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清闲尘梦
1关注705被关注8夸夸
清闲尘梦
8天前
这个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您,我自己没有类似的经历,我读书的时候常常忘了时间,甚至忘了自己在哪里……或许想一想你静不下心的原因是什么,是贪图快?还是贪多?还是功利心太重(这本书必须对我的生活有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想明白了,然后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吧……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专注,就是不管我现在正在吃一个苹果、还是在读一本书,都要专注把它做好……

另外,我一些亲戚朋友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就是他们从来没有读过几本书,说很难坐下来专心读书,问我建议。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慢慢开始,从每天固定时间读十分钟书开始,比如晚上9点到9点10分,这十分钟什么都不想,就只耐心读书,坚持三个月,养成习惯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任何事情,一开始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给自己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今天晚上要读完500页“、“我这个星期必须读完2-3本书”,

阅读的速度是慢慢提高的,如果一开始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那么没有实现的时候,就会导致心情很挫败很沮丧,这样反而不利于养成读书的习惯……

这和健身锻炼或者学习吉他等乐器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一开始要慢,但绝大多数人相反,一开始三分钟热血,想一步登天,大运动量,一天跑了十公里,结果第二天肌肉酸痛就放弃了,或者第一个星期每天练三个小时吉他,第二个星期手指头钻心地疼,吉他就放在那里招灰尘了……

读书,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或者刚开始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不要求快,而是要尽量读懂,我见过太多朋友,读书求快,追求数量,结果读了很多书,并不理解,对他们的思考和做事也没有什么帮助……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改变认知,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如果你花6个月的时间读懂了一本书,它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让你变得更加自律、或者纠正了你错误的金钱观念和不正确的消费行为、或者让你的生活慢慢变好,那你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不是说盲目追求数量,“我今年读了150本书,就比你读了两本书要好”……不是这样的。

读书,是为了自己成长,不是表演给谁看。在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太多人把读书当成了一种表演,这就是忘了自己读书的初衷,舍本逐末……那样读书就没有意义了。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生活,也是自己的事情。努力去成长,努力去做好,就可以了。真正的勇者智者,是厚积薄发,不是在社交媒体上表演给陌生人看。我以前的文章里讲过,活着是为了自己。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很难。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更难。

专注于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人生就会容易许多。而不是说别人贷款一千万买了个在24层的120平的三室一厅,你也去盲目贷款;或者说别人贷款买了一辆玛萨拉蒂,你也去贷款买一辆……

因为你可能不需要这些东西,你可能需要一个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的有自己的花园和草坪的独立别墅,而不是一个钢筋水泥森林里鸽子笼、受楼上楼下素质差的邻居和物业的恶气;或者你根本不需要一辆私家车、也或许你需要一架小型飞机私人飞机,而不是玛萨拉蒂……

不是说你必须过简朴甚至穷困的生活,而是说不要和别人比,和别人比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是源于没有正确的观念,才会看不清现实,才会流于随大流……

读书也是这样,不是因为社交媒体上某个人今年读了70本书,你也需要读那么多,你可能一年读7本,或者一年读170本,做你自己,以你自己的速度来读书,这样就会静下心来去做,读书和生活都是如此吧…… //@心灯1不夜: 不知道为啥,总是静不下心好好看一本书。

清闲尘梦: 关于读书和选择书籍 假如你现在只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有两个人向你走过来,一个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一个是名不见经传和你一样穷困潦倒、迷茫的陌生普通人, 他们都想和你聊一个小时,你选择和哪一个聊呢? 如果现在进一步说,这两个人,他们有无限的时间,在你的人生任何阶段,他们都愿意随时随地的和你聊天,给你咨询和建议,你选择哪一个呢? 绝大多数人会选和那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聊,想听听他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想听听他给你的人生建议,想让他教你做事…… 最近一个亲戚家上大学的小孩,和我聊读书的事情,让我想起这个话题…… 他说选书难,不知道该读谁的书,觉得那些牛人的书籍和自己关系不大,然后问我几本他在网上找到的别人推荐的乌七八糟的书籍,问我怎么样…… 读书,本质上就是与作者交流谈心,你是愿意选择和一个亿万富豪交流谈心,还是愿意听一个一事无成的迷茫的陌生人瞎扯淡呢? 明白了这一点,选书就不难了。 所以,选择书籍的时候,不要预先设限,不要像我这位亲戚那样觉得好的书籍和你没有关系, 不要觉得好的东西和好的事情和你没关系、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这些好事都离你太遥远; 尤其不要觉得牛人的书离你太遥远,不要觉得那是查理芒格读的书,不是我能读懂的…… 在读书方面,尤其要慎重选择书籍,读高质量的书籍,你才能接近正确的认知,才能慢慢接近幸福快乐的人生…… 其实有太多的好书可以去读,读不过来,完全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去浪费时间去读哪些不怎么样的书…… 许多朋友读过《穷查理宝典》,那本书值得多读几遍,读懂了,你的投资也就赚钱了…… 并且那本书里列出来一些查理·芒格推荐的书籍,好像有23本之多吧,你都读过吗?何必挖空心思去选那些没听过的书籍呢?比起网络上那些人推荐的书籍,我更愿意相信查理·芒格的推荐……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年纪轻轻就成了亿万富豪,他和索罗斯创立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创造了七年涨42倍的涨幅(4200%),而同时期美股大盘标普500才涨了47%, 这就是为什么他30多岁就退了……这样的牛人,他写的八本书你读完了吗? 彼得·林奇,他掌管富达投资集团的麦哲伦基金期间,创造了每年近30%的收益率,至今没有哪个共同基金(mutual funds)的经理能够做到,他写了三本书,你读过了吗? 从吃不饱饭在餐馆里打工端盘子的穷孩子,到在股市自己赚了四百亿美元的乔治·索罗斯,他写过十三本书,你读完了吗? 美国著名的先锋投资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博格,他是指数基金之父,开创了指数投资的先河,自己赚了几亿美元,也为无数小股民开拓了一条稳妥的投资赚钱途径, 他的书里给出了普通投资者买基金的一些建议,你记得几条?你在买基金前读过他的书知道他的建议吗? 约翰·博格认为好的基金投资应该简单和符合常识(simplicity and common sense);下面是他建议的一些基本原则: 1. 选择费用低的基金(Select low-cost funds),每年管理费超过0.5%的基金,基本上你是绝对要避开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2. 小心考虑在金融投资顾问公司上的花费(Consider carefully the added costs of advice)。因为花费可能让你长期来说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不是你预料的专业人士更有可能帮你赚钱…… 3. 选基金的时候不要过度的看着业绩,尤其是短期的业绩(Do not overrate past fund performance)…… 4. 对于 基金的业绩,更应该关注长期表现,看它的业绩是不是持续稳定并且风险小(Use past performance to determine consistency and risk)…… 5. 避开明星效应的陷阱,尤其要避开明星基金经理(Beware of stars (as in, star mutual fund managers),这些短期内创造明星基金业绩的这些明星基金经理,往往采取高风险的极端手段追求业绩,往往让你赔得更多更快…… 6. 留意基金的规模(Beware of asset size);因为基金的规模会显著地影响业绩表现和限制基金的投资选项…… 7. 不需要买太多不同的基金(Don't own too many funds)。在美国股市投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来说,两个基金足够,一个是标普500指数基金,一个是美国全市场基金(total stock market fund)。如果你只定投这两个基金,长期来看是100%赚钱…… …… 当然,约翰·博格还有其他好的建议,如果你不明白或者还没有听说过上面这些原则,那说明约翰博格写的12本关于投资的书,你还没有读过,或者没有真正读懂过…… 如果一提到约翰·博格,你就立刻想起他书中说的那些基本的原则和道理,那说明他的书你读懂读明白了,那你的投资就可能慢慢赚钱了…… 白手起家的股神巴菲特,在股市靠自己赚了约1500亿美元,同时为他的伯克希尔公司的大大小小的股东赚了上万亿美元, 他每年写给股东的信,在信里,他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地教普通人投资,告诉普通人美国股市、美国企业、和投资的真相和秘密, 他的这些信都在他公司的网页上并且完全免费,你读完了吗?或者读了几遍?读懂了吗? 这些成功的白手起家的牛人,他们花时间诚实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耐心地告诉你如何成功,你不去看他们写的东西, 却挖空心思读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瞎扯淡的、道听途说的、自己穷困潦倒的人写的乌七八糟的书,你的逻辑在哪里呢?你选择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难道你像我这位亲戚那样觉得自己就配读那些书质次档低的书吗?还是觉得你就配与那些烂人为伍呢? 你值得更好的书籍、配得上更精彩的人生! 慎重选择书籍,你读的书,就像你吃的饭,如果你每天吃大量的垃圾食品,不仅你的体重会超标、身材会走样,并且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脏病、癌症等疾病还会找上你; 同样,你读了一堆垃圾书籍,满脑子荒唐至极的扭曲错误的理论,你的一塌糊涂的人生不但不会改变,反而只能越来越坏,就像吃垃圾食品的人的健康状况一样,只有恶化一个结局…… 巴菲特、芒格、索罗斯、博格、罗杰斯……这些牛人之所以牛、之所以那么成功富有,不是因为他们比你多长了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他们读过的书你还没有读过,他们明白的道理你还不明白…… 我这位亲戚说,我不是那些牛人,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 我问他:读过去年出版的Walter Issacson写的马斯克的传记《Elon Musk》吗?附图,里面马斯克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比绝大多数人都有悲惨艰难许多……但那样的家庭环境:父母家暴、父母离婚、父亲体罚虐待他、在学校遭受恶霸欺负霸凌……马斯克可以坐着那里安静地读书九个小时,经常读书到凌晨……他读过的书可以装下一个图书馆…… (顺便说一句,Walter Issacson写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传记《Steve Jobs》也不错) 如果你真的想善待自己,真的愿意爱自己,多读书,慎重选择书籍, 因为你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每天只有24个小时,把时间花在那些好的书籍上,而不是浪费在质次档低的瞎扯淡的书籍上, 因为读懂了那些好的书籍,和这些牛人经常交流谈心,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幸福快乐……

10
清闲尘梦
10天前
关于读书和选择书籍

假如你现在只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有两个人向你走过来,一个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一个是名不见经传和你一样穷困潦倒、迷茫的陌生普通人,

他们都想和你聊一个小时,你选择和哪一个聊呢?

如果现在进一步说,这两个人,他们有无限的时间,在你的人生任何阶段,他们都愿意随时随地的和你聊天,给你咨询和建议,你选择哪一个呢?

绝大多数人会选和那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聊,想听听他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想听听他给你的人生建议,想让他教你做事……

最近一个亲戚家上大学的小孩,和我聊读书的事情,让我想起这个话题……

他说选书难,不知道该读谁的书,觉得那些牛人的书籍和自己关系不大,然后问我几本他在网上找到的别人推荐的乌七八糟的书籍,问我怎么样……

读书,本质上就是与作者交流谈心,你是愿意选择和一个亿万富豪交流谈心,还是愿意听一个一事无成的迷茫的陌生人瞎扯淡呢?

明白了这一点,选书就不难了。

所以,选择书籍的时候,不要预先设限,不要像我这位亲戚那样觉得好的书籍和你没有关系,

不要觉得好的东西和好的事情和你没关系、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这些好事都离你太遥远;

尤其不要觉得牛人的书离你太遥远,不要觉得那是查理芒格读的书,不是我能读懂的……

在读书方面,尤其要慎重选择书籍,读高质量的书籍,你才能接近正确的认知,才能慢慢接近幸福快乐的人生……

其实有太多的好书可以去读,读不过来,完全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去浪费时间去读哪些不怎么样的书……

许多朋友读过《穷查理宝典》,那本书值得多读几遍,读懂了,你的投资也就赚钱了……

并且那本书里列出来一些查理·芒格推荐的书籍,好像有23本之多吧,你都读过吗?何必挖空心思去选那些没听过的书籍呢?比起网络上那些人推荐的书籍,我更愿意相信查理·芒格的推荐……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年纪轻轻就成了亿万富豪,他和索罗斯创立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创造了七年涨42倍的涨幅(4200%),而同时期美股大盘标普500才涨了47%,

这就是为什么他30多岁就退了……这样的牛人,他写的八本书你读完了吗?

彼得·林奇,他掌管富达投资集团的麦哲伦基金期间,创造了每年近30%的收益率,至今没有哪个共同基金(mutual funds)的经理能够做到,他写了三本书,你读过了吗?

从吃不饱饭在餐馆里打工端盘子的穷孩子,到在股市自己赚了四百亿美元的乔治·索罗斯,他写过十三本书,你读完了吗?

美国著名的先锋投资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博格,他是指数基金之父,开创了指数投资的先河,自己赚了几亿美元,也为无数小股民开拓了一条稳妥的投资赚钱途径,

他的书里给出了普通投资者买基金的一些建议,你记得几条?你在买基金前读过他的书知道他的建议吗?

约翰·博格认为好的基金投资应该简单和符合常识(simplicity and common sense);下面是他建议的一些基本原则:

1. 选择费用低的基金(Select low-cost funds),每年管理费超过0.5%的基金,基本上你是绝对要避开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2. 小心考虑在金融投资顾问公司上的花费(Consider carefully the added costs of advice)。因为花费可能让你长期来说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不是你预料的专业人士更有可能帮你赚钱……

3. 选基金的时候不要过度的看着业绩,尤其是短期的业绩(Do not overrate past fund performance)……

4. 对于 基金的业绩,更应该关注长期表现,看它的业绩是不是持续稳定并且风险小(Use past performance to determine consistency and risk)……

5. 避开明星效应的陷阱,尤其要避开明星基金经理(Beware of stars (as in, star mutual fund managers),这些短期内创造明星基金业绩的这些明星基金经理,往往采取高风险的极端手段追求业绩,往往让你赔得更多更快……

6. 留意基金的规模(Beware of asset size);因为基金的规模会显著地影响业绩表现和限制基金的投资选项……

7. 不需要买太多不同的基金(Don't own too many funds)。在美国股市投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来说,两个基金足够,一个是标普500指数基金,一个是美国全市场基金(total stock market fund)。如果你只定投这两个基金,长期来看是100%赚钱……

……

当然,约翰·博格还有其他好的建议,如果你不明白或者还没有听说过上面这些原则,那说明约翰博格写的12本关于投资的书,你还没有读过,或者没有真正读懂过……

如果一提到约翰·博格,你就立刻想起他书中说的那些基本的原则和道理,那说明他的书你读懂读明白了,那你的投资就可能慢慢赚钱了……

白手起家的股神巴菲特,在股市靠自己赚了约1500亿美元,同时为他的伯克希尔公司的大大小小的股东赚了上万亿美元,

他每年写给股东的信,在信里,他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地教普通人投资,告诉普通人美国股市、美国企业、和投资的真相和秘密,

他的这些信都在他公司的网页上并且完全免费,你读完了吗?或者读了几遍?读懂了吗?

这些成功的白手起家的牛人,他们花时间诚实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耐心地告诉你如何成功,你不去看他们写的东西,

却挖空心思读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瞎扯淡的、道听途说的、自己穷困潦倒的人写的乌七八糟的书,你的逻辑在哪里呢?你选择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难道你像我这位亲戚那样觉得自己就配读那些书质次档低的书吗?还是觉得你就配与那些烂人为伍呢?

你值得更好的书籍、配得上更精彩的人生!

慎重选择书籍,你读的书,就像你吃的饭,如果你每天吃大量的垃圾食品,不仅你的体重会超标、身材会走样,并且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脏病、癌症等疾病还会找上你;

同样,你读了一堆垃圾书籍,满脑子荒唐至极的扭曲错误的理论,你的一塌糊涂的人生不但不会改变,反而只能越来越坏,就像吃垃圾食品的人的健康状况一样,只有恶化一个结局……

巴菲特、芒格、索罗斯、博格、罗杰斯……这些牛人之所以牛、之所以那么成功富有,不是因为他们比你多长了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他们读过的书你还没有读过,他们明白的道理你还不明白……

我这位亲戚说,我不是那些牛人,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

我问他:读过去年出版的Walter Issacson写的马斯克的传记《Elon Musk》吗?附图,里面马斯克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比绝大多数人都有悲惨艰难许多……但那样的家庭环境:父母家暴、父母离婚、父亲体罚虐待他、在学校遭受恶霸欺负霸凌……马斯克可以坐着那里安静地读书九个小时,经常读书到凌晨……他读过的书可以装下一个图书馆……

(顺便说一句,Walter Issacson写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传记《Steve Jobs》也不错)

如果你真的想善待自己,真的愿意爱自己,多读书,慎重选择书籍,

因为你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每天只有24个小时,把时间花在那些好的书籍上,而不是浪费在质次档低的瞎扯淡的书籍上,

因为读懂了那些好的书籍,和这些牛人经常交流谈心,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幸福快乐……
48
清闲尘梦
1月前
美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的CEO,今天早上被枪*杀了,

新闻报道说,他在去股东大会的纽约曼哈顿的希尔顿酒店门前被射杀了,

新闻报道里,纽约警察部门说,杀手使用了消音器,是“有预谋的、事先计划好的、针对性的谋杀(a premeditated, preplanned, targeted attack)”,

很遗憾这样的事情发生,任何这样暴力和血腥犯罪,都是应该谴责和绳之以法的。

新闻里说,杀手提前五分钟到达酒店门口等着他,开完枪后徒步逃进小巷,然后骑共享电动单车逃走,逃向纽约中央公园附近……因为罪犯使用了消音器,酒店门口附近的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发生了枪击事件……

受害者的妻子在采访中说,她的丈夫最近收到一些死亡威胁,但并没有在意……

惨剧发生后,美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有各种各样的推测,当然包括各种各样的“阴谋论”,

推测可能是理赔遭到拒绝的患者、或者治疗方案得不到该医疗保险公司批准的患者(治疗方案不被保险公司批准,就意味着患者得不到救治、或者自己负担天价医疗费)……

新闻说,不难判断这也是现在美国警察机构调查的主要方向之一吧……

在反对任何暴力的前提下,简单聊一下美国社会的医疗保险,

许多美国知名人士批评美国是世界上医疗保险最糟糕的国家,因为个人每年医疗保险费高达几万美元,

包括美国的最近几任总统,都批评美国医疗保险费用过高,竞选时都承诺改善(但都没有做到,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大过天,政客只能妥协)……

拿我们单位的医疗保险来说,每年高达三万美元的医疗保险费,员工自己负担10%,单位负担90%,

说是单位替你付90%,其实实际上是单位把你的工资压低三万美元,拿这个钱替你付医疗保险;

高昂的医疗保险,逼着几乎每个美国人都要工作到68岁法定退休年龄,除非你特别有钱,贫困美国人口可以享受美国联邦政府的老年医疗保险,也是要等到65岁以后……

因为如果你想提前退休,又不是特别有钱,高昂的医疗保险费用就可以很快吃空你的存款,你很快就成了穷光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在美国家庭的平均税前年收入是8万美元左右,扣掉各种联邦税和州税后拿到手也就一半多一点,

也就是说,美国家庭现在一年拿到手的收入也就是4万多美元,如果提前退休,没有单位替你付医疗保险,你要自己支付医疗保险费,仅支付医疗保险费一项就要花掉三万美元,你就真的毫无疑问成了彻头彻尾的穷光蛋了……

即便是你支付了三万美元一年的医疗保险费用,你个人和家人看病也不是完全免费的,每年还要自己负担一万美元左右(这是我们单位的情况,其它地方的看你的医疗保险条款具体怎样规定的,会有不同,但肯定要个人支付一部分)……

这就是美国的真实的现实……

我的小孩今年去检查了一下视力,医生看了也就20多分钟,我个人要支付一千四百多美元,这还不包括医疗保险负担的大头……

美国不仅仅是世界上医疗保险费最贵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大学学费最贵的国家,稍微好一点的大学,每年学费已经达到8-9万美元,比美国家庭一年的平均税前收入还要高……一般的大学,或者很烂的大学,一年也要4-6万美元……

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比,美国是最差的,加拿大和欧洲国家的大学,对自己的国民,基本是免费的,这也是像Peter Thiel等许多美国有识之士批评美国高等教育的原因……

一个社会,有两个产业不可以赚钱,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如果这两个产业像美国社会这样赚钱,那么,老百姓生活不可能压力不大……

现在,美国70%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时背着大学学费贷款,

并且,美国上大学的年轻人,许多人因为高昂的学费中途被迫退学,美国联邦政府的统计数字说43%的美国大学生中途退学,没有毕业……

CEO被射杀的这家美国医疗保险公司,当然也很赚钱,它的市值高达5600多亿美元,CEO在早晨6点多被射杀后,今早8点半开盘的时候,该公司的股票的价格从每股600美元,一下子窜到了620美元……没法理解这个现象是吧?

该公司在股市的流通股份接近10亿股,去年的医疗保险一项的营业额是2810亿美元,新闻报道说今年的净利润超过300亿美元,也就是每股净利润30美元!CEO在被射杀前对新闻媒体说预计明年利润上涨10%……

当美国医疗保险行业成了赚钱的产业,美国社会矛盾的加剧就在所难免了……

在美国这个各种长枪短枪可以像买大白菜一样随便购买的国家,消音器、远程瞄准镜、微光(星光)夜视瞄准镜、红外夜视瞄准镜也可以随便买的国家,发生这样的悲剧也不稀奇……

这样的美国现实,不是靠道听途说的新闻报道、或者来美国走马观花旅游几个月就可以了解到的,这也是太多人不了解美国社会的原因吧……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了解社会,因为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明白自己该怎么去做,特别包括你应该投资、如何投资、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堂,在美国,绝大多数人也是穷人,也每天过着压力巨大的日子,这一点,是许多人理解不了的吧……
42
清闲尘梦
1月前
🦌鹿也喜欢听美妙的琴声😄
Harp(竖琴) —— The sound of silence (寂静之声)
01:04
20
清闲尘梦
2月前
你这个孩子教育的问题太大,这个议题的书浩如烟海,育儿专家和教育专家们可能比我更好地回答你吧,我没有读过这方面的书,我说不了啦😄其实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零零星星的提到了一些我自己孩子成长的情况,就瞎扯几句。

对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首先是尊重,就是先别把他当成你孩子看,先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允许他也自己的想法,更要允许他表达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他表达不同看法的时候,家长的反应,往往真正的反应了家长的人格(其实对其它人的不同意见也是这样),就是说这是最能体现人格的时候,这一点对孩子会有影响,它将影响到孩子对他人不同意见的反应处理吧

其次是陪伴,就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玩一起做事情、包括一起散步、跑步、一起爬山;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等等,或者一起坐着什么都不做的闲聊……陪伴可以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伴随孩子一生的;另外,这种陪伴也是父母从孩子身上学习的好机会;

第三就是要相信、信任孩子,对孩子有信心。就是相信孩子慢慢会自己成长,会自己处理好一些事情,这一点在言行上和做事上都表现出来,

说一件事吧,我的小孩好像只问过我一两次作业问题,我从来不主动辅导他,甚至不过问他的作业。但他从小学到现在高中,成绩都是A,从中学开始就在天才班,他自己考的,事先没有和我们商量。

我小时候,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辅导过我的功课,他们也几乎从来没有过问过我的作业,我的妈妈不识字,也辅导不了,所以我的这些经历让我相信只要孩子想学好,他完全可以自己做到。

另外一个对孩子的信任的表现就是,交给孩子的事情,就要完全相信他可以自己做好。

疫情期间美国学校的孩子在家远程上网课,许多课外活动被迫取消,有太多空闲时间,孩子和我们闲聊投资的事情,我们给了孩子4万美元,让他自己去研究一下如何投资,告诉他这四万美元是他将来大学学费的一部分,他要自己学会打理,赚了钱对他将来上大学有帮助,赔了钱他可能大学期间就要花更多时间去打工了😄

给了孩子投资帐户的Login ID 和密码后,我们就不再过问了,然后孩子就自己去研究如何投资……事实证明他自己做的很好……

也就是说,你对孩子的信任,在牵涉到真金白银的时候,也是和其他事情一样,就是你是否完全相信孩子,在真金白银面前最暴露无遗吧……

另外就是,一件事,比如学校里的事情,如果别人说的和孩子说的不一样时,我们基本上是完全相信自己孩子,因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心地善良、正直的孩子,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不太一样的话而怀疑他,这也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小孩非常了解吧……

还有,就是身教胜于言传,我以前在其他文章里也提到过、孩子因为我经常读书,他也从小喜欢读书,周末许多时候,和我一起坐在窗前读书,甚至我还没有起床,他就拿本书跑到我的卧室爬到我床上读……我的家庭群里许多家长基本完全不读书,却逼着孩子读书,还经常抱怨为什么孩子不喜欢读书😄这是因为不明白身教胜于言传吧……

另外,就是你说的各种衣服玩具和兴趣班的问题,这一点我要坦白😄我的孩子玩具很多,我也和他一起玩,小时候他喜欢电动火车,我们就陆陆续续买了许多电动火车,我们家的客厅那时候经常被组装的高低起伏的火车轨道占领,走路都要小心😄孩子小时候,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孩子玩,我爱人笑我说:说是陪孩子玩,不如说的我自己更喜欢玩😄

后来他看了《小鬼当家》的电影喜欢上了遥控汽车,又陆陆续续买了几十辆……现在这些玩具堆满了楼下的一间储藏室😄

但是,买这些玩具没有花太多钱,因为基本都是沃尔玛买的便宜玩具,是从国内过来的,价格很便宜,所以并没有花太多钱,

国内我的某些亲戚,孩子一个玩具占月工资的10-20%,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孩子小时候我们给他买的遥控飞机和遥控机器人,最贵的一个也只有一百多美元,也就是不到一千元人民币,对于我们当时的工资水平来说,比例很小啦,因为都在我们的预算之内,并不影响我们的攒钱和投资啦……

至于辅导班,我的小孩没有上过任何学习的辅导班,但他从小弹钢琴、吹长号,是学校乐队和乐团的成员;他也练空手道,好像十二岁时就是黑带了(空手道班让所有孩子都考级,他就跟着大家一起考了);

但钢琴班老师不要求考级,我们从来也没有和他提起钢琴考级的事情。

这些班也没有花多少钱,美国这些班都很便宜,这些班的费用每个月加起来还像也就几百美元的样子,不像国内的兴趣班动辄几千元那么离谱啦……

几百美元对于美国家庭来说,就相当于国内的几百元人民币对于国内的上班族,所以不是太大负担啦……

所以,我们也在孩子兴趣上花钱,但我们不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前提是他自己想去,我们的做法是让他自己选体验班去先体验几次,然后,他自己决定上哪一个,他也参加过网球和高尔夫球的运动,但后来他太忙或者不感兴趣,很快就放弃了……

除了学校乐队和乐团活动之外,他也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他是学校计算机俱乐部的负责人、也是学校辩论队成员、机器人俱乐部成员等,都是免费的,都是他自己选的,没有和我们商量过。我们做父母的一律说好,有比赛就去支持,从不干涉他。
现在他会几门编程语言,都是他自己选课或者自学的,我没有教过他,他几乎也不问我,因为他从小就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其实在兴趣方面花钱,第一孩子要有兴趣,第二就是财力上量力而行,这些开销永远不会影响我们攒钱投资,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每个月的预算总是攒钱投资是第一位的,攒钱和投资的钱一定是首先扣除的,然后才是其他的开销……

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钱也就是以下几个用途:一是享受生活(用在当下),二是攒钱投资(准备未来),三是帮助他人(自己有能力之后)。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就是前两个,把两者要适当平衡好。

我见过太多亲戚朋友,把孩子按照英国威廉王子的方式来培养,完全不顾自己的财力、把过多的钱花在所谓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上,其实孩子并不感兴趣,只是家长认为那样很好,就逼着孩子去学,最后孩子既没有爱好和兴趣,也没有独立能力,反而害了孩子……

我家庭群许多亲戚朋友骂孩子说“花了这么多钱培养你,你什么都不是,让父母失望……”,这是错误的。错误在于,你希望孩子成为你希望的样子,而不是尊重他做他自己吧

所以,在孩子兴趣方面,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他真的感兴趣),并且量力而为,平衡好现在和未来的财务需求,这样就好。

这里面要避免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不要让孩子去实现你没有实现的梦想,比如考清华北大、或者出国留学、或者成为钢琴王子,或者画家、舞蹈家,这是错误的,你的梦想你自己去实现,不要强加给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梦想,没功夫去实现你的理想。

第二就是不要和别人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我孩子也要怎么样,这是很荒唐的。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不要做逼着鱼去爬树、猫去潜水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就是刚刚说过的财力上量力而行,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许多东西也不贵,孩子的玩具和衣服应该都可以基本满足,

但是,真没有必要拿出半个月的工资给孩子买个昂贵的超出家庭财力水平的玩具,也不应该。兴趣班的费用,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不易过高,不超过每个月收入的5-10%,这样不会影响攒钱投资和其它生活方面吧……

总之,没有太多的标准啦,关键是平衡啦,不要做守财奴,为了钱就剥夺孩子和家人的乐趣和爱好;也不要做月光族甚至负债,别把钱都花光,适当留点给自己(许多人不理解这句话)……关于债务问题,这个在以前排队的文章里讲过,这里就不说了

另外,一些朋友可能会纳闷:为什么你的对孩子的教育里面没有提及爱呢?😄

其实,这是因为“爱”这个字太笼统了,“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前面说的尊重、陪伴、和信任。

我和孩子从小感情特别深。他出生时因为难产剖腹产,他妈妈因为手术,有几个星期不能过多照顾他,孩子的爷爷奶奶太忙来不了美国,姥姥姥爷因为签证被拒不能来美国,所以我自己当时就“当仁不让”同时照顾刚做完手术的妈妈又照顾刚出生的小婴儿。什么也不懂,经常给医院的医生护士打电话问这问那😄

刚出生不久的时候,他经常要去打各种疫苗,他的小手很小,只能抓住我的小手指头,但他就这样拽住我手指,就很安静什么都不害怕了。常听许多父母说小婴儿懂什么呀……其实小婴儿的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谁对他好。

正因为完全是自己带大的,从小和孩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也很了解他。如果他身体不舒服,我下班回家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许多时候他妈妈都还没有注意到。因为从小的相处,我太了解他了,一点点不一样我都可以察觉到。比如他发低烧了,我一回家隔着老远就看出来了,我爱人经常说我太神奇了,其实哪是什么神奇,还不是因为陪伴的多了。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孩子跑过来给我拥抱,我看了一眼他的小手,就问他在幼儿园吃了什么特殊的东西,并且立刻打电话给幼儿园询问午餐吃了什么东西?

因为我看到他手心里有几个小红点,明显是过敏反应。我爱人说可能是蚊子咬的吧(当时是夏天),我笑她:你也活了几十岁了,蚊子什么时候咬过你的手心啊😂

让孩子脱了上衣,果然发现他后背和肚皮都有小红点,就是过敏……类似的事情也几次吧,之所以可以看出来,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爱……

对孩子的教育,别考虑太多外在的东西,什么考试第一名啊,钢琴十级啊,绘画展啊……孩子喜欢去做,就多支持、多陪伴、多鼓励;孩子不喜欢呢,做父母的也不要看得太重。另外,不要总想着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物质条件重要,但应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再好的物质条件,和代替不了对孩子的尊重和陪伴吧……

至于你说的感觉物质条件很好但孩子还是“蒙着眼睛”,你的意思是要过关注孩子的认知吧?不知到我理解的对不对?那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在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尤为重要吧…… //@nikoniko: 看着身边喜欢的小朋友们长大,开始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和花衣服,开始上各种辅导班,开始打游戏,开始要东西,物质比我长大时候好很多,但还是觉得蒙着眼。如果你在国内环境,有一双儿女出生,你怎么养大?

清闲尘梦: 闲聊风险控制 — 家庭方面 最近两个美国朋友找我聊天,一个聊投资,一个说家庭财务。和他们闲聊,让我想起风险控制的话题。 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是许多朋友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的,先说家庭财务方面的吧。 其中一个美国朋友,多年好友,关系非常好的那种,最近和我聊,说他现在每个月入不敷出,感觉要申请破产了……(和美国公司一样,美国个人和家庭是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申请破产的)。 听了他要破产的困境,你知道他现在一定是穷困潦倒了,现在,请你猜一下他的家庭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两万美元?5万美元?还是8万美元? 你觉得收入要低到什么程度才会入不敷出、需要申请破产? 请你再猜一下他开什么车?一个要破产的人,会开什么样的车呢?是不是一个八百美元或者两千美元的叮咣作响的二手破车? 他的家庭一年的税前收入,是35万美元(他的税前年薪是25万美元,他老婆的年薪是10万美元多一点),和你想的差多少?😄 他开的车是奔驰350 SUV,一种豪华舒适的大型越野车,售价好像在8、9万美元左右(国内售价好像是80多万起步,美国这边欧洲进口车的价格相对于国内的价格似乎便宜一点点,可能是因为美国关税和其他的税项稍微低一些),他老婆的车也不错,但两辆车都是贷款买的…… 怎么样?他的家庭收入和开的车,与你想像的是基本一致?还是大相径庭?😄 我以前在Money系列(1)的文章里讲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念,他赚的钱越多,他的麻烦越大,他欠的债也越多。我这位美国朋友就是那种情况吧。 几年前,他买房子的时候,找我聊,问我有啥建议,我当时笑他,“你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买房子问我一个老外的看法?” 他说你不是买了房子嘛,应该了解多一些。 我问他:那你先说说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他当时详细地说了他的家庭收入是多少,每个月他们夫妻俩可以拿到手多少钱,然后又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行情,还考虑了当时的贷款利息,也咨询了专家,说专家建议房子的价格一般不要超过家庭税前收入总和的三倍,再考虑到他们当时背负的大学学费贷款和信用卡欠债等其他的债务状况…… 最后他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说他觉得可以贷款多少多少钱、可以买一个多少钱的房子…… 听他说完后我说“你分析的挺好的,算的也很认真很仔细的,挺好的”。 他一再追问“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买房子,根据你自己买房子和住房子的经验,你会觉得这个房子超过我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了吗?” 我看他问的挺真诚的,不好再敷衍他,就说:如果我是你,我会有两个考虑, 一个考虑是目前暂时不会买房子,因为你说你现在还有大学学费贷款和信用卡欠债,我可能会全力以赴先尽快把这些债务还清,然后再考虑买房子的事情,我是不喜欢债务的人; 第二个考虑就是,如果按照你刚才分析的,你考虑到房子升值,或者觉得现在房价不是太高、贷款利息也还可以,应该是买房子的好时机,一定要买房子的话,那么我会买一个小一点的房子, 因为你刚才算的贷款数额,是把债务拉到了满负荷的状态,也就是这个贷款额度已经是你家庭收入能够承受的极限了,这很危险; 我说,许多人买房子的时候,都想买一个大房子,所以都把房贷拉到了自己收入水平能承受的最大限度,这样就住进了他们梦想中的大房子, 想要舒适的生活,这种想法没有错;但这种做法有着巨大的风险,就是没有考虑未来任何可能的风险因素, 比如降薪、或者夫妻二人中有一人失业怎么办?或者生了大病无法上班了怎么办?并且,也没有考虑房子的空调系统或者暖气系统突然坏了要换新的怎么办?或者房顶漏水需要维修怎么办?或者洗衣机、烘干机、水软化设备需要更新换代怎么办? 也就是说,你这些买房子的考量因素中,没有考虑风险这一项,所以,如果我是你,即便是现在买房子,也不会买这么大的房子, 你刚才说你打算买的房子的价格,大约是你家庭一年税前收入的三倍,我是你的话,会买一个价格是你说的一半的房子,这样,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家庭财务压力就会小很多; 另外一个你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你的计划里,没有攒钱和投资这一项,你没有考虑每个月要拿出多少钱来攒钱投资,也就是你把钱都花光,没有给自己留一一部分,这不符合pay yourself first 的原则, 如果你买一个价格只有你现在预算一半的房子,你住的依然很舒服,但你每个月就至少可以拿出15%的工资用来投资。 没有储蓄和投资,你的家庭就缺乏对抗风险能力,而且你会一直被迫依靠工作,一直被工作拴住,就难有翻身解放之日…… 我当时说的是我真实的想法,很遗憾,他当时并没有考虑我的建议,或者他当时的观念还理解不了我的建议,结果买了一个大房子,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他考虑是不是要申请破产了…… 如果你是他,你会仔细考虑我的建议吗?会不会觉得我阻碍了你享受美好生活? 有一个人,他的看法和你不一样,他觉得你负担不起这么大的房子,他建议你买一个小一点的房子,他甚至不建议你买房子…… 你是不是觉得他侮辱了你?觉得他瞧不起你?觉得他阻碍了你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 还是会心平气和地、理性和想一想他的建议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对你更有帮助? 太多时候,当我们征求别人建议,而那个人的建议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常常的反应是他侮辱了我们、或者他蔑视我们、我们无法抛开这些负面的情绪因素、无法忽略自己心理的抵触情绪、不能克服自己要面子的虚荣心态……最终无法去客观公正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因为这些情绪因素,常常让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坚持自己原有的错误看法…… 许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形,这种行为不表示他们就是坏人,只是说明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情绪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接受正确观念的能力和认知…… 如果下一次你碰到一个意见不一致的人,有抵触情绪的时候,请记住,讨论不同看法的时候,秉着“no shame, no blame”的原则,或者会更容易接纳不同的看法吧…… 其实,不是正确的观点有多难理解、多难接受,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错误看法和我们那些不重要的情绪因素,屏蔽了正确的观念…… 所以,接受正确的观念不难,难的是放弃错误的观念,因为不放弃错的,你就永远不可能接受对的…… 像我这位美国朋友,他最终买的房子是他家庭年收入的三倍,债务水平拉到了极限,完全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我的一些国内的亲戚,更离谱,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几个亲戚,买房花九百万、一千两百多万等等,除了必须的首付,剩下是巨额的贷款,甚至首付都有一部分是借的,房价是他们一年收入的十多倍,完全没有考虑任何风险…… 他们在家庭群里戏称自己是房奴,其实不明白他们只是自己认知的奴隶…… 其中一个亲戚,因为疫情期间夫妻俩双双失业房子被“法拍”了,她对群里其它亲戚们不愿借钱替她还房贷而耿耿于怀, 亲戚朋友或许可以资助你十万、二十万元帮你解决暂时的困难,可是谁能连续一年、两年一直每个月掏五万多块帮你还差不多一千万的房贷啊? 她在家庭群抱怨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沉默不搭茬, 只有一个年长的退休的亲戚(退休前是干部)回复了她几句: “你这种情况别人帮不了你,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财力。并且,如果现在那个需要帮助的人是群里另一位亲戚,你在财务上也有这个能力,你是不是愿意每个月拿出五万多元去一直帮她还房贷,并且你不知道她哪天会找到工作?找到工作后可能也有好多年还不了你现在帮她垫付的几十万房贷?你还愿意借吗?现在的年轻人和父母,买房子的时候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失业没有收入的情况,而不是一味地不顾自己的财力水平、不顾风险就要买一个大房子,大房子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 那个年长的亲戚说完,她一个字也没有回复…… 其实,许多时候,不是你不帮,是你真的没法帮,并且美国法律也不允许你随便给别人钱, 美国法律规定,你给亲戚朋友的钱,包括你自己的成年孩子,是有限额的(孩子大学期间的费用是法律许可的,但好像也只到26岁???),一年的限额是17000美元(今年的限额,每年限额会根据通货膨胀适当增加一点), 超过这个限额,就要交50%的赠与税(gift tax),也就是说超过这个数额,我每给你一万美元,美国政府要先拿走五千作为税收,剩下的五千才是你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国内亲戚还我钱,我让他们以自己的名义或者我父母的名义在国内开个银行户头存起来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是说你觉得别人有几百万、几千万美元,他就可以随意资助你,法律和税收这几道坎就是很大的阻碍……除非他成立一个家族基金,可是,就算是家族基金,法律也要求事先规定基金的使用范围…… 另外的阻碍是现实的因素,就算你有能力也愿意帮助他人,但是你真的帮不过来,因为家庭群里的绝大多数亲戚朋友,都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念,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 并且,即使是有能力帮助他人,你也只应该帮助观念正确的人; 因为对于观念错误的人,你帮助他无异于抱薪救火……甚至引火烧身……我有一个亲戚,他月入三万,但他老婆花钱无度,每个月花掉三万,但却没钱给孩子买9千元的笔记本电脑,想让我们出钱……换做你,你愿意送她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吗? 我以前给一个朋友留言,说“The** weak cannot help the **weak; only the strong can help the strong”。(上次发这句话的时候,个别单词被系统屏蔽置换了,意思就全变了。希望这次可以发出去)。 弱者没法帮助弱**者;只有强者才能帮助强者。 许多人不理解这句话, 如果你是一个弱者(没钱也没能力),那么,你帮不了别人,你也不应该帮助别人,请记住是“不应该”;你唯一要做的:是好好想想如何帮助你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强者(有钱或者有能力),那你也帮不了弱者,你只能帮助强者。 你会许会感到疑惑,人家本身是强者,还需要你帮助吗? 我说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一个农村亲戚的小孩,他爸爸因为癌症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妈妈拉扯着他,农忙时辛苦忙活庄稼地里的活,农闲时给人家打工挣钱,一直没有改嫁,母子相依为命,小孩学习特别刻苦,也很懂事很孝顺妈妈,对亲戚朋友也非常有礼貌, 并且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很艰难,但是你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娘俩向任何亲戚朋友抱怨过生活如何如何困难……很刚强的母子…… 许多人会觉得他们这样的母子是弱者,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你如果有能力,应该帮助这样的强者; 这个小孩高考时考了个不错的大学,上大学时家里没有钱,我们和另外一个条件稍好的亲戚负担了他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用。 这就是所谓只能帮助强者的意思。 前几年,这个小孩结婚了,因为他父亲去逝了,结婚时我们许多个长辈去参加他的婚宴帮他站台助威撑场面: 他的媳妇是我们家庭群里他那一辈人里最漂亮的一个,不但漂亮,还很贤惠很懂礼节,她虽然也是出身于单亲妈妈家庭,但人真的很和善,说话很和气; 他们小夫妻俩是大学同学,两个人毕业后就一起攒钱买了房子,没要双方妈妈出一分钱,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快一岁了,很有志气的两个年轻人,他们就是我眼中真正的强者…… 美国的好大学,每年都给大量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发放奖学金,许多好学校规定家庭收入十几万美元以下的孩子完全减免学费,甚至免除住宿费生活费和每年的往返机票,也是帮助强者的意思……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这样的强者,然后去帮助另外那些需要帮助的同样的强者,就是这个意思吧…… 那么我这位美国朋友一家到底欠了多少债务以至于要申请破产呢? 他自己和我讲,他现在欠着81万美元房贷、19万美元的大学学费贷款、16万美元的信用卡债务、还有13万美元的车贷(夫妻俩的两辆车都是贷款买的),仅他自己那辆奔驰350每个月的车贷就要还大约1800美元, 你还觉得开一个好车很风光体面吗?在美国,许多开好车的人,都是这样贷款消费的穷人。因为美国路上84%的车辆是欠着贷款的。 除了上面那些债务,他老婆还从自己父母那里陆陆续续借了11万5千美元,因为房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突然需要修理的地方, 他说现在这些债务加起来140多万,每个月还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了,钱总是不够用;最近天冷了又发现暖气系统又出了问题,要换新的大概要1万多美元,不知道从哪儿弄钱,可能又要去申请小额贷款分期支付……问我该怎么办? 如果我这位美国朋友就是你的好朋友,他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等你给他建议,你会怎么建议他呢?请你停在这里一分钟,想一想如何给他建议…… 我笑着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会听我的建议的😄 他说你先说说。 我说,如果我是你,我第一件事是卖掉房子,趁着这几年房价还涨了一点儿的情况下,卖掉房子,不要期望你卖掉房子能赚什么钱,拿回来的钱能付了剩下的房贷和拿回你当年的首付就非常不错了,不要指望能拿回这几年你付的房贷利息、房产税、房屋保险费等,那不现实; 另外就是卖掉你俩现在的两辆新车,去换成几千美元的二手车,你现在卖掉这两辆车,拿到的卖车钱肯定不够偿还你的汽车贷款的, 因为汽车是快速贬值的东西,掉价非常快,但卖掉车,你至少一多半左右的车贷可以用卖车的钱还上了,至少车贷的债务减少了;剩下的车贷的差额你再慢慢还; 然后每个月尽量攒钱还清剩余的车贷、大学学费贷款、信用卡债务、还有你欠你岳父岳母的钱; 如果你能够按照这些建议去做,那么大概三、四年后你就可以还清所有债务,无债一身轻后,再考虑攒钱买房子的事情。 他沮丧地说:怎么可能三、四年还清?我觉得永远都还不清这些债务,因为每个月都觉得赚的不够花的。 我说,你卖了房子之后,房贷就没有了,车贷也去了一大半,你不再需要每个月付房贷月供、不再需要每个月给政府缴纳房产税、不再需要支付房屋保险费,也没有了房屋维修费用, 虽然有房租,但你一家三口租一个两室一厅的公寓,房租便宜不说,水电费煤气费等至少比你现在的大房子要便宜一大半,你每个月的开支就大大降低了, 假设你两辆车卖了7万,那还剩下6万车贷差额需要你还,加上19万大学学费贷款、16万信用卡债务、和欠岳父岳母的11万5千美元,大约有51万多样子, 考虑到你卖掉房子还了81万的房贷和6、7万的销售代理费,还剩下10几万可以用来还债,那你剩余的债务应该在40万左右, 你家庭现在税前年薪是35万,税后拿到手的收入应该在18万美元的样子,你一家三口一年的房租、汽车保险和生活费等一切开支四万美元应该差不多够了,一年还剩下十四万美元用来还债, 虽然你信用卡的债务和大学学费贷款的利息都比较高,但三、四年还清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你周末能够额外打工,那就有可能两年多就还清债务,你的美好人生还可以很快重新开始,但你以后要彻底放弃借债消费的错误生活模式……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感情上难以接受啊…… 我对他说: “I am totally with you . But just for the moment, forget emotions and focus only on your family finance and basic economics. Don’t let your emotions mess up your rational thinking.”(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但是,现在暂时忘掉你的感受,把注意力集中在家庭财务和经济数字上。别让情绪搞乱了你的理性思考)。 我真的理解他的心情,感情上的确很难接受。可是,我们太多人,太在乎自己那些不重要的感受,不愿意放弃错误的观念,让感情取代了理性,像我这位税前年收入35万美元的美国朋友一样,陷入了越来越糟的生活困境; 我上面那位月入三万元却没有九千块给孩子买电脑的月光族亲戚,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对这位美国朋友说No one can hold you back but yourself. 你自己是你最大的敌人,阻挡你过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我说,你申请破产唯一可以免除的是你的一部分信用卡债务,其它的债务都是不能免除的,大学学费依照联邦法律是不能免除的;房子、车子都要被破产法庭接管; 如果你岳父岳母很有钱,并且你们也忍心的话,你们可以请求他们免除借给你们的钱, 但这个免除还是要报备税务局,因为牵扯赠予税和未来遗产税的问题等;你岳父母和你们可能还要因为这个补交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一两万美元的赠予税…… 他很犹豫,沉默不说话,两眼空洞无神地盯着远处,看着他的样子,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唉…… 最后我和他说:你和你老婆应该多去咨询几家财务顾问,不要只听我的建议,多听听其它一些家庭财务专家的建议; 不过,不要咨询专职负责申请破产的律师的意见,因为你问一个理发师你要不要理发,他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同样,律师是收费的,他有赚钱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多半会鼓动你去申请破产。如果你是我的兄弟,这就是我能给你的全部建议了。 最后我说,you have to change. Doing the same thing and expecting a different outcome,that’s called insanity. (你要改变你的做法。不可能你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却指望明天有个不一样的结果,那是精神错乱的人的思维模式。) The secret of rich is no secret。Save or not to save. Spend it and end up with nothing. Or save and invest it and gradually become richer. Choice is yours. It’s your life to squander or live well.(致富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就是攒钱和不攒钱的问题。你可以把钱都花掉,最后一无所有。你也可以攒下来去投资,慢慢变得越来越富有。选择在你。是挥霍光还是过得幸福,是你自己的人生)。 他能不能改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一个人想改变的时候,他可以做到。而当他不想改变的时候,其实没有人可以说服他。 现在社交媒体的流行,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错误信息和错误观念的疯狂传播,许多人好像都觉得别人住大房子,我也要过那样的生活,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财务水平…… 财富杂志Fortune前几天一篇新闻报道说,见附图,美国今年买房子的人,平均年龄56岁(median age);而这些买房子的美国人中,第一次买房子的美国人,平均年龄是38岁…… 现在许多年轻人一毕业或者一结婚就逼着父母、或者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买房子,他们认定了自己20多岁就应该有房子,因为社交媒体上那些晒照片的或者电视剧里那些20多岁的人,都有漂亮的大房子,却不知道那些信息并不真实,并且具有极强的误导性…… 记得谷歌公司的前CEO Eric Schmidt在一次采访中说:对于信息,你要有分别真伪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分辨真假,那就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不要相信,第二件事就是闭嘴…… 另外,现在太多网上的信息是Marketing信息,或者换个说法,比如家庭财务顾问是一种收钱的咨询行业,因为他需要你掏钱买他的服务,所以他要捡你喜欢听的话说, 类似的信息都是marketing的信息,就是他为了赚你的钱而说的话,或者为了让你消费而传递的信息; 再比如说培训机构宣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一句骗你钱的市场营销或者广告语,但许多人都信了这个, 同样,家庭财务顾问或者房屋销售代理,如果他从与你最初的交谈中了解到你想买一个大房子,那他就会说“你买的房价可以是你家庭税前收入的三倍,这个贷款许多银行是可以审批的……”, 因为他想赚你咨询费,他就有很大的可能捡你爱听的说; 再比如说,你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做的严重拖延症,心理咨询师不会像真正关心你的好朋友那样说“你应该改掉这个毛病,这个毛病会让你一辈子都难有体面的生活……”, 心理咨询师可能会说“最后一分钟做完也是做完了,你应该奖励自己一下出去吃顿好吃的……”, 为什么你的好朋友和心理咨询师的说法差别这么大呢? 因为你的好朋友为了你的幸福考虑,他也不需要你的钱;而心理咨询师需要你付钱他才能活下去,并且他一般会说你需要六个月的疗程或者一年的疗程…… 绝没有侮辱上面这些行业的意思,因为也有一些很棒的心理咨询师和家庭财务顾问,这里是说,许多信息,因为牵扯到利益,所以就变了味…… 正是因为这个,我们对于直截了当的不同看法,更要理性客观地考虑和分析; 因为如果你可以心平气和理性的接受你朋友的建议,你就会快速摆脱拖延症的麻烦而受益,还省了六个月疗程的心理咨询费😄 同样,银行因为要赚你房贷的手续费和利息,也会把你的贷款额度拉到你税前收入总和的三倍甚至四倍,尤其是在房价疯涨的时期, 因为银行知道,你的房子是抵押贷款,也就是贷款的条款规定你的房子是抵押给银行的,许多贷款买房的人说“我有房子啦”,其实是错的,贷款买房的人没有房子,房子已经抵押给了银行,贷款买房的人有的只是贷款……(这些话是不是不好理解?😄) 如果有一天贷款买房的人失业了,无法按时还贷,银行可以收回抵押品(房子),所以,银行并没有任何损失; 有人会说,如果房价下跌了,银行收回的房子抵不上原有的贷款额,那么银行就赔了。 错了,银行不会赔,如果银行拍卖房子的收入不足以弥补原来的贷款额,那么贷款买房的人要继续偿还这个差额, 也就是说,贷款买房的人,最坏的结果并不是银行收走房子,而是银行收走房子后他依然背着一部分房贷,这就造成没有房子却有房贷的看似不容易理解的现象…… 这些都表明在生活中,把风险控制纳入到你对日常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的重要性吧……

23
清闲尘梦
2月前
风险控制——投资考量

美国这边的一个朋友上周五晚上打电话过来,说想抄底一只股票的事,问我可不可以抄?

我哪儿知道可不可以抄底,要是知道的话,早就富可敌国了😄

股市赚钱的门道千千万,每种策略都有人赚了大钱,包括抄底。

以前我在文章中提到的日本散户牛人BNF(本名:小手川 隆,BNF是网名),他就经常使用抄底的策略。

他在2000年上大三时,用自己打工攒下的160万日元开户炒股,按照当时的汇率160万日元大概是10万元人民币吧;

到2008年,他就赚到了218亿日元,大约是人民币14亿两千万吧。

所以,抄底不是不能赚钱,问题是你要找到能让自己赚钱的具体的抄底操作策略,而不是完全靠撞大运。

仅凭运气的话,不大可能从160万日元赚到218亿日元。

我不清楚BNF抄底的具体操作策略是什么、但我想说,在抄底之前,要想清楚一些问题,包括你自己的性格、风险控制、以及哪些是值得抄底的资产啊……

性格方面,就是你的性格是不是适合抄底,比如说有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是果断?

因为股市可能要跌6个月到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底,你有没有超凡的耐心去等待股市到底,

股市如果没有到底,那么你要抄的那只股票可能也没有到底,因为大多数股票的涨跌都受大市场的影响吧;

此外,你的股票如果和大盘不同步你怎么办?就是大盘到底了,但是你的股票还可能继续跌,你如何控制这个风险?

比如,2022年的熊市大盘在10月10号到底了,当时特斯拉的股票在$205美元一股,两个月后,大盘反弹了接近18%,而特斯拉则跌到了$100美元附近,也就是特斯拉在大盘到底反弹后又继续跌了50%。

也就是说,如果你以大盘为依据去抄个股,风险还是有的,即便是特斯拉这样的热门股,也可能让你很快赔掉一半的资金。

所以,耐心在投资领域是一把双刃剑,在你抄底之后,如果发现抄错了,你有没有快速止损的果断,这时候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果断;

因为抄底是很难抄到底的,股市是一个概率事件,有太多的偶然性,没有“百分百一定怎么样”这个说法。

上面提到的日本股神BNF,他是特别耐心的人,性格很沉静,可以说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即便如此,他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也载了跟头。

当时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公司,因为次贷危机的连锁效应导致了重大亏损(其实是该投行缺乏合理的风险控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导致股票暴跌,

雷曼被迫裁员六千多人(能想像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的你一夜失去百万美元年薪工作的滋味吗?哪有什么好工作、好单位啊,所谓的“好工作”“好单位”,不过是不了解社会和世界的人自己画的大饼罢了);

裁员的同时,雷曼也开始寻求美国政府和国际资金的接盘。

BNF在雷曼股价暴跌的背景下入场抄底,觉得“毕竟是第四大投行,哪里就那么容易倒闭了”,许多投资人当时的想法和BNF一样吧…

但是,2008年9月15号,在美国财政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仅次于摩根大通)以及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PLC,仅次于汇丰银行的英国第二大银行)等收购谈判相继失败后,雷曼不得不宣布申请破产,

消息一出,雷曼的股价接着暴跌,两天后的9月17号,它的股票就已经跌成了几美分一股的废纸了。

当时BNF抄进了7亿多日元的雷曼公司的股票(650多万美元),因为雷曼公司的破产而赔了个精光,当时有美国新闻说他投入的7亿多日元全部赔光了…

所以,即使像BNF这样当之无愧的日本“股神”,抄底也大惨败的时候。

说一句美国银行风险的题外话,雷曼公司,有着近160年历史的投资银行,以极其荒唐的惨败退出历史舞台,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缺乏合理的风险控制;

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破产倒闭的美国硅谷银行,该银行负责风险控制的高管,好像就是前雷曼公司的高层…

另外,赔掉了投资人140多亿美元的方舟基金创始人女“股神”“木头姐”,她在创办自己的方舟基金公司之前,被前一家投资机构解雇,解雇她的理由也是“缺乏风险控制意识,赔了太多投资人的钱”…

在2021年,几天之内赔光了近3百亿美元身家的Bill Hwang,也是没有风险意识的人,今天早上看到路透社和BBC等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附图,说他因为欺诈罪刚刚被判刑入狱18年……

主要原因是他没有通知每个银行他在其他银行也签了Total Return Swap协议……不过是瞎扯淡的理由……他一个人这样做就判刑入狱,一群美国银行这样做就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救他们……

美国各大投行制造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导致美国投资人损失超过五万亿美元,没有一家银行或者负责人被判刑……华尔街投资机构和美国普通投资人之间的玩法是“Head I win, tail you lose”,你没有赢的时候,

你能想象你和一个人赌抛硬币,规则是“正面朝上,他赢;反面朝上,你输”吗?

像美国肥皂剧Friends里面的Joey一样,约会的女友和他赌猜硬币,“正面朝上,她赢,反面朝上,Joey输”,结果不服气的Joey连输57场,

智商不在线的Joey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姑娘太聪明了😄

同样,你和华尔街赌输赢,你没有赢的时候,因为规则对你不利,除非你和他们站在一边;

还记得电影《大空头》里做基金的那个医学博士Michael Burry吗?他赢是因为最后华尔街和他站在一起了……看过《大空头》吗?原版的小说和翻拍的电影都值得看一看(就是不容易看懂)……我的建议是多去看几遍吧……

还有那位高杠杆投机、两次让基金破产、赔掉了投资人十几亿美金的Victor Niederhoffer也是不知道风险是几斤几两的人…

说这些,不是说雷曼的高管、木头姐、Bill Hwang、或者Niederhoffer这些人是笨蛋,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他们都是特别聪明并且特别努力的人,几乎都是毕业于名校、见识非凡;

而是说他们对风险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至少在他们投资的某个关键时刻没有给与风险足够的考虑,

因为风险是不可预测的,总是在你最志得意满、最不记得它的时候悄悄来临…

不仅仅是他们,风险控制的问题,更多的是美国金融系统架构的根本问题吧,

实际上,美国投机机构的风险控制几乎是摆设,2008年次贷危机中美国五大投行倒闭了仨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说是美国金融系统的架构问题呢?

因为美国金融投资系统的从业者根本不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们永远把“如何利用投资人的钱为自己赚更多的钱”放在第一位,世界其他地方的投资机构也是大致如此吧…

作为一个投资人,你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

BNF在雷曼上赔了钱,也不说明他是笨蛋,而是说市场有太多的不可预测性、有太多的偶然性,而没有“一定会怎么样”;

Taleb在他的《Fooled by Randomness》一书中,对偶然性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其实他对偶然性的理解在他的另外几本书里《Black Swan》,《Antifragile》,和《Skin in the Game》都或多或少有涉及到吧,

他的书都是前后相关的,因为本身这些东西在现实中也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吧……

当然,他的书不容易读懂,家庭群的几个亲戚曾经问过我一些中文翻译版的疑问,这些疑问有些是来自于中文版翻译的漏洞百出吧,

所以,如果你学过英文,不妨试试英文版的,语言慢慢习惯后,或许比中文版更容易理解一些吧…

当然,他的书不容易读懂的原因,是因为他讲的议题本身太复杂;另外也是因为他的跳跃性思维,Taleb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又博览群书,他从十几岁开始每个星期读书30-60个小时,在常青藤牛校宾大的沃顿商学院上学时,曾经因为要坚持每周30-60小时的读书而逃课;

当然,以他的阅读量,大学的课程对他来说太小儿科了,上课对他来说除了一纸文凭之外并无太大意义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说自己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因为大学教的那些东西,大部分专业不过是陈腐和呆板(记得在北大时,有几个教授课上讲的东西个别地方甚至是错误的,用的教材和国外英文教材比起来,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像Taleb这样一个博览群书又绝顶聪明的人,又有着非凡的阅历,他写的东西有时候不容易读懂也不奇怪啦,他的不平凡的阅历包括:

家庭阅历:出生于黎巴嫩最高国家领导人家庭,爷爷、姥爷、曾祖父都曾是黎巴嫩的最高领导层,父母是大学教授,Taleb自己游学欧洲和美国的牛校;

工作阅历:就职于华尔街最牛的投行,后来创立投资基金,赚了几亿美元,新闻报道说他现在身家大约4-6亿美元;

这样的阅历,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讲述他书中那些复杂议题的时候,难免会思维跳跃、旁征博引,自然不会像大众文学作品那样容易理解啦…

管理着1700多亿美元投资的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特别推崇Taleb的书,但他也说Taleb写得有点混乱、不容易懂……其实这是Taleb书中的议题本来就是一些错综复杂、难以阐述清楚的事情啦…

霍华德·马克斯也写过几本书,值得每个投资者好好读一读。他说:他本来不想写书,但巴菲特鼓励他说“你如果写书,我在你的书的封面上给你推荐”,所以他写了书……(附图)

耐心,在任何事情上都很重要,读书也不例外,读不懂的时候记住老祖宗的两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记得小学课文《卖油翁》吗?“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也是这个道理,一本书读的遍数的多了,就懂得多了;读的书多了,明白的道理也就多了)…

实际上,人生许多至关重要的道理,其实我们早就接触过了,只是这些道理从来没有真正走进绝大多数人的心里罢了。

太多人费尽心思去找国外的成长书籍、心理学书籍去读,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真正的道理其实绝大多数人早就接触到了,如果你把小学到高中的一些课文真正读进心里,你的人生就已经不可限量了……

最近国内一个亲戚家上大学的小孩抱怨国内的书籍水平参差不齐,让我推荐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我对他说,好书哪里都有,你不妨先去把《荀子》的第一篇《劝学》和第二篇《修身》熟读成诵,按照这两篇去做,然后再考虑其他的😄,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时候常常被不经意地忽略吧…

回头说投资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许多投资人当时认为,像“雷曼这样著名的投行、美国政府是不会看着它倒闭不管的、它的股票一定会再涨起来的……”,

事实证明,这些看法都是一厢情愿的。在股市里,一厢情愿是非常危险的,抄底的操作有太多的一厢情愿的成分。

我很佩服BNF这样的人,之所以佩服他,不是因为他在股市上赚了很多钱,而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有多少人在大三的时候就靠自己打工攒下了10万元?

至少我没有听说过几个,我读大学的时候也打过工,但我没有攒下什么钱;

我的家庭群里,现在上大学的孩子几乎没有打工的;

不仅没有打工的,许多人还花钱大手大脚。我一个亲戚,是搞货运的(开大货车的),经常风里来雨里去的连轴转,经常要晚上开车,虽然赚钱还可以,每个月收入三万左右,但他常和我说钱不好赚,赚的是辛苦钱…

他刚上大学的孩子,他家老大,最近晒出了听演唱会的门票,一张门票几千元,这还只是门票,还不包括往返的高铁票和旅馆食宿费用,因为演唱会是在隔着半个中国的另一个大城市举办…

这个亲戚家,没有房贷车贷等债务,他的房子是拆迁补偿分的,没花什么钱,应该说能够攒下点钱;

但即便如此,每个月三万元的收入,依然是月光族……你可能好奇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的老婆每个月花掉两三万,虽然是全职太太,不需要上班,但一日三餐基本是不在家做饭的,一天三顿饭都是带着几个孩子出去吃(他家有几个孩子,大的刚上大学),

许多时候还带着她自己娘家兄弟姐妹家的几个孩子一起去下馆子(因为拆迁分房,她的兄弟姐妹都住在一个小区),每次下馆子就花掉几千元;他们的孩子随便一个玩具,就要几千元…

所以,我这位亲戚每个月三万的收入,他老婆基本都花光,可以说他在外面拼命赚钱,老婆在家里拼命花钱…

看过一个漫画吗?两个人围着一个水桶,一个人往水桶里舀水,另一个人把水桶里的水以同样的速度舀出去。是不是和我这位亲戚夫妻俩很像?😄

前一阵他老婆在微信里和我们说,一个孩子想买台笔记本电脑,要9千多块,没有钱买,问我们能不能送她孩子一台……你一个月花掉三万块,九千块的电脑要别人帮你付钱?也是很让人无语了😄

现在请你替我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是我,这个亲戚就是你自己的兄弟姐妹,孩子叫你一声叔叔伯父、或者姑姑姨妈,这台电脑你送不送给孩子呢?要想清楚再回答哦😄

说这些,不是说我这个亲戚、或者他老婆和小孩是多么坏的人,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客观地说,他们都是不错的人,心地善良,对人对事都还不错,对亲戚朋友也客客气气的,

但他们都像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观念。

所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特别佩服像BNF那样努力打工、努力赚钱攒钱的人,我佩服的不是他的钱,是他的观念和他对人生的态度。

雷曼公司的倒闭和BNF抄底雷曼股票的经历,说明股市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这个风险控制,既包括像雷曼这样的投行,也包括像BNF这样的个人投资者。

投资大牛Steve Cohen,白手起家,在股市赚了210多亿美元,他投资的回报率每年在30-70%之间。

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了他的一个策略也是抄底,但他同时说,他抄底的时候一大半的时间都是错的,所以,一旦发现抄错了,他就立刻止损出来,从不留恋。

他说,这样就保证了他错误的时候赔的很少,但对的时候就赚的很多;

所以,性格仅是一个方面,主要是要想清楚具体如何操作,尤其是如何控制风险。

另一方面,就是要明白那些股票值得抄底,也就是那些股票是真正有价值的,尤其是长期投资;

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值得抄底,对于股市新人来说,尽量不要抄底单个公司的股票;

虽然有的股票抄底后会再涨回来,但更多的股票是再也涨不回来,包括许多在当时看起来是龙头企业的股票…

比如曾经互联网的龙头企业,思科公司(Cisco),它的股票从1992年上市到2000年,八年的时间涨了750倍,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92年投资1万美元在思科股票上,8年后你就有750万美元了,是不是绝对的明星股票?

思科公司股票这样的增长业绩,让许多美国投资人后悔自己没有早早“上车”,包括许多专业投资人和基金经理…

许多美国投资人,在思科股票暴涨的8年里不敢入场,所以2000年时,当思科公司的股票从$82美元跌倒$60多美元的时候,许多人终于“说服”了自己,觉得这是入场的“绝佳”时机,开始在$60多美元附近大量抄进,认为它一定会再创新高…

结果它在$60-70美元附近波动了大约半年后,开始了新的下跌,许多美国投资人在下跌过程中越跌越买,

因为如果$60多美元时很便宜,那现在就更便宜了,他们坚信思科是互联网的龙头企业,一定会涨回来……一厢情愿是非常致命的。

结果,思科公司的股票一路下跌,从2000年的年初的82美元到2002年10月份的8美元,整整跌掉了90%,

许多早期没有及时止损的人,后来因为亏损太大,被迫无奈长期持有。

在股市,这些所谓“套牢”被迫长期持有的人,不管他们是股市新手还是已经炒股多年,他们基本上都还是投资的门外汉吧…

因为他们既不懂如何选择股票,也没有基本的风险控制意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在任何行当,无知愚昧都不会有助于成功,在股市也不例外(Ignorance rarely pays off in any walk of life, and it’s no different in the stock market)。”

所以,你想在投资上赚钱,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去追踪研究股票。

许多这些美国投资人,包括许多基金经理,顽固地相信像思科这样好公司的股票一定会再长起来的,事实怎样呢?

那些在2000年$60多美元附近抄进来的人,7年后的2007年的大牛市,如果他们还在持有的话,思科公司的股票才回涨到了$34美元附近,离他们抄进的$60多美元还差一半……“望眼欲穿”这个词,就是给这些人准备的吧。

紧接着2008年的次贷危机,它从$34美元又跌回到了$13美元附近;

2021年的大牛市,也就是等了21年后,思科股票的股价终于回到了$64美元附近,

也就是说,如果2000年那些在$60多美元抄进思科公司股票的人还在持有,那么,他们在“顽强”地持有21年后,不考虑美元贬值的因素,他们终于“回本”了,

2021年的60美元,考虑到美元的贬值,相当于2000年的30美元,也就是说,他们看似回本了,其实赔掉了50%,

更不要说这21年中那些在底部割肉的绝望的人,他们赔的远远超过50%,

更何况,人这辈子有几个21年呢?

所以我常劝朋友;如果不懂,不要抄底个股,因为想靠抄底个股赚钱太难了,至少我看不懂;

这也是为什么亲戚朋友问我单个股票的问题时,我一律回答“看不懂”,因为他们选的股票都是暴涨后下跌的,我当然看不懂,

实际上,当你问别人某只股票怎么样的时候,说明你看不懂那只股票,或者还不懂股市,这时候没有人可以替你做主,也没有人应该替你做决定。

抄底个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风险控制问题,也就是如果在你抄底之后,它继续下跌证明还没有到底,你在哪里止损?这个止损价位是在你买进之前就已经需要决定的,

也就是你入场前就已经有止损计划了,并且严格执行这个计划,这样你就不会被套牢,就可以保存资本,等待未来更好的投资机会。

抄个股而不知道止损的人,在股市赚钱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不仅仅是不存在赚钱的可能,而是会赔掉好多好多钱。

此外,有时候价值投资和抄底可能看起来很难分清楚,或者看起来是一样的,尤其对于股市门外汉来说。

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提到的“耐心等待“和“搞清楚哪些是值得抄底的股票”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说我在2022年的熊市抄进巴菲特公司的股票,简单谈一下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第一个考虑方面是巴菲特公司的股票是值得长期投资的,因为他的公司收购了许多美国好公司,并且还是许多其他好公司的大股东,实质上相当于标普500指数基金的精华版;

所以,如果美国股市有值得投资的有价值资产,巴菲特的公司一定算在内了,

第二个考虑就是在哪里抄或者说在哪里开始买进,

我当时的考虑是,美国股市的熊市,大盘一般跌25-30%,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美国股市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年跌超过24%的也就是有5年(按照道琼斯指数来看,因为只有它有100多年的历史,附图)

所以,根据美股熊市的历史数据,我可以幼稚地推断:美股大盘下跌超过25%,就可以慢慢买进这些有价值的资产了,

所以2022年六月份,巴菲特公司的股票从$54.5万的每股价格跌倒$39.6万附近的时候,我就开始慢慢买进了,

因为它当时已经跌了超过27%了,我在它跌破25%的时候就密切留意它了,

从2022年的年初熊市开始的时候,我一直留意像巴菲特公司这些有价值的、值得长期投资的资产的价格变化,

但第一次试探性的买进是在2022年6月份,所以,你可以看出,耐心非常重要,

你有没有耐心一直关注这些有价值的资产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一直耐心地每天坚持去查看它们的价格变化;

所以,股市投资和你上中学或者大学学习是一样的,不仅是脑力活,更多的是体力活,

另外就是,你的买进有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指导原则,并且是有历史数据支持的指导原则(美股100年历史表明熊市一般跌25-30%,所以跌25%就要留意有价值的资产了,这就是你的原则之一)所以了解历史数据很重要;

不少亲戚朋友问我读那么多股市历史的书有用吗?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有啥现实意义?

有啥意义我真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不知道读哪本书有用,我得先读完读懂了,才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弄明白它是不是有用…

在2022年熊市我另一些买进比较多的是美股大盘基金,比如美股纳斯达克科技股的三倍指数基金(TQQQ),

这个基金波动很大,因为是三倍的指数基金,也就是它的涨跌幅大致是大盘的三倍左右,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大致知道该在哪个低价位等着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面提到美股熊市一般跌25-30%,一年跌超24%的在过去一百多年历史上只有5年,

那么我可以肤浅地判断,如果美股大盘跌25%,TQQQ就大致会跌75%左右(TQQQ的涨跌趋势是,牛市一开始涨的慢,后来越涨越快;而熊市一开始跌的快,后来是越跌越慢;这里面的数学逻辑以后再聊);

那么,根据它是大盘指数三倍的涨跌幅原则,它在熊市前的最高价位是$92美元附近,跌75%应该在22美元左右,所以它跌倒22美元左右的时候我就需要密切关注它了,

同时关注美联储的加息步骤(在2022年底是已经放缓,关注美联储是因为美联储的政策决定了美国股市的涨跌),

再结合上面这些幼稚的推测,我2022年底在$20-$16美元之间就分批大量买进TQQQ。

我一个铁哥们,在40多美元开始抄底TQQQ,从40美元反弹到60美元的时候一路抄进,理由是“跌了50%了,应该下跌空间不大了”,然后在后来下跌到30多美元止损了;

记得2022年4月份到5月份期间,他每个星期都打电话来问我TQQQ是不是到底了(他当时还没有告诉我他已经抄了许多),当时我说TQQQ每个星期都是下跌的,还没有到底,最后他在30美元止损后才和我“哭诉”说“拦腰止损了”……

你可以看出,他在TQQQ上的操作,缺乏一个相对合理的原则来判断TQQQ,导致过早入场“抄底”,抄在了半山腰,

然后在TQQQ跌掉了80%到了$20美元的时候,他因为过早入场的亏损造成的心理阴影,就不敢入场了……这是股市许多过早入场抄底的投资者的共同心理状态吧;

这是因为不了解股市,不了解历史数据,缺乏基本的判断,只凭想像和猜测来操作。

现在,对这位问我可不可以抄底的朋友,我说“我真不知道可不可以买进”,

他问我“换做是你,你买不买?”

我说“这样下跌的个股,通常不会出现在我的观察清单上,我清单上股票都基本是上涨趋势的,这些下跌趋势的,我通常不会关注的。”

他说:“你以前在2022年熊市的时候也抄底过一些股票,你的原则是什么?”

我和他说,我在熊市下跌时买进的是巴菲特公司的股票、还有标普500的大盘指数基金(VOO)等,都是在下跌了至少25%才买进的,

另外抄进的具有“赌博”性质的TQQQ,也是在跌了75%甚至80%之后才分批慢慢抄的。

我说,现在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和标普500指数基金还在持有(巴菲特公司的股票现在涨到了美股72万美元附近,VOO在跌了24%时就开始大量买进了,在2022年6月340美元附近试探买进,在2022年9月底10月初在330美元附近大量买进,现在VOO在550多美元了),

像TQQQ,我已经在77-83美元附近卖掉了一部分了(最高涨到了86美元),剩下的TQQQ还在观望,

我抄底的单个股票的经验也非常有限,2020年2月份疫情引发的恐慌熊市时抄过特斯拉,在它拉回到2017-2018-2019年的三年的最高价位时抄进的;

抄的理由不是因为特斯拉多么好,而是美联储当时为疫情救市实施的货币宽松政策和美国联邦政府的疫情纾困的宽松财政政策,

选择特斯拉是心理因素和热门股票的综合考虑;当时选它也是带有很强的“赌博”性质,但是赌的不是特斯拉,赌的是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新一轮牛市的暴涨。

对于股市新人来说,如果真是控制不住想要抄个股,遵循几个风险控制:

1,个股的抄底,不要超过你5%的资金,那么即使抄错了,亏损会比较小,

2,加仓的话必须要在趋势扭转上涨后,不要越跌越买,不要摊低(这和熊市跌了25%之后抄标普500大盘指数基金越跌越买是不一样的,不要混淆了);

3,另外就是一定、一定、一定要有止损,抄个股的止损绝对不可以超过7-8%,也就是在跌了7-8%必须清仓,你要有勇气承认自己错了(这非常难),哪怕是清仓清错了也要止损,因为你不知道一只股票会跌到哪里去……

如果你不懂如何判断趋势逆转或者止损,那说明你绝对不应该抄底个股。

朋友最后问我,可不可以根据大盘跌25%后去抄底好的个股?

学会把风险控制纳入你的思维模式之中,才能正确对待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吧
01
清闲尘梦
2月前
闲聊风险控制 家庭方面

最近两个美国朋友找我聊天,一个聊投资,一个说家庭财务。和他们闲聊,让我想起风险控制的话题。

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是许多朋友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的,先说家庭财务方面的吧。

其中一个美国朋友,多年好友,关系非常好的那种,最近和我聊,说他现在每个月入不敷出,感觉要申请破产了……(和美国公司一样,美国个人和家庭是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申请破产的)。

听了他要破产的困境,你知道他现在一定是穷困潦倒了,现在,请你猜一下他的家庭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两万美元?5万美元?还是8万美元?

你觉得收入要低到什么程度才会入不敷出、需要申请破产?

请你再猜一下他开什么车?一个要破产的人,会开什么样的车呢?是不是一个八百美元或者两千美元的叮咣作响的二手破车?

他的家庭一年的税前收入,是35万美元(他的税前年薪是25万美元,他老婆的年薪是10万美元多一点),和你想的差多少?😄

他开的车是奔驰350 SUV,一种豪华舒适的大型越野车,售价好像在8、9万美元左右(国内售价好像是80多万起步,美国这边欧洲进口车的价格相对于国内的价格似乎便宜一点点,可能是因为美国关税和其他的税项稍微低一些),他老婆的车也不错,但两辆车都是贷款买的……

怎么样?他的家庭收入和开的车,与你想像的是基本一致?还是大相径庭?😄

我以前在Money系列(1)的文章里讲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念,他赚的钱越多,他的麻烦越大,他欠的债也越多。我这位美国朋友就是那种情况吧。

几年前,他买房子的时候,找我聊,问我有啥建议,我当时笑他,“你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买房子问我一个老外的看法?”

他说你不是买了房子嘛,应该了解多一些。

我问他:那你先说说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他当时详细地说了他的家庭收入是多少,每个月他们夫妻俩可以拿到手多少钱,然后又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行情,还考虑了当时的贷款利息,也咨询了专家,说专家建议房子的价格一般不要超过家庭税前收入总和的三倍,再考虑到他们当时背负的大学学费贷款和信用卡欠债等其他的债务状况……

最后他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说他觉得可以贷款多少多少钱、可以买一个多少钱的房子……

听他说完后我说“你分析的挺好的,算的也很认真很仔细的,挺好的”。

他一再追问“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买房子,根据你自己买房子和住房子的经验,你会觉得这个房子超过我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了吗?”

我看他问的挺真诚的,不好再敷衍他,就说:如果我是你,我会有两个考虑,

一个考虑是目前暂时不会买房子,因为你说你现在还有大学学费贷款和信用卡欠债,我可能会全力以赴先尽快把这些债务还清,然后再考虑买房子的事情,我是不喜欢债务的人;

第二个考虑就是,如果按照你刚才分析的,你考虑到房子升值,或者觉得现在房价不是太高、贷款利息也还可以,应该是买房子的好时机,一定要买房子的话,那么我会买一个小一点的房子,

因为你刚才算的贷款数额,是把债务拉到了满负荷的状态,也就是这个贷款额度已经是你家庭收入能够承受的极限了,这很危险;

我说,许多人买房子的时候,都想买一个大房子,所以都把房贷拉到了自己收入水平能承受的最大限度,这样就住进了他们梦想中的大房子,

想要舒适的生活,这种想法没有错;但这种做法有着巨大的风险,就是没有考虑未来任何可能的风险因素,

比如降薪、或者夫妻二人中有一人失业怎么办?或者生了大病无法上班了怎么办?并且,也没有考虑房子的空调系统或者暖气系统突然坏了要换新的怎么办?或者房顶漏水需要维修怎么办?或者洗衣机、烘干机、水软化设备需要更新换代怎么办?

也就是说,你这些买房子的考量因素中,没有考虑风险这一项,所以,如果我是你,即便是现在买房子,也不会买这么大的房子,

你刚才说你打算买的房子的价格,大约是你家庭一年税前收入的三倍,我是你的话,会买一个价格是你说的一半的房子,这样,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家庭财务压力就会小很多;

另外一个你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你的计划里,没有攒钱和投资这一项,你没有考虑每个月要拿出多少钱来攒钱投资,也就是你把钱都花光,没有给自己留一一部分,这不符合pay yourself first 的原则,

如果你买一个价格只有你现在预算一半的房子,你住的依然很舒服,但你每个月就至少可以拿出15%的工资用来投资。

没有储蓄和投资,你的家庭就缺乏对抗风险能力,而且你会一直被迫依靠工作,一直被工作拴住,就难有翻身解放之日……

我当时说的是我真实的想法,很遗憾,他当时并没有考虑我的建议,或者他当时的观念还理解不了我的建议,结果买了一个大房子,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他考虑是不是要申请破产了……

如果你是他,你会仔细考虑我的建议吗?会不会觉得我阻碍了你享受美好生活?

有一个人,他的看法和你不一样,他觉得你负担不起这么大的房子,他建议你买一个小一点的房子,他甚至不建议你买房子……

你是不是觉得他侮辱了你?觉得他瞧不起你?觉得他阻碍了你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

还是会心平气和地、理性和想一想他的建议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对你更有帮助?

太多时候,当我们征求别人建议,而那个人的建议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常常的反应是他侮辱了我们、或者他蔑视我们、我们无法抛开这些负面的情绪因素、无法忽略自己心理的抵触情绪、不能克服自己要面子的虚荣心态……最终无法去客观公正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因为这些情绪因素,常常让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坚持自己原有的错误看法……

许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形,这种行为不表示他们就是坏人,只是说明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情绪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接受正确观念的能力和认知……

如果下一次你碰到一个意见不一致的人,有抵触情绪的时候,请记住,讨论不同看法的时候,秉着“no shame, no blame”的原则,或者会更容易接纳不同的看法吧……

其实,不是正确的观点有多难理解、多难接受,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错误看法和我们那些不重要的情绪因素,屏蔽了正确的观念……

所以,接受正确的观念不难,难的是放弃错误的观念,因为不放弃错的,你就永远不可能接受对的……

像我这位美国朋友,他最终买的房子是他家庭年收入的三倍,债务水平拉到了极限,完全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我的一些国内的亲戚,更离谱,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几个亲戚,买房花九百万、一千两百多万等等,除了必须的首付,剩下是巨额的贷款,甚至首付都有一部分是借的,房价是他们一年收入的十多倍,完全没有考虑任何风险……

他们在家庭群里戏称自己是房奴,其实不明白他们只是自己认知的奴隶……

其中一个亲戚,因为疫情期间夫妻俩双双失业房子被“法拍”了,她对群里其它亲戚们不愿借钱替她还房贷而耿耿于怀,

亲戚朋友或许可以资助你十万、二十万元帮你解决暂时的困难,可是谁能连续一年、两年一直每个月掏五万多块帮你还差不多一千万的房贷啊?

她在家庭群抱怨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沉默不搭茬,

只有一个年长的退休的亲戚(退休前是干部)回复了她几句:

“你这种情况别人帮不了你,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财力。并且,如果现在那个需要帮助的人是群里另一位亲戚,你在财务上也有这个能力,你是不是愿意每个月拿出五万多元去一直帮她还房贷,并且你不知道她哪天会找到工作?找到工作后可能也有好多年还不了你现在帮她垫付的几十万房贷?你还愿意借吗?现在的年轻人和父母,买房子的时候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失业没有收入的情况,而不是一味地不顾自己的财力水平、不顾风险就要买一个大房子,大房子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

那个年长的亲戚说完,她一个字也没有回复……

其实,许多时候,不是你不帮,是你真的没法帮,并且美国法律也不允许你随便给别人钱,

美国法律规定,你给亲戚朋友的钱,包括你自己的成年孩子,是有限额的(孩子大学期间的费用是法律许可的,但好像也只到26岁???),一年的限额是17000美元(今年的限额,每年限额会根据通货膨胀适当增加一点),

超过这个限额,就要交50%的赠与税(gift tax),也就是说超过这个数额,我每给你一万美元,美国政府要先拿走五千作为税收,剩下的五千才是你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国内亲戚还我钱,我让他们以自己的名义或者我父母的名义在国内开个银行户头存起来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是说你觉得别人有几百万、几千万美元,他就可以随意资助你,法律和税收这几道坎就是很大的阻碍……除非他成立一个家族基金,可是,就算是家族基金,法律也要求事先规定基金的使用范围……

另外的阻碍是现实的因素,就算你有能力也愿意帮助他人,但是你真的帮不过来,因为家庭群里的绝大多数亲戚朋友,都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念,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

并且,即使是有能力帮助他人,你也只应该帮助观念正确的人;

因为对于观念错误的人,你帮助他无异于抱薪救火……甚至引火烧身……我有一个亲戚,他月入三万,但他老婆花钱无度,每个月花掉三万,但却没钱给孩子买9千元的笔记本电脑,想让我们出钱……换做你,你愿意送她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吗?

我以前给一个朋友留言,说“The** weak cannot help the **weak; only the strong can help the strong”。(上次发这句话的时候,个别单词被系统屏蔽置换了,意思就全变了。希望这次可以发出去)。

弱者没法帮助弱**者;只有强者才能帮助强者。

许多人不理解这句话,

如果你是一个弱者(没钱也没能力),那么,你帮不了别人,你也不应该帮助别人,请记住是“不应该”;你唯一要做的:是好好想想如何帮助你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强者(有钱或者有能力),那你也帮不了弱者,你只能帮助强者。

你会许会感到疑惑,人家本身是强者,还需要你帮助吗?

我说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一个农村亲戚的小孩,他爸爸因为癌症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妈妈拉扯着他,农忙时辛苦忙活庄稼地里的活,农闲时给人家打工挣钱,一直没有改嫁,母子相依为命,小孩学习特别刻苦,也很懂事很孝顺妈妈,对亲戚朋友也非常有礼貌,

并且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很艰难,但是你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娘俩向任何亲戚朋友抱怨过生活如何如何困难……很刚强的母子……

许多人会觉得他们这样的母子是弱者,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你如果有能力,应该帮助这样的强者;

这个小孩高考时考了个不错的大学,上大学时家里没有钱,我们和另外一个条件稍好的亲戚负担了他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用。

这就是所谓只能帮助强者的意思。

前几年,这个小孩结婚了,因为他父亲去逝了,结婚时我们许多个长辈去参加他的婚宴帮他站台助威撑场面:

他的媳妇是我们家庭群里他那一辈人里最漂亮的一个,不但漂亮,还很贤惠很懂礼节,她虽然也是出身于单亲妈妈家庭,但人真的很和善,说话很和气;

他们小夫妻俩是大学同学,两个人毕业后就一起攒钱买了房子,没要双方妈妈出一分钱,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快一岁了,很有志气的两个年轻人,他们就是我眼中真正的强者……

美国的好大学,每年都给大量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发放奖学金,许多好学校规定家庭收入十几万美元以下的孩子完全减免学费,甚至免除住宿费生活费和每年的往返机票,也是帮助强者的意思……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这样的强者,然后去帮助另外那些需要帮助的同样的强者,就是这个意思吧……

那么我这位美国朋友一家到底欠了多少债务以至于要申请破产呢?

他自己和我讲,他现在欠着81万美元房贷、19万美元的大学学费贷款、16万美元的信用卡债务、还有13万美元的车贷(夫妻俩的两辆车都是贷款买的),仅他自己那辆奔驰350每个月的车贷就要还大约1800美元,

你还觉得开一个好车很风光体面吗?在美国,许多开好车的人,都是这样贷款消费的穷人。因为美国路上84%的车辆是欠着贷款的。

除了上面那些债务,他老婆还从自己父母那里陆陆续续借了11万5千美元,因为房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突然需要修理的地方,

他说现在这些债务加起来140多万,每个月还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了,钱总是不够用;最近天冷了又发现暖气系统又出了问题,要换新的大概要1万多美元,不知道从哪儿弄钱,可能又要去申请小额贷款分期支付……问我该怎么办?

如果我这位美国朋友就是你的好朋友,他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等你给他建议,你会怎么建议他呢?请你停在这里一分钟,想一想如何给他建议……

我笑着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会听我的建议的😄

他说你先说说。

我说,如果我是你,我第一件事是卖掉房子,趁着这几年房价还涨了一点儿的情况下,卖掉房子,不要期望你卖掉房子能赚什么钱,拿回来的钱能付了剩下的房贷和拿回你当年的首付就非常不错了,不要指望能拿回这几年你付的房贷利息、房产税、房屋保险费等,那不现实;

另外就是卖掉你俩现在的两辆新车,去换成几千美元的二手车,你现在卖掉这两辆车,拿到的卖车钱肯定不够偿还你的汽车贷款的,

因为汽车是快速贬值的东西,掉价非常快,但卖掉车,你至少一多半左右的车贷可以用卖车的钱还上了,至少车贷的债务减少了;剩下的车贷的差额你再慢慢还;

然后每个月尽量攒钱还清剩余的车贷、大学学费贷款、信用卡债务、还有你欠你岳父岳母的钱;

如果你能够按照这些建议去做,那么大概三、四年后你就可以还清所有债务,无债一身轻后,再考虑攒钱买房子的事情。

他沮丧地说:怎么可能三、四年还清?我觉得永远都还不清这些债务,因为每个月都觉得赚的不够花的。

我说,你卖了房子之后,房贷就没有了,车贷也去了一大半,你不再需要每个月付房贷月供、不再需要每个月给政府缴纳房产税、不再需要支付房屋保险费,也没有了房屋维修费用,

虽然有房租,但你一家三口租一个两室一厅的公寓,房租便宜不说,水电费煤气费等至少比你现在的大房子要便宜一大半,你每个月的开支就大大降低了,

假设你两辆车卖了7万,那还剩下6万车贷差额需要你还,加上19万大学学费贷款、16万信用卡债务、和欠岳父岳母的11万5千美元,大约有51万多样子,

考虑到你卖掉房子还了81万的房贷和6、7万的销售代理费,还剩下10几万可以用来还债,那你剩余的债务应该在40万左右,

你家庭现在税前年薪是35万,税后拿到手的收入应该在18万美元的样子,你一家三口一年的房租、汽车保险和生活费等一切开支四万美元应该差不多够了,一年还剩下十四万美元用来还债,

虽然你信用卡的债务和大学学费贷款的利息都比较高,但三、四年还清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你周末能够额外打工,那就有可能两年多就还清债务,你的美好人生还可以很快重新开始,但你以后要彻底放弃借债消费的错误生活模式……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感情上难以接受啊……

我对他说: “I am totally with you . But just for the moment, forget emotions and focus only on your family finance and basic economics. Don’t let your emotions mess up your rational thinking.”(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但是,现在暂时忘掉你的感受,把注意力集中在家庭财务和经济数字上。别让情绪搞乱了你的理性思考)。

我真的理解他的心情,感情上的确很难接受。可是,我们太多人,太在乎自己那些不重要的感受,不愿意放弃错误的观念,让感情取代了理性,像我这位税前年收入35万美元的美国朋友一样,陷入了越来越糟的生活困境;

我上面那位月入三万元却没有九千块给孩子买电脑的月光族亲戚,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对这位美国朋友说No one can hold you back but yourself. 你自己是你最大的敌人,阻挡你过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我说,你申请破产唯一可以免除的是你的一部分信用卡债务,其它的债务都是不能免除的,大学学费依照联邦法律是不能免除的;房子、车子都要被破产法庭接管;

如果你岳父岳母很有钱,并且你们也忍心的话,你们可以请求他们免除借给你们的钱,

但这个免除还是要报备税务局,因为牵扯赠予税和未来遗产税的问题等;你岳父母和你们可能还要因为这个补交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一两万美元的赠予税……

他很犹豫,沉默不说话,两眼空洞无神地盯着远处,看着他的样子,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唉……

最后我和他说:你和你老婆应该多去咨询几家财务顾问,不要只听我的建议,多听听其它一些家庭财务专家的建议;

不过,不要咨询专职负责申请破产的律师的意见,因为你问一个理发师你要不要理发,他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同样,律师是收费的,他有赚钱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多半会鼓动你去申请破产。如果你是我的兄弟,这就是我能给你的全部建议了。

最后我说,you have to change. Doing the same thing and expecting a different outcome,that’s called insanity. (你要改变你的做法。不可能你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却指望明天有个不一样的结果,那是精神错乱的人的思维模式。)

The secret of rich is no secret。Save or not to save. Spend it and end up with nothing. Or save and invest it and gradually become richer. Choice is yours. It’s your life to squander or live well.(致富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就是攒钱和不攒钱的问题。你可以把钱都花掉,最后一无所有。你也可以攒下来去投资,慢慢变得越来越富有。选择在你。是挥霍光还是过得幸福,是你自己的人生)。

他能不能改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一个人想改变的时候,他可以做到。而当他不想改变的时候,其实没有人可以说服他。

现在社交媒体的流行,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错误信息和错误观念的疯狂传播,许多人好像都觉得别人住大房子,我也要过那样的生活,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财务水平……

财富杂志Fortune前几天一篇新闻报道说,见附图,美国今年买房子的人,平均年龄56岁(median age);而这些买房子的美国人中,第一次买房子的美国人,平均年龄是38岁……

现在许多年轻人一毕业或者一结婚就逼着父母、或者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买房子,他们认定了自己20多岁就应该有房子,因为社交媒体上那些晒照片的或者电视剧里那些20多岁的人,都有漂亮的大房子,却不知道那些信息并不真实,并且具有极强的误导性……

记得谷歌公司的前CEO Eric Schmidt在一次采访中说:对于信息,你要有分别真伪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分辨真假,那就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不要相信,第二件事就是闭嘴……

另外,现在太多网上的信息是Marketing信息,或者换个说法,比如家庭财务顾问是一种收钱的咨询行业,因为他需要你掏钱买他的服务,所以他要捡你喜欢听的话说,

类似的信息都是marketing的信息,就是他为了赚你的钱而说的话,或者为了让你消费而传递的信息;

再比如说培训机构宣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一句骗你钱的市场营销或者广告语,但许多人都信了这个,

同样,家庭财务顾问或者房屋销售代理,如果他从与你最初的交谈中了解到你想买一个大房子,那他就会说“你买的房价可以是你家庭税前收入的三倍,这个贷款许多银行是可以审批的……”,

因为他想赚你咨询费,他就有很大的可能捡你爱听的说;

再比如说,你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做的严重拖延症,心理咨询师不会像真正关心你的好朋友那样说“你应该改掉这个毛病,这个毛病会让你一辈子都难有体面的生活……”,

心理咨询师可能会说“最后一分钟做完也是做完了,你应该奖励自己一下出去吃顿好吃的……”,

为什么你的好朋友和心理咨询师的说法差别这么大呢?

因为你的好朋友为了你的幸福考虑,他也不需要你的钱;而心理咨询师需要你付钱他才能活下去,并且他一般会说你需要六个月的疗程或者一年的疗程……

绝没有侮辱上面这些行业的意思,因为也有一些很棒的心理咨询师和家庭财务顾问,这里是说,许多信息,因为牵扯到利益,所以就变了味……

正是因为这个,我们对于直截了当的不同看法,更要理性客观地考虑和分析;

因为如果你可以心平气和理性的接受你朋友的建议,你就会快速摆脱拖延症的麻烦而受益,还省了六个月疗程的心理咨询费😄

同样,银行因为要赚你房贷的手续费和利息,也会把你的贷款额度拉到你税前收入总和的三倍甚至四倍,尤其是在房价疯涨的时期,

因为银行知道,你的房子是抵押贷款,也就是贷款的条款规定你的房子是抵押给银行的,许多贷款买房的人说“我有房子啦”,其实是错的,贷款买房的人没有房子,房子已经抵押给了银行,贷款买房的人有的只是贷款……(这些话是不是不好理解?😄)

如果有一天贷款买房的人失业了,无法按时还贷,银行可以收回抵押品(房子),所以,银行并没有任何损失;

有人会说,如果房价下跌了,银行收回的房子抵不上原有的贷款额,那么银行就赔了。

错了,银行不会赔,如果银行拍卖房子的收入不足以弥补原来的贷款额,那么贷款买房的人要继续偿还这个差额,

也就是说,贷款买房的人,最坏的结果并不是银行收走房子,而是银行收走房子后他依然背着一部分房贷,这就造成没有房子却有房贷的看似不容易理解的现象……

这些都表明在生活中,把风险控制纳入到你对日常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的重要性吧……
78
清闲尘梦
2月前
有朋友今天问我,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他说你说世界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凭什么这么说😄

从一个侧面说一下吧,

在美国,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或者财务总监,你认为你的职能或者角色是什么?

如果你作为美国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或者财务总监,你不能通过股市大宗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投资(或投机)为公司赚得大量的收益,你可能就要滚蛋,或者压根儿就没人雇佣你,而这个职能仅仅是你角色中的一小部分……

是不是和你想象的财务总监的角色不太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以历史说一下,因为近期的情况我不好乱说,一个字,怕😉这是真话。如果还要外加一句话,那就是“我也不懂/我也不了解这个世界”,这也是真话😄

历史事实是,1994年,美国辛辛那提一家生产贺卡、明信片的公司的财务总监公布公司财报时说,该公司在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上损失了2000万美元……

一家贺卡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损失了2000万美元?是不是令人难以置信?你是不是在想这家公司得生产多少张贺卡才能赚回这两千万美元啊😂

实际上,之前的前一个月,该公司的财务总监就已经宣布在期权交易上损失了3百万美元了,

事实上,早在1993年,该公司就在期权上已经损失了一百万美元……

这家生产贺卡的公司,是美国第三大贺卡公司,事实上他们交易期货的投资历史已经早就开始了,

早在1992年,该公司在股市投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总额就达到了6700万美元,

1993年,这个期货交易额增加到了9600万美元(交易的结果是赔了一百万美元),

1994的交易额更大,具体是多少没人知道,但赔了两千万美元,对照上面1993年9600万美元的交易额,你可以估测一下1994年的交易额……

你可能会问,一家生产贺卡的公司,为什么要卷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中呢?是不是和你想象的贺卡公司不一样?😄

如果你能想到这些问题,那说明你已经意识到真实的世界已经超出了你的认知范围了,因为你已经开始意识到哪里不对劲了👍

这就是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真实的世界和绝大多数人想象是不一样的,

绝大多数人不了解也不理解这一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荒唐的事情发生呢?

这是市场经济下资本逐利的本质,或者是美国市场经济下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行为模式吧……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那么华尔街的投资人和公司的高层都期待每年利润持续增长,

因为利润的持续增长,才会导致该公司股价的持续上涨,

股价的上涨,公司的高层会获得更多的公司股票作为奖励;

公司的高层,都持有公司股票和公司因为股价上涨奖励给他的股票(就是如果你做为CEO,能在几年内让公司盈利增加多少,你就会获得一定数额的股票奖励等,这个数额是相当巨大的,超出普通人的想象,比如几年前苹果公司对CEO库克一年的奖励是4亿美元的苹果股票;最近特斯拉对CEO马斯克的奖励是586亿美元,更是刷新了普通投资人的认知吧)……

这样的奖励机制,一方面让公司高层和投资者站在了一条线上,

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公司高层为了未来获得更多的股票或者期权奖励,而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最大化地获取盈利,

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像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这样高风险高杠杆的投机模式……

所以,许多人说上市公司都是骗子,或者富人道德败坏,你可以这样说,但本质上是资本逐利、或者人性使然……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如果你在公司的高管或者财务总监的位置上,你也可能采取这样的投机方式来扩大公司的利润(请不要说你根本不在乎那4亿美元或者586亿美元的年终奖金😉),

所以,不是哪一个人道德败坏啦,而是市场经济下的股市模式必然的结果……

也许你会说,其他公司为什么不这样干?就是他道德败坏才这样做嘛……

事实上,美国许多上市公司都这样做,或者绝大多数美国上市的大公司都这样,

这样做的原因,有市场经济下商业运营模式的缘故,也有上面说的靠投机增加上市公司利润的动机吧。

实际上,商业运营模式的缘故,也是为了增加利润,也就是说,公司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是有着合理和正当的理由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聊……

先说为什么上面那家贺卡公司不是个例:

在同一时期,也就是1994年4月份,美国生产牙膏牙刷的全世界最大的家庭日用品公司宝洁公司(P&G)宣布该公司在两项金融衍生品交易上损失了一亿零两百万美元,

生产牙膏的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损失了一亿多美元?是的,这不是荒诞离奇的小说,这是真实的世界,只是不是绝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世界。

宝洁公司以前的财报也表明,该公司在1993年金融衍生品上的投机交易额24.1亿美元;该公司在1992年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额已达到14.3亿美元美元……才赔了一个亿,你应该庆幸不是赔了十个亿(这个数额在金融衍生品投机中是非常有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当时持有宝洁公司的股票,你以为你投资了一家生产牙膏牙刷的日用品公司,你坚信你的投资是保守的稳妥的,但实际上你投机了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等)交易公司,并且还是高杠杆赌博的投机模式;

宝洁公司金融衍生品交易损失的财报一出,其他公司也纷纷爆出类似的财报(一个公司说了实话,其他公司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包括杜邦化学公司、高露洁公司(另一家牙膏牙刷日用品公司)、斯高特造纸公司(Scott Paper Company)、快餐连锁巨头麦当劳、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额达到了30亿美元)、固特异(Goodyear)轮胎公司(金融衍生品交易额达到了5亿美元),戴尔电脑公司(公司发言人宣布戴尔也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当天,发言人委婉地说戴尔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赔的钱不像宝洁那么夸张啦,就这一句话,让戴尔的股票当天就大跌了12%(美国股市没有跌停涨停这一说))……

在随后的一个月,几乎所有你知道的那些家喻户晓的美国公司,都宣布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赔了钱……

你现在还觉得你投资的麦当劳是一家餐饮公司吗?还是觉得你持有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是一家你想象中的汽车厂商?

所以,真实的世界不是绝大多数分想象的那样,这绝不夸张。

那么,为什么前面说公司在期权期货交易上的投机行为有着合理和正当的原因呢?或者至少在最初的期权期货交易上有合理的理由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CEO,公司的盈利会决定公司的股票价格,而影响你公司盈利的最大的一项开销是航空燃油的价格,

那么你就会想办法在航空燃油上控制开支(虽然机长和乘务员的工资也是一项大的开支,但在那项开支上你能做的有限,你不可能随意削减他们的工资),

那么如何控制航空燃油的开支呢?利用期货交易就是一项合理的操作,也就是在航空燃油价格低廉的时候,你会通过大量买进航空燃油的期货,这样确保你的公司未来可以以现在的低价买入燃油,达到控制公司开支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曾经有石油价格飙升到100美元每桶的时候,美国航空公司燃油的开支相对于30美元每桶的价格……当时许多国内的航空公司抱怨石油价格飙涨,没法盈利……

所以,公司的运营,是基于对世界有正确的认知,没有这个认知,或者负责人出于某种原因不关心这个问题,就会导致企业亏损,这是许多大型企业亏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有一家航空公司这么做了,其他航空公司就会纷纷效仿了,这就造成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来减少开支增加利润,

这包括比如汽车公司在钢铁、铝合金、铜等金属上的期货交易,因为汽车公司是这些金属材料的消费大户,而材料的价格,严重影响汽车公司的利润……

这也说明,汽车生产不是“一个沙发加上几个轱辘”那么简单😄前一阵新闻说国内A股上市的19家汽车公司的销售总额(2.1万亿元人民币),相对于日本丰田公司一家的销售总额;而利润上更没法比,

因为虽然销售总额都是2.1万亿,丰田的净利润是2490亿,而国内A股19家上市汽车公司的净利润加起来才是696亿,不到丰田的三分之一……

国内这19家车企,就是和美国的特斯拉一家汽车公司比,特斯拉2023年的销售额是968亿美元(按照1:7的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6800亿元人民币),但是特斯拉的净利润是150亿美元(105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是国内19家车企利润总和的1.5倍多……这是特斯拉一家公司……

所以,汽车工业不是国内某位井底之蛙的“汽车大佬”说的“汽车不就是一个沙发加上几个轱辘嘛”,汽车工业远比他理解/想象的不同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的汽车工业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或者许多观念需要转变,这个转变绝不是增加或者降低汽车销售价格那么简单啦……

这也是为什么是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实际上都是金融公司,并不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理解的汽车公司,一个方面是像前面说的美国的各大公司都有非常强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部门,另一个方面就是以前提到的消费主义的缘故,具体是怎么说呢?

比如说,在汽车工业最初阶段,尤其是在工业生产线自动化之前,汽车生产效率低,产量低,而汽车往往供不应求,你要付全款买车,

也就是你必须先有钱,才能去买车,没有一家汽车公司会说“车你先开走,钱你可以慢慢还……”,

但后来技术的发展,汽车半自动甚至全自动生产线的出现,让汽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导致汽车市场上的供求变化反转,大量的汽车使原来的全款买车的销售模式不可能,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顾客有能力夫全款买车,

这时候汽车工业的巨大的“发明”(或者坑人模式)就是分期付款,就是让买不起汽车的人,花更过的钱来买车,是以汽车公司提供的贷款的模式买车,或者从与汽车公司合作的银行贷款的模式买车,

这样,买车的人,从全款购物的顾客,彻底变成了消费者,不但是汽车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还是金融服务业的消费者,

你可以看出消费主义的荒唐,就是买得起汽车的富人,以相对低的价格(全款)买车;而买不起车的穷人,则以更高的价格买车(汽车价格、加上贷款手续费和利息等);

同样的车,富人低价买,穷人却要花更高的价格,听起来是不是很荒唐?但这就是消费社会的现实。

所以,从推出“分批付款”的贷款消费模式后,汽车公司就变成了完全的金融公司,

因此,现在的汽车公司,成了金融公司,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控制开支和增加利润角度的期货期权交易,另一个是给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贷款和分期付款的金融服务。

当然,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如此,其它行业也是如此。

比如造纸公司,它要控制原材料木材供应的成本,就要在木材市场上进行期货交易;

而冶金行业,比如钢铁公司,就要控制铁矿石的供应成本,就会进行铁矿石的期货交易,

像国内一些铁矿石公司,抱怨说因为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上的铁矿石投机交易,导致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利润下滑甚至负债破产,曾有新闻说生产一吨钢铁的利润只能买一个茶叶蛋……

这些都说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观念落后的“土大款”或者“暴发户”是不可能长久盈利的,更不要说把企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了……这是题外话了……

同样,美国的石油冶炼公司,也要进行大量的石油期货交易,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原材料(原油)的开支,保证公司利润的平稳,避免股价的剧烈波动……我一个美国朋友,他在石油公司上班,但他的工作就是在该公司期货交易部门负责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就是说他是做金融的……

你可以看出,各个行业的公司,尤其是牵扯到原材料的需求的公司,为了控制开支保证盈利,都会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就是前面说的,公司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合情合理的,

或者是,至少最初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很快演变成为许多公司靠投机获取高利润的模式,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越来越疯狂混乱的投机行为,

更有一些市场参与者甚至完全靠推出金融衍生品来赚钱,有许多美国上市公司高层为了自己几千万美元的年终奖金而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豪赌,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前面生产贺卡的公司在金融衍生品投机中赔2000万美元,你会看到自己持有的牙刷公司宝洁公司会在金融衍生品赌博中赔一亿多美元……

有句老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其实有钱能使鬼推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钱把许多人变成了鬼,

像上面说的那样,许多美国公司的高层都为了奖金和股票激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赌鬼……他们才是你应该害怕的鬼……

从美国社会这一个小小的侧面,你可以看出为什么说世界不是绝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实的世界吧……

正是美国股市资本市场这种一直逼迫上市公司不断增加盈利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美国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危机,虽然每次金融危机表象不一样,但背后都是资本逐利的本质吧……就是资本想赚更多的钱,而资本永不眠,所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层出不穷……

当然,也有公司不愿意在这种模式下运营,戴尔电脑公司后来在2013年私有化,退出股市;但是资本逐利的力量让戴尔公司在五年后又重新上市……

马斯克有一段时期厌倦了股市和华尔街给特斯拉的压力,主要是做空资本的压力,放话出来说要将特斯拉私有化,结果做空的资本就因为他一句话赔掉了几十亿美元,

当然,美国是资本左右的社会,做空的资本自然不会老老实实吞下损失几十亿美元的哑巴亏,他们的力量推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马斯克两千万美元,并且逼迫马斯克下台,为此马斯克被迫辞去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职,仅保留CEO一职(虽然实质上还是他决策公司,但你可以看出资本的威力)……

当然,最近很多朋友问我美国大选的事,有人说凭什么哈里斯会输?有人问凭什么特朗普会上台?我一个在老家县城重点高中做老师的老同学甚至说“就不应该让那些美国穷人有投票权,应该精英治国…”

政治的东西比经济和金融更复杂,不是写一本书两本书能说清楚的,简单说几句吧:

第一,民主就是所有到了法定年龄的公民都有投票权,你不能说我是博士毕业就可以投两张票,而他小学没有毕业就不能投票(虽然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那样的阶段,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二,民主就是你想支持谁就支持谁,你愿意支持谁就支持谁;而不是说我觉得特朗普或者哈里斯是混蛋,你也不能支持他/她;那就不是民主了,

民主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你可以做你想做的,或者拒绝你不想做的,没有人可以干涉你的这个自由权利……

而许多人还明显不理解这一点,就像我上面那位国内的高中老师一样……他说的精英治国并不是民主,因为谁来定义精英呢?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是精英;你也可以从学历上定义精英;他也可以从财富上定义精英;另一个人可以从没有犯罪记录上定义精英……总之,标准无法确定……

美国宪法既然明确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那么,就是美国达到法定年龄(18岁)的美国公民都有投票权,并且不管他有几个博士学位或者几亿美元的资产,他的一票和你的一票是一样的……

那你可能会问:你刚才不是说美国本质上是资本控制/驱动的社会吗?不就是有钱人说了算吗?

这和美国的民主不矛盾,因为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给你喜欢的候选人大量捐款、甚至做广告支持他,像马斯克支持特朗普一样……

这不是马斯克这个时代现在才有的事情,像上面提到的金额衍生品交易,1994年前后,反对美国股票交易委员会监控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那些金融公司和富人,向候选人捐款多达一亿美元,最终造成支持他们的各级政客上台,导致国会反对他们的参议员、众议员要么下台、要么法案被否决,没有一个控制金融衍生品的法案通过成为法律……

从这些肤浅的层面,你就已经可以看出资金的力量,可以看出资本是如何影响美国社会的……我这样并不了解世界的小蝼蚁,就不瞎扯了……

最后说一个真事,麦当劳的总裁在一家美国牛校商学院讲课时的第一课,问那些课堂上的MBA学生,“你们觉得我是做什么的?”

这些顶尖聪明的MBA的才子都很诧异,纷纷说“餐馆生意”、“连锁餐厅”、“标准化的连锁餐厅”、“食品安全达到标准化的连锁餐厅”、“加盟生意”……

但麦当劳的总裁告诉他们说“实际上,我是做房地产的”。他说,麦当劳实际上是在美国各地购买可能升值的地段,然后建成餐馆正常营业,然后静等地产升值,地产的升值是麦当劳的首要商业目标……

当然,麦当劳的总裁没有告诉你他们也进行巨额的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

所以,世界不是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当然,就这个话题,说几天几夜也不可能说清楚……多读书,读许多书,慢慢就会对世界知道的多一点点吧……
23
清闲尘梦
2月前
既然阁下问起来,那就瞎扯几句为什么你的那些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你说“由于工业化地生产,普通人生活必须开支占比其实是越来越小的”。这是完全错误的。

正是因为工业化的原因,产品大量过剩,所以才导致普通人的生活开支越来越大。

因为工业化才导致了消费主义,才导致了每个人生活负担的加重。以实际的情况说明这个问题。

你这一代人和你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比起来,你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没有你这一代人的房贷、车贷;他们每个月也没有你这一代人的电话费、上网费、水费、电费、煤气费、取暖费、物业费、房屋保险费、汽车保险费、汽车加油费、停车费、汽车定期维护保养维修费、上班的公交地铁票费……

并且你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基本生活必须品像粮食和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喝水不需要花钱,他们也不需要每天付粮食和蔬菜的钱,

还有,你的爷爷奶奶也不需要给儿女每个月支付钢琴班学费、舞蹈班学费、绘画班学费、吉他版学费、各种课外辅导班学费、午餐费、以及大学学费等,

所有的这些费用,现在都是绝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必须开支,因为这不包括你说的30几万的好车,更不包括豪宅、名牌包包、珠宝首饰等奢侈品、国外旅游度假等等那些不必要的生活开支,

如果把上面每一项费用比作插在现代人身上“吸血”的管子,那么和现在这些人身上密密麻麻的管子比起来,你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是身上没有插管子的自由人,虽然他们的生活看似简朴,但他们没有你文章后面提到的巨大压力和健康问题……

所以你的第一个观点基本上是错误的。不是说要回到过去爷爷奶奶那个时代,而是说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个人的观念要根据社会发展调整,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才能越来越接近幸福。现代社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但它的代价就是每个人必须要买单,买许多单,这就造成生活成本的大大提高吧……

第二个,你说的“普通人的赚钱的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也是错误的。

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业生产线自动化的普及、以及现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了赚钱越来越难,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说,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蓝领阶层的工作,导致了他们失业,那么现在的人工智能的发现和普及,将取代的不仅仅是蓝领工人的工作(比如自动驾驶让出租车司机失业),同时也将导致白领工作的消失,因为,

现在的人工智能,基本上可以取代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包括做手术的外科医生、包括实验室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包括律师、更不要说像秘书或者文员、销售这样普通人的工作、并且就算是设计师这样看似无法被轻易取代的行业,人工智能也优于99.99%的各类设计师,包括汽车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师等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讲明白人工智能是什么?那就是:人工智能是免费的蓝领和白领。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资本持有者(富人)的助手和工具,也是资本持有者(富人出资)开发出来的,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将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你不拥有资本,那你将更加贫穷,这说明投资的重要性(下面再说这个问题)。

所以,现代社会不是赚钱越来越容易了,而是赚钱越来越难了,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技术进步是导致许多行业和职位消失、就业机会减少的因素,那么技术的进步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导致赚钱难是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巨大改变,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十年多年前,1990年代、国家每年招收大学生也就是二、三十万人,加上文*革*等历史原因导致的人才的断层和流失,造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才市场的大学生的供不应求,

所以,许多人误以为那时候的文凭“含金量”高,找工作相对容易,其实不是那时候文凭含金量高,而是因为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数量少,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所以,即使那时候许多大学生都是“60分万岁”,国家也可以给他们分配一个相对不错的工作,

而现在,大学教育的普及,每年有1200万的大学生毕业要找工作(包括每年一百万从国外留学回去的),而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私有经济的发展速度(接纳了大约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则赶不上大学教育的普及速度,

所以造成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也就是从以前的人才缺乏,导致了现在的人才相对“过剩”,

这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情况,前一阵美国的一个主流媒体报道说,美国今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70%的找不到工作,计算机专业还是相对好就业的专业,许多其他专业更难,

而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人才市场供求反转的这一点,他们的这种对社会的不了解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觉得自己大学毕业了不起,包括那些985、211毕业的,还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错误地觉得一个大学文凭就能保证他们的幸福人生……

第二个表现就是误以为“内卷越来越严重”,其实不是内卷,是人才相对过剩,因为人才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商品”、当它供大于求的时候,它就要大幅贬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自己的亲戚朋友说,现在读大学,更要有真才实学,因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才市场都是供大于求,你没有真才实学,更难找到工作,更难养活自己……这也包括许多从国外留学的留学生,许多人回国基本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缺乏真才实学……

所以,技术的进步造成许多传统的工作被机器和技术取代,造成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而大学教育的普及,则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

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就业越来越难吧……也就是赚钱越来越难……

而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市场经济下人才市场上的一件等着被估价的商品……

并且,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你自己观念的自相矛盾吧……因为你在自己文章后面也提到了“收入翻倍了,但是时薪可能反而是降低的“,因为你的工作时间大大延长了,

并且你也说“收入翻倍,但是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投入工作了,加上一些压力和情绪,心脏不舒服到影响睡眠……”导致健康出现了问题……

所以,你个人的情况,也完美地体现了赚钱越来越难的实际情况……而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吧……

阁下也在文章中提到做自媒体,赚钱很容易……

可以负责任地说,有这样观点的人,基本上还是在自媒体方面没有赚过钱的人吧,

想自媒体行业赚钱,不仅仅需要超凡的眼光和主意,也需要更大的自律、努力、和付出,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优质的内容来吸引和留住观众……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觉得赚钱容易的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最近,美国一个年轻人把电话打进一个美国财经节目,问节目里的财经专家自己该怎么逃离自己现在的工作……

他说他是一个年轻的律师,在一家比较有名的美国律师公司上班,他目前的税前年薪是20万美元,

财经专家说你的收入不错,为什么要逃离这份工作呢?

他说自己每个星期都要工作八十多个小时,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根本连休息时间都没有,身体越来越差,健康很成问题,完全没有办法长期持续下去(他用的词是unsustainable),问专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许多人误以为律师赚钱容易,不知道律师的超长工作时间和压力,其实不明白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好工作了(赚钱越来越难了),

为什么说起财经节目里的这个人呢,因为他让我想起我一个做自媒体的美国朋友。许多人觉得自媒体赚钱容易,真是这样吗?拿我这位朋友的经历说一下,

我的这位美国朋友,做户外露营过夜和生存的自媒体,他现在每个星期的自媒体带来的收入是10几万美元甚至更多,是不是他的情况进一步说明做自媒体赚钱很容易?

等你听完他的经历你可能就不这样想了,

他以前也是律师,像上面那位律师一样,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大,健康出现了问题,体重严重超标,达到250磅以上,很不开心,

最初是想通过周末去户外野营过夜放松一下心情,也锻炼一下身体,这样对自己健康有利,

他同时把自己的野营过夜发到自媒体上,想通过自媒体赚钱,

他每个星期绞尽脑汁不断地变换内容,并且一直坚持,可是几年下来他的自媒体事业依然没有什么起色,

并且因为要做自媒体,他每个星期要更加超负荷的工作,这样周末才有时间出去野营露宿拍摄视频做自媒体,平时还要额外做剪辑工作……

并且他是有家庭的人,结了婚,有三个年龄相近的儿子,并且孩子年龄年龄都比较小,老婆是全职太太在家照顾三个孩子,为了他的自媒体,他的太太也要额外付出很多去照顾家庭,

他坚持了10年,这十年,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生病发烧,他都去户外露营过夜,没有一次间断过,因为你间断了就会“掉粉”,这样的坚持就为了每周六能够按时上传视频,

现在,他的频道在油管上有一千一百多万subscriber,几年前,他的自媒体收入超过他的律师工资收入的时候,他就辞职了,

为了摆脱压力巨大的律师工作,他坚持了差不多十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他的家庭也无私地帮助他和支持他……

许多人只看到了他现在每个星期收入十几万美元,误以为自媒体赚钱容易,缺没有看到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付出……他的自媒体到现在总共为他赚进了400多万美元的收入,但这四百多万绝大部分是最近几年才赚到的,前面绝大多数年头赚钱很少,主要靠律师工作的收入来养活家庭……

所以,现在的任何行业,赚钱都不容易。如果一件事,你能坚持十年,如果努力方向正确,或许十年后那时候赚钱会容易。但这个容易,绝对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那种“容易”吧……因为“坚持十年”本身就说明赚钱的不容易,或者是非常困难……自媒体赚钱的人,比例非常之低,也正是这个原因,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你在文章中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新世纪的能源等等,把自己看作运用方,而非被替代者,都会带来极大提高个人的生产即赚钱的效率”……

也不过是错误观念吧,因为绝大多数普通人,工作被取代,你说的“运用方”,是指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新世纪能源的付费消费者(身上再被多插几根吸血的管子),至于“提高个人赚钱效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鸡汤”吧……

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改善普通人的生活,而是说要从中获利,要更加努力工作攒钱并且好好学习投资,知道如何投资这些行业和领域,而不是一句鸡汤就能解决的吧

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听到的一句话,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想“赚快钱”、“赚容易的钱”,所以说赚钱容易的文章更容易被接受,却不明白,天底下没有“快钱”也没有“容易的钱”这回事,

像阁下说的赚钱越来越容易了,所有给阁下点赞的人,基本上还是观念错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人吧……

第三个你说“人活得越来越久,意味着可以复利的时间越长”,这句话有道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

复利的前提是你要有投资,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投资,所以,活的越来越长,其实和复利没有什么关系啦……看看你生活中有几个亲戚朋友是有投资的?有投资的人,是极少数吧……

并且,大家活的越久,对每个人的挑战越大,因为人口寿命的增长导致了政府退休金的不足,这包括所有的西方国家,

这就导致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延迟退休年龄,现在欧美国家普遍是67-68岁退休,这造成政府的退休金形同虚设……比国内的法定退休年龄要长很多……

十年前我在家庭群里告诫亲戚朋友全民福利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以后退休年龄的延迟,告诫大家要自己投资自己准备资金退休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我的话,群里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是杞人忧天……现在延迟退休的政策出台后,他们才想起我十年前的话……

并且,人口寿命的增长造成的退休金不足,不仅导致了延迟退休,也导致了政府退休金发放额度的下降(相对于生活物品的购买力),

虽然现在那些退休的人可以退休后开车到全国各地旅游,但是,等现在的年轻人退休的时候,退休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了,想靠退休金像现在这些退休人员那样去全国各地旅游,恐怕是不可能了……而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我以前说“幸福是不能批发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不可能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因为政府没有那么多资金支持这个全民福利,绝大多数人注定了为生活艰难打拼一辈子……想过上好生活,必须有正确的认知吧……

因此,也正是因为你文章中说的“人活的越来越长”,才使投资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全世界人口寿命的普遍增长会导致各国政府退休年龄延迟和政府退休金额度不足,所以个人必须要投资,

如果不投资,仅依靠政府的退休金,那就是现在美国那些50%的不投资的人的结果,就是生活艰难,并且造成美国政府每年都将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几个月,

这种情况在任何国家都是类似的,因为解决人口寿命增长的情况下的全民福利的挑战,只有两条路:延迟退休和减少退休金的发放额度。没有第三条路。

这在世界上经济发展不是很迅速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

阁下之所以有现在这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观念,是源于不了解社会和世界吧,源于东抄西抄、盲目接受一些书中错误的观点吧……阁下的文章里提到的那些书,什么《富足》、《远见》、《未来呼啸而来》啊,基本可以扔进垃圾桶桶吧,因为那些书的作者不过是靠出书骗钱的糊涂虫吧,看他们写的东西,只能一直糊涂下去,所以阁下观点表明阁下现在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吧……

有阅读习惯、坚持读书是好事,如果能够慎重地选择书籍,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帮助吧…… //@王紫君Zima: 错在哪了,请赐教

王紫君Zima: 拒绝庸俗成功学,躺平也能赢。看王传的一段话,有感而发,写了很多: 我是个「理性乐观派」,基于以下几个理性原因: 1、由于工业化地生产,普通人生活必须开支占比其实是越来越小的。 《富足》一书计算过当时一部有点贵的智能手机( 800 美元左右)所预装的各种免费技术—— 音乐播放器、摄像机、计算器等以 2012 年美元计,价值超过了 100 万美元。 而在今天,在孟买花 50 美元就可以买到的一部智能手机也有同样甚至更好的配置。 照相机、加速计和GPS等传感器的体积缩小了 1000倍,价格也同时下降了 100 万倍。 《未来呼啸而来》写到,就在不久以前,机器人仍然是只有少数大公司才可能拥有的东西。 而今天,我们就可以买一个机器人来清洁家居,价格比买一台吸尘器还要便宜。 比如我去年买的车三十几万,如果搁在今年买的话只需要二十几万。 所以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是在不断缩小的,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恩格尔系数:“买菜能花几个钱啊?” 是的,我们的不幸往往都是和亲戚、同事对比造成的,抛开不断增长的消费主义欲望,往另一个方向想想: 洗衣机和电饭煲,空调和电脑,四季的水果和丰富的文艺作品……在很多方面其实我们生活得都要比一个古代领主和帝王还要幸福。 2、普通人的赚钱的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 无论是知识获取,还是销售产品,建设机会从来没现在这么多,获取成本从来没有这么低过。 首先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打破物理距离限制,发布内容,推销产品,获取客户…… 好一点的自媒体流量,可能超过一个百货商场的人流量,超过一个传统地方报纸的阅读量,这个效率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还有可以预见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新世纪的能源等等,把自己看作运用方,而非被替代者,都会带来极大提高个人的生产即赚钱的效率。 3、人活得越来越久,意味着可以复利的时间越长。 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资产积累的投资,本质就是时间和复利,长期呈指数增长。 巴菲特99%的钱,都是50岁以后赚到的;奥美互动全球首席官写的《远见》,提到人80%以上的财富都是40岁以后获得的。 而人的寿命还在不断延长。 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这个数据,在2022年是77.4岁。 并且近期在延长人类寿命的技术领域,有几项显著的发展和研究进展: 合成生物学的“基因振荡器”: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基因振荡器”,通过调控细胞在两种不同衰老路线中的行进,从而延缓细胞衰老。 医学3.0时代:我们正处于由医学2.0向医学3.0转变的时代,医学3.0时代的重要理念是持续监测和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抗衰老和再生医学: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衰老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并通过药物干预、基因疗法等手段来延缓衰老过程。再生医学的发展通过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组织器官,有望实现人类寿命的延长。 那么结论已经呼之欲出:赚大钱要活得久,活得久可以赚大钱。 现在五年挣的钱,也许未来一年就赚回来了。拿生命换钱,是最亏的。 记得大概三、四年前,我的收入翻倍,但是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投入工作了,加上一些压力和情绪,心脏不舒服到影响睡眠。 当时我最大的感受,一是收入翻倍了,但是时薪可能反而是降低的; 二是如果因此罹患什么疾病,工作上赚的钱还不够赔给医院,以及弥补未来收入损失的; 三是我被工作严重绑定了,完全没有精力去探索新事物。 就像王川说的,许多人受到庸俗成功学(还可以加个消费主义)的蛊惑,只是埋头努力工作挣钱,没有认真地研究思考方法论,严重透支体力,年纪轻轻就进入亚健康的状态。 所以关键一步是什么呢? 注重身心健康,保护注意力,劳逸结合,不赚辛苦钱,做喜欢的事情,不要死得太早,在未来世界痛快玩耍,赚大钱。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