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有迹可循,同时也在循环往复
郭建龙又一新书,内容通俗易于畅读,蛮好填补了闭关锁国这段期间的内容。煌煌三百年用一个词闭关锁国一笔带过,是对这段历史的不公。在这三百年中也有开放的尝试,但不幸的是尝试都未取得比较大的成效而最终夭折。
明清之际的开放又有着显著的不同,明朝期间虽然也是集权的巅峰,但洪武永乐之后,皇帝自身精力的限制以及内阁的权利行使,保证了官员一定的自主能动性,在开放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下而上,产生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官商乡绅以及皇帝统治阶层都参与到开放进程中,由此能更快的进行知识的跃迁。但因明朝本身的内忧外患,无力支撑开放改革的完成而覆灭了。
清朝的开放,前期的康熙善于利用西洋的知识与技术,来为帝国统治服务。但此时开放仅是皇帝一人的开放,其他阶层及官僚已经丧失了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只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毫无自主能动性。整个帝国体制已经逐渐僵化。
这时开放仅得益于拥有英明的人主,一旦统治者平庸,便再也无力应对复杂的局势,而固守旧有的落后模型。好奇心以及变化则成了有害之物,祖宗之法不可变,自有国情在此。
康熙之后的开放已成延续祖宗之法,以及天朝落后的傲慢,对于其他番邦小国朝贡的恩赐,来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此时物理上存在开放,但心灵上的枷锁已经不可拆解。哪怕明知差距,却也漠视掩耳盗铃。
集权主义时代,前期采取了改革和开放的措施后,到最后由于需要维稳的需求,都会导致权力重归闭塞,将之前的所有可以过尽数推翻。帝国结束扩张期后,就关闭所有窗口进行维稳。这也是竖立在中原王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以中原正统自居,大一统的中原文明保障了土地及食物的充沛,但也限制了向外求索的野心。
集权、人治、缺少对制度及人本身的尊重最后一定会遭到反噬。历史是周期性发展的,只有穿越周期,才能抵达繁星,迎来下一次的开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