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毛远
66关注2k被关注9夸夸
公众号「人生是滚雪球」作者
北京高龄产品经理
阅读,生活,投资
世界之大,不过你我之间
慢慢来
毛远
1天前
这几天在戴的口罩。
70
毛远
3天前
世上的故事多有几分类似,比如西游记、绿野仙踪、纳尼亚王国等等,都和《男孩、鼹鼠、狐狸和马》的框架很像。

一个人为了具体的目的踏上旅途,沿途遇见不少其他同路人,大家磨合亲近,走过风和日丽和暴风骤雨,最终一同抵达了那个目的地,又或者,发现了更新更好的远方。

这次观看动画,却让我不断想起的,是另一个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和猛虎完成了壮丽的旅途,最后发现,老虎离开后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也许确实没有出现过。

「我们只能看到外在,但一切都是由内发生的。」男孩蹲在河边,自言自语的那一瞬间,让我有了一些启迪。

后来出现的鼹鼠、狐狸和马,只是男孩内心的一种投射。

他渴望保持内心的纯真、热情和开放,于是遇见了鼹鼠;他受了伤害,开始小心翼翼地面对这个世界,却又不想放弃友谊和梦想,于是遇见了狐狸;他慢慢变得包容、宽厚、强大,过往的经历都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于是遇见了马,张开翅膀,翱翔在了曾经只能仰望的领域中。

同行的这个故事,有可能主角只有一人。

是男孩认识自己、探索归处、坚持向前、完整自己的一场旅途。

旅途

00
毛远
4天前
一周实证 230319:一个神奇的起点

本周出差,去了一个第一次到的城市和省份,有一些新奇的感受。

飞机上看完了《微信十年》(一份腾讯内刊),感触很深,了解了不少新的细节和角度。

其中在申请立项的邮件中,Allen 并不像曾经饭否上思考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智能手机是人的器官延伸那样天马行空,他一共就写了 4 点。

1、底层协议和后台已经具备,只需要开发客户端 - 基础已具备、工作量小
2、Anti-spam(反作弊和垃圾信息拦截)团队有经验 - 风险可控
3、账户准备重启,独立轻量,所以更适合广研做 - 没有历史包袱
4、基于 Mail 关系链的好友识别推荐优势 - 团队竞争力

最后是预计投入的资源,和工期——2 个月左右可以正式发布。

一个半小时后,Pony 回复邮件,同意广研主导,并给项目命名为「微信」。这是一切的起点。

回头看,还是很酷。

-

本周操作
- 指数基金:ETF 计划本周跟车清盘 DAX;慢慢变富计划本周无操作。
- 主动基金:「交个朋友」计划本周正常定投。
- 网格交易:本周网格计划正常运行,传媒、恒科、医疗、中概(中网)等品种有交易触发。
- 可转债:本周四核打债不中,卖出 2 手天 23。

本周收益
- 全账户资金加权收益率为 36.77%,年化收益 7.22%,本年度收益为 2.13%;同期沪深300收益率 2.25%,偏股混合基金收益为 0.11%。
- 「长期主义」计划,年化收益率为 7.82%,本年度收益为 1.80%;
- 「交个朋友」计划,年化收益率为 -4.50%,本年度收益为 2.79%;
- 「慢慢变富」计划,年化收益率为 5.01%,本年度收益为 0.88%;
- 「自动驾驶」计划,年化收益率为 12.08%,本年度收益为 3.67%;
- 「长钱账户」跟车,年化收益率为 3.36%,本年度收益为 3.38%。

本周情绪稳定。

本周推荐好内容:奥斯卡获奖的短片《男孩、鼹鼠、狐狸和马》,看完后重读了📖,经历更多后收获也更多了一些。

以上实证展示仅代表个人立场,供学习交流,绝非投资建议。
21
毛远
6天前
很久不来聊我自己的小报童了。

说正事:下周一中午 12:00 开始,这个专栏会从 99 元涨价到 199 元,期限是永久。

近期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把专栏改成了永久有效,然后继续更新。

在公众号和星球的多年运营经验让我更加理解和释然,人和人之间相互陪伴,大概率还是短暂的。人们总会移开自己的注意力,像当初曾经把目光聚焦在我身上一样。

对这样的未来我知情,焦虑,无能为力,最终坦然接受,慢慢平静下来。

我意识到按年的续费意义可能并不大,深度连接本就是短暂的。倒不如留一个彼此可以随时回顾的触点,有朝一日突然想起一些文字曾经陪你度过一些时间时,你可以再回来看看,也许我还在原地,挥手、微笑、问好。

我真诚希望读者都能头也不回地从「人生是滚雪球」毕业,独立走上财务自由和从容人生之路。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在彼此生命中交错一小段时光后,同行在一条小河两岸,哪怕已经俩俩相忘。

对了,还没说这个专栏是干什么的。我刚请热心读者 @Lightory 帮忙给想了一下大致的宣传语,得到如下:

投资陪伴,坚定信念,思想钢印,如沐春风

挺好,就这样:xiaobot.net
05
毛远
7天前
投资中的思想钢印

过去一年(2022)的熊市中,我按纪律操作,买到了一些性价比很高的资产。市场回暖后,有朋友说,真羡慕你,在那样的至暗时刻还如此有信心。

我个人感觉不是信心问题,而是底层关于投资一些非常关键的公理,大家理解不太一致。

比如我从不怀疑,长期以来股票类资产是收益最好的资产,而且市场长期的年化收益就是 8-10% 之间。

有了这个思想钢印,当彼时的资产表现和收益数字偏离这个值的时候,尤其是向下偏移的时候,我就会很容易分析出来当前是机会:

因为我脑中有一根非常清晰的锚——

指数长期年化是 10%。最近很长一段时间达不到这个收益了。好:这是机会,不是风险。

这件事不需要信心的,相信常识不需要鼓足勇气才能相信,就像我们都不怀疑明天只要是晴天,太阳就一定会从东边出来一样。

但我可能会发现,其实很多朋友脑中没有这个底层钢印,所以必须等到事情发生后才会信,这在投资中通常就晚了,很难提前做好应对。市场的收益真正兑现后,大家才恍然觉醒,再次加入,通常就买在山腰甚至山顶了。

我不需要关心现在是暴风雨还是雪崩,洪水还是雷暴,可能会晚一些,但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来。

但如果你在投资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太阳会升起来的观点,自己坚信不移那种。当天气看起来稍稍不太好的时候,你就会担心明天不会有太阳了。

在这样的时刻,面临「这是机会,还是风险?」的问题,有底层逻辑和没有的人,答案会截然相反。

关键是,在一个不相信底层公理的理论框架下解题,太难了。就像让一个不信「1 + 1 = 2」的人来解微积分。

投资中(或者其他任何领域),你有没有那种,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改变信仰的思想钢印呢。

你需要有。

重读投资第 1 课系列:www.xiaohongshu.com
23
毛远
8天前
回本就卖的人,有没有可能就是你我

再读这一课时,黑板报文章里的一张图(图4)让我印象深刻。

最多的赎回并不发生在回撤最大的时分,而是在刚刚回本的那一刻。有了一些周期经验的朋友大致都能想到:在这之前发生更多的其实是之前底部两年不断震荡摩擦的煎熬,终于行情回暖、账户变红的短期内,果断卖出,抱着「终于回来了」的心情松一口气,但接下来大概率是眼看着曲线向上扬长而去。

另一个触目惊心的柱子在最右边,当收益开始大幅实现,市场气氛高涨,手上的各类品种都在不断新高,跟群友和家人畅聊市场展望经济期盼复兴,于是在风险最聚集的时分,信手买入了最大的仓位。接下来的故事,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容易可以理解,这样大量的申赎行为,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理想的,统计学上这也很好解释:市场中大部分人和大部分行为本就是亏钱的。

顺着「你也是我」的原则,从这些行为中,值得深思的是,既然回本就卖、积极追高的行为如此高发,这样的操作的主人,为什么不能就是我?设计什么样的体系和环境,才能让我们避免图中这些不理智行为?以及,要做到最左边那根柱子的逆向买入,会面临如何绝望的市场和环境,我们要准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情绪,保障自己在那个至暗时分依然可以平静按下买入按钮?

每个市场相关行为的统计,都是全部股民基金行为的集合,那是规律,是警示,也是真实发生过的所有故事。那里面有你,也有我。
01
毛远
9天前
春意渐浓,把家里即热饮水吧的默认温度从 50℃ 下调到 40℃ 了。
00
毛远
9天前
用正确姿势投丢的球,比用错误姿势投进的更有价值。

决策

10
毛远
10天前
再理解股票是长期以来最好的资产

这一年里,我重读了《投资者的未来》中,西格尔推导自己关于股票是长期以来收益最好的资产的逻辑。

看过附图这一课内容和《股市长线法宝》的朋友都不会陌生,扣除通货膨胀后, 1801-2001 的两百年间,美国股市的收益基本稳定保持在 6.5-7% 之间,超过了黄金、政府债券、票据,也远远胜过了美元现金。

因此,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莱特和他的研究伙伴把长期股权收益,命名为「西格尔常量」,用于纪念这一贡献。

西格尔当然不止满足于这一发现,他详细拆解了这个结论的内部原因、横向推导和可能的反面因子。

1、在 6.5-7% 的长期收益中,由于投资者放弃固定资产的短期安全并愿意承担波动的风险,额外的收益被称作股权风险溢价,这部分在过去的 200 年内大约表现为 3%;

2、由于股权收益率具备长期均值回归的特点,尽管短期内波动巨大,但当持有期增加到 15-20 年时,股权价格随通胀稳定上升,股票的风险将开始低于同期持有债券的风险;

3、西格尔的结论有个著名的反调:「美国股市这些年表现是最好的,其他国家持股就不一定靠谱了。」事实上类似的研究在 16 个国家连续 100 年金融市场历史中展开后,股权毫无意外全部提供了绝对为正的除通胀因素后的收益率。即使在德意日这样的战败国,固定资产收益在研究期内为负,输给了股权。

因此,股票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的优越性在所有国家都成立。

4、西格尔在书中的后半部分,对这 200 年的研究结论到底是序幕还是高峰展开了讨论。他个人比较谨慎地认为,人口问题、老龄化浪潮可能会让这个大趋势受到影响,但全球化和新经济有可能持续维持经济模式的转型和高质量增长。

后面发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人口和老龄化问题确实开始不断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共生,但全球化和新经济确实也支持全球在 2001 后再次高速发展了 20 年,各国股市持续新高,甚至包含之前「失去了 30 年」的日经 225。而 2022 年的市场大挫折,更多的隐忧也是在于,互联网为首的新经济看起来即将哑火,而全球化在政经复杂的局势里也举步维艰,一场大疫更是像极了那只翩翩飞来的黑天鹅。

未来会通往何方呢?当下的具体走向自然无人知晓。但已有的足够长的趋势至少告诉了我们,持有自己国家的优质股权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个最不差的选项。

除非没有未来。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