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叫我王愚
658关注294被关注3夸夸
喜欢听着Lofi hiphop修图
对世界始终保持好奇的infp
热爱阅读,电影和各种hiphop live
自己写一些散文,小说,聊以慰藉
置顶
叫我王愚
4年前
从2009年开始,云南连续三年出现强烈干旱,那时正值我在昆明市区念高中,感知其实不明显。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教我们物理的黄老师上课提问:你们都知道现在云南干旱吧?

学生们齐声说“知道”

“你们知道个屁!云南干旱学校里面的水龙头还不是免费哗哗地淌,云南干旱学校里边热水还不是24小时供应,云南干旱你们不也是该吃吃该喝喝,你们哪里知道了?”
教室里顿时安静的地下掉一根针都能听见。

其实那时候我想插嘴来着,因为我自认为比起其他同学来说还是知道一些的。无奈成绩差不敢和老师顶嘴。

一直以来家里田地的事情父母即便再辛苦也不会要求我或者我妹去帮忙劳作,说你们两个好好学习就行啦,家里的农活不用你们操心。

那会儿云南干旱虽然没怎么去地里干过农活,但在吃饭的时候还是听到了些干旱的消息。

“田里的香菜再不浇水就要不行了,怎么办才好呀!急死人了”

田地里引渠浇水,这家把水堵了,好浇水,那家的水就流不下来,各家各户都闹些矛盾。

“狗日的你这样引水活了你家菜地,我家菜就不活啦?”

“你看二妞家那井出的水满当当的,真是馋人眼睛,倒是怎向人家开口借点水灌溉呢?现在挨家挨户给田浇点水都不容易……”

一直盼不到下雨,干旱的日子也越来越长。最后我家决定自己打口井,我印象中一共打了三口井,只有一口井有水,不过也很不错了。听说那口也是打了很深很深才出的水,实属不易。

打井得花不少钱,除了工具费和人工费,就那儿工人每天给你家干活,每天还得给人包伙食,老妈在家又是个好面儿的人,属于钱包又紧吧,还得顿顿伺候人牛肉的那种。

不过不管过程如何艰辛,打井这事儿算是成了,自那以后干旱也就和我家没了关系。

不过自那以后,我洗衣服再也不是让水哗哗淌那种洗法(之前让水哗哗淌的洗法我是觉得,水这玩意儿,淌就淌它的,反正最后不都是要到地上,滋养脚下这片土地……)
,而是水即开即用,不用就关上。

前几天西湖区转塘街道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开始对工地施行限电政策,白天宿舍不许用电,办公室也不许开空调,并且威胁说敢开试试,开就立马给你把机器拆咯(这几天天气还不算太冷,不知道再冷一点会不会让开),就一下子好不适应。

想想限电之前的工地生活,宿舍空调肯定是24小时开着的(大家都这样,你也别急着批评我)。电磁炉时不时用用diy下火锅喝两杯,小冰箱冰可乐,冰啤酒喝喝。

现在却不行了,你问我难受吗?那肯定难受,但是除了难受之外呢?

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觉得珍贵,才会在意。我的生活不会因为宿舍空调24小时开着变得美好快乐,因为我习惯了,这在我看来就应当如此。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来探讨节约能源的。想要说的是这就像是围城,里外两种状态,习惯了24小时开空调便再也感受不到寒冬早上被冻醒的滋味,习惯了洗衣服开着水哗哗淌就永远体会不到干旱时候水资源的珍贵,习惯了铺张浪费就体会不到农民伯伯们的“粒粒皆辛苦”,习惯了被人照顾就体会不到对方的付出……

习惯了就不觉得它珍贵,习惯了就觉得理所应当。

试想一个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名伯伯穿越成为慈禧太后,叫他吃一顿饭布150道饭菜,可以吗?不行吧。

其实有一句话“跳出舒适圈”还是比较扣题的,所谓的舒适圈就是目前自己的种种习惯,跳出舒适圈就是打破自己某种习惯所做的尝试。

我们在围城里面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可能是更好,更美丽的居所,也有可能更脏,更乱,更差。

但是总归风景是不一样的。

自己不喜欢社交,习惯了独处,那是否也可以尝试去打破这个习惯。可以主动约一约朋友,聊天吃饭,感受别样的风景?尝试之后倘若自己实在是不喜欢,那就下定论,我就是喜欢独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就是我。

我们的各自的人生就像溪流里的一条条鱼,有的鱼早早找到了自己落脚的地方,大多数鱼只是顺着溪流这股大趋势,漫无目的地游着,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改变就是鱼掌握主动权的第一步——跳离湖面,看看现在游到什么地方了。

自我出生就没离开过水面,有一天我突然一时兴起,纵深一跃,脱离水面。

看到了我此生难忘的一副画面——数不清的鱼跳离水面,这个刚落下隔壁又起一个,激流勇进。

生命的活力不过如此。
291
叫我王愚
4天前
寂寞如雪啊,一个ddl结束,马上就是下一个ddl的抵达
10
叫我王愚
4天前
说得真好🥹 //@泽泽就你le: 感触比较深的是你说的自己没有“长大”的一些表现这段,前几天我也刚好和朋友聊到自己还是不能很快适应离别(尽管无法阻止),好像全部的热情和活力都会被瞬间抽空要用全部的力气去压下眼泪。我们聊了很多,最后他说了一句话我立马醒了过来,他说思考这个问题会伤害我的可爱机灵,我很害怕真正想明白之后会无法避免这种副作用,所以我宁愿保留这份所谓的幼稚。如果是因为想让自己长大,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是自己更想要的,那没什么;可如果动力是别人,那我觉得没有必要。我觉得善于思考的人,最终都会慢慢回归平静,而当下的我更想要尽情享受我的活力和幼稚。现在很多的内容都在教我们如何变得平静,变得成熟,这很有流量,每个博主都从生活的各个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是我依然觉得一些最能体现“人”的特征,人的鲜活的部分值得我们花心思、花时间去维持去培养。并且以我的现实经验和社交倾向来看,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会被一些尽管不完美但鲜活的特质吸引,并且我对生活的热情好像也来自于对这些特质的追求。看最后你说,我们唯一需要回应的只有自己的存在本身,我觉得这也是我的人生信条吧。

叫我王愚: 前些日子看了老蒋的一期视频“这是一个用力量代偿价值的时代”。 里面他提到年轻人面对“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何处为家,又癫又丧”的精神状况,一部分人选择躺,逃避问题,不选就不会错。一部分人选择解构一切,调侃一切,看透一切,嘲笑一切,我假装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在意和值得追寻的东西。 还有一部分人就比较恐怖,选择用力量感去代偿和填补这种价值缺失,价值空洞。伤害他人就是最高效证明自己力量的方式…… 尽管不想承认,但我确实是一个以怼人为乐。喜欢通过把别人压下去以此取得自己一丝成就感的这么一个人。 也正是听到老蒋的这句——用力量感去代偿价值。直接让我近期的表达欲直线暴跌。比如之前写的一些,“不是,那些情人节pyq秀恩爱的,怎么到了七夕就不发了?是因为没撑到半年分手了吗,还是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和“开会总有一种「教你如何在屎上雕花」的荒诞感”,还有“哪那么多的讨好型人格,你的家乡是什么著名餐饮之乡怎么的?”等等。 一想要发立马就想到老蒋的这一句——伤害他人就是最高效证明自己力量的方式。瞬间就不想了,它让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长大”,一有点情绪就发朋友圈,这样的行事作风一点都不“成熟”,感觉自己快要完!蛋!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别人b站知名up主和你有啥关系。唉,不过真就巧了。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就是会对某一个明明彼此生活毫无交集的人说过的话印象深刻并受其影响。 结合今年的上海卷高考作文。“专、转、传”——这是内容世界里的一条进阶路径。专业、被转发、被传颂,构成了一种价值坐标系,提醒着每一个创作者、表达者、生活者:你要往这条路上走,才算成功。 实际上热门内容不外乎就两类:要么足够好看,要么足够“努力”。你没有颜值,那你得自律练出来个腹肌吧,你没有很好的工作岗位,你业余时间旅行vlog,每周读书笔记总得有吧。 归根结底你没有外在,那你得有内在吧,内在都没有,学历没有,你干嘛玩红薯,请立马注销好吗? 这风气对吗?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健身这项运动,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信心,有勇气面对群众去拍摄以及花时间精力去剪辑旅游vlog? 事实上这种模板式的成功,它并不适合我们每个人。追随热点、迎合流量,也许能换来“转”,但未必能留下“传”,更未必适合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钟,都有自己的配速和节奏,照着别人的轨迹走,难免会迷失啊。 更何况信息泛滥的今天,绝大多数人和内容,都会被快速遗忘。你今天看到的“爆款”,明天就沉没在下一波热搜之下。与其执着于成为“转发”的对象,不如问问自己:你是否忠实于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也观察到某位朋友突然就停更了,在社交平台上“失联”。评论里就开始有人猜测:“ta是不是抑郁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更愿意相信:ta只是厌倦了这种“被观看”的生活,把注意力从“被转发”转向了“活着本身”。 上面也是我对有些人的催更行为做出的回应(实则nobody ,说唱听多了假想敌说是) 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这一生,根本无需成为谁的“传世佳作”。不被看见、不被转发、不被纪念,也没有关系。我们唯一需要回应的只有自己存在本身。 也非常的巧,业务繁忙的单主前两天发来了早些日子我剪辑完毕好久才上的播客。我的第一句话是——只有做过播客的人才懂vol.17(单集17)的含金量。 更何况他对整体质量这块的要求很高。无论是标题文案,音频还是时间轴都在很努力、用心的去做。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我点进去听发现最近几期的数据都不太好......(皱眉) 不过这又回到整篇想要表达的主旨了——做好自己就好啦。我们唯一需要回应的只有自己存在本身。 哪怕这一生走的都是平凡之路,但你走过的每一步、忍过的每个夜晚、爱过的每一个人,都是只属于你的内容。 你自己,就是你此生唯一需要完成的作品。

40
叫我王愚
5天前
《蒋公的面子》好看喔
距离可以讨论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了
00
叫我王愚
5天前
前些日子看了老蒋的一期视频“这是一个用力量代偿价值的时代”。

里面他提到年轻人面对“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何处为家,又癫又丧”的精神状况,一部分人选择躺,逃避问题,不选就不会错。一部分人选择解构一切,调侃一切,看透一切,嘲笑一切,我假装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在意和值得追寻的东西。

还有一部分人就比较恐怖,选择用力量感去代偿和填补这种价值缺失,价值空洞。伤害他人就是最高效证明自己力量的方式……

尽管不想承认,但我确实是一个以怼人为乐。喜欢通过把别人压下去以此取得自己一丝成就感的这么一个人。

也正是听到老蒋的这句——用力量感去代偿价值。直接让我近期的表达欲直线暴跌。比如之前写的一些,“不是,那些情人节pyq秀恩爱的,怎么到了七夕就不发了?是因为没撑到半年分手了吗,还是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和“开会总有一种「教你如何在屎上雕花」的荒诞感”,还有“哪那么多的讨好型人格,你的家乡是什么著名餐饮之乡怎么的?”等等。

一想要发立马就想到老蒋的这一句——伤害他人就是最高效证明自己力量的方式。瞬间就不想了,它让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长大”,一有点情绪就发朋友圈,这样的行事作风一点都不“成熟”,感觉自己快要完!蛋!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别人b站知名up主和你有啥关系。唉,不过真就巧了。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就是会对某一个明明彼此生活毫无交集的人说过的话印象深刻并受其影响。

结合今年的上海卷高考作文。“专、转、传”——这是内容世界里的一条进阶路径。专业、被转发、被传颂,构成了一种价值坐标系,提醒着每一个创作者、表达者、生活者:你要往这条路上走,才算成功。

实际上热门内容不外乎就两类:要么足够好看,要么足够“努力”。你没有颜值,那你得自律练出来个腹肌吧,你没有很好的工作岗位,你业余时间旅行vlog,每周读书笔记总得有吧。

归根结底你没有外在,那你得有内在吧,内在都没有,学历没有,你干嘛玩红薯,请立马注销好吗?

这风气对吗?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健身这项运动,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信心,有勇气面对群众去拍摄以及花时间精力去剪辑旅游vlog?

事实上这种模板式的成功,它并不适合我们每个人。追随热点、迎合流量,也许能换来“转”,但未必能留下“传”,更未必适合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钟,都有自己的配速和节奏,照着别人的轨迹走,难免会迷失啊。

更何况信息泛滥的今天,绝大多数人和内容,都会被快速遗忘。你今天看到的“爆款”,明天就沉没在下一波热搜之下。与其执着于成为“转发”的对象,不如问问自己:你是否忠实于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也观察到某位朋友突然就停更了,在社交平台上“失联”。评论里就开始有人猜测:“ta是不是抑郁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更愿意相信:ta只是厌倦了这种“被观看”的生活,把注意力从“被转发”转向了“活着本身”。

上面也是我对有些人的催更行为做出的回应(实则nobody ,说唱听多了假想敌说是)

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这一生,根本无需成为谁的“传世佳作”。不被看见、不被转发、不被纪念,也没有关系。我们唯一需要回应的只有自己存在本身。

也非常的巧,业务繁忙的单主前两天发来了早些日子我剪辑完毕好久才上的播客。我的第一句话是——只有做过播客的人才懂vol.17(单集17)的含金量。

更何况他对整体质量这块的要求很高。无论是标题文案,音频还是时间轴都在很努力、用心的去做。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我点进去听发现最近几期的数据都不太好......(皱眉)

不过这又回到整篇想要表达的主旨了——做好自己就好啦。我们唯一需要回应的只有自己存在本身。

哪怕这一生走的都是平凡之路,但你走过的每一步、忍过的每个夜晚、爱过的每一个人,都是只属于你的内容。

你自己,就是你此生唯一需要完成的作品。
101
叫我王愚
5天前
羡慕那些没看过马男的人(想再看一遍了
30
叫我王愚
5天前
长得好看最有用的一集
00
叫我王愚
5天前
沉迷dy滤镜
00:29
30
叫我王愚
6天前
大部分男生的現狀,就是遊戲打膩了,IG也沒有訊息,雖然孤獨但不想將就,更不會去搞曖昧,每天滑著手機,時而被影片逗笑,時而被影片扎心,他們寧願單身,因為他們明白,抓不住的東西,連伸手都是多餘的。
02:06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