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林萌.Lemo
38关注137被关注0夸夸
置顶
林萌.Lemo
26天前
几年前,一位部门负责人同事离职,走之前微信私信我,说要离开公司了,因为找不到我人,就在线说下。当时我请假回老家有事,很惊讶他都快 40 岁了,事业部负责人明面上也很赏识他,为啥要走呢?

我们聊了一些他的计划,我抛出了我的疑惑:“都这个年纪了工作好找么?并且技术栈也不一样,我们能有什么核心优势么?” 他很乐观,聊到他之前也不是搞这一行的,淡淡的说道:“出去闯闯也还好,别怕,其实很多事情,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当时的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只是觉得,他要去追求新的挑战了,而我,还将继续在这熟悉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写着代码,心里甚至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焦虑。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里蕴藏的深意。

这些年,我依然做着程序员的工作,虽然技术日益精进,但职业上的焦虑却时常萦绕心头。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我开始思考:我的未来在哪里?我又能做些什么?

直到最近,在业余时间折腾出海项目和小程序开发的时候,我才逐渐领悟到当年同事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最开始,我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搭建一个面向海外用户的网站,从研究用户需求,到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再到后期的运营推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此同时,出于兴趣,我还尝试着开发了一个小程序,虽然规模不大,但也五脏俱全。

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尽管网站出海和小程序开发是如此的不同,一个是 B2B、一个是 B2C,一个面向海外、一个立足本地,甚至使用的技术栈也有所区别,但它们背后的一些核心逻辑却是惊人地相似。

都需要深入挖掘用户需求,都需要认真研究关键词,都需要编写代码、本地调试、部署上线,都需要进行后期的 SEO 优化、外链建设、媒体宣传……这些环节,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索,将这两个看似不同的项目串联了起来。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同事的那句话:“聊到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所说的“底层逻辑”,指的就是这些跨越了具体项目形态、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的核心规律。

不仅如此,这种“底层逻辑”的相通性也体现在我熟悉的编程领域。无论是 Python 的简洁优雅,还是 Java 的稳健强大,亦或是 C++ 的高效灵活,它们虽然语法各异,但在循环、判断、函数、分层等这些基本概念上却殊途同归,甚至连设计模式也大同小异。

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虽然这个发现应该是人们有意无意的也会意识到的,但是我如今的感受却如此的强烈。我意识到,掌握了这些底层逻辑,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通往不同领域的大门。

这几年,关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的讨论很多,焦虑的情绪也时常弥漫。但当我意识到这些底层逻辑的相通性后,我内心反而平静了许多。

因为我知道,无论未来的方向如何,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只要掌握了这些底层的、不变的东西,我就拥有了应对变化的能力。哪怕只是一部分能力,也可以让我彷徨的心稍许安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底层逻辑”为我们所用呢?

我随后在与一位前辈朋友深入交流后,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我称之为“四步走”:识别、迁移、适配、创新。

识别: 首先,要深入理解你所在领域的底层逻辑。比如,你擅长什么技术?它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运行机制如何?常用的框架和模式有哪些?同时,也要去了解你感兴趣的新领域,它的基本原理、关键要素和主流方法是什么?

迁移: 找到你已知的底层逻辑与新领域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性。这一步需要多思考,甚至运用一些抽象思维,看看旧领域的经验和规律是否在新领域一样适用,可以怎样进行迁移。做传统软件开发和做出海软件服务的异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适配: 直接照搬旧经验往往不可行,你需要根据新领域的特点,对你的“底层逻辑”进行调整和修正。这可能包括学习新的工具、掌握新的方法、调整已有的思维模式等等, 比如你要从一个纯粹的程序员转变为一个独立开发者,这个过程你就要考虑如何去获取用户,如何去变现,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创新: 在适配的基础上,尝试将新领域的独特元素与迁移过来的底层逻辑进行结合,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例如你做出海独立站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如何与当下火热的 AI 相结合,让自己的服务更具有竞争力。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无论是山地车、公路车还是折叠车,你都能很快上手;你掌握了游泳的技巧,那么无论是在泳池、河流还是大海,你都能畅游其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具体技能的学习。相反,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总结那些底层的、通用的规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如今,当我再次面对职业发展的选择时,焦虑感依然会有,但我更多的是一份从容不迫。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掌握了一些底层的、不变的东西,它们将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就是我从多年前的一句话,到如今的一点感悟。希望我的经历和思考,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没有哪一套理论是万能的,包括我今天分享的“底层逻辑”和这套“四步走”方法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拥抱变化,持续精进,才能在职场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底层逻辑也不是万能的。它更像一把趁手的工具,一件贴心的蓑衣,工具是否能用好,蓑衣是否能让旅人抵御风雨,还看每个人当下的使用方式。
2982
林萌.Lemo
4天前
我愿称 DeepSeek R1为当前国内最强通用大模型👊
00
林萌.Lemo
14天前
# 年货里的“垫子”与职场上的“赛道”

再过一个多星期就要过年了,公司照例给我们都发了一份年货,沉甸甸的一大包,拎回家还有些费劲。拆开一看,里面除了满满当当的坚果礼盒,还额外附赠了一副春联和两个……垫子?

说实话,看到这两个垫子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懵的。它们方方正正的,四个角上各缀着两枚纽扣,周边还装饰着喜庆的春节图案。我拿起垫子端详了半天,第一反应是,这难道是两块垫子可以相互扣起来,挂在墙上做装饰?于是我动手试了试,却发现纽扣根本对不上,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那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难道是鼠标垫?可四个角上凸起的纽扣,用起来也太不方便了。餐盘垫?似乎也不太合适。我越想越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用,正准备随手丢到一边。

这时,老婆走了过来,随口说了一句:“你要不在淘宝上搜搜,看看这东西到底是干嘛的?”

我一想,也对,现在什么东西网上查不到呢?于是我打开淘宝,用识图功能搜了一下。不搜不知道,一搜还真让我发现这东西还真有用。原来,这垫子的每个角上的一组纽扣是用来相互扣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托盘,可以用来盛放干果、糖果之类的零食。不用的时候,还可以把纽扣解开,平铺收纳,一点也不占地方。

“原来是这样!”我心里不禁感叹设计的巧妙。这看似无用的“垫子”,原来只是我没有找到它的正确打开方式,发现它的玩法之后,又不禁赞叹还真有用。

这件事又一瞬间让我联想到了职场上面。有时候,我们不也会像这块“垫子”一样,被误解,被低估?

我见过一些同事,他们在某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就像个螺丝钉,被领导认为能力平平,可有可无。甚至在有些领导看来:有活干就算是恩赐了。但是他们可能只是在当前的时间段内没有在这个特定的“赛道”上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就不在这展开了。就像这块垫子,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块普通的布料,那它确实没什么特别的用处。但一旦我们找到了它的正确用法,就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可是,大多时候,这些领导就像拿着这两块垫子的我一样,只看到了眼前的需求,只关注于你是否能在他设定的框架内完成任务。他们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个员工的特长和潜力,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闪光点。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职场人,我们不能指望被动地等待被“发现”。我们得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去找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赛道”。

也许,你在当前的岗位上,感觉自己像一块没有用武之地的“垫子”,被边缘化,甚至被否定。但请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尝试换个角度,换个“赛道”,也许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像这个巧妙设计的干果盘一样,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毕竟,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纵使前方是未知,只要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去尝试,就一定能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人生短短几十年,又为何为他人做这嫁衣呢?这,就是我在拆开年货那一刻的感悟。
72
林萌.Lemo
23天前
三天前,我在即刻上发了一篇动态,即友们很热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点赞和转发,也多了一波关注。算上我玩即刻半年来,历次动态的互动总和都没这次高,算是一次意外之喜。

但是,在另外一个平台(CSDN)上,我算是经历了一次“翻车”事件。同样的内容在点赞、收藏,甚至阅读的人都寥寥无几。对我这个 CSDN 老玩家来说,彻底打破了我对自己内容创作的一些固有认知。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我在 CSDN 上深耕了八年,写了上百篇技术文章,也算是积累了几千粉丝的“技术博客专家”。按理说,我应该很了解这个平台,也应该会受用户欢迎。

然而,三天前我写的一篇博文(即刻上是动态),却结结实实地让我“翻车”了。这篇博文,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分享技术干货,而是结合自己尝试做出海项目和小程序的经历,谈了谈我对“底层逻辑”的一些感悟。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篇博文在 CSDN 上反响平平,阅读量、点赞、收藏都少得可怜。大家可以看截图数据。相反,在即刻——一个我才玩了半年,几乎没什么影响力的新平台——这篇动态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点赞、转发和评论,还被即刻日报转发了,这是我在即刻上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说实话,这个结果让我既惊讶又困惑,觉得其中一定有一些我不知道的机制在左右这些。我在 CSDN 辛辛苦苦耕耘了八年,为什么比不上在即刻上短短半年的“无心插柳”?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我仔细对比了两个平台在调性、用户群体、内容匹配度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拨开了迷雾,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原来,我在 CSDN 的“优势”,恰恰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束缚”。长期的技术分享,让 CSDN 的粉丝们对我形成了固定的期待,他们希望我继续输出技术干货,而平台在推荐上也会倾向于那类文章。而我这次分享的,却是偏向个人感悟和职业发展的思考,这与他们的期待产生了偏差。这就好比,一位食客习惯了某家餐厅的招牌菜,当这家餐厅突然推出新菜系时,食客可能会因为不符合预期而感到失望。

而在即刻,我是一个全新的“小白”,没有任何标签和包袱。更重要的是,即刻的用户群体更年轻,更关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我的这篇博文恰好与他们的需求产生了共鸣。

这次“翻车”事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容创作之路,也引发了我对选择与努力、职业发展的的发展有了更深思考。

努力很重要,但选择和方向更重要。 我在 CSDN 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它让我在技术领域积累了经验和声誉。但是,当我想尝试新的方向时,我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选择更合适的平台,选择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领域。工作中何尝又不是这样,方向错了,事倍可能只是功半,甚至是无果;方向对了,可能就是事半而功倍。

深入理解平台和用户,是成功的关键。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调性,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只有深入理解平台和用户,才能创作出受欢迎的内容。这不是说要故意迎合用户,而是要找到最大的目标群体,去做你擅长的事,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发挥你的价值,以及得到平台的助力,在更大的人群中形成自己的口碑,加速走向正向循环。

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可贵的“翻车”经验。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也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

更让我明白,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做哪个平台,持续学习、拥抱变化、深度思考,才是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制胜法宝。

我将这次经历和思考分享出来,希望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或许,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需要经历几次这样的“翻车”,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保持学习,保持思考,一起成长!
00
林萌.Lemo
26天前
这里估计会有个误区,就是没有所谓绝对的一窍通而百窍通。底层逻辑相通,或者说方法论相通,会加快你基础知识的学习,或者技能的迁移,知道类似的情况会有哪些坑点,能少走弯路。

但是每样技能或者应用场景都有其个性的地方,是为了满足特定的能力或特定的问题,这个是共性能力不能解决的,得你深入业务自己去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各行的专家还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 //@茄子TechPlant: Java学好了,其他的也能学好。学习能力很重要。

林萌.Lemo: 几年前,一位部门负责人同事离职,走之前微信私信我,说要离开公司了,因为找不到我人,就在线说下。当时我请假回老家有事,很惊讶他都快 40 岁了,事业部负责人明面上也很赏识他,为啥要走呢? 我们聊了一些他的计划,我抛出了我的疑惑:“都这个年纪了工作好找么?并且技术栈也不一样,我们能有什么核心优势么?” 他很乐观,聊到他之前也不是搞这一行的,淡淡的说道:“出去闯闯也还好,别怕,其实很多事情,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当时的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只是觉得,他要去追求新的挑战了,而我,还将继续在这熟悉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写着代码,心里甚至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焦虑。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里蕴藏的深意。 这些年,我依然做着程序员的工作,虽然技术日益精进,但职业上的焦虑却时常萦绕心头。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我开始思考:我的未来在哪里?我又能做些什么? 直到最近,在业余时间折腾出海项目和小程序开发的时候,我才逐渐领悟到当年同事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最开始,我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搭建一个面向海外用户的网站,从研究用户需求,到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再到后期的运营推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此同时,出于兴趣,我还尝试着开发了一个小程序,虽然规模不大,但也五脏俱全。 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尽管网站出海和小程序开发是如此的不同,一个是 B2B、一个是 B2C,一个面向海外、一个立足本地,甚至使用的技术栈也有所区别,但它们背后的一些核心逻辑却是惊人地相似。 都需要深入挖掘用户需求,都需要认真研究关键词,都需要编写代码、本地调试、部署上线,都需要进行后期的 SEO 优化、外链建设、媒体宣传……这些环节,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索,将这两个看似不同的项目串联了起来。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同事的那句话:“聊到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所说的“底层逻辑”,指的就是这些跨越了具体项目形态、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的核心规律。 不仅如此,这种“底层逻辑”的相通性也体现在我熟悉的编程领域。无论是 Python 的简洁优雅,还是 Java 的稳健强大,亦或是 C++ 的高效灵活,它们虽然语法各异,但在循环、判断、函数、分层等这些基本概念上却殊途同归,甚至连设计模式也大同小异。 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虽然这个发现应该是人们有意无意的也会意识到的,但是我如今的感受却如此的强烈。我意识到,掌握了这些底层逻辑,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通往不同领域的大门。 这几年,关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的讨论很多,焦虑的情绪也时常弥漫。但当我意识到这些底层逻辑的相通性后,我内心反而平静了许多。 因为我知道,无论未来的方向如何,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只要掌握了这些底层的、不变的东西,我就拥有了应对变化的能力。哪怕只是一部分能力,也可以让我彷徨的心稍许安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底层逻辑”为我们所用呢? 我随后在与一位前辈朋友深入交流后,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我称之为“四步走”:识别、迁移、适配、创新。 识别: 首先,要深入理解你所在领域的底层逻辑。比如,你擅长什么技术?它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运行机制如何?常用的框架和模式有哪些?同时,也要去了解你感兴趣的新领域,它的基本原理、关键要素和主流方法是什么? 迁移: 找到你已知的底层逻辑与新领域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性。这一步需要多思考,甚至运用一些抽象思维,看看旧领域的经验和规律是否在新领域一样适用,可以怎样进行迁移。做传统软件开发和做出海软件服务的异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适配: 直接照搬旧经验往往不可行,你需要根据新领域的特点,对你的“底层逻辑”进行调整和修正。这可能包括学习新的工具、掌握新的方法、调整已有的思维模式等等, 比如你要从一个纯粹的程序员转变为一个独立开发者,这个过程你就要考虑如何去获取用户,如何去变现,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创新: 在适配的基础上,尝试将新领域的独特元素与迁移过来的底层逻辑进行结合,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例如你做出海独立站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如何与当下火热的 AI 相结合,让自己的服务更具有竞争力。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无论是山地车、公路车还是折叠车,你都能很快上手;你掌握了游泳的技巧,那么无论是在泳池、河流还是大海,你都能畅游其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具体技能的学习。相反,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总结那些底层的、通用的规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如今,当我再次面对职业发展的选择时,焦虑感依然会有,但我更多的是一份从容不迫。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掌握了一些底层的、不变的东西,它们将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就是我从多年前的一句话,到如今的一点感悟。希望我的经历和思考,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没有哪一套理论是万能的,包括我今天分享的“底层逻辑”和这套“四步走”方法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拥抱变化,持续精进,才能在职场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底层逻辑也不是万能的。它更像一把趁手的工具,一件贴心的蓑衣,工具是否能用好,蓑衣是否能让旅人抵御风雨,还看每个人当下的使用方式。

00
林萌.Lemo
26天前
对也不对,方法论是思维方式,是复用方式,方法有了,具体的问题还是得具体分析。没有一套方法复用之后,不适配,就能放之四海皆准的。 //@KiddoM: 底层逻辑是抽象,四步是接口的方法,要实现另一件事需要实现接口😂

林萌.Lemo: 几年前,一位部门负责人同事离职,走之前微信私信我,说要离开公司了,因为找不到我人,就在线说下。当时我请假回老家有事,很惊讶他都快 40 岁了,事业部负责人明面上也很赏识他,为啥要走呢? 我们聊了一些他的计划,我抛出了我的疑惑:“都这个年纪了工作好找么?并且技术栈也不一样,我们能有什么核心优势么?” 他很乐观,聊到他之前也不是搞这一行的,淡淡的说道:“出去闯闯也还好,别怕,其实很多事情,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当时的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只是觉得,他要去追求新的挑战了,而我,还将继续在这熟悉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写着代码,心里甚至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焦虑。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里蕴藏的深意。 这些年,我依然做着程序员的工作,虽然技术日益精进,但职业上的焦虑却时常萦绕心头。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我开始思考:我的未来在哪里?我又能做些什么? 直到最近,在业余时间折腾出海项目和小程序开发的时候,我才逐渐领悟到当年同事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最开始,我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搭建一个面向海外用户的网站,从研究用户需求,到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再到后期的运营推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此同时,出于兴趣,我还尝试着开发了一个小程序,虽然规模不大,但也五脏俱全。 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尽管网站出海和小程序开发是如此的不同,一个是 B2B、一个是 B2C,一个面向海外、一个立足本地,甚至使用的技术栈也有所区别,但它们背后的一些核心逻辑却是惊人地相似。 都需要深入挖掘用户需求,都需要认真研究关键词,都需要编写代码、本地调试、部署上线,都需要进行后期的 SEO 优化、外链建设、媒体宣传……这些环节,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索,将这两个看似不同的项目串联了起来。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同事的那句话:“聊到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所说的“底层逻辑”,指的就是这些跨越了具体项目形态、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的核心规律。 不仅如此,这种“底层逻辑”的相通性也体现在我熟悉的编程领域。无论是 Python 的简洁优雅,还是 Java 的稳健强大,亦或是 C++ 的高效灵活,它们虽然语法各异,但在循环、判断、函数、分层等这些基本概念上却殊途同归,甚至连设计模式也大同小异。 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虽然这个发现应该是人们有意无意的也会意识到的,但是我如今的感受却如此的强烈。我意识到,掌握了这些底层逻辑,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通往不同领域的大门。 这几年,关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的讨论很多,焦虑的情绪也时常弥漫。但当我意识到这些底层逻辑的相通性后,我内心反而平静了许多。 因为我知道,无论未来的方向如何,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只要掌握了这些底层的、不变的东西,我就拥有了应对变化的能力。哪怕只是一部分能力,也可以让我彷徨的心稍许安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底层逻辑”为我们所用呢? 我随后在与一位前辈朋友深入交流后,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我称之为“四步走”:识别、迁移、适配、创新。 识别: 首先,要深入理解你所在领域的底层逻辑。比如,你擅长什么技术?它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运行机制如何?常用的框架和模式有哪些?同时,也要去了解你感兴趣的新领域,它的基本原理、关键要素和主流方法是什么? 迁移: 找到你已知的底层逻辑与新领域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性。这一步需要多思考,甚至运用一些抽象思维,看看旧领域的经验和规律是否在新领域一样适用,可以怎样进行迁移。做传统软件开发和做出海软件服务的异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适配: 直接照搬旧经验往往不可行,你需要根据新领域的特点,对你的“底层逻辑”进行调整和修正。这可能包括学习新的工具、掌握新的方法、调整已有的思维模式等等, 比如你要从一个纯粹的程序员转变为一个独立开发者,这个过程你就要考虑如何去获取用户,如何去变现,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创新: 在适配的基础上,尝试将新领域的独特元素与迁移过来的底层逻辑进行结合,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例如你做出海独立站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如何与当下火热的 AI 相结合,让自己的服务更具有竞争力。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无论是山地车、公路车还是折叠车,你都能很快上手;你掌握了游泳的技巧,那么无论是在泳池、河流还是大海,你都能畅游其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具体技能的学习。相反,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总结那些底层的、通用的规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如今,当我再次面对职业发展的选择时,焦虑感依然会有,但我更多的是一份从容不迫。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掌握了一些底层的、不变的东西,它们将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就是我从多年前的一句话,到如今的一点感悟。希望我的经历和思考,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没有哪一套理论是万能的,包括我今天分享的“底层逻辑”和这套“四步走”方法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拥抱变化,持续精进,才能在职场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底层逻辑也不是万能的。它更像一把趁手的工具,一件贴心的蓑衣,工具是否能用好,蓑衣是否能让旅人抵御风雨,还看每个人当下的使用方式。

00
林萌.Lemo
1月前
对该开源模板网页项目进行移动端优化:

👇👇👇👇👇👇👇👇👇

🎉 LemoBook - 专为极简主义者打造的网站解决方案

特色:
✅ 无需数据库
✅ 傻瓜式部署
✅ 内容版本控制
✅ 双语支持
✅ 颜值在线

想建个人网站的朋友可以试试!

演示:lemobook.vercel.app
开源地址:github.com

👆👆👆👆👆👆👆👆👆👆👆

优化前移动端显示如图1,2 ,优化后效果见图3,4

主要优化点:
1. 移动端页首显示不重叠
2. 文章正文显示优化

感兴趣的即友可以直接套用,修改内容页即可。
45
林萌.Lemo
1月前
别人给予你的,也能给别人,也能给你剥夺。

平台的能力大概率会隐藏自己真实的能力,得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你自己能决定的,才是你的。

能力、运气、时机(窗口期)、贵人 这几样真的很重要,今年的所见所感让我对这几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宏大的叙述与我无关,对很多的人事都开始了祛魅。

2024 就要快成为过去式,接下来的日子,我要努力自己把控自己的轨迹,为自己而工作,而非为别人的梦想或者倾轧。
12
林萌.Lemo
1月前
前段时间根据哥飞开源的模板,进行修改后发布了一个开源网站项目:

👇👇👇👇👇👇👇👇👇

🎉 LemoBook - 专为极简主义者打造的网站解决方案

特色:
✅ 无需数据库
✅ 傻瓜式部署
✅ 内容版本控制
✅ 双语支持
✅ 颜值在线

想建个人网站的朋友可以试试!

演示:lemobook.vercel.app
开源地址:github.com

👆👆👆👆👆👆👆👆👆👆

有网友试用后,反馈了一些问题,典型的有两处:
1. 具体文章页,右边的文章内容导航栏只能显示,不能进行跳转
2. 网站主页没有全局搜索功能。

问的人多了之后,我答应后期会解决。

今天抽空把这一块给完善了。现在访问该网站:
1. 能看到全局搜索按钮,能正常的全局搜索;
2. 具体文章页面,文章各级标题和右侧TOC栏能相互跳转,根据浏览文章位置,实现 TOC 高亮。

本来准备也把管理界面实现全局资源搜索,定位及修改功能。可是想着这可能是个伪需求,就没有做,真正的还不如直接修改仓库中来的快。

等真实用户反馈吧,如果有需要,就把这块给做了。

如果大家有新功能想添加,也可以联系我,我根据需求真实性来进行一一完善。
715
林萌.Lemo
1月前
🚀 我用 AI 又做了一个提升效率的小工具 - WorkspaceSaver

😅 做这个工具最初是我自己工作中的一个小需求:我通常会在电脑上打开很多页面,时间久了就越来越多,这时候电脑性能就会被慢,需要我重启电脑。可是我不想重启电脑,我电脑上那么多页面和软件被打开了,后续重启,又得重新打开,还有的会忘记。所以我想,能不能要 AI 帮我设计一款桌面信息记录软件,能帮我电脑重启之后,自动或有选择的恢复之前的页面呢?

于是就有了这款产品:WorkspaceSaver

这款产品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即电脑界面上打开信息(文件/文件夹/软件/浏览器)的记录,以及电脑重启(不管是主动,还是电脑蓝屏,或是断电)后信息的恢复。

我自己本地测试了下,基本上没啥大问题,有些小细节还得继续打磨,后期会根据用户反馈来进行迭代优化。

🎁 欢迎各位 jk 老铁试用:workspace-saver.vercel.app

对了,这个产品官网也是用 AI 帮我设计的,你们觉得咋样?😋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