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李小粥的茶水间
56关注9k被关注12夸夸
旅行/互联网/职场/吃瓜,
上海交大,剑桥。关注年轻人的一切,享受在路上的行程。
置顶
李小粥的茶水间
2年前
把两年前写的回答再发一下,送给新晋打工人。

1,要清醒的认清自己的位置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绝大部分是私人企业,他们所做的一切决策,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股东负责,并让资本得到增殖。

所以,他们会并购拆分、会扩张业务,也会招聘人才。

对于我们大部分从业者而言,就是这一环环流程中的一个螺丝钉。我们付出劳动和时间,换取企业的报酬,仅此而已,不要给自己加戏。

99.9%的互联网员工,并不是企业的主人,千万不要有主人翁意识,因为对于资方而言,他只希望你有“主人翁的责任”,但是不会给你“主人翁的权利”。

我们普通员工,就是劳动者,打工仔,仅此而已。

2,要清醒的认知“企业文化”

几乎所有应届生新员工入职时,人力资源部门都会举办培训,比如新人见面会、入职培训等等。

他们会在这个流程中,给员工灌输所谓的企业文化。无论什么企业,其文化都会号称一点:你要奉献,要努力,要负责,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在管理学当中,“企业文化”只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一种工具,它只不过被资本精心包装成了一种精神和文化,其目的是让人相信资本的谎言,让人更容易服从管理,并且降低你的离职率、提升你的业绩,从而实现资本更快增殖的目的。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这个事实,不要看见几个前辈在那里感恩戴德,感恩企业,哭着喊着要“以公司为家”,就真的信以为真了。

3,为互联网企业工作,一定要以“个人”为中心

这句话不是说要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是说,在“个人”和“公司”面前,一定要以“个人”权利为中心。比如在考虑是否跳槽的时候,比如在争取升职加薪的时候,以及在考虑是否加班的时候。

因为你是属于你自己和你家人的,但绝大部分私人互联网公司,是属于股东和资本家的。有了第1点和第2点意识后,就很容易认同这一点。

千万不要以牺牲自己健康的代价,去为公司谋利益。

工作如果干不完,不要憋着委屈自己、强迫自己透支身体,一定要反馈,要说出来。因为你不反馈,你的领导和HR就会乐见你无私奉献,只有你反馈了,而且反馈的多了,他们才会考虑增加人手,再招聘人来干活。

会哭的娃才有奶喝,虽然不是每次哭都有奶,但是你不哭,就一定不会有奶。

以上逻辑只有一种场景不成立,那就是你的额外付出 ,有可能换回极高的额外回报预期。但这种场景非常少,而且你认为的“预期”,往往是被管理者塑造出来的假象。

4,认清楚HR、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HR只是老板转移矛盾的一种工具。

这篇文章下面,很多人骂HR,他们当然该骂,但并非问题核心。

HR采用很暴力、刻薄的手段辞退员工,很大可能是因为老板把“裁退员工、且以最低的成本”纳入了HR的KPI中,所以HR才有动力做这种无良的事情。

这样一来,事情表现得就像是HR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了,可这个事件本质上,是逐利的资本和员工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企图通过管理手段,把矛盾隐形化,并转移出去。

我们不能上当。

HR该骂,但是矛盾的核心,一定要认准。

5,如何对待工作

工作当然要努力,但努力是为了自己,而非公司。

当自己的工作量明显超负荷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给自己解压,要学会“假装很忙”,要懂得怎么在工作时间给自己放松,并且还显得自己非常忙碌。

其实一个人在职场的成长是否顺利,只有很小一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更大部分是取决于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公司整体的发展趋势、以及运气。

可很多年轻人脑子总是转不过弯来 ,总是有学生思维,觉得工作也像学习一样,一份努力一份回报,这实在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说一句不太好听的实话:

工作中绝大部分你认为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领导的一个错误决定,而买单。

工作不是考试,不是打怪升级。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同样一份职位,你干9分和干6分,差距真的不会特别大。造成人和人的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选择、时机和运气。

选对了一个好公司,进入了一个有前途的业务团队,比什么都强,但这基本都是不可控的。

所以相信我,99%的互联网企业,不值得你真的投入9分的精力。

如果你精力确实太多了,那就用在这些方面:
与其他行业、其他公司的人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多积累人脉和资源,为自己准备plan B;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增大自己抓住风口的可能;积累一份有潜力的副业,提升安全感;坚持锻炼身体。

6,以上这一切我都明白,但是应该怎么做呢

不建议直接表达出来,更不建议直接把这篇文章转载到公司群里。
要学会表演:
虽然我内心清楚这一切,但是并不妨碍我表演得爱公司、爱工作。

那些资本家不也如此行事的吗,他们内心都知道自己和员工的关系是什么,也都知道996的本质其实就是剥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公开场合大讲空话、假话。

但是,我们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些讯息传到私人群里,可以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立场。

很多事情,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是靠自己的争取换来的。
96565
李小粥的茶水间
7天前
猫一杯全网封禁,处罚过重吗?对比几个案例就清楚了:
1,2019年1月,咪蒙这个当初全网第一的图文号被封,原因是类似的“编造谣言制造社会对立,导火索是轰动全网的爆款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所有情节全是假的;

2,2018年9月,留学类矩阵大号“北美吐槽君”等,炮制所谓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的谣言,引起留学圈震动,甚至惊动外交部门,总共上千万粉丝的几个矩阵账号同样全网封禁。

加上猫一杯,3个案例同样都是虚构情节,同样都是为了引流吸粉,只是落脚的情绪点稍有不同:

咪蒙是制造对立与负能量,
北美吐槽君是制造猎奇恐慌的情绪取向,
猫一杯迭代升级了,落脚在捡作业这样的正能量情绪上,误以为有了护身符,没想到同样翻车。

所以封禁的处罚,一点不重,

猫一杯仅仅在短视频就有1900多万粉丝,比许多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还大,

她不是偶发性造假,是与团队策划精心编造,而且接二连三的用另一个谎言去掩盖上一个谎言,

如此习惯性的造假,按照咱们这边网红内卷的趋势,如果不加实质性的惩处,其他博主肯定跟风模仿炮制一个又一个更严重离谱的剧情出来,让社会信任度直线下滑。

这么来看,只是剥夺她和她的团队的账号运营权力,算是轻处理了。
59
李小粥的茶水间
8天前
看到个“毕业五年在家五年考公考编五年”的话题,说难听点,我们的社交平台,恐怕是全世界最讨好15-25岁年轻群体的口味的了,
对这个群体的错误和缺点,可以制造各种名词去掩盖和转移矛盾,
对其他群体,例如孩童、中年人和老人则无限妖魔化。

这种流量取向的“媚青年”,实则是最大的毒药。

一个毕业在家5年考编没考上,也不工作的人,即便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家庭,父母不让你扫地出门交房租绝对是太爱你了,
而在我们这里呢,
“得了抑郁症,肝气郁结”
“低能量状态”
“全职儿女”
“熬夜纵欲娱乐至死贯穿每天”
....
一个个后现代名词用得飞起,好像用了这些词汇就能掩盖自己的颓废废物的本质。

对于这种废而不自知,还要拿高大词汇点缀自己的贵物,某些精致社交平台特有的“宝宝抱抱你,东亚社会太卷了,你是最棒的”这种搞笑评论,就是口蜜腹剑的砒霜药。

怎么,农家子弟贫民子弟可以送外卖、摆地摊自食其力养活自己,高贵点的中产子女就做不得?
这种贵物也就是爹妈太仁慈且不会用互联网了,

但凡要会上网留言,写出个“东亚废物子女如何摧毁父母的一生”这种反向小作文,绝对是中年群体的爆款。
只是我们缺乏中年人的社交平台罢了。

内卷,贫富差距大,压力倍增,这都是事实,口头上要呼吁要批判大环境,
但具体到个人,总得好好的生活,脚踏实地的干事,懂得取舍的做决定并对自己负责,
而不是利用完原生家庭的庇佑后,反过来又把对对外界的怨气抛给何其无辜的父母。
1110
李小粥的茶水间
20天前
目前媒体圈最有商业价值的垂直领域,就是汽车,没有之一,说俗点即这个领域的甲方营销预算极大,各个KOL与车评人都争红了眼。
尤其是头部博主,如果发现自己没被某家品牌重视,没被邀请去做营销,那是真的会破防的,

因为利益太大的原因,车圈博主虽然以中年男性为主,可里面一些人的心胸和气量极小,甚至比不上20出头的数码圈男博主、和年轻美妆女博主,
稍微关注汽车的都懂,哪些人是收钱在吹,哪些人是因为没收钱在阴阳怪气,简直一目了然。
比如说SU7后排座椅拥挤,是事实。但居然评个“方向盘太对称了”,纯属离谱。

车圈某些KOL可谓最有“攻击性”的群体,甚至比四处树敌的数码圈KOL还有战斗力,且主要原因是纯粹的利益驱动。
数码圈还有米粉花粉啥的死忠,人家对骂时起码阵营分明还有情怀驱动,而车圈某些人却是只要钱没给够就骂,吃相太难看。

很多人,虽然靠着当网红博得了天量的利益与人气,但骨子里还是个“收钱办事,不给钱就掀桌”的短视小农思想。
215
李小粥的茶水间
22天前
从商业角度看,小米SU7的发布会就是车企里最成功的一次,顶级标杆,且甩第2名老远的那种。有3个有趣的现象:
1,SU7今天成了上班族和大学生的饭桌必聊话题。
2,昨晚直播,连地铁公交上都有人掏出手机看。
3,一堆平时连宝马奔驰比亚迪车标都认不全的朋友,居然人生第一次看车企发布会。

一款车型有如此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汽车本身的意义。所以虽然很多车圈专家在吐槽,说一辆车老讲手机支架、雨伞收纳,甚至防晒,太荒诞了,卖杂货铺吗?
这就有点专业主义的傲慢了,

汽车是民用工业里最高值的消费品,但本质还是消费属性的,受众不仅限于专业发烧友和参数党,还有小白人群。
而且一旦产品有了中产往上的属性,格调气氛甚至情绪都是消费者买单的重要参考因素。

汽车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大号玩具,代步工具,外加一点社交属性,和包包口红手机蓝牙音箱没区别,
我某个交友群里一堆女生都在关注SU7的防晒和颜色,这就是人家的刚需,下单付款前临门一脚的理由,没毛病。

那些什么轮毂、悬架、制动驱动、 电机电控电池啥的很多人压根儿不懂,或者说只想要靠谱点,交给专业车评们让他们给几个易懂的结论就行:好开、安全、舒适、省钱、续航长,就够了。

大量消费者,期待在发布会上看到真诚、情怀、细节以及对消费者的体贴,这样的发布会才不会令人昏昏入睡,并成为第二天的闲聊素材。

SU7的发布会绝对是现象级的,加上雷布斯本人的人设加持,已经有了类似mate60的社交属性,从品牌定位看,甚至远比小米手机成功。

未来唯一的风险,就是大量交付后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只要没有过分集中的吐槽性能或安全问题,雷老板的传奇人生估计又要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178
李小粥的茶水间
22天前
如何规划一次独自旅行?原则,经验,与放飞自我的方法论。

独自旅行很适合热爱自由、追求行程随性、喜欢体验旅途中的惊喜感与意外感的朋友。
我这两年独自旅行超过10次了,经验还蛮多,分享出来:
--
1,选择目的地:原则是丰俭由人。回想一下最近看到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如果没有,就幻想自己身处海边、大草原、高山、漂流,甚至迪士尼,幻想在哪儿最快乐,就选哪里。
--
2,确定大致景点与行程:任何旅行机酒APP里都有门票选项,点进去看有哪些景区打分,就知道目的地大致有哪些景点。
然后搜红书里的攻略,最好有景点分布地图,这样能直观的规划个人行程。
注:
大致有个景点分布概念就行,千万别做得太详细,尤其不要做哪些“上午9点去xx,12点去XX,下午3点去XX”的时间表。

一是太累,二是规划越仔细,越少了惊喜感,严格按照规划行程走的旅行,到后期会像上班一样好似在完成任务,让旅行变得无聊而乏味。
咱都独自旅行了,当然要享受随意感。
--
3,订机票火车票,与酒店。
完成以上,就可以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我每次从有出行念头,到准备完成,最多1个小时。
对了,带的东西越少越好。
--
方法论与原则:
1,不要做太多攻略,做的越多烦恼越多,容易陷入准备期内耗,很多人做攻略途中就已经消耗大半热情了。
-
2,途中记得享受「旅行」本身,而非「景点」。
我最近1年去了瑞士、德国、广东周边几乎所有海岛、福建东山岛、青岛、丽江成都北京三亚北海太原...能回想起美好的体验,几乎都不是在某个景区的打卡,而是偶遇的有趣的小伙伴,
在小店吃饭时撸到的猫,
在岛上突然要加班于是进一个商铺借用店家的笔记本办公想付钱还被拒绝说无偿帮忙,
骑个小电驴在没啥人的海边看到的绝美夕阳...
-
3,记录很重要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照片视频,可以发朋友圈也可以不发。
这些记录的东西,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许不经常翻看,但某个时刻突然看到时,就会立马想起当初的点点滴滴,并提醒我们原来过去短暂而忙碌的生活里还有很多美好,生活并没亏待我们,过去经历的时光是值得的。
不少朋友坐飞机无聊时,都会拿出相册慢慢翻看吧。
-
4,为何要独自旅行
不是因为内向或不愿交际,而是喜欢享受一个人在陌生的地域里获得的脱离世俗的感觉,
当你在完全不熟的环境,周围都是听不懂的口音时,有点孤独甚至害怕,但又没有危险,这种独行的感觉就像在游戏里开挂,是第三视角在观察这个世界的运行,也就是我们追求的「脱离感」。
且吃喝玩乐全有自己做主,实在累了可以躺酒店睡一天,也是职场人解压的法宝。
27
李小粥的茶水间
23天前
小米SU7流量太恐怖了,一个泛科技产品的发布会,能占据半壁热搜,且突破几乎所有圈层人群都在讨论,这样的记录只有两次:
第1次是去年华为mate60的发布,第2次就是今天的小米SU7,
且mate60还叠加了雷蒙多访华、芯片突破、独立自主逆袭的民族情绪,而SU7则几乎全靠雷军外加小米造车的情怀因素。

小米汽车最大的看点:定价,算在预期中还稍微优于预期。主要是su7的max顶配版的29.99万,这个价格是很多一向要求苛刻的汽车博主们都普遍称赞的。
(不熟悉行情的部分朋友,可以类比600多块买Skii)

很多人调侃,说SU7是雷军周边,一点不错,
雷老板这些年的爽文经历几乎人尽皆知,可以看不起小米,但对雷军本人绝对是敬佩的,

从国人的角度说,“雷布斯”这个称号早就不是讽刺,某些方面雷军甚至已经超越了乔布斯,他对于手机行业的巨大影响,包括这次造车搅动的新能源车行业,十几年后甚至几年后都会是管理教科书里的案例。

其实一个产品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大的荣誉或者诋毁,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无非两点:
1是集体主义视角下,彰显的大国实力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无论喜欢与否,智能手机、新能源车都是先进生产力的最好代表,西方国家那群人躺着拿高薪高福利,就是无数高价值产业与高竞争力公司收割全世界的结果,而我们正在变强,去分一杯羹,这将使几乎所有国人受益。

2是个人主义视角下,背后代表人物的个人魅力。
细数国内知名的企业家,从互联网到科技公司,但凡知名度高的几乎都有道德瑕疵或者立场黑点。
雷军作为千亿富豪,能靠性价比和情怀去赢取并不富裕的年轻群体的青睐,从没被冠以“资本家”等恶名被年轻人厌恶,而是被称“爽文男主”成为遥望的标杆,
属实难得。

无论集体还是个人主义,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起来后的难得成就。不能仅仅以「会营销」「会吹」来掩盖。

从mate60,到小米SU7的发布,堪称科技圈春晚,都已经超过了产品本身的意义。
下一次又会是什么品牌会获得如此待遇呢?
269
李小粥的茶水间
26天前
这个月受wb和ks邀请,跟着品牌去瑞士和青岛出公差,都是一半工作,一半时间忙里偷闲的游玩。这和以往独自旅行体验大不一样。
一天下来:
既有工作后体验到劳动价值与物质回报的充实感,
又有三五小时自由游玩、彻底放空自我的快乐,
还省去了做攻略的烦恼。
--
咱中国职场人骨子里还是勤劳的,不少人,旅行游玩久了就会想念工作,工作久了又想放空自我,都是过犹不及。
这也是《资本论》里描述的,劳动者对于异化的抵抗,要从工作中找到价值,而非被资本异化成永不停歇的流水线螺丝钉。
--
工作目的有两方面,
一是换取薪酬,以保证衣食住行与娱乐,
二是从劳动本身中收获价值体验,这点对少有追求的打工人甚至更加重要,也是马斯洛需求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我要从工作本身中,证明自我价值、通过生产的产品与服务让更多客户过得更好,进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
--
自媒体博主尤其旅行博主,能在两者中获得很好的平衡,上午刚在瑞士的河边看鸭子游泳,下一秒就拿出电脑写写画画,半小时后又继续享受美景,工作状态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所以也成了无数年轻人的向往职业。
--
也许很多人暂时身处异化之中,被繁琐的工作桎梏,很久没见过日出和日落,但永远相信努力就会让未来变得更好,
愿你我都能向自己最梦想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前进。
20
李小粥的茶水间
1月前
微博还是没有忘记我啊😍又拿了一个奖杯
20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人生短短几十年,充满着意外和不确定性,
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过了30岁后,我愈发觉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规划未来,而是尽力过好正在经历的每一刻,
若是幸福快乐的就尽情体验,若是不太如意的就当闯了一个游戏关卡,若是平平淡淡的也能如吃粗茶淡饭一样作为自我状态的调节,

我们这代人太特殊了,周遭的一切都发展和变化的太快,以至于人们做什么都喜欢赶早,生怕落于人后,生怕没有计划明天而失去了一次暴富或者升职加薪的机会,

但真正会让人害怕并遗憾的,恰恰是当下明明身处一个不错的状态,却因为太急于向前奔跑,而错失了身旁稍纵即逝的风景,错过了只有当下才会遇到的人、物或者生命体验。

而这些被错过的当下美好,可能正是不久之前自己曾无比向往的未来,
这些具体的当下的瞬间,本应串联成最美好深刻的记忆,印刻在我们的生命中,并凑成完整的人生。

而拥有这样一种完整人生,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权利名誉去支撑,它需要的只是以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去对待并享受每一天,
并用纸笔、照片、视频、甚至大脑的存储空间,去记录下每个能让自己愉悦的瞬间。

于是,无论30岁、40岁、50岁……每当到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时,回望过去,都是那些充实而美好的回忆瞬间,每一次回想都是重复快乐的惊喜,随着年纪的变大,快乐的回忆也在增多,生命更加充实,便少了对青春不再的怨念。

当然,回望过去也可能有遗憾,但这种遗憾更像一种点缀,并作为新的关卡任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去弥补,

至于那些美好的过去,也会沉淀成一个个具体的、十分想要再次经历的“故地重游”,作为今后人生的参考系,等待未来某一天的重逢。
27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跟着BYD和微博的活动在瑞士游玩了几天,发现这里的乡村小路风景,远比城市的景点风光还更有味道,
之前在国内旅游时,就不爱去什么5A4A景区,而是喜欢骑个小电驴走街串巷的逛菜场和小酒馆,
看旁边的行人来来往往,然后脑补他们在此处生活的场景。不知道有没有朋友也有类似癖好。

瑞士最打动我的照片,不是随手一拍就可以做屏保的风光美照,而是图1里偶然拍到的一个小人。
他看起来正在往家赶的瑞士当地村民,

脑补一下,他会知道自己正生活在全世界最富裕和最漂亮的国度之一吗,
在他的童年也许有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经成长轨迹,于是自然也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看待世界的观念,
也许他对待工作、金钱和生命的态度也天差地别,

但也有着一些相同,比如对家人的爱,比如第一次恋爱时的兴奋与失恋时的落寞,比如同样的经历生老病死,或者是偶尔的懊悔、愧疚甚至难以启齿的情绪...

脑补久了,就会幻想要是自己生长在这样一个富饶但陌生的地方,那将会是什么样一种体验,
是会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像图里的小人一样,在接近太阳下山的时候赶路回家吃饭。
这种不同的人生,也许更快乐?还是会多出更多的遗憾?

我一直觉得,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花花草草或者朋友圈里炫耀式的照片,而是有机会拓展生命的宽度,哪怕多一些幻想不同人生的可能性,
然后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想起来后,觉得无比的充实。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目的地是风景如画的西欧,还是文化更加相同的日韩东南亚新加坡,哪怕是自己省内的但完全没去过的小城镇,
只要去到的是一个陌生地方,想办法放空自己,短暂逃离原有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就能获取到这种新奇人生的可能性吧。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