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LaDilettante
6关注25被关注0夸夸
LaDilettante
2天前
《优秀到卓越》中提到,从来就没有单一明确的行动、一劳永逸的创新,也绝对不存在侥幸的突变和从天而降的奇迹,只是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个决策接着一个决策,酷似将一个沉重的巨型飞轮朝一个方向推动,一圈又一圈,它们的总和才会产生持续而又壮观的效果。
00
LaDilettante
3天前
著名的作家叫Maya angelo, 她曾经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非凡的女性。其中有这样一段她是这么写的:她说什么是美?她说美在我展开的臂膀间,美在我宽阔的臀部间,美是我坚定的步伐,美是我唇边的弧度,我是女性,非凡的女性,这就是我
00
LaDilettante
5天前
春祺夏安,秋绥冬禧
00
LaDilettante
10天前
10
LaDilettante
13天前
一些事情,既然当下无能为力,那就徐徐图之吧
00
LaDilettante
16天前
谈恋爱是C2C,结婚是B2B
00
LaDilettante
19天前
只有共同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情谊,短的也没有。

广屿Ocean: 在职场千万不要用【恋爱思维】工作 之前看到一位读者留言: “一直很担心达不到领导的工作预期,经常因为领导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陷入自我怀疑,也学了很多情绪管理的办法,但是无法化解。” 类似的还有“我经常过度自省,非常在意同事的眼光。”、“我问老板是不是开会时候无意透露的一些信息是不想让我知道的,他说不是,但我不信!”… 以上这些,都是在职场用恋爱思维工作带来的不必要的困扰 恋爱思维是什么样?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经验,对吧?(狗头) 在这种亲密关系里最常见的一种相处方式就是“懂的都懂”: 不开心了,有心事了,受委屈了...觉得一个眼神交汇对方就应该秒懂。要么是另一个极端就是要对方猜,“不对不对猜错啦,再猜!又错啦,都怪你…” 恋爱思维用一个字总结,就是要“作”,不“作”那还叫恋爱吗?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心戏很足的“非正常”状态下的自我“内耗”,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在正常关系中体会不到的那种“脱离常轨”的“爽感” 直到某天一方拂袖而去,在雨夜打不到车坐在马路上痛哭,发个微信说,“长夜漫漫,今天才知道自己如此孤独…” 谈恋爱这样不可怕,可怕的是职场也这样 职场是一种什么关系?它是一种陌生人之间协作的共同规则关系 是一帮出身、教育、性格等等各方面都不相同的人,来到同一个城市同一家公司,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合作的人 很多人职场遇到的问题和内耗,就是把以“规则”为先的陌生人关系,和以“情绪”为先的亲密关系弄混了 例如,有些人会抱怨他在公司干了很多年,把公司当家一样看待,老板以前也会对他们这帮老员工称兄道弟,现在公司大了第一批裁的就是他们这帮老员工,感到“所托非人” 事实是,以前公司还小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老板为了留住人和员工,称兄道弟是最可行的办法,他“得”那么做 后来公司发展壮大,很可能面临组织臃肿和人效甚至是生存竞争的问题,他也“得”这么做 事实只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戏太多了 首先要知道你的上级可能要对100个职场关系,他可能因为各种问题不高兴,不见得是因为你,你觉得他一个眼神可能是对你不高兴,其实有可能是你自己内心戏多了 要是真的担心其实很简单,就写一封邮件或约个时间跟他聊一聊这事就解开了,但很多人非得进入“懂的都懂”模式... 在职场上,每个人不需要共度余生,只是一起走一程,其实是有明确的合作规则的【我付出了什么,应该拿到什么,彼此能够客客气气的把事给办了就已经够可以了】 问题往往出在很多人困扰的却是领导为什么不“爱我”,他对我为什么不特殊一点… 所以,在职场尽量减少妄自揣测,跳出“恋爱思维”就是职业和专业。要耗回家和对象耗

00
LaDilettante
19天前
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年鉴》中说过:“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当我们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建议时,不要只是讲道理,而是要告诉他们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人们更容易被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打动,而不是因为某个逻辑很正确。

举个简单的例子:

诉诸理性:
如果我们对朋友说:“早睡对健康有好处,研究证明晚上11点睡觉最科学。”
这是一种讲道理的方法,但朋友可能觉得:“我知道,但还是熬夜比较舒服啊。”

诉诸利益:
如果我们尝试换种方式说:“如果你早睡,明天会更有精神,工作效率高了,白天就有更多时间追剧。”
这时候,朋友可能会觉得:“嗯,早睡原来还能让我白天追剧,这样挺不错!”

区别在于:
前者讲道理,但听上去离生活很远;后者直接点出“对朋友的好处”,更容易让他接受。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大多数人关注的不是“道理对不对”,而是“这件事对我有什么用”。如果我们能直接告诉他们:“这样做对你有好处”,他们也许会更愿意听进去。

与其只用逻辑说服别人,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想一想:
1. 对方最在意的是什么?
2. 我们的建议如何直接帮助到他们?

最后的最后:
与人交流的核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找到他们真正关心的点。
具体行动:用利益点代替单纯的道理,明确“对他们的好处是什么”,让交流变得更贴近、更吸引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妨多尝试:
1. 倾听对方的需求: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
2. 用具体的利益点回应:直接告诉他们“这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

当我们把“道理”转化为“对方的利益”时,说服就会变得简单许多。这不仅会提升人与人沟通的效率,还能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理解与关心,交流也许会更加顺畅和愉快。
00
LaDilettante
20天前
重新定义“强大”

“强大”并不意味着永远不被事情困扰,而是能够从困境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
00
LaDilettante
20天前
芒格引用约翰·刘易斯的名言——“没有脑袋,只有一个顶上长着头发的脖子。”

看是一种幽默的批评,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警醒。是一种形象化且带有讽刺意味的表达:

1. 讽刺缺乏思考的人
核心意思:这句话形容一个人虽然有“脑袋”(象征理性和思维的工具),但却没有用来独立思考。这样的脑袋形同虚设,仅仅作为一个装饰,像长在脖子上的“摆件”。
芒格一贯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嘲讽那些人盲目从众、缺乏逻辑分析,只会机械性地接受或执行别人的观点,而不愿意或不会自主思考。

2. 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芒格通过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类有大脑,正是因为大脑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让我们能够应对复杂问题。
如果一个人从不主动使用自己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维,那么就浪费了自己的潜力,活得像没有灵魂的“工具人”。

适用场景-批判盲从和懒惰思维
盲从权威:比如听到一个专家的结论,不经过任何思考就全盘接受。

懒于分析:面对问题时,依赖简单化的答案或惯性行为,而不愿意深挖事实、权衡利弊。

害怕承担责任:不愿用自己的思考去做决策,宁愿让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最后,不要轻易放弃独立思考,不要浪费自己作为“有脑袋”的人的潜能。芒格引用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成为“只有一个顶上长着头发的脖子”:

多问为什么:遇到结论时,不只是听信表面的说法,而是深入思考原因和依据。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用理性分析代替直觉和情绪化反应。

学会对信息筛选与判断:区分什么是真实的、可靠的,什么是虚假的或夸大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