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FlynnSun
197关注8被关注0夸夸
爱自己,爱智慧,爱生活!
FlynnSun
17天前
Mark一下方便回看

史蒂夫说: 如果你有长期的低自尊和自卑感,但没有显著的客观诱因(贫穷、身体残疾、严重创伤、特殊的个人或家庭背景因素等),那么这种看似毫无来由的低自尊很有可能是长期情感忽视的结果。 不论是咨询还是日常生活里,我都时不时遇到这样的人,明明各方面条件和背景不差,有的方面甚至是很出众的,但是内心的自卑感就是难以改变,让旁人有种“你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自卑的”的感觉。 如果有机会进一步了解,我会先看看这个人是否经历过严重的身心创伤,严重疾病,或者身世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素。如果有,那么这些因素可能就是低自尊的来源,但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会看到一些不大不小的,并不足以导致一个人整体低自尊的因素,比如小时候爸妈会吵架,或者曾经和同学关系不太融洽。 这种情况下我就会考虑情感忽视的问题了。所有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忽视,因为父母不可能及时响应孩子的所有情感需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空间去学会自我调节,所以情感忽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不算是一个太糟糕的问题,更谈不上创伤。这也会导致严重的情感忽视会更轻易地隐藏在普遍存在的轻度情感忽视当中。 在某些家庭里,父母会因为自身的因素(人格发展问题、关系创伤、其他身心疾病或者性别歧视)对孩子的情绪极度缺乏回应,甚至是强烈的痛苦、悲伤和恐惧也会表现得无动于衷,用理性而冷漠的方式对待,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基于情感忽视的心理创伤。 如果挨了打挨了骂,一个人会感到愤怒或者委屈,但儿童情感忽视的“伤口”往往难以察觉。孩子需要参照大人的反应来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一件事情大人不在乎或者不认可,孩子也会逐渐拥有类似的态度。这本来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天然机制,但是当大人对孩子有极端的情感忽视时,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不值得被重视。 可是人不可避免地会有喜怒哀乐,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是没价值的,他就会为自己的情绪反应感到羞耻。羞耻带来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而自责就会成为饮鸠止渴的止痛方式。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本质上是不好的,ta所感到的羞耻和不被重视就会显得相对合理。 换句话说,全局性的低自尊是一个人为了承受严重情感忽视而构建起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遭遇有破坏性的情感忽视呢?如果你儿时的负面情绪从来得不到关注和理解,而总是遇到指责和忽视,如果你在受伤和哭泣的时候很少被安抚,如果你的开心、好奇和创造性经常让父母感到反感烦躁,如果父母总体上对你的陪伴尤其是情感关怀都很少,而你也很少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大概率就是了。 除此以外,情感忽视还会让人在成年之后恐惧亲密,难以信任他人,更喜欢独来独往,内心有很深的空虚和自我怀疑。如果你符合以上描述,那么我建议你最好求助心理咨询师,因为情感忽视带来的低自尊实际上会抑制你真实人格的发展,让你内心充满外源性的自卑而没有空间自我实现,这是对你人生的极大浪费。 乔尼丝·韦布的《被忽视的孩子》和《走出童年情感忽视》这两本书可以帮你进一步了解情感忽视的问题。 情感忽视和低自尊的修复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努力,因为问题产生于人生的早期,甚至是出生就开始,它的影响也有可能非常深。但是通过咨询,阅读,交流探讨和自我探索,我们可以更有意识地克服低自尊和亲密抗拒,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比如我自己),所以不要因为问题看上去很麻烦就失去信心!

00
FlynnSun
2月前

携隐Melody: 我常被问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passion。 曾经我也是 follow your passion这句话的忠实拥趸,而且一直在身体力行。我曾经选择的职业至少是当时我 passion 所在,创业之后更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唯有喜欢,才容易坚持钻研,唯有坚持钻研,才能够不断地把事情做得比别人更好,我觉得这逻辑很合理啊。 但这两年来,我越来越对当年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更准确地说,我仍然相信后半句话:只有坚持钻研和投入,才能把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但我不再认同前半句话:唯有喜欢,才容易坚持钻研。 我的确喜欢我的工作,但如果在我非常辛苦工作的时候,你问我是去滑雪还是继续工作,是和朋友出去玩还是继续工作,是去看书或看电视还是继续工作,10次里面至少有 9 次我不会选工作。同样,如果你问我,更喜欢回复学员的文书,还是更喜欢钻研 notion 的使用,ai 的玩法,上网搜 100 棵树,我肯定会选后者。 但我不会真的去玩儿,我还是会心甘情愿留下来把工作做好,保持热情投入。让我长期坚持下去的驱动力并不仅仅是热爱,而是多元因素的混合。其中我觉得力度最大的是责任心和意义感。觉得你要为他人负责,你做的事情切切实实给他人创造了价值,给这个社会创造了意义,这种驱动远比自己喜欢要强大得多,这才是让我愿意坚持投入的源动力。 其次是成就感和个人潜能的实现。在责任心跟意义感的推动下,在某个领域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就会变得擅长。越有责任心和意义感,就越有耐心去钻研,你就会变得越擅长。此时就会产生很多成就感,自我迅速成长的满足感和刺激感,个人潜能实现的那种快乐,和变得擅长后,越来越容易进入心流的快乐。这些我觉得可以叫做“身为专家的快乐”。 这些才是让我长期坚持投入的因素,只不过我们会把这些感受都笼统起来,称为热爱。这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使人觉得只要热爱就不存在痛苦,只要热爱过程中再努力也都是快乐的。于是,遇到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挫折、刻意练习的痛苦、厚积薄发的厚积阶段所感到的无聊等等,就开始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件事?”然后陷入该不该继续努力的纠结,一面羞愧于自己在逃避责任,逃避付出,一面又疑惑“但真的热爱就不会想逃避吧?会等不及要扑在这件事上吧?” 实际上,从我自己的体验看,热爱不是原因,热爱是结果,是意义感和“身为专家的快乐”的综合体。出发点是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也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和“我擅长什么(包括通过努力以后能擅长)”的交叉。但第三个问题并不是“我爱好什么”,而应该是“我厌恶什么”。首先避开自己明确非常厌恶的事,然后,从意义感出发,长期坚持,在过程中不断

00
FlynnSun
9月前
啊!终于到了,享受拆专的快乐😆
00
FlynnSun
2年前
两只小黄即
00
FlynnSun
2年前
梦幻联动

对话孟岩:我们彼此的成长

奇想驿 by 产品沉思录

00
FlynnSun
2年前

王建硕: 昨天记录下来的思绪,留了个尾巴:既然保持欲望的好办法是抑制它,反过来说,杀死欲望最好的方法就是满足它。 这句话虽然没错,但对我们的生活并无任何指导作用。 对于保持欲望,我们可以用限量的方法,维持欲望小火苗长久的燃烧,这很容易做到。而对于杀死欲望,难道我们能用「满足所有的欲望」的方式消除它吗?想买跑车,去买一辆回来不就好了?提这样的建议,会被人扔到垃圾箱里并踩上几脚。 「具体的建议才是好的建议」。对于不断膨胀的欲望,我们能够遵循的具体的建议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难住我了。所谓「如何降伏其心」这事儿,是整个佛教,或者任何宗教,都在努力回答了几千年的问题。虽然他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显然这事儿不容易,否则也不会持续困扰每一个人。 我自己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是有一个心法,对我自己还是有帮助的。这就是在自己有任何欲望的时候,直接了当的提醒自己:这件事情完成了,你所得到的快乐就是一个脉冲,会在达到高峰以后迅速降回到零。 这件事情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想买一辆跑车,真的花了大价钱把它买回家,出不了几天,我们对它就视而不见,不再去想它了。如果不相信的话,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家中的哪一件东西,不是当时急切的想买回去,而现在却大多想不起来自己已经拥有的吗? 我们人生最早的几个谎言之一,就是父母老师告诉我们「等你考完试就爱怎么玩怎么玩了」、「等你考上大学就幸福了」。我们看看自己,再看看周围,哪一个像是终极幸福的样子?我们自己告诉自己,我们的不幸福就是因为没有 XXXX,但是哪一个 XXXX 保证过我们永久的幸福? 我们脑子告诉我们,「如果____________,那么我就幸福了」,其实是向我们承诺,我们爬上陡峭的悬崖,将会踏上幸福的高原。实际上,在我们的脚踏上那一块土地的下一秒,大脑就会把我们打回谷底,焦虑和欲望会驱使我们爬另外一个山峰,并且许诺新的幸福的高原。 所以,当我们许下任何愿望之后,请一定跟着加一句:「我知道,这个目标达成以后,我并不会得到永久的快乐,但是没关系,我还是愿意去做」。 这句话既给了我行动的力量,也戳破了头脑的谎言。 无论脑子里面现在想要的是什么,是挣很多钱,是对一件事情全部的掌控,是得到一个人,是得到一份工作,亦或就是想去度个假,每次当我们在大脑里面勾画达成以后的美好的未来的时候,一定要勇敢的直勾勾的盯着这些幻像,大声地对它喊话。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派」怒视代表内心恐惧和欲望的老虎那样,冲着它大声的喊出: 「你让我做这事情,我认,我会去做的!但你不要把我当傻瓜,用不存在的快乐来欺骗我!」 我们注定要和自己的欲望共存。那个欲望不是自己。它仅仅是藏在我们脑子里名叫「Richard Parker」的老虎。学会和它共存,和它搏斗,既利用它的聒噪和不安,激励自己前行,又要学会呵斥它,不留情面地揭穿它的每一个谎言。

00
FlynnSun
2年前
当我们随着惯性往前时,你是否有停下来问问自己,你的发心是什么吗?

No.57:当你准备好了,你就准备好了

得意忘形

00
FlynnSun
2年前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敬畏自然。
00
FlynnSun
2年前
灰蒙蒙的天空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