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白酒历史后的一些思考。
茅台到底能不能到3000?很多人可能会说,10年前茅台500的时候有人认为到顶了,现在已经2000了,关于茅台能不能到3000,以下是我的思考。
1,茅台股价是什么时候开始加速上涨的?是国家高压反腐的契机,茅台酒的高价成了「面子」,继而推动了销量,从而传导到股价上涨,500一路到2000。那下一波增长到3000的契机是什么?维持现有产量,只有涨价,涨少了不解渴,涨多了消费者不买单;增大产量,那就引发第2个问题。
2,茅台酒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是稀缺性附加的金融属性。如果茅台增产,大力发展中低品牌,那和汾酒比有什么优势呢(注意我说的是中低品牌)?什么样的人再买茅台?数据显示大部分买茅台的都是送人的(你喝的起说明你属于那一小部分,别杠)。如果茅台增产,到处都是茅台,这送礼都没「面子」了,大家还会选择送茅台吗?
3,茅台的优势是否会一直存在?消费酒水的同质化非常严重,酿造工艺都是透明的,茅台可以生产自己的酱香型,也可以酿造汾酒这种清香型,甚至五粮液那种浓香型,理论上所有白酒品牌都可以酿造这3种风味的酒。在新中国成立前,再往前一点明清时期,汾酒才是高端白酒,再往前退几个朝代,米酒才是高端酒,白酒根本不入流……近点说,千禧年后夺得央视黄金广告位的孔府家酒,现在谁还记得?白酒作为一个小众领域的消费品,茅台靠什么维持目前的优势?往上走,变得像奢侈品一样,可奢侈品的上市公司市值都不高;往下走,泯然众人矣。保守一些说,在同质化竞争过程中,茅台能否一直保持优势?改革开放初期,汾酒和茅台打得火热,实际上占上风的是五粮液,千禧年后茅台逐渐崭露头角,那下一个轮回会不会再回到汾酒身上?
4,业务单一的茅台能否抵御行业性风险?茅台唯一的业务就是白酒的酿造和销售,毛利率高达91%。白酒的销售手段,除了依靠经销商外,还要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来教育消费者,随着新一代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广告的作用势必会减弱,洋酒葡萄酒的消费层级必然会提升,茅台怎么能确保在同质化竞争后,还能锁住倒向洋酒葡萄酒的消费者呢?
5,政策性风险怎么应对?如果哪天国家开始限制高酒精度的白酒,或者说限制白酒的销售场所,一条腿的茅台怎么应对?(只是说可能,考虑到目前房地产,电子烟,在线教育的现状)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