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半撇
207关注593被关注3夸夸
👨‍🏫 AI向B站UP | 数字游民 | 在线教育创业者
🎯 AIGC|生活黑客|内容变现
🧠 做是最好的学
半撇
1天前
自媒体IP如果做知识付费,什么都自己做很累的,你可以尝试阿米巴的模式,把收入按照比例提取出来给模块合伙人,供参考。

课程卖出100元,其中:
- 公司利润:10%~20%(对应提供的中台服务,比如人事、行政、财务、技术平台等)
- 营销:20%~30%(提供线索的人,可以是公司内部的营销人员,也可以是外部的渠道)
- 销售:20%~30%(把线索成交的人,可以1V1+朋友圈直接成交,目前通常是用体验课的方式,先体验低价课或者免费课再转高客单价,这个过程就是需要体验课的社群运营+1V1销售)
- 教研:20%~30%(负责批改作业+授课的人)
- 运营:15%~20%(对完课率和满意度负责,通常是开始学习后,回答问题+跟踪学习进度)
- 项目经理:5%~10%(统筹每个环节,对利润目标负责)
00
半撇
4天前
去年从找了个代理商买了一套系统,后面因为改其他厂家,备份数据以后,也没有再续费使用。今天查看备份数据,发现漏备份了1年的数据,尝试着了联系代理商能不能付费,帮重新恢复下。

虽然已经没有生意的联系,但是老板还是非常靠谱的帮我解决,最后还自己掏腰包找官方。

我转给他,他还不收。

想想有个感受:好的销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帮转介绍,真的就是靠这种给力的售后细节。

钱不多,但是诚意给足。
00
半撇
6天前
闽南地区有一种投资叫做“民间互助会”,我从毕业开始,就在妈妈的安利下加入,年化大概能在15%左右。

因为之前可能还比较年轻,很难理解其中的规则,最近也是在学习投资的过程中,才发现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解释。

就尝试说看看。

事情是这样的。

老A最近装修了一个房子,还差1万元,于是召集了9个亲戚一起到村里的榕树下,讨论组织一个标会,规则是:每个月最后一天,大家10个人都要聚集到榕树下,每个人拿出1000元集合到一起成1万元。10个人中如果有人要这一笔钱,看谁出的利息高,就谁拿走,而利息,由「会头」和其他没有拿过这一笔钱的「会员」平分利息。

因为这个会是老A发起了的,需要负责管理资金,因此作为会头,有2个利益:
1. 第一个月大家整合的1万元,会头老王可以免息拿走。
2. 每个月都可以参与到利息的分配中。

时间到了第二个月的月末,10个人又到了榕树下凑了1万元,B说小孩子上学,愿意出1000元的利息给大家,拿走这一笔钱,于是,B拿走了1万元,1000元的利息10个人平分。

B实际拿到的钱 = 10000总资金 - 1000给大家的利息 - 1000元的会费 + 100元平分利息(1000元/10人) = 8100。

时间又到了第三个月,大家又到了榕树下,C说家里有人生病,愿意出1200元的利息给大家拿走这一笔钱,于是,C拿走了1万元,因此B已经拿走过了1次资金,1200元的利息由除了B以外的9个人平分。

这个时候,C实际拿到的钱 = 10000总资金 - 1200给大家的利息 - 1000的会费 + (1200元/9人)的利息 = 7933.3

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所有人都拿过一次钱,这个互助会就结束了。越晚拿钱的人,参与利息分配的次数越多,赚的利息也就越多。

而越早拿钱的人,虽然要亏点利息,但相当于提前拿到了一大笔钱,之后每个月分期慢慢还,手续也很简单,所以那些急需用钱的人还是愿意这么做。
50
半撇
7天前
整个春节都在被Deepseek刷屏,如果你是个创作者,你可以试试一个公式,把过去所有AI的选题,替换一下AI为Deepseek,过去爆的,现在还是会爆。

例如:
《天啊!AI占卜居然这么准》变成《天啊!Deepseek占卜居然这么准》
《AI提示词的6个范式》变成《Deepseek提示词的6个范式》

新瓶装旧酒一样好用。

不过有一个感觉就是,Deepseek好像把之前那一轮即便GPT很火都不用AI的人,又洗掉了一波。
00
半撇
20天前
一个小小的提示词技巧,可以很好的改进AI翻译的结果。

用AI工具直接翻译文章,很多时候输出的译文很生硬,尤其是在处理专业或技术性文本时。

比如,我用豆包翻译下面的这个句子:

"Our comprehensive benchmark and online leaderboard offer a much-needed measure of how accurately LLMs ground their responses in provided source material and avoid hallucinations"

默认的翻译晦涩难懂:"我们全面的基准测试和在线排行榜,提供了一种急需的衡量方式,用以评估大语言模型(LLMs)在利用所提供源材料生成准确回复并避免产生幻觉方面的表现。"

但是提示词改成:用中文重写如下内容,保留原意和语言风格不变。(后加上英文原文)

这个翻译的版本则更说人话:"我们全方位的基准测试以及在线排行榜,提供了一种极为必要的衡量方式,用于评估大语言模型(LLMs)在根据给定源材料生成回应时的准确程度,以及它们避免出现幻觉的情况。"

整个翻译的结果更好的地方在于:

- 重组句子结构
- 保留原意
- 优化语言流畅度
- 突出核心信息
13
半撇
21天前
记账1年,从强迫到享受,留个帖子分享我的记账过程。

刚开始记账时,我像大多数新手一样,事无巨细地记录每一笔支出。但很快发现:过度关注细节反而让自己变得"抠门",但是这个不是记账的初衷。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总结出了几点实用经验:

1、首先,别被日常小额支出束缚。建议直接采用月度记账,这样既能掌握整体财务状况,又不会过分在意零碎开销。我的做法是:只保留一张信用卡、一个支付宝和一张银行卡,每月导出账单,既清晰又高效。
2、在支出分配上,我有了新的认识:对重要的人和事,该投入的一分不少。2024年我将三分之一的支出都用在了家庭上:给爷爷买车、送父母旅行、每个季度请全家吃大餐、为全家配置保险。这些投入带给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远超其他消费。
3、月度记账还帮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之前冲动购入的数码产品,比如HomePod、麦克风和摄影器材,最终真正高频使用的寥寥无几。这种周期性复盘,让我在后续消费时更加理性,我的数码产品的消费克制了非常多。
4、记账的终极目标是助力成长,而不是自我约束。只要确保每年收入在增长(或者结构在优化,比如副业收入或者被动收入增加了),然后不必要的消费在减少,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很值得开心。

毕竟,记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生活变得纠结。
01
半撇
22天前
商单原则:不要为自己不认可的品牌背书。
- 喜欢的品牌,会想到各种场景和使用小技巧,做出来的内容细节很多(你不找我,我也会推你)。
- 不喜欢的品牌,只是为了BR而做,最后自己不开心,对方也不开心(要不是你找我,我是不会推你的)。
00
半撇
23天前
我发现很多创作方法本质都是相同的。

今天刷到一个讲故事的技巧:每天存一个故事进"故事银行"。可能是感动你的瞬间,让你生气的遭遇,或是令你愤怒的经历。记录时把5W1H(What、Why、When、Where、Who、How)都写清楚,这样以后创作时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可以组合和发挥。

这个方法其实完全适用于做教程内容,不就是像在经营一个"经验银行"。我现在每天都会记录一条生活小经验,可能是:
- 今天用AI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小技巧
- 发现的一个养生小妙招
- 理财时学到的教训
- 处理人际关系的心得
- 照顾家人时的发现

等到要做长文创作时,翻翻这些日常积累,就像在自己的"经验超市"里购物 - 挑几个相关的小经验,稍作整合和延伸,一篇内容丰富的长文就成型了。

我觉得最可贵的是,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个人经历,写出来特别有说服力和温度。比临时构思,通过阅读累积的内容回更加真实可信?
64
半撇
26天前
2024年年度目标,虽然迟到了半个月,也算是2025年一个好的开始,感谢各位粉丝。

今年的目标就是把AI+自媒体的课程迭代的更好,帮更多的学员做出嘎嘎能赚钱的账号。
11
半撇
27天前
今天的体检结果让我有点惊喜:低密度脂蛋白从去年的4.9降到了2.88!我的这个指标连涨了3年,从3.2一路飙到4.9,甚至医生都说要吃他汀了。

但我想:去年不是通过中医调理+养生+运动,成功治好了困扰已久的嗳气,还减了10斤吗?想着要不自己看看能不能搞定。

开始前,做了一些攻略,很多人都说靠饮食没有用,这个问题很多是遗传的原因(的确我全家都是三高),但是如果不考虑药物,我想能做的也只有这一些了。

于是给自己定了个3个月的"硬核计划":
1、每天吃三文鱼/鲭鱼
2、每天一小包坚果
3、每天1斤蔬菜
4、花生油改橄榄油
5、健身的组间休息不闲着,加入20分钟原地快跑
6、不吃零食、奶茶、面包
7、少吃红肉

人到中年,有一个感受,那些只需要跟自己较劲的事,反而是最简单的。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