已经挪出去很远了,而未来的路也不一定就拥挤,因为很多人都已经离开了,他们坚持不了那么久的。

最近黑神话悟空火出圈了,蹭点热度吧,为了这件惊艳的作品,游戏科学团队前前后后做了七八年,如此长的研发周期,时间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用个体和团队来进行类比,团队能活下去,就等于是个体的健康和活力,否则事没干成,团队先散了,岂不叫人扼腕叹息?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怎样坚持一件事很多年?

看过一个游戏科学冯骥的访谈,谈及他是如何走上游戏这条路的,他说人更倾向于去做能够更快的获得正反馈的事。说白了就是这件事你能做的好,获得正反馈后你就更愿意做,然后就能做的更好。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能快速获得正反馈的事有两类,一类是你很擅长的,一类是你很喜欢的。

很擅长,容易取得成就感,就非常容易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更为充足的动力把事情做的更好,进入正向循环,再拿黑神话悟空举例子,B 站上那五千万播放的游戏片段就是他们最好的正反馈,虽然游戏的开发周期长,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不断的在这些平台上宣传来获得用户的支持和反馈,相信这是让主创团队一直坚持着把游戏做完的绝佳动力。

而另一类很喜欢的事情,其实就是不断的在刺激你的大脑在产生多巴胺/内啡肽,对这些激素的迷恋会驱使你不由自主的去做这件事。很多健身人士包括我自己在内,一旦停止锻炼,发现胳膊的维度变小了,肚子上的肉松弛了,就会莫名其妙的焦虑,这种焦虑就会驱使你去动起来,一番大汗淋漓之后,身心才重新回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这其实也是一种成瘾机制,只不过只要它在可控的范围内,而且对我们的影响是正向的,也是好事。凡事过犹不及,重要的是能把握好一个度。正所谓 “不疯魔,不成活”,很多人之所以能在某个领域作出杰出成就,都离不开他们对所做事情的疯狂迷恋和投入。

当然,让你分泌多巴胺的事不一定都是好事,比如暴饮暴食,熬夜,长时间打游戏,我们还是要学会让多巴胺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动的被其牵着鼻子走。
77
BobWang007
7月前
今天这篇文章,也源自前几天一个朋友的问题,他的企业最近几年经营的不是很顺利,苦苦支撑,他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该建设一种怎样的企业文化。

翻译一下,其实就是: 日子现在挺难过,该需要一种怎样的精气神?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朋友应该都思考过,尤其是最近几年。

我没给他直接的答案,而是给他推荐了王树增的书 《长征》。看看我们工农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艰难困苦是现在百倍的情况下,精气神是什么样的。这里也推荐大家去读一读。

干巴巴的说就很乏味,下面我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相信大家立刻就能明白我想说什么:

几年前和一个创业挺成功的朋友吃饭,聊起了他公司刚起步的那段艰难岁月:业务还在探索,增长不达预期,方向变来变去,投资人不断施压,团队日夜鏖战,筋疲力竭。作为公司的 “带头大哥”,他除了冲在一线,身先士卒之外,每隔几个月就会召集团队一起 “开大会”,这个会就做一件事 “打气”,描绘公司未来美好蓝图,光辉前景,对踏实肯干,表现优异的成员许以重利,云云。俗称 “画饼”。当然,“画饼” 这件事不是什么政治正确的词,他的公司最终能脱离困境,走上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那段迷茫的时期,能让团队的成员保持一个积极的预期,做事的时候有一个比较高的 “心气”,对于挺过困难时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饼画完,团队打满鸡血奋战俩月,俩月过后,眼看又坚持不住了,就继续 “画饼”,如此往复。

我高中的时候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当任校长是从著名的 “衡水中学” 挖来的。这里我们不说衡水模式有多变态,单说这位校长,做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可谓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大道。他会经常请一些本校已经毕业且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师兄师姐回来 “作报告”,所谓报告,除了讲一些学习方法,剩下的无非就是描绘一下他们 “奢腐糜烂” 的大学生活。听的身在台下的我们眼睛是直冒绿光,学习的欲望和怒气值顿时拉满,校长他老人家坐在台上看着台下学生的状态,得意洋洋,心想这 “报告” 的效果肯定是立竿见影,比苦口婆心的劝说大家一定要努力啊,一定要奋斗啊,有效的多的多。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的电影大家都看过吧,主人公安迪用一把藏在《圣经》里的小锤子,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挖出一条通道,帮自己逃出生天。能为常人之不可为,是因为安迪心里一直 “向往自由”,他说自己内心里有个东西任何人都不能碰触,也不能剥夺,这个东西叫作 “希望”。安迪就是一个会自我 “画饼” 的高手。

说回创业团队的文化建设,其实这件事是随着团队,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才会让大家忆苦思甜,不忘初心,腾讯的马化腾也才会批评那些打高尔夫不认真做业务的高管们,目的是让团队保持锐气,不断开拓进取。

想当年,几个人,几条枪艰苦创业的时候,苦就在眼前,团队天天都在 “打硬仗”,就最好不要把艰苦奋斗总是挂在嘴边。本来日子就挺难过了,大家都在扛着,你还非要拿根棍子在后面抽上,“快点干,客户都等着急了”,等等废话一大堆。

但凡能稍微用点同理心,站在团队成员的角度上想想,你那一棍子抽下去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正希望渺茫,累死累活还被你这样对待,那索性就地躺平算了“,”客户着急和我有关系吗?”,“要不你现在就开除老子,有什么大不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人家撂挑子,拍拍屁股走了,换个地方继续打工,尴尬的就是你,你说我再找个人顶上,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团队沟通信任的成本,先算算清楚呗。

然后你说,这种人都没 “创业精神”,我们创业团队得找有创业精神的人。

自欺欺人之前,先想想人家当初为啥要加入你这创业团队呢?难道是图在这里待着舒服吗?

个人能力有长短,但是人心和人性这东西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同样的一个人,在你这里没有创业精神,换个地方没准就有了呢?要不怎么会有 “良禽择木而栖” 这种话呢?

这里我们就要多学学人家曹操老爷子,领军急行,天气炎热,将士口渴难耐,人困马乏,眼看无法按照指定时间到达战场,危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鞭子抽打怠惰的军士吗?手段高明与否,马上就显现了出来:曹操长鞭指向前方,兄弟们,前方有梅林,梅子又酸又甜,速速随我前去,大家口内生津,跃马向前,是不是真的有梅林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赢得了战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两个字,“希望”,万物之中 “希望” 致美 。越是艰难的时候,希望越重要。

那些即将撒手人寰的人,提着一口气不咽下去,就是因为心里还有 “念想”,想见的人还没有见到,想安排的事情还没有安排。

牌桌上,手里还有筹码,还能 call in 就还有希望。

人活一口气,有这 “一口气” 在,我们就还能活很久很久。

关键是看你怎么把自己和大家的这口气都吊起来。

关键时期,学会 “画饼”

00
BobWang007
8月前
会睡觉,是天大的事

想聊这个话题有两个起源:

最近读了日本作家渡边享一的书《钝感力》,其中的一章对于睡眠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完以后颇有感触,推荐大家也去看看。

一直都很佩服我老婆惊人的睡眠能力。每晚躺在床上,熄灯后,她能以分钟级别的速度入睡,而且睡眠质量极高。我则需要十几分钟的酝酿才能缓缓睡去,虽然比很多睡眠困难甚至失眠的人强多了,但是无论如何达不到我老婆这种 “收放自如” 的睡觉能力,十分羡慕,十分佩服。

接下来,我们来定量的感受一下:拥有良好睡眠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有两类人:如果一种人拥有倒头就睡,醒来后即刻清醒的能力,而另外一些人则每天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后才能睡着,醒来后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彻底清醒,然后才可以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前者每天对于休息这件事的质量就比后者要领先两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二十岁到六十岁这人生关键的四十年来算,前者因为休息的更好,做事情投入的能量更多,日积月累四十年,几万个小时所累计下来的巨大优势是无法想象的。

看完这些有些人可能开始焦虑了:我也知道睡眠重要啊,但是就是睡不着啊,为之奈何。

有问题,就得有解决办法,接下来说说怎样应对失眠:

良好的生活习惯

很多人睡不着完全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临睡觉,饿了,吃夜宵,酒足饭饱,脑满肠肥,躺下翻来覆去,你休息了,肠胃饶不过你,哪里睡得着。

要么是手机刷的停不下来,要么是游戏打到半夜,总之是神经被刺激的高度兴奋,困意都飞到九霄云外了。

所以要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睡前不要看太久的手机,光源长期刺激视神经,会让你睡意全无,而且现在非常多的人喜欢刷短视频,欲罢不能。

视频是一种信息量非常大的内容载体,本来该休息的大脑被强行灌入大量的数据,搞的自己疲惫不堪。即使睡着了,潜意识里仍然还在不断的消化灌进来的这些信息,会使得深度睡眠时间不足,也就影响了休息的质量。

合理的精力释放

还有一种失眠的情况是有些人个人精力太旺盛,一天也就睡个五六个小时就够了。

以我自己为例,每天晚上十二点入睡,早晨六点多起床,充电六小时,蹦跶一天没问题。

我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朋友,一天的精力要是没释放完,躺下总是翻来覆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针对这种情况,解决方法也非常的简单粗暴,感觉自己还有精力,那就起来捧一个大部头的艰深的书读它一会,相信我,不出半个小时,你就会昏昏沉沉了。

什么,不喜欢读书,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疯狂锻炼一个小时,然后洗个热水澡,躺下倒头就睡问题不大。这和遛狗,逗猫,遛娃是一个道理。

心态调整:

还有很多朋友失眠是因为心里有事放不下,前思后想,翻来覆去,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

长时间的这样的情绪压力,甚至会导致抑郁。

这其实才到了看一个人真正水平的时候,纵使你有天大的能耐,气度不够,心不够宽,遇到一点点事装在心里就满了,茶不思,饭不香。事还没临头,先掉几斤肉。长此以往,病就找上门,身体不好,纵使才气通天,也就没发挥的机会了。

要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否极泰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关键词应该经常在心头闪现。

眼光长远,很多事现在解决不了,过段时间可能也就没啥了,不信回头看三年五年前的自己,是不是觉得那时候你的很多行为特别幼稚,傻傻的,很多当时让你纠结不已的事情,现在都能一笑了之了。

很多事,愁苦不已,钻了牛角尖退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你能饱饱的吃顿饭,睡一觉,第二天起来以后,豁然开朗,仰天大笑出门去,让往事都随风,都随风。

会睡觉,是天大的事

20
BobWang007
9月前
最近五一假期,抽空和几个在大厂(字节,腾讯,快手)工作的前同事们小聚一番。顺便分享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1. 大家体感都不太好

最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家都有明显的感受:公司都更加聚焦核心业务,边缘的业务和团队缩编的缩编,裁撤的裁撤。工资虽然不降,但上涨幅度明显变缓,很多福利也都慢慢消失,比如打车报销,免费好吃的食堂等等。

2. 大厂核心业务,核心团队依然非常不错

这几位朋友都在大厂核心的 “现金牛” 业务,广告团队,收入也都达到了百万级别(当然,996 的辛苦是免不了的,周末偶尔还要加班),虽然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十年已经过去了,但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广告业务依然是非常优质的赚钱机器,每天的收入精确到分钟级别,如果交易系统宕机个十几分钟,那就是全年最大的一级事故。

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大公司裁员的消息,但是这些核心业务团队却一直还在面试招人,而且业务繁忙,需求旺盛。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一边是失业找不到工作,一边长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3. 难免的焦虑

大家都是研发出身,程序员 “35岁” 天命之年的话题是免不了的,多少都会对未来有些焦虑和担忧。节奏如此之快的互联网公司似乎只有老板才能做到退休,作为 “大工人” 免不了要提前规划,结合自己的优势找更多的出路。

谈几点想法:

1. 人这种东西,生来就会对未来感到担忧,喜欢追求确定性,这种能力被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积极的一面是可以促使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但如果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来担忧未来,必然没办法好好享受当下,生活质量未免太差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稍微学一点概率相关的知识,学会使用 “贝叶斯” 思维,走一步看一步。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无论我们如何殚精竭虑,未来仍然不可能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发展。既然无法得到 100% 确定的结果,我们所要追求的其实就是大概率的事情,这和打德州扑克是一个道理,并且能够小步快跑,灵活迭代,更有高手甚至能够因势利导,将不利于自己的因素转化为己方的优势。凭借 “黑天鹅” 的发生而取得更大的收益。

2. 比大多数人提前走几步

如果你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要快人一步,保持敏锐和好奇,不断拓展自己的舒适圈。大多数人都没有 “平地抠饼” 这种创造未来,独领风骚的能力。我们只需要不断打磨自己的判断力并结合基本的常识和逻辑,找到下一个增长的快车道,然后看准时机踏上去。蹲在一个向上的电梯里什么都不做,也能瞬间升高几十层,发展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当然,也可以有效的缓解失眠和焦虑,这就是所谓的“硬道理”。

假期和大厂朋友们的小聚

24
BobWang007
10月前
假期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一点见闻和感受

中国爷爷

游乐场基本都是三四岁的孩子,人非常多,一些有趣的玩具马上就变成了稀缺资源。

一个小朋友心爱的 “小汽车” 转眼间就被其他几个孩子瓜分殆尽。看着自己的孙子手足无措,受尽了 “委屈”,一旁的爷爷受不了了,亲自出马,找到其他几个抢走小汽车的孩子,声如洪钟,据理力争,终于 “凯旋而归”,为孙子要回了心爱的玩具。

大多数中国家长带娃,基本上都以 “管教” 为主,这个东西脏,不要碰,那里有危险,不要去,稍微有一点磕碰,委屈,孩子没有怎么样,大人们首先会受不了。有的孩子七八岁了,还要上手帮忙喂水喂饭。出国度假,海边沙滩上,大喊着 “别把衣服弄脏了” 的都是中国家长。一套衣服脏了怕什么呢?难道不应该尽情挥洒孩子的天性吗?

德国妈妈

同一个游乐场,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小孩,大概三岁左右,话还没说利索,他妈妈本来想带着他先去吃饭,小家伙坚持要在游乐场玩,僵持不下,这位德国妈妈,把儿子往游乐场一丢,转身便自己吃饭去了,小家伙也根本不在乎妈妈的离开,自己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都是自己在玩,面对比自己高半头的孩子来抢夺自己的玩具,也是毫无畏惧的捍卫着自己的 “领土”。遇到任何问题也是自己用蹩脚的中文和周围的小朋友以及游乐场的服务人员沟通。高下立判。

更多见闻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听说现在有些小学,居然会取消课间的户外活动,学生课间也只能待在教室里,校方的理由是怕孩子有个磕碰闪失没法向这些 “掌上明珠” 的父母们交代,听后,我是大为震惊,这岂不是因噎废食吗?

说了这么多,难道国内的父母们就没有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正面案例吗?当然不是,我有一个做国际贸易的朋友,小孩五六岁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独自坐飞机,世界各地的 “找妈妈” 了。相对于这种独立自主的能力的培养而言,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所谓的奥数,英语和钢琴,真的没那么重要。

一点思考

从这些小事上,我们至少可以有几点反思:

- 独立,我们总会从潜意识里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凡事都想替他们做主,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和自己做决断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在独立自主性方面就会差很多。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渐渐的就会活成了 “工具人”,没办法独立做判断,做决定,只会迎合大众的价值观,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而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可惜又可悲的。

- 探索,好奇是人的天性,小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总是对周围的新生事物充满兴趣,为什么为什么的问个不停,作为父母的我们,此时最需要的是重新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你的孩子们一起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重新探索这个世界。然而,这一点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为困难,看看身边的人,有多少父母整日握着手机刷个不停,对孩子好奇的提问敷衍了事甚至极为不耐烦。要知道,好奇心可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一个人失去了创新能力,做起事来就容易沦为二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每个成年人都值得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孩童时代的好奇心是如何被我们上一代 “糟糕” 的父母打压殆尽的。

把独立自主和好奇探索的权利还给孩子。

10
BobWang007
11月前
怎样才算有真正的竞争力

经历过大多数人不曾经历的事

实战了很多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和经历的事情,以我所在的科技行业为例,很多顶尖人才在硅谷顶级公司或者顶级名校,师从大牛,面对和解决了很多小规模的公司遇不到的挑战和问题。经验的积累,能力的锻炼都更加充分,视野开阔,前瞻性强。

行业 “老中医”

还有就是浸淫行业多年的 “老中医”,见过无数的用户场景,解决过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过往经历塑造了他们独有的 “直觉”,与之交谈,不论什么问题总能受益良多。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诞生“老中医”的行业。

有持续成事的能力

做成过很多事,不论是做产品项目,学术研究亦或是创业,从做事到成事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上下求索,反复迭代,需要矢志不渝的韧性,还有那么一些灵气和运气。尽管如此多磨难,失败甚至出局仍是常态,成功只属于少数人。那些成事的人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最终找到了成功的路径,失败和成功的经历共同孕育了最后的结果,失败的经历告诉他哪里可能有坑,成功的经验则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些人眼里,事情的图景更加全面,胸中有丘壑,一旦有新的需求出现,他们鼓捣鼓捣,很容易就会有新的创意出来,这和没做成过事的人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学术科研领域为例,为什么尽管你读了很多顶会的大牛们的 paper ,做起事来仍然会觉得思路匮乏,无处下手,而这些大牛们的团队则很可能创造力爆棚,不断有新的创意和发现问世。

那么,该怎样做,才能拥有这般的竞争力呢?

持续精进

人性如此,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年纪稍微大一点,各方面的压力多一些,便觉脑力,体力,心力有几样跟不上了,慢慢的就想放弃进步,就像躺平。所以人到中年,如果还没有肚腩,对很多事还抱有憧憬和欲望,就已经很难得了。自律,持续精进,哪怕天资平平,也足够超越大多数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能动手做出来的东西,就没办法对其有深入的理解,想要获得真知灼见,就要 make your hands dirty,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己做知识的创造者,哪怕有时候是闭门造车,也比那些只会口若悬河的人理解的深刻,Linux 之父 Linus 有句话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虽然 talk 不一定 cheap,但是能 show code,确实重要。

掌握先进的方法

不同方法之间可能有数量级的差距,不要总想着用蛮力,总认为只要拼命努力就能成事,有人能把事情做到卓越,努力和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先进科学的方法在其中大概率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要不然那么多人竞争,凭啥人家能脱颖而出呢,排序,人家用快排,你非要冒泡,数据量越大劣势越明显,能怪谁呢?

保持好奇,不设限

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唯一合理的策略就是拥抱变化,甚至善于从不确定性中获取收益,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画地为牢,闭门造车和坐井观天。人生的牌局好长好长,即使现在手里抓了一把烂牌也无所谓嘛,想办法留在牌桌上,谁知道下一手牌会不会拿到 “王炸” 呢?

怎样才算有 “真正的” 竞争力

00
BobWang007
11月前
佛曰,众生皆苦。

所以,“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习得。

先推荐几本书,知然后行,定有所获。

1. 《心流》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名著,助你随时随地获得内在的快乐;

2. 《纳瓦尔宝典》硅谷著名投资人,关于幸福的见地让人印象深刻;

3. 《正见》宗萨,深入浅出的佛法哲学,离苦得乐。

人们总是期盼着 “等到 xxx 之后就好了”:

没上大学的时候,盼着上了大学就好了;

上了大学后,盼着毕业工作后就好了;

真正等到工作后,又期盼着升值加薪,结婚,买房,生子
如此往复。。。

然而现实是那个 “xxx 之后就好了” 的时刻永远也不会到来。

你应该感受到幸福,不是明天,不是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正是现在。

知足

多想自己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要的太多,还总和身边的人比较,别人住大房子,开好车,假期出去玩,长得漂亮帅气,家境好,学历好,聪明,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等等等没完没了。

你羡慕着别人拥有的一切,殊不知你也拥有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健康的体魄,和睦的家庭,疼爱你的父母,信任你的朋友。。。

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但是绝对不是天经地义的,拥有它们的人理应感到幸运和幸福。

欲望管理

现代社会,营销和宣传铺天盖地。总会有人在你耳边不断的聒噪:开 xxx 品牌的车,戴 xxx 品牌的表,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不觉心理就痒痒,你的钱袋子由不得你做主,即使你什么都不缺,商家们也会变着花样的让你 “消费升级”,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经不起挑战和诱惑。

这一切就是所谓的 “消费陷阱”,你需要做的是时刻警惕这些陷阱。

身处一个物质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时代,真正舒适得体的生活其实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要知道,真正自信有趣的人是不会用开什么车,佩戴什么样子的手表,穿什么品牌的衣服这些外在的东西来可以彰显自己的。

求之不得

还有一种苦是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再加之当事人贪婪,焦虑没耐心。

求之不得,非常痛苦。

这种情况,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预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放弃一步登天的妄念。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努力达成,然后再进一步,更近一步。

渐渐的,有了收获,就有了自信,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期望和盼头,焦虑和贪婪的念头也就放下了。

起起落落

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是日子会越来越好,职位越来越高,钱越赚越多,尤其是经历了过去过年几十年的高速增长。

现实情况是这种线性增长是很少见的,人生起起落落才是常态。

所以遇上点困难,不幸,甚至跌入了谷底,都很正常,不用过分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更不必自暴自弃。

触底的时候往往也是反弹的时候。

历事炼心,有失有得,逆境中所练就的坚韧不拔的品性是一生的财富。

不比较,向内求

所谓 “幸福感来源于比较”,看到周围的人发财,自己夜不能寐,看到别人遇到困难,自己幸灾乐祸,典型的小人得志,不可有。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持续变得更好,培养自己 “发展型” 的人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随着你不断的攀登,看到的风景越来越不一样,“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忽然发现,之前纠结的,困扰的问题都不复存在了。

曾让自己夜不能寐,纠结万分的痛苦和欲望也都能一笑了之。

能否随时自如的进入 “心流” 状态,获得内在的快乐和满足。

无聊的人满大街都是,有趣的人足不出户,因为他们的内心实在太丰富太有趣了,怎么还会有时间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呢?

“幸福” 是一种能力,需要习得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