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合作方一直在谈,已经和他见过三四次,但我总是心里暗暗觉得他不靠谱。
他说话的口音实在是太重,每次交流都需要小心辨别,甚至许多次需要打断反复。这几次见面,都穿的相同的衣服,和一双过于破旧的鞋。他说他规模在地方做的很大,在细分行业已经是前3。上次问他定居在哪里,答案住在北京一个算是破旧的区域(我心中的定位)。我更加疑惑了,按照他的说法,产值规模这么大,一把手不像是他这个状态呀。有一次和他电话,他喝了点酒,在那端不断道歉,他朴素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深了,然而朴素与他的行业毫无关联。
哪怕合同都拟好了,还是要谈几次的。
今天赶高铁,在车站看到了很多出租车,车顶全是他们品牌打的广告,来回反复播放,看起来相当有地头蛇的意味。如此,我心中的疑虑也打消了不少。
我心中的偏见太深,对于二线、三线城市的业务理解不够,见过的人太少。这两年我一直在纠正心中的指标针,企图不让偏见漏掉每一个机会。但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往往是效率最低的做法,耗费太多心力去识人辨物,首端决策时间过长,导致后续工作开展相当乏力,许多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主观经验判断的积累也改变了我的性格,生活中我逐渐选择放低音量,因为工作中的声量太高。这样的转变,也让我在有限的无压时间里变得客观,这是我喜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