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乌鸦喝井水
76关注523被关注1夸夸
互联网投机属性的产品经理。
完美符合俞军老师的c类产品。
算了,一直关注VR。不投机了
可以叫我阿岳?_?
乌鸦喝井水
3月前
前天晚上躺床上想产品的事情。那晚上的主题是:有哪些既符合人性---懒,又能满足需求的产品?
我就想到了,每天人早上要起床,闹钟是一个刚需,起床上班要看看今天的天气预报,这个也是刚需。

那闹钟铃声为什么不是今天当天的天气预报呢?让ai每天给你播当天的天气预报。这样就可以懒得看天气预报了,说不定还能延长“用户按掉闹铃”的时间而且按掉也没什么关系,毕竟你已经知道天气预报了。
41
乌鸦喝井水
3月前
看看这个照片:我第一反应是有人在用苹果那个一体机电脑办公,毕竟这个边框和大小很像。但这其实是有人在用苹果vr在火车上办公。我感觉这个场景很酷,因为这是在火车上。火车的个人空间很小,前面的挡板很轻,没法放笔记本电脑,所以这是一个xr独一无二的场景,只有xr可以在一个狭小的地方依然可以做一些稍重的办公行为。这说明,vr在部分环境中是完全可以取代电脑的,而且表现的比电脑更好。
20
乌鸦喝井水
3月前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解密Instagram,我写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内容。
1,Instagram的创始人是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摄影专家,他曾经购买了一个超贵的豪华相机,但是被他的摄影老师没收了——老师给他一个超级垃圾的相机,让他用这个拍照,这个经历影响了后面他做滤镜:曾经去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留过学,学会了很多意大利的艺术,他是一个攻略人,每次学一样新东西之前,他会先看攻略,例如,他和扎克伯格去滑雪,他在滑完一个山头之后就开始用app看攻略,而扎克伯格则问这个app能不能记录最高时速,同时表示就算你看攻略我也会超过你。
2,在创造Instagram之前,创始人和扎克伯格,多西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分别邀请他去早期的脸书和早期的推特工作,但是创始人对学习更感兴趣,后面他去斯坦福上课拿毕业证了,毕业之后去了谷歌上过一段时间的班
3,Instagram最早的定位是一个工具软件,创始人认为,拍照这个需求是一个非常大众的,广泛的需求,人人都需要拍照,而那时候智能手机的拍照效果很差,所有在创始之初,他们瞄准的需求就是拍出更好的照片,而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滤镜,靠着创始人超强的摄像和审美逻辑,他们做了很多的滤镜,让用户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这真的是一个完美的mvp和pmf的典范,查找细分市场和解决方案很完美。
4,Instagram并不喜欢和大厂直接竞争,在Instagram刚出,那时候社交是推特和脸书的天下,Instagram的策略是,可以一键把图片分享到推特和脸书,借着他们成长,而且ins从很早期开始就卖给了脸书,脸书的导流对ins后面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类似于QQ倒流微信
5,推特的创始人多西很喜欢Instagram,在早期就是推广人,同时他和创始人的关系很好,所以他一直希望推特可以收购,但是推特内部的混乱阻碍了收购,同时,创始人似乎是一个很现实又纯粹的人,谁强,他就卖给谁,所以哪怕后面推特给出了正式报价,创始人依然把ins卖给了脸书,并且在反垄断调查作伪证,这让多西认为创始人背叛了他们,导致两人的决裂,同时脸书10亿美元收购ins的钱都进了两个创始人的口袋——他们早期员工除了得到一份脸书的新合同,别的什么都没有得到。
6,在Instagram成为一个超级app之后,它的弱点也出现了——最早Instagram因为酷,帅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年轻人觉得脸书太老了。然而当他成为青少年的社交货币之后,他给青少年带来了大量的社交压力,青少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优化他们的照片,点赞和评论成为了验证友情的kpi,这让他们压力很大。这给了snapchat机会,snap主打阅后即焚,让青年人没有任何压力的发任何信息,早期有些人建议ins也跟进这个功能,但是创始人固执的拒绝了,知道他参加奥斯卡会议,发现明星都在发snap,snap正在走ins之前的成功之路:在青年中成为流行,吸引流行明星,更多青年人入驻,成为社交平台。于是,创始人决定发布ins的阅后即焚,而且不做ab测试,全平台发布。
7,社交领域的战争不断,扎克伯格的名言是,如果我们做不出干掉我的产品,别人就会做。所以扎克伯格收购了ins,收购了WhatsApp,后面他屡次偷偷想要收购snap,但是那个创始人显然更硬:爷不可能被你收购。在snap之后,抖音来了。脸书崇尚黑客文化,格言是横冲直撞,疯狂的在做各种数据分析各种ab测试,数据打一切,使用各种推荐算法,这一点我感觉很像字节。
13
乌鸦喝井水
3月前
几个月之前,我去了一趟杭州市图书馆,他们的图书馆里系统简直垃圾的不像话,看上去像是10年前开发的系统,当然,他们也没动力去优化,毕竟现在图书馆已经变成第三空间,主要是用来卖安静和自习的,而书籍搜索只是一个超低频的功能,不过我还是想通过3D的方式做个简单重构,做一个3D的图书管理系统,做这个的目的也是来探索3D在搜索,展示信息的价值
如果我要做一个新的图书馆系统,那我希望解决两个问题,当用户完成搜索后,如何让用户能更快速的找到自己想找到的书(知道这本书的大概位置);以及如何提高搜索结果的质量——关于知识的时效性。
据我的观察,现在图书馆搜索引擎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根本不知道搜到的书在哪,以vr技术为例,让我要搜一一本关于vr的书,我在搜索栏输入名称后,只会给我弹出一堆书名和
除此之外,知识的过时也是很大的问题,当我来到tp,也就是代表计算机内容的分区时,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关于过时技术和过时思想的书,比如我看到过一本介绍网页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如何开发一个简单的网页。类似的书堆满了一柜子。所以我在想,如果我们对某种信息的价值进行维度拆分,应该是时效性,真实性,相关性这个三角。图书馆内信息的真实性(毕竟是书)和相关性(分类)比较强,但是时效性严重不足。
我简单的画了一下我的想法
可以看出,主页是一个3D化的图书馆地图,告诉用户你所在的地区,以及每个区域的内容,而且我会在书柜上标注出平均出版日期。
顶部是一个搜索栏,输入书的名称进行搜索,搜到的结果以列表展示,我在详情页上新增了一条时间轴用来表示信息的时效性。
除了提高时效性和通过3D告诉用户具体的位置,我还想提高一些相关性,也就是把推荐(猜你喜欢)给引入到书里,我没做过推荐类的产品经理,但是有一种比较简陋的方法:让AI根据所有的书创造出一定的标签,然后在把这些标签贴在书上,最后通过标签来推荐就行了。

下图是我画的一个简图,不过还有很多细节我没有填进去,比如,如何定位某个编号的书就是在某个书架的某个位置,如果有人把书拿走没有放到原位怎么办,还有3D的书柜建模和2D的页面要如何摆放才能更加和谐。我的样例图中明显能感到突兀,老图书馆的书籍数据要如何批量的输入,我们要用什么方式去说服图书馆采购这个系统,图书馆这种低性能的古老电脑要如何运行3D的模型等

这下,一个简单的3D图书管理系统就做完了。接下来,让我们自由发挥一点,我们去图书馆找一本书并阅读,这个过程就是检索信息,查阅信息的过程,现阶段,图文和视频这两种载体已经超过了文字,那么我们找到一本书,应该可以直接弹出这本书的介绍短视频,这本书的评价,这样是不是更加高效?在进一步,假如我把这个软件做成个人软件呢?图书馆——储存和分类文字知识的地方。vr形态下的微信读书,或者xx笔记会是这个样子的吗?一个的3d的图书馆,一本本的书就是一个又一个可视化的知识库。用户可以点击书来查看详情。而目录则是一本一本是书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进一步对知识库进行分类了,书柜明-书名-详情这三级对应着大类,标题列表,内容这三类。抑或是小红书呢?vr形态下的小红书的图片和封面做成书的样子摆放。点击一本书的封面之后就是里面的几页详情内容。听上去好像都不太很好。毕竟书这个形态就是2D在现实世界的映射,用平面表达就行了。

最近工作让我很不爽,事情多(重复劳动),做了大量的我认为没用,纯粹是对上的事情,还疯狂的被领导压力,这让我陷入自我怀疑之中,是我有问题吗?我发现当工作烦闷的时候,反倒让我自己想去思考一些产品的问题,也许是为了自证。
113
乌鸦喝井水
5月前
(没想到这个能这么长,信息熵很高,废话很多)
一切初始
在五一的时候。我去深圳玩,刚好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也在深圳,和他聊天的时候,他问我,是不是我们高估了互联网的价值?手机改变了哪些?除了电商,手机创造了哪些超乎想象的价值吗?是不是第二产业在经济中依旧是核心地位(我后面去统计局官网搜了一下,中国工业占gdp约为30%,房地产5.8%,建筑类5%,没有专门互联网的分类,不过我估计和房地产差不多,因为我在中国统计年鉴发现,房地产法人是110万,软件类是170多万,软件收入10万亿,而房地产主营业务收入差点13万亿)xr的不可替代价值到底在哪里,在硬件短期内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是不是只有游戏是有价值的,好久没有新消息了,是不是有些无聊了?我当时就在心里想,你问我,我问谁啊?不过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会面对的问题,所以逃避也没有用
我回去之后就失眠了,可能是因为晚上喝了咖啡,可能是我住的青年旅社环境过于逆天,总之就是我罕见的失眠了,反正闲着没事,我就开始在脑子里思考这些问题。想了一个晚上,后面又去看了一些书,最终在拖拖拉拉的过程中终于总结了一点点东西。
手机是一个巨量微信,是信息的分发中心。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高频使用手机,那时候我什么app都不下,就是在手机里安装了三四个游戏,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那个手机和swich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个游戏机。我曾经尝试过一天不带手机,发现根本没有影响:用校园卡在学校内活动,下课后去图书馆看小说,或者去网吧玩游戏,至于上课,我这种差生的祖传技能:发呆。发挥了作用。再后来,我就从一个可以不带手机的人,转变成了一个手机焦虑症。我发现,是信息改变了这一切:抖音,哔哩哔哩传达了视频的信息;贴吧,微博,小红书通过图传达了某一群人的信息;微信QQ通过文字传递了熟人的信息;大众点评和美团传达了周围店铺的信息;京淘拼传达了商品的信息;恋爱软件传递了附近荷尔蒙的信息等等。所有的app都在向用户传达信息。他们的盈利模式要不是在信息中加入噪音——广告,要不是用信息刺激用户下单——电商,不管是美团滴滴还是京淘拼,要不就是直接卖信息——开个会员。我曾经丢过好多次手机,当我丢完手机的时候,我去买一个新的临时手机,第一件事就是下个支付宝和微信,因为钱和身份在这两个app里,其他用户捡到后会通过这两个app作恶。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乔布斯介绍智能手机的那句话改改:
一部手机=一个钱包+一个游戏机+一个信息集散中心
说一个场景,我周末的时候去苏州找我的朋友玩,我带了一个钱包,用身份证来登火车,带了一个游戏机,一个亚马逊电子书,用来解决火车上和晚上无聊,见面之前用小天才电话手表和朋友联系,至于在旅游过程中使用的电子商务和区域信息,则靠我朋友解决:他给我推荐餐馆——干掉了美团+点评。他给我推荐酒店——干掉了携程。他给我推荐旅游景点——干掉了小红书。
那为什么信息的魔力这么大?这里我做几个假设,我认为是对的
第一,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血精灵,都是凯尔萨斯
在魔兽世界里,有这样一个种族,叫血精灵,他们据说是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魔法饥渴当中。我当时感觉这群人估计是有神经病了,后来我发现,如果把魔法改成信息,那么我们都是血精灵,同时,因为信息是个性化的,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些人觉得自己对信息,一个中年人每天早上5点起床,匆匆忙忙的打开手机,就是为了得到最新的俄乌战争的消息和政府人员的变动,这和一个精英人凌晨一点的时候一边晨练一边两倍速的听播客有什么区别?他们都表达出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饥渴。第二,信息茧房的根源是我们的大脑。我看过早年对张一鸣的采访,张一鸣表示,他每天都会买很多报纸,但是只有一点点信息是他想要的,这种需求构成了今日头条的一些产品哲学。这说明老张他自己就无意识的呆在信息茧房,我曾经为了打破信信息茧房,让ai给我列一个表,写了很多视频主题,我打算在哔哩哔哩上一个一个搜过去,结果我还是本能的想让ai把一些我完全不感兴趣的旅游等主题删掉,我为什么会本能的这么想?可能是下一个假设在起作用。也就是第三,信息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并且和一个叫时间的大杀器组成了同盟。当我们通宵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后悔,为什么花时间干这么没价值的事情,很明显,游戏不是时间的朋友。但是当我们坐电梯,排队,等红灯,坐车的时候,甚至走路的时候,我们要拿出手机看看,因为我不看,我觉得在浪-费-时-间,看,悖论出现了,如果我在休息日看手机,我是浪费时间,我在排队的时候不看手机,我是浪费时间。出现悖论不是坏事,悖论是伴随文字和逻辑诞生的必然产物,《信息简史》有记载,一代又一代的人,打算创造出完美的语言和逻辑体系,但是失败了,反倒是有人证明了悖论,冗余,不可证明这些是必然的。说完了手机和信息,在转回xr,先说一个很明确的事情
xr肯定是有用的,但是现在xr的用处并不能解决任何关于xr行业的任何困境。
比如之前我呆过的团建行业,vr在团建行业简直太酷了,首先这东西解决了场地成本,把用户的场景从博物馆,体育馆,轰趴馆,KTV这些各种的空间中转移到了用户的办公室,上面的内容可是要收费的。vr可以做的更好,构建更酷的场景,而且,系统和程序简化了+标准化了流程,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成本,最后,vr产品在HR那里也有吸引力,毕竟是个有趣的新体验,比拔河跳绳踢毽子扔飞盘听上去性感多了。但是这个对vr来说有啥用呢?首先团建行业本身就快死了。。。。而且就算活着,团建公司既不可能拉高出货量,(一个团建公司能采购的设备是极其有限的。而且他们不会反复采购,很早以前做的ar产品还是用的iPhone8,现在还在用,而且不能升级系统)也不可能做一个广为流传的软件,毕竟这是吃饭的家伙。
那个朋友讲了一句,现在vr的出货量全靠quest撑着,quest全靠自己成为一个游戏机撑着。我们都对这种现象产生了担忧,如果vr就是一个带在头上的xbox,那么设备的天花板是非常明确的——不高,很可能到一个程度就增长停滞了,并且软件和硬件在怎么迭代,都没法完成惊险一跃——从Xbox跳到iPhone上。switch无论如何都没法成为一个手机。那我们所期待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先从硬件说起吧。
从梦中的ar发布会演讲稿说起
几个月前我做了个梦,梦到我是一个ar眼镜的负责人,我在新品发布会上做如下发言(我省略了很多内容,防止太啰嗦):首先,我想聊一下眼镜.....就这样,为了害怕被骗,我在杭州最大医院去配眼镜,结果配到的眼镜框过了一个月就坏了,镜片过了一年就坏了,最后去眼镜店,他们表示,你两千多的镜片,这边一百就能拿下......种种迹象表明,眼镜行业就是一个超级暴利行业,为什么网购,没有把眼镜行业干掉?为什么眼镜店出现了连锁,但是眼镜没有连锁?可能是因为用户没法判别眼镜的好坏,比如眼镜店卖水货,还可能是验光需要到眼镜店里。眼镜店会调节你的视力,这部分服务没法取代。不管怎么说,我打算试着去摇一摇传统的眼镜行业,很多人不买ar眼镜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这玩意能干什么,现在我给你一个理由,对你们来说,对于你们用户来说,你只要记住一个点,你买了一个眼镜,别的所用功能都不重要,你,只是,买了一个品牌眼镜,而且,单说镜框和镜片是足够性价比的产品。好,说完眼镜,我们来聊聊光机,这就是一个眼镜的配件,对眼镜起辅助作用,它有一个摄像头,可以记录你所看到的一切,我们会对你看到的一切进行分析,比如你今天去菜市场看到了一些水果蔬菜,我们会告诉你哪个西瓜比较甜,菜市场的价格比美团贵了多少,比如我会记录你每天看屏幕的时间,把这些时间切割,在你需要的时候提醒你望远3分钟,我会统计你上厕所的次数,睡觉的次数,每周都做了什么事情,每隔一段时间生成一段作息时间表和身体报告等等。这一切基于你本人的分析和数据生成,在ai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对了,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帮你找东西,除此之外,它可以在你面前投影一个屏幕,不过你别指望用这个看电影或者玩游戏,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芯片。也解决不了发热问题。所以这个屏幕只是一个bb机——信息中心。你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下我们的app配合使用——我会通过这个屏幕,疯狂的把你手机和电脑上的消息,转化一下,在发给你。你会不断的接触到信息,如果需要其他操作,拿出手机就行了。当然除了消息,我们还会给你推广告,这也是为什么我卖眼镜可以赔本的原因——眼镜店没法在眼镜上做广告。
说完硬件,回来讲讲软件。vr,或者xr行业的杀手级应用,就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工具。第二,一个更高效的信息传达工具。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论。说来话长了,我们要从文字还没发明之前说起。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和数字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是口口传播的,类似荷马史诗,非洲人则是用鼓来传递消息,为了保证传话的准确度而不是传丢,人们大量的使用形容词来定位名词。后来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字是用来记账的。后面才演化出了文学,哲学,艺术等内容。同时逻辑和悖论这对兄弟也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开始出现。在蒸汽时代,英国天才巴贝奇提出,要用机械来算数,这可谓是计算机的先驱,他们通过齿轮和其他仪器。制作出了差分机,在后来,电力这种新能源出现了,伴随电来到的是电报和电话。最早一批用电报的人是发现电报可以创造信息差,比如通过传递天气信息,可以预测农产品的涨跌,进而赚大钱。而电话则是开启了网状通讯。二战时期+二战结束之后,信息行业涌现出一批超级天才,哥德尔,香农,冯诺依曼,图灵,他们的思想聚合在一起。成为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后面直到最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出现。
根据这条线路,我发现,每一次的信息革命,永远是生产工具和传输方式的变化。
文字是记账的,差分机是算数的,电报是用来告知天气预报炒期货的,包括现在的电脑是生产力工具,最早人们使用它来处理表格,而互联网则是信息传递,甚至app,我在2021年曾经根据艾瑞数据统计了所有的app赛道,方式是1,求和,把某个赛道前100名的app艾瑞指数进行求和,看这个赛道的量有多大。2统计占比,看看这个赛道有多少艾瑞指数比较低的app,判断这个赛道的内卷和细分程度。我发现,手机app排名第一的赛道是工具,浏览器,输入法,还有其他工具这些工具的市场份额极端恐怖,第二才是以微信为核心的通讯。后面才是电商和视频。那么,XR内更高效的信息是什么呢?,这里,我又要做出个假设,第一人都是很懒的,所有人都喜欢被动。现在的信息已经非常的主动了,推荐算法就是一种最为主动的表达方式,这是我在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的时候发现的——加了好友,如果我不主动发言,那么就会互相沉默一言不发,所以人和人的交流很累,因为人都喜欢被动,而且人和人之间很难互懂,很难互相理解。但是算法不一样,它足够的懂你,而且足够的主动,只需要打开手机,你喜欢的就会主动的,源源不断的奔向你。如果要超过现在的算法,那就只能更主动,比如,我直接把app启动按钮给干掉,用拟人化来代替,以avp的恐龙视频为例,其实让我感到悸动的不是如此高清的视频,而是前置的交互方式:一个蝴蝶落到你的手上,在虚空中展开一个超大的屏幕,这个过程很酷的,我当时在想,如果这时屏幕里出现一个人走过来做到我身边该多好。陪我看视频,在我要关上视频的时候,不让我关。甚至当我打开设备的时候,她会主动出现,让我陪她一起去看个视频,哪怕我根本没想要看视频,但是人都不懂拒绝的。当然这种主动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且不说这种App无限制的自启动会对用户造成骚扰,估计操作系统也不会允许我这种行为。或者说,现在的操作系统对于按钮式的交互已经根深蒂固了。不过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最早是通过图书馆和报纸获取信息(主动,点状),到百度(主动,聚合),再到推荐算法(被动,点状),未来的形态估计是主动+聚合。举个例子,前几天我把ai当成朋友,就通过语音的方式,和ai聊一些奇奇怪怪的内容,给我的体验还是很好的,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假如我们带着xr设备走在大街上,这时有个帅哥/美女一闪而过,而我的xr捕捉到了这个人,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个人作为数字人的脸模,生成一个人,再把ai灌进去,那这个人是不是成为灵魂伴侣了?这还不够,ai要主动和我说话,在我带上设备的时候,就过来和我聊天,这样就完成了从人想起一个问题找AI(信息聚合),变成了AI来找人,而xr则是作为放大器的作用。顺便游戏CG的未来会不会也在xr里更剧情化,更短?比如,我要体验鸣潮公式:硬件只需要做的算力够强够轻舒适度更高就好了,可是软件要考虑的就多了,用户,需求,营销,竞品。不一定非要下一个巨大的游戏,完成一堆任务,而是打开xr,就会有个小丑来表演一下这个,我丢个鸡蛋,接着切换,看到一个男人正在征兵,我打死两只虫子,继续切换。。这个可能就是抖音版的游戏了?
事后看来不可避免的事情,在当时来看是毫不明显。——《人类简史》
这说明,我们根本识别不出来浪潮和风口?未来xr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未来的互联网大佬在这个时间点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在我卡文的时候,我发现最近这个月出现一些新的现象:现在很多的AR眼镜开始转变思路,追求高透光。大量的AI硬件开始出现,也许大家都开始老路不通,开始思变了。
78
乌鸦喝井水
7月前
清明和之前的朋友见面,我们在侃历史的时候聊到大清和工业革命。我们都认为大清已经是封建制的版本答案了。但是欧洲人直接换版本了。
欧洲怎么换的呢?首先,大航海发现了新大陆,需求激增,其次,过大的需求倒逼生产力发展,才产生了工业革命。
为此我还拿日本战国类比了一下,发现结果差不多。
反观现在的互联网,都喊着AI是工业革命,但是这么长时间过去,AI好像也没能颠覆什么东西。就是因为,光有生产力不够啊,现在靠人力已经是一个生产力产能过剩的时候了。起点番茄贴吧知乎生产的文字,小红书朋友圈微博生产的图片,还有优酷哔哩哔哩抖音快手以及各种直播生产的视频,已经消化不完了,一个人看一辈子都看不完。这和大清发明了纺织机没有区别,黄道婆早就发明了。
这应该就是张杰伦论证的:为什么AR是AI最好的载体@张杰伦 因为AR是大航海,而AI是之后的工业革命。
之后还聊了一下,当老牌工业强国占领市场后,后发工业国要如何应对。他觉得要靠内部剪刀差和外部增援。放到VR里就是:要不做高端让富哥尝鲜。要不有个现金业务养着。
当然这些内容只是鸡汤了。未来的发展不能只是口嗨,还是要一点一点的探索。不过我真感觉现在坚持xr的有些像大航海的海员们,有些有理论支持,相信地球是圆的。有些相信能到遍地是黄金的印度和大元。有些只是逼上绝路要靠这个翻盘。
22
乌鸦喝井水
7月前
谷歌浏览器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谷歌账号?我感觉几乎所有的外国网站,都可以用谷歌账号自动登录。如果用谷歌浏览器,那么登录会简单很多。除此之外我实在不知道和edge区别在哪?
同理,那个acr浏览器(还是叫arc来着)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新的交互页面和方式?可是QQ浏览器已经抄袭完了啊。是不是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140
乌鸦喝井水
7月前
第一次录视频,做了一个bezi的教学。因为干货太少,又水了挺长时间,结果一共快30分钟。视频地址www.bilibili.com

本来传到了优酷。结果发现优酷一个视频要看70秒广告。于是我又扔到了哔哩哔哩。

我发现做视频真的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情,我先自己试了两边,又简单的列了草稿大纲,录了好几次,最后听完还是很不满意。。
废话多,口头语多,连词转折词多,越着急表现就越差,口才要练练了呀。

其实只需要省流:
1,百度输入bezi进入网页 2,通过lumaAI生成想要做的模型,下载glf,拖拽导入。3,点击想要交互的模型,点击状态机,改变位置与透明度。结束。
00
乌鸦喝井水
8月前
没有实际用过就理解不了需求。
曾经我对在xr电商做物品3D建模需求嗤之以鼻。认为既巨大增加了成本,又没增加什么价值。
直到我看见有人晒买羊肉串,图片是超大串,到了之后发现是签子上渡了一层肉。就像图片羊肉串吃剩的。ಠ⌣ಠ
图片可能和实际不符,但是如果我是模型,我就可以说模型与实物相符。苹果这么大就是这么大
这种很适合做一些食品生鲜,外卖零食这样的非标品。
但是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案是差评+仅退款。如果你搞虚假照片我就拍一张在申请仅退款ಠ╭╮ಠ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