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半撇
172关注292被关注2夸夸
👨‍🏫 AI向B站UP,在线教育创业者,香港城大新媒体硕士,帮助1W+小白转行新媒体
🎯 AIGC|生活黑客|内容变现
🧠 做是最好的学
半撇
1天前
每天都需要许多的主题阅读,之前每一次开启一个新的领域,就喜欢先构建一个比较大而全的标签系统,然后再把内容往里面放。

比如,AI这个大话题下,就会有类似: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处理、AI伦理、AI应用等不同的子话题。

但用这个方式,我很快我就意识到,这些分类与我的实际关注点一点都不匹配。

实际上,我更关注的是AI 应用,实际收藏的内容基本跟「提示词」「Agent」「AI+自媒体」「AI+职场」「AI社区」「AI工具」等相关。

而如果换成是另外一个关注 AI 绘画的人,他的标签体系可能就会围绕绘画软件、绘画风格、AI 绘画技巧等方面展开。

所以,好的标签体系是为了让我们记忆东西更容易,而不是按照某个标准去做,更好的标签系统或许是:从下往上升长出来的。

也就是:先大量收集内容,然后再对你的关注点进行归类,因为每个人关注的领域不同,所以适合自己的标签体系也应该各不相同。
00
半撇
2天前
做封面的时候,如果放很多工具,会让人感觉视频的内容更加有干货,比如图1。

我模仿的时候下意识想到PPT,但是感觉太麻烦了,搜索发现了一款很好用的工具【懒人图云,用它可以直接制作出好看的图标墙(图2),放到封面中是不是感觉更有信息量?(图3)

传送门:www.lanrentuyun.com
00
半撇
3天前
潘毅的中医基础理论真的讲得太好了,有趣生动。【《中医基础理论》广州中医药大学-哔哩哔哩】 b23.tv
00
半撇
7天前
Timing 的自动统计时间用了几个月,但是因为没有番茄时间的功能,每一次都需要搭配Apple Watch的番茄时钟统计每天的专注时间,但是有的时候来个快递,打个电话等被打断了以后,不会想着去停止手表的时钟,导致时钟就一直统计没有停,最后就不准确了。

才发现之前抛弃的Rize,其实这个软件很好的地方是,我一旦在电脑工作的时候,开启Focus模式的时候,当我跳转到了娱乐或者非专注的网页,系统会自动弹出提醒,问你是不是分心,这样就实现了自动统计专注时间。

最后发现Timing+rize才是王道。

反思一下:我自己总是想要All in one的软件方案,但是有时候重器轻用是性价比更好的方式。

Rize用这个码可以直接领取1个月:rize.io
01
半撇
8天前
今天发现一个Youtube隐藏的变现小功能。因为Youtube对于版权音乐识别特别准,只要是视频带有版权音乐,就无法开启创收,之前因为懒得剪辑了,所以也就没有处理了。

今天打开发现,原来点击美元符号,进去有直接替换音乐或者mute掉背景音乐的选项,就可以开启创收了。

对比国内的自媒体渠道,Youtube的收入不仅是最高的,而且真的体验也是最好的。
00
半撇
9天前
做视频的时候,经常需要搭配PPT讲比较清楚,虽然Gamma做PPT已经很方便了,但是内容页面一多,速度真的非常卡。

我在想:既然脚本内容都是放在Notion,Notion现在也可以做网页了,那么有没有可能直接把脚本内容变成PPT?

这样以来,用Notion 做好了PPT,浏览器一边播放PPT,一边录制视频,整个后期的时间就可以节省很多,也不用跨平台。

找到2个工具,
1、把浏览器做全屏放大的插件:www.stefanvd.net
2、把Notion变成PPT的插件:chromewebstore.google.com

虽然不花哨,但是时间节约不少。
00
半撇
10天前
今天测了一下主流的AI PPT工具,主要分2个类别:

- 单独工具:这类工具专门为PPT而生,比如Gamma、Tome、iSlide、AI PPT、歌者AI、Mindshow、ChatPPT、闪击等。
- 综合工具:本身是办公软件平台的一部分,比如阿里的通义、WPS、Kimi(用的AI PPT的接口)、讯飞等。

老实说,你想靠“一个按钮”做出高质量的PPT,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说说我自己的个人体验:Gamma还是我认为在排版、体验上是最好的,没有之一,它的操作方式简单,但做出的内容却又高级又好看。

国内的话,iSlide和WPS,本身是做PPT和做模版出身的,因此生成PPT的时候,模版很多,而且如果对某一页的布局不喜欢,可以直接做替换,所以如果是看中排版的话,如果你看中排版,这两个工具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其他工具的表现我觉得差别不大,每个产品的基因不同,所以在PPT制作上的优势也各有不同。最好的方式是你自己去体验,找出最符合自己习惯和使用场景的工具。

但是我觉得AI在PPT的制作上最大的作用是:优化表达逻辑。

比如一个主题和目的出来,我可以问AI达到这个目的,有哪些表达框架可以用,然后再用这个表达框架去做提纲。

比如:
- 信息型:适合介绍性内容,结构分为Intro(引起兴趣)、Body(知识讲解)、End(总结)。
- 说服型:如果是说服型的PPT,可以用SCQ A的模型,逐步引导听众接受你的观点。
- 故事型:使用英雄之旅模型,从设定背景到冲突解决,推动情感共鸣。
13
半撇
13天前
从生产力上看,对我来说,豆包浏览器插件最好用的3个点:
1、播客总结:小宇宙播客直接可以总结,随意跳转时间线。
2、视频总结:B站和Youtube的视频,也可以直接总结内容,根据内容跳转时间线。
3、选中解释: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比如看不懂的段落可以直接选中,然后右键让豆包直接划词解释。
31
半撇
14天前
AI搜索的几个小心得:

1、搭配启动器使用很好用:Mac使用alfred或者raycast(win应该可以用everything),电脑直接cmd+空格,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跳转答案页面,perplexity或者秘塔都可以,非常方便。
2、研究场景非常适合AI搜索:比如行业研究、学术找选题都非常适合AI搜索(特别是Perplexity),因为可以试试去学术库库看论文,了解前沿的研究,我通常会用类似「我想了解xx领域,告诉我最关键的20个概念」「xx领域目前最前沿的研究话题是什么」
3、中文和英文AI搜索要分开场景用:Perplexity上的中文资料还是不太好,如果你要搜索的东西中文互联网的内容比较多,还是用国内的AI搜索;如果是外国的或者比较前沿的,再用perplexity搭配沉浸式翻译插件(输入中文后,3个空格直接转英文这个体验太好了!)
4、深度阅读加豆包插件:很多时候AI给的结果来源会提供一些PDF的长文,之前都是下载下来,再慢慢读;现在浏览器直接安装豆包,AI搜索有对应的PDF的链接,直接输入给AI就可以快速导读。
00
半撇
15天前
AI作为GPS这个观点,感觉说出了自己说不出的,厉害。

陈南: 周末听了Reid Hoffman前段时间在斯坦福讲的一节AI商业课,收获了一个对我认知冲击很大的观点:基于LLM的产品,或许可以成为认知层面的GPS。 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让我们先从手机地图说起。在没有电子地图的时代,大家出门都是靠纸质地图,但是纸质地图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比例尺固定,无法放大和缩小,二是无法快速定位到自己当前的位置。这就带来了问题,如果我要出个远门,要么我得做很多很多功课,要么我得找个懂路线的高手带着我,不管是哪种方式,认知或金钱成本都很高。 但是有了手机地图以后,这个问题就慢慢被解决了。比如我要从北京开车去新疆,放在之前光是路线这块就是个很头疼的事情,而现在我只需要打开手机地图设置起点终点,一眼就可以看到接近3000km的路线,路上要经过哪一个高速,哪里有加油站,哪里堵车,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我心里已经有数了。当我启程的时候,它会在每一个路口引导我往哪个方向走,提醒我接下来的服务区,帮我绕过堵车的路段…. 在长途自驾时,正是因为有了手机地图,我的大量精力可以从繁琐的路线规划上抽离出来,专注于欣赏路上的风景。 那么,让我们从更抽象的角度来思考手机地图,它做了什么事情? 首先,当用户需要做一件本来很复杂的事情(规划驾驶路线)时,它提供了一套宏观的总体解决方案,让用户感知到它的靠谱,愿意使用它。 其次,当用户实际使用它(开启导航)时,每一步都在合适的时间给用户提供了详细的指引,让用户不再需要为繁琐的细节而担心,只需要相信它,它便会带领用户一步步到达终点。 从这种角度讲,手机地图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安全感。正是因为有了它,没出过远门的人也可以放心地开始踏上旅途;在陌生的城市里,因为有它,旅行者可以放心地探索城市的每个角落,不用担心找不到回去的路。在它的赋能下,每个人能去的地方更远了。 对于LLM产品来说,其实也是类似的。在OpenAI o1模型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一些任务中的表现已经可以和PhD媲美,在丰富的世界认知和强大推理能力的加持下,在「地图导航」以外的领域,LLM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安全感。 之前,面临高山,用户可能望而却步,但是有了LLM之后,TA只需要说出来TA的目标是什么,剩下的,就交给LLM。它不仅会告诉你它完全可以帮你处理这件事,还会在每一步给你详细的指引,而对于用户来说,只需要顺着指引向前走,享受这个过程,最后,与目标不期而遇。这就是认知层面的GPS。 话说,人生不也是一段长途旅行吗?有个GPS当向导,或许会走得更远。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