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王大安
22关注13被关注0夸夸
场域活动孵化人/非虚构写字者。唱歌弹琴、读书写字作终生事业的,努力中的普通人。
公号:大安于隅,记录探索真实自我和世界。凡真实的,必会相遇。
置顶
王大安
3月前
江湖规矩,置顶下自我介绍贴。
关于大安是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事情,我和你之间大概会有怎样的可能性。

大安的链接说明书 | 2024版

00
王大安
4天前
杭州的早晨,下边的,上边的。
以及路边的。
00
王大安
5天前
路过一片住宅区,石砖红窗黑瓦,悄无声息地坐立在一片绿色里。窗外趴着一墙的白花,还有一排的袜子内裤。

想起几天前,我在阳台晾衣服时突然冒上来的一句“诗”:“生活如此具体/ 一条条内裤/ 一双双袜子 ”。

今日,可再续之:“诗意和苟且/ 在同一扇窗外”。
00
王大安
9天前
“哼 不要来惹本小姐”
00
王大安
10天前
有意思。木心说为啥要“认识自己”。这三点,都很有嚼头。

不过,我大概会略微修改下…

1 改善和完美自己,这听起来有点累。
更想去接受自己的样子,达到尽少冲突的和谐,就可以了呀

2 靠自己映见宇宙。这点没意见,不能同意更多🙆‍♂️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个人中见宇宙。

3 全世界,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某种程度的同意。在靠自己的基础上,我想加上一层润滑剂,那就是爱。
靠自己,但却是压榨、拉扯、鞭笞,那不也是坑么。这个爱,可能底色是孤独的。孤独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爱则是我们选择的一种和自己的关系。
靠自己,不是经历万难后的发泄、赌气、悔悟。不是对世事失望之下的被迫坚强。
我眼中的靠自己,是生发于爱的。甚至也会因为爱自己而爱上周边,和这个世界。

认识自己,它绝不是一个只局限在个人领域或个人主义里的话题。
00
王大安
10天前
绿,真绿。
00
王大安
10天前
今天,看到了自己的“信息流叛逆”。

一个是反感个性化推荐。
怎么,我点到的就一定是我喜欢的么?你比我还了解我?

一个是反感流量推荐。
比如对于点赞多、在看多的就给予更多曝光。怎么,嫌现在卷的还不够吗?

一个是反感时间流排序。
比如朋友圈,打开永远是最新的发布。怎么,过去了的事情就不值得再被看见了么?

个性化、流量算法,还是时间排序,在我看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它们都是对我“注意力主权”的试图控制。

我的“叛逆”就在于,凭什么要让平台来规定让我看什么。或者说,我能不能在平台土壤上去挖掘自己的信息流呢?

目前为止,我所做的小动作有:

1⃣️接触尽可能多的信息源。
不要只去一两个平台,多平台晃悠,而且每一个都关掉个性化推荐;

2⃣️绕过流量和时间排序。
除了大头的、最新的,其实很多被算法筛掉的内容也很不错。那怎么绕呢。

一个是围绕我自己的关键词。

比如最近我在研究环球旅行的人们,那么关键词键入后,不同平台出来的内容都可以随机去听,既看内容,也看内容背后的人,还看内容的评论。

这个过程里,你会找到新的信息,比如过去的某个视频、文章,或是不知道的其他平台等。

比如这次的选题就让我发现了新的社区(一个我感觉到人味的社区),新社区里看到了新闻实验室的播客(一个有难得质感的播客节目),播客里找到了2021年“我要WhatYouNeed”做的嫁给自己的婚礼视频(11个女孩分享爱上自己的过程),看完,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一系列下来,图文、声音、视频,刷到的媒介多元,找到的内容也有意外惊喜。不会有一刷就停不下来的被控制感。

这便是主题词之下的发散搜索。这是我最喜欢的冲浪方式!可以铺得很广,也可往下挖深。

还有一个是自创你自己的序列。

比如朋友圈,我会按照字母排序去点开朋友页面。这样看到的朋友不再是时间流里的片段,而是相对来说更为连续的片段。这个过程里能更了解到朋友在做啥。(当然,这样你也能发现被谁删了啥的,这比群发消息然后清理要有礼貌得多了……)

其他挖信息流方式还有待开发。

互联网这个海洋,我希望自己不会被这么多信息淹死。注意力主权,是个体的小小捍卫。

最近开始做的“网络人间观察”,更是一个反客为主的方式。不仅不想被控制要看什么,更不想被控制要怎么想。
00
王大安
11天前
求问,如要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或文学 大家推荐读啥?或哪些作家?
00
王大安
11天前
《受戒》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好好看。

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字的年代感。里头好些字我都不认识…一个是确实没学过,一个是对所形容的事物很陌生,对相应的语言也自然觉得陌生了。

比如
“一种广大而深微的呼吁,悠悠窅窅(?啥),悄怆感人”
“这样大一群鸭子而能如此雍雍雅雅(!妙)”
“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折皱(!!!)”
“他很有戏德,在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实,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该你得好的地方,他事前给你垫足了,主角略微一使劲,‘好儿’就下来了;主角今天嗓音有点失润,他也能想法帮你‘遮’过去,不特别‘卯上’,存心‘啃’你一下。”(不懂戏,但这语言真好看!!)

汪老的遣词造句,简短干脆,但特别形象。一个人物,在他笔下,一两句内就活了。他特别能抓人物的髓,然后信手拈来置于纸上。比起文字优美的描写(想起《夜晚的潜水艇》),我个人更吃这种文风。话不多,但足够力道。

汪老的故事里,有很纯净的部分,比如《受戒》里十几岁孩子们的懵懂情感;有人间百态的部分,比如写西南联大时期的学生、店主;也有历史伤痕的部分,比如关于文革。

前阵子刚看完《重走》,看作者对1937年西南联大学生西征路的纪实,故而对联大故事还蛮有亲切感的。汪老也是联大的学生。在他笔下,像是看了《重走》之后的续集,就是学生们到了云南后的具体生活片段。特别好玩。

看汪老的小说,我感觉不到自己在看小说。尤其在有具体年代、地点标志的部分。人物的俏皮、荒唐是真,人物在年代里的起伏变化也是真。

每一篇结尾,都有汪老标注的写作日期,有时是在某个深夜。我会想象汪老案前执笔的样子,想象那个时刻他内心的情感,是否便是当下我所体味到的。

汪老让人感觉既崇敬又亲切,像是一位年长的朋友。这便是老一辈艺术家的魅力吧~
00
王大安
12天前
这本书在库存里躺了很久,都忘了什么时候下载的。

打开一看,是第三者写的关于精神分析家卡伦·霍妮的故事和理论综述。

1⃣️ 卡伦的故事,在前半部分,基本吃瓜状态的阅读,关于卡伦的家庭、情感。

少女时期,卡伦的情感经历就很丰富。她有个终极伴侣形象,就是对方力量强大,能全权主宰自己,她能无条件去崇拜、去依附。(对这点印象很深刻,一个是个人无法理解这个伴侣形象的魅力在哪,一个是她和卡伦呈现出的类女强人的社会形象挺有反差的)

卡伦有很强的性需求,有过婚姻,后来等于是走入了开放式关系。

她从小觉得自己外貌不佳,但性吸引力蛮厉害的。后来自己创办了心理研究所,和所里的同事、实习生也桃色不断。

她曾经和心理学家弗洛姆(之前读过的《爱的艺术》的作者)有过一段亲密关系。后因为双方的需求失衡而破裂。这段破裂还从私人领域延展到了工作领域。

作者的主要分析素材,是卡伦的日记,她在日记里做了大量自我剖析。比如对于自己的性欲求等。另外她也写了一本书叫《自我分析》(已种草,后续拜读)。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卡伦此人和她的经历片段。感觉充满了激情,和自我挣扎。

2⃣️ 理论综述部分,作者写了自己的观点。

在心理学领域,卡伦是个才女。她很多书都是经典,比如《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种草的另一本)。

神经质,书中有句话叫“基本焦虑的量,防御策略的质”,我的理解是,那是一个人在某种需求驱动下,人为去拔高或压制某些真实自我的原始值,继而形成了某种自我异化。

我之前那篇从短剧《执笔》看真实自我的文章动念来源,便是此书。现在看来,五千字,依然还没有讲尽“真实自我”的深邃。

读下来,感觉卡伦的课题是想探索自我的真实,寻找、发现、发展自我。跳出弗洛伊德的早期经验固化,她认为这些早期经验更多是限制了我们回应外界的方式。

“与弗洛伊德相比,第三势力心理学显得更加乐观,它提出了键康的可能性,并发现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较为快乐、和谐、富于创造性的人。

然而必须指出,霍尔奈和马斯洛都认为心理健康是十分罕见的。由于我们的基本需要的声音太弱(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声音更弱),真实自我的声音太含糊,所以要确定我们的真正感觉与要求是极端困难的。

因为我们人类经历了漫长的依赖时期,这使我们对外部的压力和影响十分敏感、因此,我们很容易自我异化。我们就像敏感的植物,它对健康成长提出的复杂要求很少能全部满足。

但是,虽然我们随时可能遭到损害,却不会轻易被摧毁。我们具有提出防御策略的出色能力。无论其危害性如何,这些策略能使我们在一个不友好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这段话读起来,很壮烈。

这本书让“真实自我”这个形而上的东西,在我的感知里有了一些具象呈现。更多想法在发芽了。
00
王大安
12天前
今日份之网络人间观察小记-01:

1⃣️🇮🇷

观察:

伊朗民众街头庆祝本国的军事行动,还有战况直播,街上还挂了此次行动的海报(来源:问答网站、公号)

小记:

对现代战争开了眼界了… 咋感觉像在做一件日常的新媒体事件运营…不像传统的打战,像是在…表演?给全世界看的那种…

2⃣️💪

观察:

瘦了一百斤的贾玲,在办公室的健身房里锻炼。她一拳一拳有节奏击打着梨子形球,镜头里的眼神没有任何波动。到鲁豫上来试的时候,乱飞的梨子球让我明白了这击打背后有多大功力…贾玲说,她不敢再这么拍电影了。害怕。(来源:鲁豫有约)

小记:

人的精神力量,是可敬又可怕啊…没看过这电影,不过下午逼着自己锻炼了一下…

3⃣️🏨

观察:

年薪百万的大厂员工,在闲鱼做高级酒店代购业务,以此作为副业。利润几百上下。评论里,有人说自己也这样做过,或也买过代购;也有人说百万年薪还纠结这几百元,假的;也有人说自己刚得了50万**期权的朋友,出门也都是先打开抖音美团看优惠券啥的。

评论里挂了一档抠门主题播客,有人说为了买一箱花生,加各种群抢各种券,有人说只在打折那天去吃东西,有人说会收集免费小样等等。

(来源:社交网站、播客网站)

小记:

听到各种省钱小招,第一反应是“哇,这么麻烦”,继而的反应是“如果没有想去买的欲望,钱都不用花,这不是更直接有效地省嘛”,最后的反应是“啊,花钱是一种快乐,省钱也是一种快乐啊!”

不是苦逼地省钱,而是这个过程里也很享受和有成就感。这是大家乐此不疲、不怕麻烦的原因吧?

另一个是,感受到网络里对看起来的有钱人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会有一个印象模式,类似于多少身家的人应该会做/不会做怎样的事。反过来也可以倒推。

在另一篇公号文里,一对夫妻带着4岁孩子开启环球旅行,他们分享这个旅行的文章接收到了很多“富二代”“有钱人”“炫富”的评论。这是在根据有钱人应该会做什么而倒推出的身价猜测,虽然博主说自己并不是。

anyway,两者都是对“应该有的有钱人世界”的印象破坏。

想起之前一个谈论网文播客里提到的,现实里大家希望自己能参与阶级流动,向上走,但在读网文、看别人时,又希望这个阶级秩序是稳定的,不会被轻易破坏的。

4⃣️🌍

观察:

一对夫妻带着孩子,不上幼儿园了,直接环游世界,去国家体验宗教、民族、贫穷和富裕。(来源:公号)

小记:

看的时候,我观察自己,对于文章里的讲述有欣赏,但没有心动。不会说,我也要带着孩子去环游世界啥的。我发现我对教育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容易受别人影响。体验世界固然好,重要的不是这个体验本身,而是他的父母带给他的关注、陪伴、交流和爱。

重要的不是世界,而是身边的父母。这玩意儿,要是没有,环游了宇宙,都白搭。

我更好奇的是,对方做出这个选择的能力和环境为何。



网络信息里,看人间倒影。

视角有局限,我也没办法。

记录以分享,起始于局限。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