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青城山下莽撞人
213关注142被关注0夸夸
人忙心闲
青城山下莽撞人
1天前
百花齐放之后,什么样的车企可以生存下来?

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正视客户的真正需求。

有太多人总想居高临下的教育客户,或者自做聪明的制造客户实际不需要的产品。
00
青城山下莽撞人
5天前
中国马拉松人物之一-董国建

关注中国中长跑的没有人不知道豆哥:董国建。

87年出生的豆哥长跑天赋极高,17岁才开始专业训练,20岁就在5千米上拿下首个全国冠军,28分17秒的万米PB在中国历史上高居第五,22岁半马打破国家记录,马拉松5次sub210,PB20812在过去两年的快速突破之后仍然位列中国历史第六。

但董国建从来不是天神下凡,扮演盖世英雄的那一位。

2009年全运会万米PB,可历史第五的成绩却不足以拿下冠军,成为田梦旭最后100米绝杀的背景板。2013年全运会在巅峰年龄万米头号热门却只名列第四。2017年全运会30岁圆梦拿下马拉松冠军,但万米又输给多布杰获得亚军,当然28分51秒的成绩毫不含糊。

2019年,在任云龙20815的国家记录保持了12年之后,32岁的豆哥在柏林跑出20828,让低落了多年的中国马拉松重燃希望。可再次打破国家记录的那层窗户纸,最后是在2023年被何杰和杨绍辉捅破的。更不要说今年的大坂马拉松,达标奥运会激动怒吼的吴向东身后,是虽然PB但还是以2秒之差无缘达标的豆哥。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他脸上难掩的失落。

董国建的强大不是在于瞬间夺目的成功,更在于他的常青。与直觉不同的是,董国建其实比前国家记录保持者任云龙更年长。2021年,当比他小7岁的多布杰已经退役当了教练,全运会上豆哥万米仍然用28分50秒拿下亚军。到2024年,37岁的豆哥还在创造马拉松PB,大马赛事夺国内冠军如砍瓜切菜。嘴上天天说自己老了,一上场老东西还是硬🐶。

有人说董国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吉普乔格,我深以为然。大家都知道吉普乔格在场地赛如何在贝克勒和莫法拉的夹缝中挣扎,但在马拉松破2的道路上却给了全人类希望,38岁创造的世界纪录又被年轻生猛的吉普图姆夺走。可是即便吉普乔格已经不大可能在正式比赛中破2了,正如豆哥可能也很难打破马拉松国家记录,但没人能质疑是他们在迷雾中引领了道路,振奋了后来的年轻一代。

关于豆哥的成功和失利我们都听了很多,但是最打动我的是一件小事。吴向东说在他还是小队员的时候,所有马拉松人都看不到希望和方向,训练也是常常偷懒,比如让小队员拿着GPS手表接力跑强度,老队员在旁边歇着,回去给教练看说是全队都跑了。采访者追问董国建也这样吗?会长立刻说豆哥那时候也一样。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也是普通人,挫败面前,迷茫惰怠也同样在董国建头上盘旋。

然而不普通的是,纵然自己看不清前方,但他还是一直向前跑,没有阳光,他自己就是年轻运动员前方若隐若现的那一面旗帜,带领中国马拉松从夜晚跑到黎明。然而真到了日出东方的时刻,豆哥也老了。

听说豆哥最后一场马拉松可能是明年的厦门马拉松,他的角色也会更加偏向教练员。不知道董教练会不会像尹顺金尹导一样,成为另一位天天拉爆队员的教练?

烈火烹油虽好,莫忘豆哥长情。
10
青城山下莽撞人
9天前
前两天跟朋友讨论,为什么这几年马拉松运动的进步这么快。除了跑鞋科技以外,商业化的推动也导致路跑运动员群体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仔细想了一下,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分类学课题。

1. 体制内精英运动员
这当然是最耳熟能详的那些顶尖高手了,从小系统性训练起来,有国家背书的完备训练条件。传统上,这些天才年轻的时候就是场地5000米,万米的精英运动员,过了速度能力巅峰期则转战马拉松。任云龙,董国建是典型,他们跑马拉松在速度能力上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属于把天赋带到马拉松。现在马拉松比赛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场地赛,所以现在年轻的场地赛精英也越来越早的涉足马拉松,比如丰配友。

当然不是所有体制内马拉松精英运动员都曾经是场地赛精英。场地赛需要的速度能力是很吃天赋的,实在练不出来,就被动转向更吃有氧能力的长距离路跑,这个可以靠后天努力练出来的。何杰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他的万米无法接近董国建的水平,但是马拉松成绩反而可能更好。因为他更年轻,身体条件也更能吃训练量,反而能把运动生涯最好的时光留给了马拉松,属于扬长避短了。

在这几年的马拉松热潮之前,体制内运动员基本上就是跑马精英的全部了。考虑到我们国家中长跑的弱势,成绩上的压力不明显,向前突破的动力自然也不大。之前30多岁的运动员就准备退役了,可现在董国建,尹顺金到37,38了还在P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 体制外的职业跑者
现在马拉松高手可不仅只有吃公家饭的专业队运动员。还有很多人并没有在职业队注册,但却有媲美专业队的成绩。最著名的当属贾俄仁加,今年柏林的208已经跑进中国历史前十。能跑到这个成绩,除了青少年的时候肯定也至少是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只是没有吃上国家饭,要靠跑更多比赛拿奖金和品牌赞助养活自己和团队。他们没有国家或者省队的资源,但也肯定是全职专业训练,和赞助商携手并进才有今天。他们的进步给了上面的体制内精英运动员很大的成绩压力。

除了跑成绩的高手,还有很多全职跑者,与其说是职业运动员,不如说是职业跑步up主。他们的成绩未必能达到贾俄这样的高度,但是他们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做跑步和跑步相关产品的内容。由于更接地气,对于品牌商来说可能是更好的营销渠道,他们也可以跑步为职业。对于这一类来说,跑出好成绩并不是必须的,但是有好成绩肯定人设更稳固,做内容更有影响力。这方面比较有名的就多了,比如大正王连正或者焦安静。现在男子220或者女子234达标健将的跑步up主也有好几位,这都是小比赛可以站台的水平,前些年完全不可想象。

3. 业余跑者
业余跑者的意思,就是有本职工作的,利用业余时间跑步的人。之前我们认为业余和职业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壁,可是现在已经没那么确定了。一方面有荻鋆214和黄雪梅232这样有天赋的业余高手,没什么幼功的情况下,在日常工作之余训练能跑到或者接近国际健将的水平,真不敢想象如果他们从小专业训练会到什么高度。另一方面破3的大众业余跑者越来越多。大家也意识到,有一定的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和持续的努力,3小时其实并不是天方夜谭。

4. 诚然,跑步这件事并不只跟成绩有关,也不见得要参加马拉松比赛。但是不得不承认,没有频繁的比赛,没有量化的世界记录,国家记录和达标记录,一个体育项目就比较难以制造话题,商业化就缺少锚点,故事比较难讲。商业化发达使马拉松这个项目变得更加贴近普通人,品牌商对好成绩的跑者也更慷慨,间接激励普通人变得更快,更高,更强。推动每一个“级别”的跑者都在成绩上都在给上一层的人“施压”。在这样压力和动力并存的环境下,成绩的进步也是理所当然了。

其实,这几个分类中,有几个代表人物我特别感兴趣,回头可以专门写写。

图文无关。
00
青城山下莽撞人
10天前
十一假期没有出去旅游,也没回老家。就是在家休息,跑步,做饭。可能退休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吧🐶

后果就是,周一明明是假期,怎么才周四早上就有点hold不住了。

万幸周六不用来办公室。再坚持两天。
00
青城山下莽撞人
20天前
今天送老婆去上班,路上聊到好像女生如果单身到35岁左右,好像就不那么想找对象了(更不要说结婚)。合适的人难找,也习惯了一个人的平和自由。

除此之外,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带来了实力和自信,女人对男人也在逐渐祛魅。对自己一个人过也少了恐惧,不再幻想着要依赖谁。

哪怕从小到老都被人疼爱,可最终安全感都还是自己给的。

图文无关。
40
青城山下莽撞人
29天前
前几年蒋方舟说马拉松是中年人的广场舞,最近又被姚明提了一下。我猜想两位都不太参与长跑或者耐力运动,我明白他们的意思,但感觉这个比喻实在不太贴切。

很多中年人开始跑步是源于每况愈下的体检报告。人归根结底是动物,身体的不断警告在提醒我们,运动始终是刻在基因里的动物本能。既然跑步比较容易,大家就用这项运动一边健身,一边搭伴社交了,也就成了一股潮流。这可能是蒋方舟所说的像广场舞,此为第一层。

大姚作为前篮球运动员在另一层。他说很多中年人爱跑步,可能是因为他们青少年时期没有条件或者没有时间玩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导致跑步成了为数不多的选项。可我见过太多人青少年时期打篮球,踢足球,但到了三四十岁逐渐爱上跑步(比如我)。我承认球类运动趣味性更强,但是耐力运动看似枯燥,却有自己的魅力,两者并没有矛盾。跑步的优点是门槛低,这个门槛不仅仅是运动技巧或者花费高低,还因为这是进入心流状态最简单的办法。中年人生活的纷纷扰扰之中,有这样的一个找回平静的机会实在难得。

其实我觉得长距离路跑之所以迷人,还有另一层原因:它模糊了普通人和精英运动员的距离感,给了普通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可能性。长跑的核心的是有氧能力,这可能是普通人最有可能接近专业运动员的角度了,也是现在顶尖业余跑者成绩逐渐接近职业运动员的原因。即便不谈绝对成绩,普通爱好者通过长期科学的训练可以不断进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很好的正向反馈。

另外,在参与形式上,马拉松比赛应该是非常少见的普通人可以和精英运动员同场竞技的机会。水平高一些的爱好者甚至可能在马拉松比赛中与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运动员相邻出发,这种近距离追逐人类极限的感觉,又有其他什么运动可以替代呢?

图文无关。
21
青城山下莽撞人
1月前
前几天偶然听了前几年梁文道与李娟的访谈。那是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之前。

我们都知道李娟是个洒脱的文艺青年,而梁文道虽然入市,却长期被视为文青旗手。

气味相投的人的聊天果然不让人失望。李娟和很多写作者一样,口头表达能力不及文字的百分之一。但在交谈之中我听到了她的坦率和通透,她对自己的天分和局限都有很清晰的了解。

我最羡慕的就是她很小年纪就明白自己的归途,就是成为一名作家,更佩服她辍学去过不同生活的勇气。没有这些义无反顾,她写作上的天赋和努力可能也无法兑现了。

这几年听的看的东西越来越市侩,偶尔听听这些杨春白雪,恍然想起自己也曾热爱那些无用但荡漾人心的文字。
00
青城山下莽撞人
1月前
这段时间见到的思维最敏捷,最有灵气的一个朋友,最近因为心理疾病离开上海回家乡了。

敏感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诅咒。

图文无关。
00
青城山下莽撞人
1月前
网上交流应当避免使用反问句

共勉
60
青城山下莽撞人
2月前
最近发现一件怪事,怎么现在学个运动都得报个班学才行呢?

起因是最近公司流行打羽毛球,偶然得知有个女同事报了班在学打羽毛球。我心里有点吃惊,毕竟不是为了专业训练,我潜意识里以为这应该是自学的范畴。

后来这几天和朋友聊天我才意识到,现在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报班学运动已经到了有点魔怔的地步了。先不说球类运动了,有些人没有健身教练好像就不知道怎么用健身房,现在更是已经发展到滑旱冰要报班,跑步要报班,立定跳远也要报班,最扯的是我听说有人给上小学的孩子报了班学跳绳,每周接送上两次课。(我知道是为了体育考试,但。。。)

我爸是个运动迷,什么运动都会玩一些(都是他自学的),我小时候跟他学会了羽毛球和乒乓球,还跟楼下大爷学了一阵子网球(他也是自学的),当然这几样都是三脚猫水平。后来篮球火起来了,大家的球技都靠着在水泥场地上模仿NBA球星和灌篮高手,有运动天赋的小伙伴还打的有模有样,球风飘逸潇洒。现在回忆起来只有游泳是报班学的,但也就是学到蛙泳能勉强飘起来的水平。

我自己基本上没能继承我爸整个家族突出的运动基因,力量素质差,协调性一般,速度能力基本没有,柔韧性更是奇差,小的时候我爸教的运动基本上一个也没练好。长大以后靠上网看视频和朋友之间切磋,才开始慢慢打磨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比如羽毛球,长跑和游泳。长跑和自由泳更是三十多岁才开始玩的。现在虽然不能和童子功的朋友比,但是能在这三样上干过我的那肯定是资深老炮。

运动玩的越深入,越知道有专业人士指点打基础肯定是好的,比如我那一级运动员童子功的堂弟羽毛球打爆我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感觉现在这样无脑报班学隐隐反映了好奇心的缺失和自学能力的不足。毕竟现在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可太多了,尤其是在兴趣爱好这个层次上,根本不存在“不知道这项运动怎么玩“这回事。打开随便一个视频APP就有一堆国一健将甚至是世界冠军教你技术细节。直接无脑报班学更像是“我不想自己琢磨,最好来个人直接告诉我怎么弄就行” 的味道。相比之下,我一直对我爸和我叔年轻时候在物质贫瘠,信息闭塞的年代靠自己琢磨学会那么多运动还玩的像模像样这件事十分佩服。

说回到那个学羽毛球的女同事,我得说完全没有看不起人家的意思。有一说一,看得出她对待羽毛球是很认真的,在上课跟教练学之外和我们打也在慢慢调整打磨自己的球技,坚持下来估计很快就会成为一员猛将。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