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看改善性的住房,基本上周末只要有空都在看,看了一年多,今天终于签字付定了,记录一下。
1.改善的目标明确。
房子不可能三角:质量,位置和价格。虽然是想换大户型的,但是预算范围内要么质量明显提升/要么是地段明显提升,书包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看了下市中心老破大实在下不去,于是就变成了房屋质量提升。我们都不喜欢3.5-4代的铝板玻璃幕墙那种住在钢筋水泥里的感觉,新房基本不考虑了,就回到二手洋房了。
2.未来房产不期望升值,主要看保值性的情况下,在杭州,能绿城还是绿城。
尤其是宋卫平还在的时候的绿城造的房子,二手房整体的小区环境维护/房屋质量进去会和别的开发商有明显差别。审美上看多了就会有感觉,同样的石材干挂,绿城的石材和碧桂园的石材档次观感就有明显差别,就很感谢有曾经宋总的不计成本的审美坚持了。
3.同价位档次下,也有不同产品的差异。
我们接近成交边缘的有下叠,有联排,最后还是选择了有一定稀缺性的洋房大平层。前两者虽然有院子,但下叠休息空间顶着上叠的客厅,地下室无用;联排的中间套采光也受限,加上想要相对位置不太偏就都是二十来年的老房子,装修成本百万起,资金占用成本太高,两边的爸妈都不敢苟同;其他一些一楼带院子洋房的要么是占着稀缺价格聊不下来,要么是位置有点问题(靠高架噪音)。
4.和房东聊价也看眼缘。
现在在卖房子的都是生意人,行情可见一斑。诚不诚心卖的房子看挂价就能看出来。中间谈价也有遇到过龟毛大哥,价格谈好后心里依然不太愉快,再跑回去看房子也觉得这里那里都是问题。
最后成交的80后夫妻都是爽快好说话的,买到房子后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最后买的房子还是在我们第一次看中的那套的小区里,兜兜转转,喜欢的感觉始终如一❤️
下半年又要开始装修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