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育率下降 ,但并不是因为夫妻生育的孩子更少
根据研究机构Gavekal的分析,中国生育率下降的核心原因并非已婚夫妇生育数量减少,而是由婚姻延迟和教育时间延长等结构性因素主导。可解读为三个层面的动态变化:
一、婚姻延迟是生育率下降的首要驱动因素(贡献率约90%)初婚年龄显著推迟 中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006年的23.6岁推迟至2020年的近28岁,导致20-34岁女性在婚比例从75%降至67.3%。婚姻推迟直接压缩了生育窗口期,例如2020年20-24岁女性已婚比例仅19.6%(2010年为32.5%)。 结婚登记人数断崖式下降 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的1347万对降至2024年的610.6万对,降幅达54.7%。初婚人数更从2386万(2013年)锐减至1158万(2021年),形成“婚育基础人口塌陷”。
二、教育扩张对生育的抑制效应(贡献率约22%)高等教育普及与职业发展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升至2022年的59.6%,女性受教育年限延长显著推迟婚育时间。七普数据显示,城镇化率(63.89%)和流动人口规模(3.76亿)的激增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 女性社会角色转变 受教育程度提升促使女性更注重职业发展,2023年调查显示34.3%女职工因生育遭遇薪资下降,其中42.9%降幅超50%,形成“生育机会成本陷阱”。
三、已婚生育率逆势上升的补偿效应(抵消12%降幅)政策松绑释放存量生育需求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已婚女性生育率从2010年的1.5升至2017年的1.8,表明政策放松确实刺激了部分家庭生育意愿。2024年生育补贴等新政推动出生人口短期反弹5.8%,印证政策有效性。 生育行为集中化的矛盾 尽管已婚妇女平均生育数提升,但受限于育龄妇女规模年均减少400万、经济负担(75.1%家庭因经济压力放弃生育)等约束,增量难以抵消结构性人口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