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很巧在东东京拜访/采访了两个都称自己为まちづくり(社群营造)的项目,虽然巧合的是两个项目都有温泉+公共办公室+地产公司的参与,但是了解了历史就会发现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个是钱汤(公共温泉),先有街区,再有作为家业的钱汤,来钱汤的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加入新的元素和尝试(画廊和live),因为311地震年轻人重新意识到钱汤作为社区连接点的意义,因为在温泉里人的相遇孵化了温泉驻地艺术项目,又孵化了可以在隔壁随时泡汤的会员制公共厨房+公共办公室;这样的实践被地产公司看上,似乎在衰落的钱汤走进了原宿的商场负一楼,成为人与人品牌与人的连接点。
一个是智能城市,先有废弃的高尔夫球场,再有学校和地产公司的投资和快速铁路的通车,产官学联合,无人驾驶汽车和生命科学实验成为亮点,用共享办公楼创业社群孵化初创企业,新建带温泉的住宅和酒店。因为311地震受到用电限制,设置监控和电力调配系统和新能源发电,保证供电稳定和效率,地区限定的健康app促进居民健康。
有些街区的发展是基于人和软的文化;有的却是基于资金和硬的技术,但是我还是觉得当真正由人和文化滋养的那个地方才会让人感到温度,但是这背后是一个街区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