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小样Young
760关注4k被关注17夸夸
追求真。
“1000小食”计划发起人,全网同名。想认识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该计划进展更新于newsletter《1000小食报》。
置顶
小样Young
1月前
1000小食的新年礼“年年有鱻”上线啦!

我们可能是在卖海鲜礼盒中,要说最多的,毕竟“食鲜”不是目的,“识鲜”才是。

今年也将不断通过产品和内容,把真实、丰富的地方鲜味分享给大家。

要年年有鱼鱼鱼啊!〡1000小食

92
小样Young
3天前
#好日子

缘分开始的样子,就像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

昨天参加的朋友婚礼,男生在2021年就成为了《1000小食报》newsletter 的读者。

2022年清明,我在北京举办了制作清明粿的“在地厨房”,男生因为是潮汕人,就报名了工作坊,他说带一个朋友来——那位朋友就是Tiantong,我的生活搭档、共事的队友。

接连的三期工作坊,让我们三人在北京封控的五月,快速熟悉、成为了朋友。第一次一起喝酒,便是在麦子店街的STIR——门外的“外卖存放处”。

因为他们都在最快乐的女子球队“haruwin”担当业余教练,我也渐渐成为了球队一员。

也因为球队,男生和女生有了工作外的交集、产生粉色泡泡,前后离开北京到杭州工作生活——直到昨天他们举行了婚礼。

婚礼前一天,球队的队友们从全世界抵达女生的家乡江西吉安,大家说,这是“球队第一婚”!

婚礼结束后,看着热热闹闹的大家,回想这一切开始的样子,觉得格外奇妙。人生一程程,总有好日子。
01
小样Young
10天前
#鲍鱼链

进入了鲍鱼生产的忙季,白箱是鲍鱼统货,工人需要将鲍鱼按照不同克重分出档位,投入不同彩色飘带标记的黑箱中。

黑箱再统一称重、封装、整箱的鲍鱼投入活水池中暂养。年节将至,连江本地人直接到鲍鱼厂自提走刚刚分装的活鲍;而装载活水箱的卡车,则将鲍鱼一边养着,一边运送至全国各地的市场经销商。
21
小样Young
13天前
收到朋友们自己做的麻婆豆腐照片,感觉阅读变得更有滋味了!

amanda_tse: 收到 #1000小食 去年在成都调研的溯源笔记,《寻找麻婆》。 都说杂志在下行,很惊讶(或者不如说感动)有人愿意花上一个夏天的时间,从成都开始,深入周边地市,进驻家庭之中,只为溯源「麻婆豆腐」之味。然后把收集到的故事、味道和田野历程,整理成文,做成一本杂志。忍不住推想背后的工作量之大,但事关口福,过程想必快乐无比。 杂志叫做《寻找麻婆》,但开篇又写,麻婆豆腐,不言「正宗」。用牛肉还是猪肉,嫩豆腐还是老豆腐,「都不一样,是麻婆豆腐的真实样貌。」但从陈麻婆的历史变迁,到如今四川人的家常之味,麻婆豆腐当然还是有一定范式的。所以除了历史和故事,这本小书还附赠了 8000 字的菜谱细节。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来自永乐饭店少当家的一句话,「麻婆豆腐都做不好,就很丢脸。」对川菜馆而言,恐怕没有食客会不赞同,最朴素的材料往往最见功力,这里面的精神,恐怕跟导演小津安二郎说,「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差不多。 @小样Young @Yaniverse 几乎快要把成都所有好吃的麻婆豆腐尝了个遍,所以这本《寻找麻婆》的田野足迹,可能也是一份成都美食指南。毕竟除了麻婆豆腐专门店,能把麻婆豆腐做好的,别的菜应该也不会差。 想起2022年自己在成都芙蓉凰, 一个人点不了太多菜,点了雪花鸡淖、一碗汤,也没忘了点一道热气腾腾的麻婆豆腐。味道其实已经忘了,只记得自己点了担担面,最后还是要了一碗饭。 于是今晚也吃了麻婆豆腐!

00
小样Young
13天前
谢谢这么认真的笔记!

思遥: 一个国民级的菜如何沁入家厨与餐厅,怎样融入日常,又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这两年很多关于饮食相关的书出版,但似乎很多内容都关乎「技」,用科学和钻研的方式,用寻古问今的方法,试图找到人类社会、饮食文化等相关联。翻阅不少后抬头发现,是不是缺少了一些对于食物本身的热情与……「爱」?(这也是我自己反思的部分) @小样Young 与@Yaniverse 在去年操作了一个我很喜欢的项目——「麻婆豆腐溯源」,并由此制作一本册子——《麻婆豆腐溯源笔记》。麻婆豆腐的名气不必讲,由于川菜的知名度,加上日本对于麻婆豆腐的喜爱以及二创,让这道菜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认知。而在内地,不仅是川菜厨师,出了川渝之后也能在很多非川菜馆子里看到这道菜,可以说麻婆豆腐的技法和评判标准也成体系。 那么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表达好这个主题,挺难的。 与麻婆豆腐相关的内容太多,如何从中找出线索,在文本上孰轻孰重呢?「1000 小食」是这么拆解这个选题的:主线从麻婆豆腐的起源开始,以人为线索,将发展、传播、融合的过程展现出来。另一条,是将麻婆豆腐似乎已经精细化的做法,再按做法、配料、分寸一一详解,顺着往下,一些碎片就慢慢浮现,比如牛肉猪肉末之分,关乎餐馆出餐的选择、肉不同种价格选择,做法的繁易程度等等。 比如勾芡,为什么操作技艺上从单次勾芡不断提升到多次勾芡,淀粉糊化的过程对于灶头操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技法的变化,就能体会到传承。 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走入了很多餐厅以及很多人的家里,看后厨与家厨是如何烧制这道菜的。家中菜谱收集是「1000 小食」创办的初衷,这次项目更是一次田野具象展示。这些内容在整本册子的中间部分,承上启下,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一道家常菜与家紧紧密切相关,菜的做法和人的选择互相依托,豆瓣酱怎么做,豆腐块怎么切、笃起来又要多久,青花椒还是红花椒,口味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那口吃到麻婆豆腐(很多时候夹杂着米饭)的幸福感,身心得到的极大满足,似乎在阅读的过程中被重现了,开头讲技法时还能集中注意做笔记,到后面只想等蒜苗上市时候,多吃几碗麻婆豆腐喂喂肚里的馋虫。

00
小样Young
15天前
蹭上《homeland家园》的尾牙宴,在小柳境庙的龙舟房里吃上了乡宴。

一边墙上悬着小柳龙舟队的木桨,另一边墙上架着三艘天蓝色龙舟,饭厅后侧连着庙,庙里神像下还供奉着三艘龙舟的龙头。

宴席摆了六桌,身边都是被这本杂志连接着的本地朋友。末了放烟花,身后有个女孩说,每次放烟花时自己都会许一个小小的愿望,小小的,会实现的。

灵怡提着一塑料袋的甜糯米饭让我带回去,说是乡厨师傅亲自炒的,不是预制菜。记得在霞浦海岛的饭桌上,当地人管这盘甜食叫“一盆雪”。冬天没有雪的南方,雪是甜的。
22
小样Young
16天前
上路练车,教练一个劲儿喊我踩油门——说把车开快,再开慢车要更容易些。

每次速度一起来,就很容易紧张、害怕,好像生活中也从来没有强迫自己“提速”做事,觉得提速也意味着容易失控。

练车最后还是练自己啊。
50
小样Young
18天前
白天翻看张老师在学习群里分享了一则“姜汁鱿鱼”的菜谱,晚上就用这次新年礼盒里的鱿鱼,按照自己的理解实践了一下。

鱿鱼直接从冷冻取出,套袋用细流水冲化,摸到鱿鱼胴体变软大概花费了15分钟。

等待鱿鱼化冻的时间可以准备料汁:切细细的姜蓉,多切一些也无妨,剩余的料汁下顿饭还能做“赛螃蟹”用。烧热油浇入切好的姜蓉,按食谱的话,得再放入等量的酱油和醋。但实际按自己口味,大约是姜油:蒸鱼豉油:香醋=2:2:1 调的料汁。

鱿鱼化冻后,就是考验心情的分割处理步骤。如果心情闲适,可以考虑像我一样练习花刀,要是急性子,不去膜、不改刀,直接切圈也可以的。

发现因为鱿鱼内脏还没有完全化冻,反倒让处理变得更轻松些,因为这样墨囊和鱿鱼眼睛都不会溢出墨汁,让砧板不好收拾。

盖盖烧一锅水,水沸后就可以将切好的鱿鱼片放入笊篱,一起沉入锅中,微微晃动让受热均匀,心中默数10秒,沥水捞出,不要有一丝留恋。

新鲜没泡过水的鱿鱼,焯水后不会缩小太多。之前在超市也买过所谓本港鱿鱼,缩水样子像把大人衣服洗成童装。

最后装盘,浇汁即成。

鱿鱼好脆!一个人吃完了这一整盘,嚼得咯吱咯吱,耳朵也听不到别的声响了。



“年年有鱻”的礼盒已经陆续抵达中国各地,每次看发单到内陆地区的地址,都会好奇,这些食材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不同饭桌?

今年的礼盒数量也只准备了100套,目前大概还剩20来套,想要尝试的朋友也得抓紧啦~
00
小样Young
18天前
收到一本红薯做的“书”!

来自@Y(17)studio 、@分野酿造 和 @火星大象实验室 新年联合创作的红薯书,看到Y17设计师发来的包装生图就很喜欢!

因为只用必要的包装材料,来呈现一本可以亲口品尝的风味书,也让饮食成为一场深入阅读风味的体验。

了解创作和购买薯“书”:mp.weixin.qq.com
00
小样Young
19天前
20
小样Young
19天前
#串台更新

虽然过年前没来得及更新我们的播客,但还是去串台啦!我和Tiantong各自推荐了两个很“我们”的年货,有独特的南北方家味、年味~

欢迎大家逛逛这条播客年货街!

4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Top美食买手的年货清单

好好吃饭~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