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林安的会客厅
134关注2k被关注4夸夸
内容创作者👉🏻一人公司
出书:《只工作,不上班》
播客:逆行人生
品牌:自由会客厅
双子座のINFP
林安的会客厅
14:23
我在槟城最喜欢的地方:Hin Bus Depot
音乐 市集 艺术 书店 美食 活动
留一组照片在这里吧~
00
林安的会客厅
00:09
Penang Hill sunset
用一场日落告别夏日槟城
01:26
00
林安的会客厅
2天前
不好意思,今天我太美了,容我自恋一下🥰不知道为啥,在东南亚两个多月,瘦了皮肤也变好了(朋友说就是心情好了,人松弛了)。

有点想换回富士📷了,原图直出的快乐,谁懂!
90
林安的会客厅
3天前
说实话,我直到现在还觉得自己对某种特定气质的人有点害怕,生活中会避免进一步接触,在一起就会明显感觉到气场被压制,难以呼吸。这种人通常为有一定阅历、年纪或者社会地位/影响力的男性,在一起就感受到一股强势气压扑面而来,让人不自在。

这几年明显感觉到有些女性也给我带来这种感觉。但很奇妙的是,她们通常都是旗帜鲜明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者。我有种感觉是,有时候女性为了走出“弱”的困境,而进入了另一种“慕强”模式,也就是让自己成为强、取代强。我在她们身上看到了曾经让我窒息的男性身上散发的气场,因而也不想靠近。

我有一个非常女性主义、自信、独立、强大的女性朋友说她不愿意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也不愿意放大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似乎是因为“恐弱”。

联想到今天看《我的阿勒泰》导演在采访中说的,很多人不希望这部剧中有爱情戏,认为“恋爱脑”不是好事。但似乎,我们过于强调女性要强大的那一面时,也忘记了女性的柔软、共情、情绪化、多情浪漫等,也应该是一种强大。

这种心态很微妙,也很矛盾。总之身为女性无论你要强还是弱,似乎都是在一个不安全的处境中艰难地走平衡木。
51
林安的会客厅
3天前
下午在写这个月第二场「会客厅和它的朋友们」的推文,主题和「数字游民」有关,查“数字游民”历史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挺有意思,想分享一下:A Brief History of Digital Nomads.

这篇文章节选自作者Lauren Razavi 的新书Global Natives. 从历史上第一个践行Digital Nomad生活方式的人聊起(真.数字.游民,自己动手改造设备,在自行车上边工作,边旅行,太geek了),到一系列电子设备、科技发展和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诞生,给数字游民群体带来了实践和发展这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最有意思的是文章后半段花了很大的篇幅批判《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Tim Ferriess,他算是通过一本书《每周工作4小时》(4 Hour Workweek)把Digital Nomad 的概念彻底打响带入公众视野的人,但也制造了一个我觉得目前中国的游民群体同样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想成为数字游民了,但怎么赚钱呢?可持续吗?

西方国家的游民群体,很多通过售卖“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和“教别人怎么成为数字游民”赚钱,引发了一股“表面热闹,但内核空洞”的数字游民潮。那些悠闲躺在沙滩边用电脑工作的照片背后,也许是并不如人意的收入构成和豪无头绪的职业前景(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呢?)

同时Ferriss提出的数字游民非常经典的“地理套利”、“虚拟助理”等概念,也被作者一顿猛批,直指Ferriss以及一部分可以实现这种生活/工作方式的西方白人群体,对自己与生俱来的种族、护照、国籍、肤色等优势闭口不谈,通过“地理套利”、“货币套利”等概念去一些东南亚国家、发展中国家实现新的“殖民主义”和“劳动力剥削”。

(说实话,《每周工作四小时》这本书我很多年前读完还收获蛮多的😂,但现在又有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书中提出的很多概念,以及背后倡导的价值观。)

感受到了作者很鄙夷Ferriss实现“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几个项目,多少都有点
投机取巧,利用信息差倒买倒卖的嫌疑。

然后作者又话锋一转,引出了另一个数字游民圈很有名的网站NOMAD LIST的创始人Level的故事,倒是对他的经历和理念很欣赏,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在敲代码、写网站,真的在尝试创造些什么的maker,传递的也是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背后更积极健康的的价值观:

They want to make an honest living, learn by doing, solve real problems, and create things of value.

Level 说:Having some positive influence on people’s lives is a lot more interesting to me than more revenue.

这篇文章写得还挺好的,顺手截了几张图,推荐大家读一读。读完对“数字游民”这种生活方式又有了新的理解视角,以及进一步思考这种生活方式背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数字游民”,都只是社会标签罢了,但外人眼中你好像就是在过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那我们作为“数字游民”,可以怎样更负责地旅行、工作和生活呢?在路上多创造一些好的东西和价值观,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假象和不平等。

如果如作者所说,数字游民潮在放大既得利益者“种族优势”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全球资源不平等”,那我们追求“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背后,又在追求些什么呢?

原文:A Brief History of Digital Nomads(摘选自这个作者的书:Global Natives)

链接:every.to
52
林安的会客厅
4天前
槟城太chill啦~好喜欢这个市集,有点子清迈的感觉。

📍Hin Market
(在一个由旧巴士站改造成的园区里)
00:23
00
林安的会客厅
5天前
在槟城走路的正确打开方式:低头看砖
21
林安的会客厅
6天前
这个世界上最安定的家,寄托于一颗敢于接受所有不安定的灵魂之上。”

我非勇敢,只是在另一种程度上随波逐流

00
林安的会客厅
7天前
日落总在七点半

“在我的星球上,我一天可以看66场日落。”
00
林安的会客厅
8天前
新一期「人的迁徙」,在清迈又采访了一次依澜,这次的迁徙路线变成了:大理👉🏻清迈

刚好是依澜全家从大理搬来清迈一整年,我们聊了聊迁徙背后的思考和清迈生活一年的真实体感。

从孩子的教育问题到华人在海外定居的适应问题,从找房到找事业方向。

感受最深的是:每种生活选择背后都有相应的取舍和迷茫,越不知道自己要干嘛的时候,越应该慢下来静静等待,待杯中浑浊之物沉淀,一切会变得清晰可见。

共勉~

Vol.070 人的迁徙 | 42岁从大理到清迈,不知道干嘛的时候,应该慢下来(依澜X林安)

逆行人生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