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_wynter
411关注757被关注1夸夸
不做观潮人,要做弄潮儿
_wynter
17天前
比较喜欢紧张、松弛交替的工作状态。紧张起来有数不清的问题要解决,没时间思考。松弛的时候就会去重新一下紧张阶段的方向和方法有没有问题。

这个节奏不好把控,比较好的节奏我觉得应该是一周至少留出一天来松弛的做事和思考。
10
_wynter
27天前
聊聊黑神话悟空。

国风很棒,美术/音乐/背景故事都很棒,文化的力量震撼人心。

动作系统很有意思,很有想法。

地图,大家都在吐槽,也许从法环、塞尔达这样的开放世界重新回到非开放时,对于哪里不能去的引导有了更高的要求,显然黑神话在这里做的不行。

声音据说是做了 Dooby,但感受到的是忽大忽小的嘈杂。

PS 上的效果很差,画面卡顿错乱是常有的事。

除了 Boss 战,还应该有什么?显然不应该只是看过场片段。小兵也很重要,探索也很重要。这些还远不够。

不管怎么样,我支持了它,但也很想批评。
00
_wynter
29天前
很多的成功来源于对一个方向的坚守,赌某件事肯定能成。能有一个方向坚定地去赌也是超越常人的,大多数人只是在瞻前顾后里消磨掉了时间。
00
_wynter
2月前
分享一个我的听法,听一些系统的主题,比如有一个系列讲苏联美学,很大大的课题涉及到苏联审美的方方面面。再比如 成为巴菲特,以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展开讲各种故事,激起兴趣之后甚至把巴菲特市面上好几本不同的传记都看了一遍。有时候也结合看的书反向找节目,比如看过置身事内之后就会看下兰小欢作为嘉宾的播客、玩过艾尔登法环之后会把各种讨论游戏的节目听一听。 都是发现有趣的内容的过程

玉伯: 听播客挺久了 会有一种腻感 看完标题 听完第一段 就知道接下来几十分钟会讲啥 完犊子了 没啥可听的了

00
_wynter
2月前
做过 web3 之后,再去看AI 就觉得,很多行业当你在门外的时候你会觉得呀好牛逼,区块链里比方说什么pow pos,再质押,nft,sbt,零知识证明。AI 里大模型,Transformer,梯度向下,反向传播,RAG,SFT,RLHF 各种Net,Agent。
这些东西,只要花10个小时,你就完全不会再被唬住。

当然,你还是在门外的,只是不会那么容易被唬住了而已。

不被唬住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本事。
43
_wynter
4月前
使用 AI 应用第一步:connect your wallet,也蛮合理~
00
_wynter
4月前
当时带着几乎是个人崇拜式的想法加入了玉伯在的部门,除了面试和他聊了半小时,之后交集少,更多是听他在部门季度会上的演讲。 他是很少讲黑话和大词的,经常可能是从交水电费和陪孩子看医生这些事情开始聊起聊到他所了解到的大家的困难和关心的问题。我一直觉得玉伯身上有一种技术人的朴实。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朴实,吸引/ 培养了 业界最牛的一批前端人才。私下也我们常说:体验技术部和阿里其实是两个文化。

这期播客更有意思,大厂的老板们,也并不是拥有很大自由度的,更多是大号一点的齿轮~

TerenceXie: 语雀创始人玉伯的这期分享远超我的预期。虽然我是语雀的重度用户,但面对顶着创始人光环又来自阿里体系的人物访谈,内心不免产生一些预设成见:怕不是又大聊特聊自己有多厉害、对未来又有哪些不切实际的臆想吧? 但这些成见很快被玉伯对话中的坦诚和谦逊消除了,不仅没有一点架子,且对我最关注的求真求实、不自欺有着极为执着的追究和践行。更让人惊喜的是,玉伯在很多话题上都分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视角,且都极为平实、富有启发: ※ 为什么是你?那个成为高P、做出语雀的人? 不知道,都是机缘巧合。很多事情的发生没有假设,很难归因。 ※ 学习马哲时,其体系是:物质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那么,什么决定物质呢? ※ 物质 vs 精神,物质世界有淘宝,那么精神世界的淘宝是什么呢? 反正不是豆瓣。虽然它承载的书影音都是精神的东西,但本质还是对这些东西的消费。一个人不是由他所消费的东西定义的,而是由他所创造的东西定义的。你关注某个人,会是因为他吃了某样菜、看过某个电影吗? 如果非要说消费,那应该是用「创造」去消费的空间才是精神世界的淘宝。或许小红书有点接近,至少有一些小红书的创作者会持续记录自己的日常,即便收到的反馈和关注数寥寥无几,但也是在用「创作」浪费时间。从生理学、化学的角度讲,消费的快乐来自多巴胺的分泌,创造的快乐来自类酚酞的分泌。 ※ 到字节的那一年,就像是阿里的第 16 年。这两家公司的相同处大于不同处。 量变产生质变,数量超过「涌现」的规模后便会磨平个体的不同。恰如宏观物质与分子世界,人群不再表现为个体杂乱的分子布朗运动,而是宏观的确定运动。 ※ OKR 好用,但只针对于确定性的问题。面对不确定性的问题,那个 O 是容易明确定义的,但你几乎无法确定到底要通过哪些 kr1, kr2, krN 的完成才能实现 O 的达成。即:你不知道不确定性世界的 O 该被如何分级为具体的 how。 ※ 文档是为写作而存在,消息也是。没有协作的必要,也就没有文档的需求。文档是结构化的消息,消息是碎片化的文档。 ※ 伟大的创新并不是从「痛点」切入,而是从「痒点」。 创新,并不是源自解决了什么必不可少称为痛点的问题。当年的马车跑得好好的,线下购物人们也使用得好好的,有什么可痛苦的? 创新是把某种东西重建之后有了新体验,它一开始提供了少部分的爽点,然后逐步形成大部分人的共识,最终变为不可缺少的痛点。这个离不开、必不可少是痛点亦是护城河,但它是结果,不是源发的起点。 从爽点做切入,最后把它变成痛点。 ※ AI 时代,技术是变化的,但对人的需求的研究是不变的。 无论线上线下、AI 后还是 AI 前,对场景的分析是不变的,什么目标人群、究竟满足什么需求。即便是小区楼下开面馆也要研究:经常路过的是哪批人、他们什么时候下班、什么场景下最需要煮一碗面。 ※ AI 时代增加了算力之外的脑力。做相关产品的定义时,你需要特别清楚你所依赖的这个最强大脑究竟有什么能力、它们的边界是什么,它的推理和搜索能力怎么样。 这几乎回到了古典产品经理时代之前的「原始产品经理」的时代,那个还没有 PM 头衔还只能被称为「程序员」的时代,那个张小龙一个人写出 Foxmail 的时代。 因为它要求对技术的能力和发展懂得更多,具备爱折腾、爱学习的习惯。接受新鲜事物特别快,愿意动手尝试、折腾能力强,拥有特别强烈的主观意愿。就像以前做 QQ 的珊瑚虫皮肤,你必须去仔细研究 QQ 的各种能力,甚至跟进它的每个更新点。 面对新事物的出现,坐等系统性文档说明的出现是不现实的,真出现了时机可能也错过了。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动手折腾、实验时间,才能完成新世界的信息搜集和整理。 ※ 公司内的创业和跳出去的创业有不同吗? 完全不同。核心是财权、人权和事权。财权,可以决定在某件事上花多少钱,绝大部分高管其实没有。人权,不仅是增加组织人员,也有权力决定将团队规模减半。事权,可能是大厂高管唯一拥有的东西(KR)。但这个事权其实还是打折的,因为它同财权、人权息息相关。 玉伯说,有段时间甚至在怀疑人生。没有财权和人权,对人有一些想法想做一些事情也无能为力。在事权上因为团队变大下面有很多层级,真正做事的又不是自己,那我在干嘛?我对得起那份工资吗?

00
_wynter
4月前
Paul Graham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How to Do Great Work》这两天结合孟岩公众号的文章《知识的缝隙》和 Sam Altman 写的《如何高效工作》一起看,不少内容都挺接近。写点东西记录一下。

Paul 的文章其实颇为抽象,我自己觉得这篇的标题应该是《野心者的底层操作系统该如何构建》。兴趣和好奇心是改变世界的源动力,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则是创新的催化剂。

我自己的理解中他阐述了两个重点:伟大的事业需要惊人的投入和超越常识的认知。

惊人的投入前提是你感兴趣,你不热爱某件事,就很难达到超越常人忍耐程度的投入,收获非线性的指数回报。同时,拥有好奇心的人,对很多问题的兴趣又高出一截。但好奇心和兴趣,大多数人一开始并不清楚。所以有野心的家伙们,请勇敢尝试自己的私人项目,做那种自己感兴趣,能解决自己痛点的项目,尝试更多的项目,迭代更多次,不断的逼近自己的目标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所在。「做」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好奇心是基本盘,拥有好奇心的人自然始终敞开自己不断的吸收有益的知识,比如多阅读、思考、和他人交流,不断打磨知识体系发现知识体系中的缝隙;多了解自己感兴趣最好的东西,培养自己的品味;多模仿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

至于超越常人的认知,试想如果你和大家思考的方式一样,那为什么创造超额收益的人是你?可能有些人天赋异禀,天生擅长某个方向的事。所以要做自己擅长的事和决策,自己擅长的事可以在不断的投入过程中发现。而天赋这个事情自己能决定的部分很少,所以对于超越常人的认知,独立思考很重要,要不断纠正自己认知体系中一些错误灌输给我们的认知、持续迭代自己。每次迭代完成,很多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变得顺其自然,自己也会越来越举重若轻。认知迭代过程中,要试试在自己能忍受的范围内多承担一些风险,因为一个有效市场中风险与收益总是对等的。

最后,遵从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虽然做好计划似乎总是正确,有些场景下,跟随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更容易创造出火花。

还是觉得 Paul 的文章的内容密度很大,读起来也比较费脑子。可以先读一读孟岩的文章(也有播客版本)。

- 孟岩:知识的缝隙: mp.weixin.qq.com
- 如何成就伟大事业: youzhiyouxing.cn
21
_wynter
5月前
很多观点都具有一种听了让人兴奋,但仔细思考或在场调研一下就立刻失效的特点。不过上网嘛不就是为了多巴胺?

逃离大厂、数字游民、各种后视镜上帝视角的商业评论,都可以归为此类。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