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小样Young
762关注4k被关注18夸夸
追求真。
“1000小食”计划发起人,全网同名。想认识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该计划进展更新于newsletter《1000小食报》。
置顶
小样Young
1月前
📮叮!最新一期《1000小食报》已投递邮箱:

这是一封短信,主要是为了通知大家,《1000小食报》目前使用的邮件推送平台「竹白」即将关停,为了不与读者朋友们失联,来信与大家更新我的联络方式:

👉习惯在手机端阅读的用户,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样 Young」,继续获取来自《1000小食报》编辑部的田野手记和活动动态。

除此之外,小红书、即刻也都是同名账户@小样Young 小报编辑部的邮箱地址即日也更新为:1000xiaoshibao@gmail.com

📧
自《1000小食报》在 2021.8.10 发刊以来,迄今收到 5000+ 读者的订阅,其中更有 3000 多位的读者仍保持着邮箱收信的方式。如果你非常喜欢这样的通信体验,请告诉我。

未来一段时间,我会继续寻找满足这样体验的邮件推送工具,也会将《1000小食报》的历史内容缓慢迁移到新的平台。

在平台迁移阶段,《1000小食报》的所有更新也将通过公众号来完成。

👉阅读本期小报完整内容:young.zhubai.love
10
小样Young
2天前
#采访手记

结账的时候,问穿着围裙的大哥是这家饭店的老板吗,表明来意后,他跟我滔滔地讲起过去三十年福州海鲜酒楼的波谲云诡。

店老板是福州闽侯人,90年代念完初中来福州工作,跟着那个年代从聚春园退下的老师傅学厨,后又在不同海鲜酒楼里流转,说那时候的酒楼老板要求高,得要厨师不断能出新菜,没有新菜就换新厨。

1997年,从朋友那接手了铺面,自己开了店,至今记得离开时师傅的教诲,学做菜前要先学做人。三十年前,店前还没有车路,照天君的宫殿还在,而今已然另一番景象。

老板说,像他这样的店恐怕在福州数不出10家,确实不是自夸。要大众,要有年头,要有福州味,还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店,我的备采清单上确凿的名字只有六七家。

如果说,其他清单上的小店大都属福州家常菜,那么这家店则多保留了一些老派闽菜的讲究,比如凉拌鱼唇的蒜汁、香油版本的南煎肝、红膏蟹糯米饭里掺入了吸油的芋头、还有茶食海蛎、大盘炒这样的乡间席菜。

最喜欢老板说的一句话,“谁都不真,嘴巴最真。” 吃是一件很自我的事。
92
小样Young
2天前
街头传来“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喇叭声,这回不是洒水车,而且卖糯米糍的自行车。
11
小样Young
3天前
与福州“爱心榕”异曲同工的“齐刘海”:
30
小样Young
4天前
#采访手记

点点,福州的小店之光。

九点半到店,老板娘的卤味刚刚出锅,第一锅红糟肉已经盛好保温。

夫妻两人共同经营饭店已经快40年,点点是他们的第三家店。观察他们的备菜工作流,默契得每个步骤已经无需言语交代,反倒是一边手里在忙,一边在话家常——两口子仿佛置身自家厨房,交换着各自听到的即将拆迁的街道新闻。

点点的菜,可以一周吃两三回也不腻,有家常味,却又完全不同于福州绝大多数标榜家常的饭店。

今天看老板处理鲳鱼,会把鱼尾剁掉一小截,以免油炸时候焦糊;烧笋干,用的不是开水而是直接舀了一勺筒骨汤;以及每天备菜的最后工序,是煮一锅盐水,用盐水替代盐来做炒菜时的调味——因为这样用锅勺舀取的时候,不容易粘上过量的盐,不过咸,快炒的时候也不用担心盐粒没有炒化。

小店之味,就在这一锅盐水里。
11
小样Young
5天前
好久没有小家宴!
30
小样Young
7天前
枸杞叶和肉燕、胡椒在一起。
81
小样Young
7天前
#偷师老爸做菜
00:26
10
小样Young
8天前
#采访手记#

最近密集地探访“福州人的食堂”,已经采访完三家店,落笔前的功课还有不少:

这些由家庭经营的小店大多都经营了10年以上,长的也有30年,而2000年后,福州城区的版图不断外延、更新,小店们的旧址也成了难点。即便作为福州人,如果不是常常刷街,对老板们提起的路名和方位则会感到茫然。

小店营生,多为生计而非生意,讲述得往往不如做起来更像他们自己。而且小店往往难以找到能完整对话一小时的空档,要么是老板们牺牲午休,要么只能是在午间和晚上客流趋缓的时间。

今天采访第三家店,便改变了策略,趁着饭店早上备料时来,边观察边插空聊上几句。记上几笔:

早上9点钟,到店里已然是一种忙碌准备开市的场面:两三个阿姨刚打扫好卫生,准备为节日的客流在店外支起圆桌,铺上塑料桌布,给三十多张桌子上码放餐具和调料;一个阿姨从后厨将蒸好的碱面和粉干搬出,在圆桌上摊晾;剩余五六人择菜、包饺子、裹春卷、剪白果、钳血蚶......

与此同时,送馒头的,送鸡蛋和餐具,送活虾的人陆续进店,将纸质订单交给小老板。小老板的父亲,也是饭店的创始人,手拿电钻加急为节日支起两张圆桌。

10点,店里来了第一桌客人,接下来络绎进店的是打包的顾客——多是附近居民,带些凉拌的血蚶和光饼回家过节。

饭店位于福州城北,距离火车北站一公里多,三面迎山,老店是一家人在村里自建的楼房一二层,新店是家具厂,搬来时,店前的路都还未修通。

询问还是自建房时的饭店位置,小老板给我指了处地图上的一公里外的公园——已经无法辨识当年的所在。他说“山还在,但村子已经不在了。”

他还介绍,“龙窟山”这个店名也是父亲命名,因为父亲老家在这。但令我困惑的是,在地图上,其实无法搜索出一座龙窟山,只有记载。

《闽都记》记述:“龙窟山在五都,其在涧田山之南。”

城市发展是沧海桑田,持续的变化就像逐渐隐没在城中的龙窟山,乡村乡村饭店被列入城市最知名的美食榜单。

山是福州城的边缘,是不变的存在。

老板说,店里还是用山上村民自种的应季蔬菜。而店里的阿姨们来这时,许多还是没结婚的姑娘,他们来自贵州、重庆、四川、江西......多是二十年前,跟随外出务工的丈夫,在福州城的边缘地带的村里居住,逐渐扎根。
31
小样Young
12天前
#分享一个新专栏

在广西在地采写的四天时间里,令我印象最深、也思考最多的,是对「手的经验」的记录。

在守候阿嬷们酿豆腐、包肉粽的完整过程之外,我都会提出「你能不能让我来试试?」

当我试图轻柔地在豆腐泡上撕一个圆盖,但仍然因为用力不均而豁裂了豆腐泡顶盖——我知道了小秋姐能给每个豆腐酿都盖上正圆形的「小帽子」,不仅倚赖从小的记忆,更靠耐心。

当罗兰姐给我在小拇指上绕三圈棉绳,教我如何将广西肉粽紧紧捆住,最后松开小拇指上的线头,系上——我问罗兰姐,一个人如果一天要绑一百个肉粽,手会不会很疼。罗兰姐点点头,才摊开手掌给我看伤口。

如果不在场,不通过「手把手」的交流,我其实难以体会到这些细节。这也是文字和影像难以完整描摹出的「手的经验」。

——
项目发起:阿嬷手作
在地采写:1000小食

阿嬷在家01 | 三三佳日,好归家

20
小样Young
13天前
太好吃了!
福州食堂列表又多一家!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