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Stefy.eth
291关注5k被关注8夸夸
🍅 create-experiment-!-play
🏠米兰/东京/上海/Belgrade
⚽️Inter/Mourinho
置顶
Stefy.eth
3月前
🏃🏻‍♀️至此,从去年开始的Gap Year算是短暂结束了。是很长的时间,也是很短的时间。是不活在精修里,真实勇敢的一段日子。

回看相片和零碎记录的文字,这一年我在不同的旷野里撒欢了似地往前冲,膝盖偶尔被震得发麻,才意识到自己仍然在很陡峭的曲线上,斜率并没有因年岁的增长而下降。

今天打开Notion, 想写些正儿八经的2024年度计划,但完全不知道接下去的人生会面临什么,写to do list在当下已收效甚微,如果真要赠予自己一句话,便是希望这样的人生,还能持续下一个十年:

🇯🇵 日本1月—4月
✍️:裸辞后启程前往东京,突击学习了3个月日语语法,7月通过了JLPT N1能力考试(此前日语水平:从未系统性上过日语课,口语都是和周边日本朋友学的,属于说出句子不知道它语法构成的水平,笑):m.okjike.com

m.okjike.com

🇯🇵🇨🇳日本/中国4月—8月
👩🏻‍💻🤯23年1月偶然在路边拍下了一位日本soul歌手(菅原信介)的视频被小红书很多用户所喜欢,并收到了许多想要在国内现场听生演的私信,作为意外桥梁的我,一头扎进了从未涉及过的音乐和经纪人领域。

前互联网社畜在这几个月里是翻译、经纪人、摄影、商务谈判、运营、律师。。。。。。一个人奋战了将近大半年终于在8月和livehouse场地签下了合约并拿到了上海的演出许可证:m.okjike.com

m.okjike.com

🇨🇳中国6月—7月
🎵🎹在菅原信介先生的帮助下,开始学习如何谱曲和写歌词,在6-7月间完成了两首歌词制作。其中一首叫做《Fireworks》的单曲,去年12月已在Apple Music、Spotify、网易云等平台上线。两首单曲都将被收录在歌手今年春天发布的新专辑里头,日本区会有黑胶和CD版本:m.okjike.com

🇯🇵日本8月
🎤🗣️临时担任了一个月的日本经纪人角色体验人生,日语口语和听力突飞猛进。这一个月里见证参与了日本式的新曲发行讨论、编曲试听、录音室录制等流程,并跟随歌手进行了从东京到青森的巡演和单曲宣传活动,每天睁眼都觉得异常不真实,彷佛自己身处在一场大型日本音乐纪录片中。

🇷🇸塞尔维亚9月
📰🪂在塞尔维亚帮助友人进行作品展览布置;开始系统性进行Skydiving跳伞练习:m.okjike.com

🇨🇳中国10月
🪩人生首次企划的livehouse演出在上海和宁波开演。即便是此刻,仍不敢相信一个人完成了所有里里外外的所有准备:m.okjike.com

🇷🇸🇧🇦11月-12月:9月在贝尔格莱德airbnb附近的咖啡馆里遇上了不少St.Petersburg迁移过来的Crypto Trader们,于是抱着电脑厚着脸皮跟在他们后头请教学习了一个月:m.okjike.com

这一年没有去那么多的“别处”,但挖掘每一个“此处”也不错。

愿以上,也能给正在怀疑自己可能性的你们一些小小的力量和勇气。
3943
Stefy.eth
6天前
这届米兰设计周最喜欢的作品之一:《Straordinaria》,来自日本W+ Studio。展览至21日结束,推荐给这周在意大利的朋友。

这些摇曳的彩色柱子旨在呼应云中热量和空气的运动,是今年米兰设计周众多旨在创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作品之一。

作品试图通过挂在中央展馆屋顶上的彩色亚克力柱子来模仿云的轻盈(每缕织物下方都有圆形塑料状材料的重量支撑),这些柱子可以自由摆动,游客可以走进内部,通过行走激活这些柱子。

we+工作室的这件户外装置展品希望将关系和接触的主题放在前面,重点关注形状、材料、色调和深度。
00
Stefy.eth
7天前
天,telegram只有30名员工
73
Stefy.eth
8天前
我们需要有电影站在政治光谱的中间。

Tips:
不看预告片(A24在剪辑误导性宣传片上有显著功绩),不抱任何期待前往观影,会有惊喜。
71
Stefy.eth
16天前
专辑:
ITEIAD Sessions - The Japanese House
Dead Club City - Nothing But Thieves
Being Funny In a Foreign Language - The 1975
いつか何処かで- 桑田佳佑
41
Stefy.eth
17天前
最近保持的一个习惯:落日时分每天在家里阳台拍摄一张照片,预计在年底打印一本这儿的落日影集。
63
Stefy.eth
17天前
NHK最新上线的坂本龙一纪录片《last days》里,披露了其家人提供的一些影像材料:病房治疗过程、葬礼歌单、手机备忘录日记、甚至是离世前一个小时的iPhone录屏。

建议大家做好心理建设再打开。
14
Stefy.eth
18天前
满眼的【好出片】

让现实世界就像廉价摄影器堆叠起来的录影棚
12
Stefy.eth
22天前
Suno其实是把音乐市场存在已久的做题行为彻底暴露给了大众。说V3版本已颠覆整个音乐行业的朋友们,请问平时都听得啥歌?现阶段输入hardcore punk直接生成的是pop metal🙇‍♀️

颠覆和打击的是哪个群体不言自明

garbage in, garbage out

Diiiii: 为什么 Suno 无法颠覆音乐行业? Suno 的效果比较惊艳,大幅降低了音乐的创作门槛,历史上第一次让普通用户就能创作出水准在线的音乐作品。我让 11 岁的闺女试了一下,大概 20 分钟的时间,就能够使用 Claude3 + Suno v3 创作出一首非常 personal 的、有很强个人叙事的、完成度比较高的作品,并且她自己也很喜欢。另外,现在已经有一些 Suno 创作的社区和榜单,里面的头部歌曲确实都比较好听,甚至与目前的华语流行音乐榜单里的作品不相上下。从这个角度来看,Suno 的确非常厉害。 然而,我个人依旧不是很看好 Suno 能够颠覆音乐行业这个预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供给端,音乐 / 歌曲的价值和流行和创作质量的关系没有那么大。歌曲更多是一种文化共鸣的结果,并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好歌“,只有”广为传唱的歌“。 这里提出一个非共识:音乐作品”好“、”坏“之间的区分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由于作品容量的问题,一首歌曲只有 4 分钟左右,再刨除掉重复的副歌,真正能够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相对于小说、电影、剧集、游戏来说,歌曲的信息量是最低的,因此区分度也是最小的。 在审美原理上,和其他媒介类似,歌曲 / 音乐的本质是对多巴胺的刺激,是对用户预期的操纵,是和谐音 / 不和谐音的适当组合(类似华晨宇说的4536251之类的和弦套路。和谐音多了,就会更偏口水歌,和谐音少些,就会更”冷门“,要找到最佳比例)。因此,音乐的创作遵循某种“公式”,从彩铃时代开始,到抖音时代,再到 AI 时代,工业化批量创作一些旋律上头的作品都是可行的,并且效率越来越高。当然,这种方法只能做出一些“爆款歌曲”(理论上传播度足够高)的候选,能否真正爆,更多是某种偶然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凑在一起的小概率事件,是社会学群体复杂行为的随机结果。这点之后再详说。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音乐作品的“绝对质量”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并不存在”绝对的、永恒的好歌“。音乐是有时代属性的,让 00 后、10 后的小朋友去听几十年前的金曲,他们大多数并不感冒。虽然小说、电影、游戏、绘画也都有类似的现象,但其经典作品的半衰期会更长一些,原因大概也在于信息量和差异化更大。 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在绘画、小说、电影里,都存在所谓“遗珠”的作品,即在创作当事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经过后世的挖掘之后重获新生、乃至步入殿堂的作品,比如梵高的画,比如电影《大话西游》,其经典地位都是被“追封”的。但是我没有想到任何一首歌曲是被考古挖掘出来后火起来的。这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歌曲的流行文化属性远大于其艺术属性。 既然歌曲之间的质量差异并不明显,那么决定“好歌”与否的关键,其实是传唱度 - 这决定了人们能否形成某种“群体共同记忆”。所以在流行歌曲的全盛时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打榜”和“上通告”,这本质上是一个投放过程,选择一些传播度足够高,找到尽量多的种子用户进行投放,期待着他们能被洗脑,然后开始传播。类似于 R0 足够高的病毒感染过程。 对用户来说,当满大街播放的都是这种洗脑神曲时,神经网络已经充分学习到了其中的起承转合,建立了正确的预期。正确的预期本身是多巴胺的另一种奖励机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你听一首歌,第一遍觉得平平无奇,后结果从第二遍开始就越听越上头,越听越喜欢,或者一首歌它在刚出来的时候就不是很受欢迎,但是电台的DJ知道这个音乐是一个好东,所以他就在他的节目里一遍一遍地放这个歌,然后最后把这个歌拯救了。随着我们的熟悉程度增加,越来越喜欢音乐的这个过程,原因就是我们越来越擅长对这首音乐做出正确的预测。因此,洗脑洗得越狠,歌曲就越上口,多巴胺就分泌得越多,歌曲就越“好听”。 可见,所谓的“好歌”,首先要符合一定的审美规律,其次就是播放足够多,“耳熟能详”。00 后觉得几十年前的金曲不好听,是因为他们听得次数不够多,没来得及被洗脑而已。 因此,我毫不怀疑 Suno 能够生成符合审美规律的足够高质量的歌曲,但我严重怀疑它能否产生足够“洗脑”的、播放量足够大的“好歌”。 这是供给端的问题。 其次,在需求端,用户已经不再听音乐了。优秀音乐作品的供给并不稀缺,稀缺的是需求,是用户的注意力。 想一想,过去三年有哪些新歌火了?基本上能达到《相约九八》、《青花瓷》这种传唱度的,一首都没有。上一首类似的歌曲,恐怕是“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 这是因为中国的音乐人再也写不出《相约九八》、《青花瓷》这种级别的好歌了吗?我相信不是的。中国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一直以来都是过剩的。去网易云音乐和豆瓣音乐人看看,有多少怀才不遇的音乐人。之前在做在线音乐的时候,曲库里躺着几千万首歌曲,但绝大部分是无人问津的。每个月至少被播放一次的歌曲,加在一起只有 1、2 百万首,其余 95%以上的都是零播放的“僵尸歌曲”。Suno 的出现只是加速了僵尸歌曲的扩张速度而已。每个人都可以写歌,结果只是供需变得更加不平衡。 真正稀缺的,是用户的注意力。随着短视频的崛起,音乐的时长份额在最近几年下降得非常厉害。换句话说,用户还在听歌,只不过变成了边看短视频边听里面的背景音乐,音乐愈发沦为了短视频的“周边”。仔细想想,最近几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大众意义上的新晋歌手了,播放最多的歌曲只有两类,一类是短视频的背景歌曲,另一类是影视/综艺节目产出的歌曲,而传统意义上那些歌手发行的歌曲,似乎也只有明星的粉丝会去关注。这种状况也可以理解 - 毕竟用户花了最多的时间在刷短视频和刷影视综艺上,音乐媒介分到的用户注意力份额越来越小。 作为用户,如果你现在有 5 分钟、10 分钟、30 分钟的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你可能会选择刷一会儿抖音,刷刷微博或朋友圈,或者打一局王者荣耀,时间再长一些,可能会打一些 3A 游戏,读会儿书,或者看个电影。而“专心听音乐”已经不再是其中的一个选项(我小时候的时候曾经是的)。因此,现在音乐已经不存在所谓“独占注意力”的场景,更多的时候只能是在开车、运动、做家务/做作业/工作、睡前这些伴随场景存在。这也导致音乐对应的注意力份额严重下降。没有注意力,也就更谈不上“洗脑” - 连洗脑的机会都没有,当然,除了作为短视频和影视综艺的周边。 因此,Suno 的出现并无法解决需求端的问题。甚至,由于让供给进一步碎片化,它可能还会导致用户的注意力被进一步稀释。 第三,长期来看,音乐产业正在走向没落,甚至不值得被颠覆。 音乐作为一种信息密度更低的模态,只能作为其他高密度模态的伴随产品而存在。音乐作为一种单独媒介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换句话说,类似绘画,作为艺术的音乐已死。 从能量和信息的角度,可以解释为什么音乐必然走向没落。这里摘一段之前写过的文字: 在吴军的《全球科技通史》和Vaclav Smil的《能量与文明》中都提到类似的观点,即可以将人类文明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能量消费逐渐增加的过程。从人均能量消耗的角度来看,公元前 10000 年的采集社会,人均年消耗能量 5-7GJ,到了 1500BC 的埃及,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0-12GJ,罗马帝国早期为 18GJ,1500 年中世纪的欧洲约为22GJ,而今天所有富裕国家的年人均能量消耗量都达到了 150GJ 以上,而美国则超过了300GJ。如果从功率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进化更加夸张。从 1700 年算起,到今天增加了20000倍。可以说,人类文明的结果,就是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消费更多的能量。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也是同样的道理。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向,就是让人们能够更快地消费更多的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让信息消费的带宽更高。阅读时,人类被占用的带宽只有1M/S,听音乐的时候也不过1.4M/S,而看视频的时候,带宽可以飙升到9M/S。再换句话说,在人类日常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当中,耳朵(听觉)并不是一个主要的装置,因此带宽的天花板很低。这通过媒体文件数字化之后的size也能看得出来:1个需要1分钟阅读的文本文档也就几十k 的大小,而1分钟的WAV音频文件(无损格式)大概2M大小,而1分钟的蓝光视频文件大概是150M大小。因此,从带宽的角度来看,消费音乐显然是不划算的,闲置的带宽太多。 因此,从上世纪80、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流行音乐风潮,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假象。那是因为当时的媒体带宽条件只能支持音乐的传播和播放。尤其是在碎片时间里,人们不可能随时打开电视或录像机来看视频,能做的无非就是读读书/杂志,或者听听音乐。在当时,音乐是单位时间里能够消费最多信息量的媒介,所以也就拿到了最多的时间份额。而随着宽带的普及、移动的普及,视频成为了更好的媒介,同样是1分钟的时间,视频的信息量是音频的50倍以上,这就让音频逐渐沦为了”周边“,同时也宣告了华语音乐黄金时代的结束。这样看来,欧美音乐未来也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反而华语音乐走在了前面,因为中国的宽带、移动的普及速度比欧美更快,也就更早见证了音乐媒介的没落。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读书的没落也是必然,因为相比于音乐,文字的信息量可能更低。读书的好处在于杠杆效应,在阅读时如果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来撬动库存信息的联动,其带来的长期收益会非常大,而这不是通过即时的带宽消耗可以计算的。 尽管音乐的黄金年代已经逝去,但音乐这种媒介形式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它可以和其他媒介形式共存。换句话说,从带宽的角度来看,音乐是非独占的,你可以一边听歌一边做别的事情,比如开车、写代码等,而视频、读书都不行。这就赋予了音乐媒介一个独特的”增益“价值。它未来作为独占资源的价值会越来越小,但作为伴随资源的价值会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热歌都来自于短视频、综艺、电视电影 - 因为音乐作为伴随资源可以增加这些媒介的信息量和价值。 总的来说,在供给端,由于差异化并不大,Suno 很难产生“更高质量”的音乐;在需求端,Suno 的出现无法解决用户不听音乐的需求。根本上,音乐是一个逐渐走向没落的、半死不活的独立产业,甚至不值得被颠覆。这些共同决定了,Suno 并不是什么划时代的产物, 当然,这毫不妨碍Suno 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一个非常 Personal 的表达助手。音乐已死,并不意味着创作已死、表达已死,相反,更高信息密度的艺术媒介会取而代之。我们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个人创作的数字人、游戏、电影等等,而音乐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会发挥巨大的价值。这就好比绘画已死,但视觉艺术的巅峰期才刚刚来临。

20
Stefy.eth
23天前
《RIIVERDANCE》
《II HANDS II HEAVEN》
《TYRANT》

以上真的是碧昂斯给全人类的听觉礼物

* Pitchfork给碧昂斯的新专辑『Cowboy Carter』评分:8.4!
10
Stefy.eth
28天前
一些奇妙发现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