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精神分析》,有点难懂,试着记下理解思路。
主体性作为能指链条运作的效果本身就是人工或非人的产物,米拉认为,“言说的身体与人工智能在物质性的层面上应被理解为一种外密的关系”。她避免了流行的技术与伦理的批评,后两者假设了智能涌现的存在,预设了大他者的担保。(这里挺明显的,围绕智能涌现的争论,与其说是技术的分歧,不如说是诸神的分歧。对奇点的信仰,就是对奇点的畏惧和推迟)
中间对《机械姬》和《银翼杀手》等科幻电影的分析,指出了这些描述未来世界的电影的传统内核,电影里的人工智能仍然是“人”的存在。(很有趣的是,《银翼杀手》这部创造了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底色是非常传统的男性性的,这也难怪赛博朋克会成为流行)
米拉从拉康的性化公式、性的非关系角度入手,探讨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如果存在,会出现在什么位置上。米拉提醒要严肃对待“这个向我们展示了性差异之谜的非人类、非生命智能的幻想”。
这里不太理解,似乎是在说技术对人的欲望的满足、对幻想的扩充会带来主体性瓦解的可能,这时候人工智能(主要指性机器人)会出现在“圣状”的位置上,成为父之名的增补甚至是取代。(就像乔伊斯的文学事业支撑他不至于坠入精神病),依靠人工智能支撑的人,还是一种人吗?李新雨在推荐序里认为,它代表着一种从根本上总是逃离系统并拒绝奴役的“后人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