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刘芮麟Ronin
65关注763被关注2夸夸
👋🏻InfoArk的执剑人
⛰️生活不止狗屁工作
🌊工作1小时的生活方式
🚀设计|摄影|产品
☀️INFJ |没有人会因为分享而贫穷
置顶
刘芮麟Ronin
10月前
做了一个开源知识库,都是自己收集整理的内容
主要方向是【提示词】
当然 也有AIGC相关的信息汇总
AI的赛道很长,希望能为同行者提供一点助力
后面也会分享更多利用AI如何进行内容创作以及营销的内容。
🔗:www.infoark.xyz
625
刘芮麟Ronin
1天前
创业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清晰的认识到作为人的边界在哪里。

睡8小时,而不是6小时
锻炼1小时,而不是4小时
学习3小时,而不是10小时
阅读2小时,而不是5小时
深度工作3小时,而不是12小时
你是人,而不是机器
13
刘芮麟Ronin
2天前
大家其实需要的就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判断标准,因为绝大多数人只有隐藏的判断标准

ChatV: ⭕ 做自媒体,从最小阻力开始 ---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阅读,就用微信读书、五彩划线、BookxNote 这样的工具,边读边挑金句高亮或划线,读完后把金句提取出来到一篇笔记里。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思考,就挑 10 个通用的思维模型,不要贪多,把这 10 个学会用熟就很厉害了,遇到问题就拿它们分析一下,通用的模型比如:5W2H、商业模式画布、IPO、SWOT、NLP 逻辑六层次、福格行为模型。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发即刻,就到各个点赞、评论、转发多的帖子下面,写评论,然后同步到你的动态中。因为自己想选题容易卡住,一卡就不写了,而别人的帖子会不断触发你的想法,借助外部触发器来刺激你的想法和表达欲。写评论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又一个选题,而且到热门帖子下写评论,容易让社区里其他人发现你、关注你。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公众号,就在即刻不断记闪念,每隔几天,挑 10 条相近主题的闪念,用清单体整合为一篇文章。或者挑你点赞与转发多的帖子,对它进行扩写,200 字扩写为 1000 字,并不难,而且在即刻受欢迎的闪念,大概率也会成为公众号受欢迎的文章。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小红书,就挑爆款帖子仿写,仿话题、仿标题、仿封面图、仿内容结构、仿句式。如果不想做图,可以写在 flomo 里,就用 flomo 生成的卡片图发小红书。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 Newsletter,就每天挑两篇长文阅读,从独立博客、公众号、知乎、即刻等信息源挑选,该高亮的高亮,该写批注的写批注,然后每周把精选 14 篇文章汇总发出去。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咨询,就引导咨询者提问,列一份《问题清单》,里面记录对方提出的问题和你发现的问题,然后逐一和对方讨论清单上的问题。单次咨询结束后,以问答体写一篇文章,一方面可以交付给对方,一方面可以给自己沉淀内容。如果是多次咨询,结束后可以生成一份《某某某的百问百答》,交给对方,获得感很强。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教练,就做一个复盘模板,让学员每个周填写发给你,你写批注,批注不仅是提建议,也要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激励 ta。然后每个月和对方通一次电话会议,到了年底,从每周批注和每月会议内容中,挑选 100 段话做成一份 PDF,并打印成册寄给对方。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一门课,就先以一个问题形式定出课程名字,通常是“如何做 xx 事”、“如何解决 xx 问题”,然后把大问题拆为小问题,小问题拆为更小问题,父子孙三级,到了孙级就有 100 个很具体的问题,每个小问题写 1000 字,就有 10 万字,足以支撑起一门课。卖完课,攒一定数量的学员,再根据学员反馈修改内容,出一本书,一鱼两吃。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线下培训,就先建预约群,吸引一批最信任你的人,一方面,让他们在群里提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培训,另一方面,攒人数,待预约的人到达一个数量就开。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社群,就不断发起一个又一个“xx天挑战计划”,短则 7 天、21 天,长则 100 天、365 天。收押金,定奖励,奖励可以多样,包括钱、书、礼物、课程、一对一咨询、参加线下活动等。从这些挑战计划中,发现优秀的人,可以收徒,可以转化到运营团队里。 如果你想做一款产品,但是拖拖拉拉,就做一个围观群,你在群里发布开发进度,如果做不到,你就在群里发红包,以他律代替自律。另外分享你开发过程中的想法与经验,吸引一批种子用户。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在私域获客,就不断做分享会,吸引微信里的人进群听。分享主题可以有很多种,分享你的创业故事、分享你掉过的坑、分享一本书、分享使用工具的经验,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个人品牌,就梳理你过去的成就事件,做一张宣传你的海报,写一篇万字个人故事,这三份材料可以逼着你认清自己的优势,提炼自己的卖点,讲述自己的故事。 ... 这些都是自媒体相关技能、内容、产品、获客的最小阻力做法。 够简单才可持续,可持续才有积累,有积累才能突破。 如果一上来就搞得很复杂,就难以开始。即便开始了,也会因为做得太累而半途而废,一旦下了牌桌,有什么红利都跟你无关了,很可惜。 --- 👉 更多精华帖: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5dbfe4ca8842da70a1059/

00
刘芮麟Ronin
4天前
是有这个问题,国内的话我目前没有看到这种网页高亮➕社交工具。
如果想要本地化方案,可以试试保存 Web Archive 然后在 Devonthink 中进行高亮。
不过如果只是高亮的话,其实意义也不大。
原文剪藏派要么直接 copy 到自己的笔记空间里要么直接在微信阅读、book 这类专门阅读的应用里高亮,更方便管理和加工。
如果 Glasp 还能进一步将高亮卡片化并提供白板工具,专门配置一下科学上网还是挺有价值的。 //@月光斜照: 配置会出现问题,非科学上网的条件下,同步会是个大问题

刘芮麟Ronin: 工具推荐:Glasp 一个基于网页的高亮社交推荐引擎 发现一个很不错的标注插件「Glasp」,可以在 Twitter、Youtube 、各种网页看到的内容标注和注释,并通过 AI 总结,还可同步 Kindle 上标注的内容。 很多时候,做笔记是为了压缩原文,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写笔记,根据“渐进式总结方法”,最开始应该先从高亮标记你觉得【重要】的地方开始。 我认为最惊艳的地方是它的推荐功能,合理使用推荐能够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优秀内容。 适合内容行业从业者以及某个领域的新人,只需要根据tag 按图索骥即可。 总结:当你发现了一片叶子时,意味着背后一整个森林,优秀的人和他背后的领域也一样。

00
刘芮麟Ronin
4天前
⚠️为什么当有人向你丢东西的时候,你会下意识的用手去接?

- 立刻会死和过会儿才死,生物选择后者

对外界做出实时反馈的优先级,要比对长远规划做出行动改变的优先级高不止一个数量级

人的注意力,被动模式比主动模式要高
当我在当下接收到许多紧急任务的时候,我会忽略掉紧急且重要的事情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规划,但实时反馈(固定的时空会产生固定的事件模式,如果你家的客厅里有沙发和电视,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回家以后,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的本能会自动调整优先级,并且自己很可能无法意识到这种改变

⭐️解决方案是什么?

1️⃣重复关注最重要的那个目标(但这也会带来焦虑等问题)
2️⃣将目标拆解为重复性的运动和创造性的运动,并将它们设置在不同的时间段(生物节律呈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3️⃣对时间段进行划分(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后者的实质是对注意力的管理,而对注意力的分配取决于某个项目的管理)
00
刘芮麟Ronin
4天前
我们常以“做之前先学一学”为由推迟行动,其实,行动本身往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学习几乎是每一个接受过应试教育的中国人的本能反应,我们有海量的资料可供学习。
但是时机不等人,成年人的应试技巧不是题海战术,因为目标不再像考试那样清晰明确有量化标准。
怎么在有限的时空内快速学习新技能比怎么更好地掌握这个新技能更重要。所以学习的第一步是分清楚,这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学习。

基于逻辑的学习,需要阅读
基于感知的学习,需要行动
不要看书学游泳,只有下水了才能感受到踩水的浮力与前进的阻力,这些体验无法被符号表示。
00
刘芮麟Ronin
4天前
在Notion笔记系统设计中为什么阅览室模式比剪藏模式更优秀?

最近一直在做一个新的Notion模板——AI论文研究室。

这是一个以输出为目的的笔记系统,围绕自1930年以来的AI 领域核心人物的奠基性论文为骨架,构建的知识库。

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这种阅览室类型的知识库,才是真正以输出为目的输入的模板,才是Notion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从4年前开始接触Notion到现在,我陆续使用和设计了不下100多种Notion模版了,但是无论模版设计的多好,都逃不掉一个核心问题:设计完善的模板内没有多少内容。

有些时候,我关注于日常打卡,想构建一个习惯追踪的笔记系统

有些时候,我关注于计划推进,想构建一个计划拆解的笔记系统

有些时候,我关于于优质内容,想构建一个网页剪藏的笔记系统

为此又衍生了诸多新数据库:领域、标签、日程、目标.....

为此又采用了一系列方法:PARA、GTD、Zettelkasten.....

于是真正的笔记反而一直在推迟

这也是我作为Notion入门爱好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把构建系统当作目的。

但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长久的存在而不是追求短期效益的最大化,单从这点而言,不断累加的复杂流程反而降低了笔记系统的可持续性。

我对笔记系统的核心理解源自于Tiago Forte 的《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Designing Discoverable Notes》(渐进式总结:一种让笔记被有效利用起来的实用技术)

这篇文章揭露了几个事实:

困难的不是收集内容,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找到他们

笔记的目的有且只有2点:要么压缩内容掌握核心,要么扩张上下文辅助理解

笔记系统需要在2点之间权衡:要么侧重前者增加可发现性,要么侧重后者增加可理解性

压缩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随着一次次的复习筛选出来的

不是要把每一个想法像收藏品中的小虫子一样详尽无遗地罗列出来,而是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触发器、提示和钩子的环境,以引发记忆、联系,甚至是更多的新想法。

你的笔记系统的目的是帮助你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是电脑无法做到的。

但仅仅做到这一步并不够好,知识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个体的理解,而是在于个体理解后将其传递出去,这是绝大多数笔记系统的视角限制,因为写笔记的需求更多是私人的、个体化的,所以构建笔记的目的也都倾向于此,但当今社会中知识的价值早已从工匠时代变为了经济时代(可以参考哈耶克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en.wikipedia.org

换句话说,知识最大的价值并不在创造而在传递。

由此可以见,以渐进式阅读为目的的剪藏式笔记系统并不能最大化收益我们学到的知识,而应该将构建笔记的目的转移到分享中来,那么以传递原文并加以标注的模式则更胜一筹。
11
刘芮麟Ronin
5天前
下午准备抽空测一测Llama 3 的8B和70B在本地跑的情况,各位有想测的问题吗?
可以提供prompt给我。
测试例子:
将以下中文翻译成英文:穿衣需要适应天气变化,夏天你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你能穿多少穿多少。
00
刘芮麟Ronin
6天前
真正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机会

永远有一部分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
他们属于真实物理世界多模态信息中的一部分

过去曾经拜师上海某位商业摄影师,学习打光技术,能够做到像素级控光,但是学成后发现技术没有匹配的市场环境。

空有屠龙术而无用,浪费生命。
10
刘芮麟Ronin
6天前
世界的普遍规律是平庸和匮乏
自然资源天生就分布不均和稀缺,因此“降低成本”会让所有人确定受益。
这在工业上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摩尔定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产业,真正起到效果的只有娱乐和电商。
前者基于比特的分发不受限于能量
后者基于比特的交易不受限于物质

剩余的行业或者产业,都无法真正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网络效应,由此带来的价值增幅都有限。

而AI,总体上会是真正降低“决策”成本的产业。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