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isotope_Lin
312关注426被关注2夸夸
Yleky yimelin吾心安处
芥川龙之介激推
isotope_Lin
15天前
who need hero
00
isotope_Lin
20天前
来生理期真的哪里都是血 洗袜子发现袜子上都是血
00
isotope_Lin
20天前

广屿Ocean: 真正的天才们【洞察人性】的方法都出奇一致 最近再一次印证了“真相永远在一线”这个真理,是听AI产品YouWare的创始人明超平的采访,他说了一段职业生涯早期从“天才产品经理”身上学习的经历 “我在一加的 mentor(导师)是个天才产品经理。他带我们做用户调研时,不是做访谈和问卷,而是带我们坐地铁,从起点坐到终点,再坐回来,观察用户怎么用手机… 乘客是站着、坐着、耳机戴一半还是全戴、怎么回微信、怎么切 App、会不会点错、电量是多少。 你以为早上大家都是满电出门,实际上不少人的电只有 10%。这些细节很难靠数据捕捉,需要靠观察。 在一加的第一个月,我还接了一个月客服电话,被用户骂了一整月。这让我意识到,产品经理天天构建的产品体系,用户可能根本不是这么用的。你想理解用户,就得进入他们的真实场景。 在剪映也一样,比如我们那会儿做泛知识品类的口播功能,我会自己先剪 10 个这类视频,剪完自然知道哪些要做、哪些不做。但大多数产品连一个片子都不会剪,他觉得这不重要,而是写一堆竞品分析更重要...你得真的知道用户是怎么用产品的,这必须贴近观察。” 这是比较正面的例子,反面的例子当然也不胜枚举,离一线和真实生活太远就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例如之前爆火的人物栏目写的 《被困在系统里》关于外卖员生存困境的调查。最后文章被全民关注后的结局是,算法团队被“发配”亲自去体验送外卖,积累切身体感,优化配送算法… 写算法、做管理、做人生决策,这些事其实都异曲同工,最好要有3层思维: 1,宏观战略。不论工作还是生活,越往后走,你是谁要去哪的战略思考决策越重要。“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哪里吹来的风都是逆风。” 2,中观方法论。例如在职场,为什么说互联网大厂还是很有价值?你有了好的战略思考能不能落地?能多快落地?能落几成?有经过实践验证和无数聪明头脑打磨的一套方法论(你也可以说套路)是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事半功倍的。就像古人打仗为什么一定要读兵法,《孙子兵法》就是古代的互联网大厂套路 3,微观体感。这是金字塔的底层,没有微观体感,以上的方法论和宏观战略都只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所以“真相永远在一线”这句引自稻盛和夫《干法》的话才会一直作为经典名言传世,“现场有神明” 秦朝商鞅变法搞法家管理深入人心(中观方法论)。后来有一次发旱灾百姓快饿死了,官员说要赶紧开仓赈灾,秦王想了想说不可以,因为开仓赈灾的话“数据不够”,不知道谁应该多发粮食谁应该少发,这样法度就乱了,我宁愿让百姓饿死。所以秦朝后来二世而亡就说明了问题——没有微观体感,也就没了人性(跟“何不食肉糜”同样的原因) 所以宏观战略眼光、中观做事方法、微观人性体感,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和真实的客户用户待在一起,去市场里看看。如果在生活里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就去真实的人群里和大自然里走走,走着走着,在屋子里坐着想不开或想错了的问题,就都解开了

00
isotope_Lin
20天前
什么?谁说朋友之间吵架必须站中立?你不应该做出这样愚蠢的抉择的 因为我永远是对的 事到如今我只能把和他一起玷污的你也洗涤了
00
isotope_Lin
22天前
点了!

帅云: 「评估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评估自己,来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这样的人。」 ​ ​我想起我有个朋友,隔三差五,有新点子,然后马上去试,比如上一周她想着账号流量起来了想试试带货,马上就去拍了自己使用产品的视频,并成功让品牌方联系合作。 但最后没合作。因为她发现对方让其带货的产品不是自己常用认可的那款,另一个原因就是发现新品的品控欠缺,两年前她认可的那款她以为遇到了国货之光,但现在差强人意。并且,她还研究了平台规则,发现在她想要带货的平台售价该商品,普遍比其他平台贵个几块钱。她说不想让信任她的粉丝做冤大头。国货之光的路pass,再分析国外的品质产品,很贵觉得受众太小不好带,所以最后她放弃账号带货这条路。 我最钦佩我这位朋友的就是想法多尝试也多。不是会仅停留于头脑想象“我可能可以靠某条路成功赚钱”的念头,而是马上去测试那个想法的可能性,以及很耐心的去攻克其过程中一个个未知的难点,直到尽头。虽然她自嘲我又失败了,但是我很敬佩她这种“失败”。 ​ ​她并没有美化于别人能走通的路我去走也能成功的可能性,而是切身去尝试那份可能性。我想她一次次试错终究会无限靠近“试对”。而没有来临之前,一切过程的尝试皆是组成她是什么人的精彩篇章~

00
isotope_Lin
22天前
明白自身能保持内心秩序的同时看懂自己秩序的局限性 一点点突破吧🏳️🏳️

條六: 秩序型人格怎样做到豁达而不处处小心谨慎

00
isotope_Lin
22天前

Cattabby: 农民的生活底色在经历百年变迁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生活逻辑上闽北和闽南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还是蛮大的,有种照镜子的感觉,古今照之,相互映刻。 农村的土地不算值钱,按商业价格来算一平甚至只有几十块,但村里很多矛盾都源于对土地范围占领的界定,拥有土地尤其是优质土地,是每一个农民家庭最看重的事情,产生土地纠纷所造成的不幸比比皆是;直到现在加深了农民为何如此看重土地的见解,哪怕在城里买房,拥有不少房产,但给到从农村出去的村民来说,安全感是不足够的。房子和土地还是有区别,一旦意外发生,不可抗力出现,房子的抗压性没有土地高,这也是黄东林在生意做得还不错的情况下,仍然重视村里的土地,而在侵华战争开始后,又重新拿起锄头,回归农民身份。正是因为商业的风险在大环境下很可能一击即溃,而土地确实在自己手里,这是永远的退路,能够保证这个家庭持续生存下去,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对房子的拥有权是现有政权下政策制度认可的产物,而缺少社区提供的认可力(也许可以理解为一盘散沙,业主之间没有更多的关联,无法形成另一种联结)。而农村的土地除了是政权认可,更是宗族以及长期生活在土地下的农民认可的,其中包括了血缘的联结,外力的冲击较难把土地从农民手中彻底剥夺。商品房只是近几十年来所产生的产物,也许未来也有一些新的联结,能够与土地并驾齐驱。 另一点则是家庭的繁衍,经济环境较差时,家族的庞大一定程度上能够拥有更多的生存权,这也就为何老几辈对于繁衍子嗣如此热衷,人口庞大,尤其是男丁的兴旺,能够保障这个家庭的下限。家庭男丁稀少不仅容易被男丁旺盛的家庭欺压,同时一旦家庭中再有人过世,家庭和社会平衡结构被打破,抗风险能力也可能不足以支撑下一次平衡的建立,从而摧毁了一个家庭。当然这中间对于家庭成员的素质也是有要求,正如黄东林和张芬洲两个家庭的走向,正是最明显的对比。

00
isotope_Lin
22天前
好书读三年 三年读到一本好书也不错
00
isotope_Lin
23天前
游泳可以瘦成鱼干哈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