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年鉴》中说过:“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当我们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建议时,不要只是讲道理,而是要告诉他们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人们更容易被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打动,而不是因为某个逻辑很正确。
举个简单的例子:
诉诸理性:
如果我们对朋友说:“早睡对健康有好处,研究证明晚上11点睡觉最科学。”
这是一种讲道理的方法,但朋友可能觉得:“我知道,但还是熬夜比较舒服啊。”
诉诸利益:
如果我们尝试换种方式说:“如果你早睡,明天会更有精神,工作效率高了,白天就有更多时间追剧。”
这时候,朋友可能会觉得:“嗯,早睡原来还能让我白天追剧,这样挺不错!”
区别在于:
前者讲道理,但听上去离生活很远;后者直接点出“对朋友的好处”,更容易让他接受。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大多数人关注的不是“道理对不对”,而是“这件事对我有什么用”。如果我们能直接告诉他们:“这样做对你有好处”,他们也许会更愿意听进去。
与其只用逻辑说服别人,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想一想:
1. 对方最在意的是什么?
2. 我们的建议如何直接帮助到他们?
最后的最后:
与人交流的核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找到他们真正关心的点。
具体行动:用利益点代替单纯的道理,明确“对他们的好处是什么”,让交流变得更贴近、更吸引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妨多尝试:
1. 倾听对方的需求: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
2. 用具体的利益点回应:直接告诉他们“这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
当我们把“道理”转化为“对方的利益”时,说服就会变得简单许多。这不仅会提升人与人沟通的效率,还能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理解与关心,交流也许会更加顺畅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