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专注工作
关键词:
一生勇敢无畏,越挫越勇
去听得见“炮声的地方”
——————
2025年•10个小心愿
写下来才会完成🥰
“I am rooted, but I flow.”
☑️Walk slowly
1. 底层系统稳定:连续早睡早起(22 点睡5 点起)-100天
2. 提升攻击性:网球等级 3.0-3.5 -400h
3. 提升耐力:穿越整个中国(50天)
4. 舒展愉悦:跟家里人过周末(1个月)
☑️Being
5. 保持高强度节奏:每周工作 60 h,至少 50 周
6. 第一性原理解决:团队稳定产出过亿
7. 互为大脑:深度关系的好朋友10 人,定期建联复盘,看见对方同时照见自己
8. 信息畅通:行业内聊 100 位前辈/专家
9. 逻辑畅通:内容平台更新 100w 字
10. 收益不设限:美股收益翻倍每两月
——————
2025年•驯化能力板块:
1. 管理能力:设立一个自组织生态
2. 沟通能力:一是通过写长短文,向社媒输出自己观点的系统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口条顺,既精炼简洁,也坦诚清晰
3. 思维能力:系统版图增加投资&AI&营销,成为国内top;
系统运转支持:每天早起早睡➕运动➕冥想,跨学科体系;驯化自己的肌肉习惯,体质变好精力充沛,实时应对各类高强度场景
2024年12月30日 记于杭州
—————————————————
hi,我是42,见字如晤。
离我正式转型已经100多天了。搬新公司,认识新朋友,组新团队,开始新业务,也有些新成果。
回头一看,仿佛隔了一个世界。
来说说我之前的世界吧。
从 UAL 建筑毕业后,我一直在建筑设计领域创业,主要接触政府与地产,是知名企业指定设计分包商,主打一个审美+落地的项目能力。这 8 年,我把一个毫无知名度的设计工作室变成了一个细分领域的设计品牌。不算多有成绩,操盘诸如杭州亚运会、前首富王x的花园等项目,折腾了各自媒体平台(合计45w粉,总归有了从0到1的经验,也养成了万事kpi+sop习惯。
那我为什么会放弃之前的 8 年累积,除了考虑到行业正处于起-落落落落落的阶段,也是在2022年看到AI绘画的程度远超预期,有预感到不出一年,公司业务会面临极大挑战。
我的设计公司主要负责两件事,一是审美,需要把客户脑海里原先用语言描述不出的场景和构想,变成直观-可视化的美的东西,二是用专业知识来帮客户考量美与落地可行性的关联度。
而Aigc毫无疑问夺走了我的第一部分工作,至于第二类,全国各地工程公司比我更专业。除非是对"美"的要求极致的客户,但凤毛麟角。
但我还是没敢行动,花半年时间想清楚这是风口还是趋势。
1. 从大方向来说:技术本质是什么,商业格局会是怎样,短期红利怎么抓,长期趋势在哪里;
2. 从自身优势出发:市场应该怎么切,产品应该怎么做,组织应该如何改变,壁垒应该如何规划。
当时这方面的信息、方法论和讨论真不多。网上随处可以找到的都是技术研究、社会学探讨、传播焦虑,商业视角、创业视角、创新视角,其实信息、资料和讨论都非常的少。
于是我把收集的信息、看法和思考分享出来。
于是2023年2月底,我在小红书和微信里发起了AI社群,也有几个大厂找我们做课程。运气比较好,变现也快千万。
但是商业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呢?
短暂成功后,紧接着面临AI不断冲击和变化。一时间,出现了很多AI产品,课程压根来不及迭代。4月那会的体验,真是AI一天,人间一年。早上刚定好宣传计划,晚上推翻重来。这趟红利,赶着有点费力。
但我觉得科技上的最大变化意味着商业上的最大变化。这可能是我一生当中会遭遇的最大的变化,也是最大的机会。原计划我先准备结婚,放松一段时间再继续工作,但还是按捺不住继续想做点事的心。
所以,创业的人永远爱折腾,喜欢理解变化,找到机会。
同时也希望,能找到一路同行的人。
2023年6月29日 记于义乌
——————————————————
今天是2024年的第三天,base成都。
回顾过去一年,生成式 AI 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见证了很多奇迹。
终于,AI也从抽象晦涩的技术概念也变成了生产力工具。3 个月,我用它制作视频号矩阵,累积了 300w 中老年粉丝。
这一年, 我也学着踏进各类应用场景的洪流,试着用AI技术去突破,从潜在风险到市场趋势,不断勘探。
所以你们看到了我在做一些没有用的业务,我都在用AI+自动化的模式去看看能否改进工作流,尝试压缩工作量,调动大家的工作激情。
我想通过 doing 去弄懂规则的边界,用时间和努力去换取别人的常识,尝试跟专业的人站在一个信息点上。
2024年,我还会尝试更多的东西,底层架构一样,多拥抱新的 超级力量,有效地集成到自己日常工作流程,这很值得。
望2024年,自己还能继续坚持攻克业务增长点,也做到未知全貌,不予置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