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怀轩HX
12关注77被关注0夸夸
✌️不整顿职场的00后
🎈新媒体内容优化师&IP运营
📚持续关注 商业|内容|IP|私域
只分享能给你带来积极影响和改变的内容
置顶
怀轩HX
10月前
抖音商城,即将成为下一个PDD。

估计很多老板都没想到,最近突然大规模掉流量的原因,不是315,而是被平台背刺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平台就一直在引导商家降价,不降价就限流,今年还上了个【比价系统】,告诉商家降多少价格就给多少流量。

最可怕的是,直接商品页给价格更低的同行导流。

就相当于,你在商业街租个档口开家店,而房东却光明正大地站在店门口,把店铺吸引来的顾客拦住,然后大喊:别在这买,去隔壁那家,那家菜都一样,还更便宜!!

然后你还不能拿这房东怎么样,啊哈哈哈

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平台发现电商粉的整体消费力在下降,为了保住总的营收规模,平台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订单量,同时扩大电商粉的基数,培养新电商粉的消费习惯,最终还是不得不杀入下沉市场,对标了PDD。

以前是谁能给平台带来更多利润,流量就给谁,现在是谁的订单量多,谁的价格低,流量就给谁

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极其可怕的趋势:

不管是自然流还是投出去的,不管是短视频、直播间还是商品卡,最终都逃不过平台引导的价格战。

好的一面,玩信息差拉高价的无货源商家会被清零,消费者能看见更透明的价格。

坏的一面,内容商家认真搞产品、做内容、做投放、做服务,货架商家直接抄袭内容商家的品,降个价,平台再把内容商家的流量直接导向抄同款的货架商家。

价格战是没有尽头的,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价格低成本也必须压下来,然后只能找劣质的供应链,无限压缩原料成本,用更低的价格上架抢流量,商家真的太卑微了。

最后能活下来的,或许只有3种:

1、背靠资本,具备极强新品研发能力和壁垒的老品牌
2、有人设背书的IP达人带货账号
3、能做且会做私域的商家

看来,真的只有IP和私域才是电商的尽头啊
6373
怀轩HX
10月前
“对待每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争做第一,是一种人生态度。”

沐泽,20出头的年纪,就已经是小红书亿级体量业务的操盘手,生财里1%的航海家。

记得去年10月份,自己还在摸索小红书的投放,苦于找不到比较系统的信息来学习借鉴,幸运的是,我偶然在生财,挖到了一份《小红书聚光投放红宝书》,沐泽就是作者之一。

整整8万字,全是实战出来的干货,质量不亚于官方团队出品的东西,专业靠谱到令人难以置信,给我省了不知道多少的学费。

去年跟沐泽有过些许链接,也在生财看过他分享的个人故事,感触很深,这些光鲜的结果背后,有过不下二十个余个项目的深度尝试,有过无数次反复坠入谷底后再站起来的重启时刻,还有从小到大都争做第一的卷王心态。

在传统的教育象牙塔内,他是佼佼者。

在脱离了象牙塔的商业世界,他还是佼佼者。

仅用「优秀」一词,已经无法概括这个男人的魅力。

他比我小一岁,但他是我的精神榜样,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我的能量源泉。

“进窄门,见微光,走远路。”
00
怀轩HX
10月前
人的成长分为两种形态:一种叫「树」,另一种叫「藤」

成为藤,意味着需要依附在一家公司,一个平台,或者一个人身上,借势生长。

成为树。可以拥有自己的视野,自由生长,也能让藤依附在自己身上生长。

成为树还是成为藤?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适合自己的答案。

比较贴合现实的路径是,先找到一棵足够靠谱的大树,足够靠谱的平台,成为藤,借势生长,猥琐发育,等时机成熟了,再考虑是否要独立长成一棵参天的树。

但仔细一想,树和藤只是相对的概念,大树小时候也是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藤。

学生是藤,老师、父母、学校是树。

职场人是藤,领导、老板、公司是树。

创业者是藤,资源、流量、平台是树。

平台也是藤,人民、社会、国家是树。

小时候,父母是树,自己是藤,

而现在,父母逐渐衰退成了藤,自己长大成了棵树。

依附的生长形态,都叫藤。
被依附的生长形态,都叫树。

你我既是树,也是藤。
00
怀轩HX
10月前
“过去的经验,很容易随着行业演进,逐渐从“资产”变成“负资产”。”

今天在一位朋友的社群里,看见了这条微博动态,讲的是大厂人正面临的一些难处和真相,很扎心,但很真实。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同样的思维方法,在A阶段用,可能很吃香,但是在B阶段硬上,可能会死得很惨。

在去年,我也曾经有过一段长达半年的时间,因为工作陷入低谷期,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几乎没有学习任何的新知识,也不跟外面的人交流,把自己困在了多巴胺的牢房里,除了吃喝玩乐睡觉,就是emo摆烂,内耗。

和多数人一样,每天在重复一样的事情,却在渴望着不同的结果。

后来,受到我最好的兄弟比比的鼓舞,还有一些高能量贵人的点拨,才恍然。

悲观的想法即便是对的,那又如何?悲观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乐观的人永远在前进,永远在路上。

所以,我开始抱着归零的心态去做事,重新去学习,去解决卡点,每天凌晨1点还在和抖音的广告投放系统博弈,分析数据,迭代思维,日复一日,最终才为公司创造了单日GMV和投入产出比都翻倍的奇迹。

我发现人真的都有路径依赖,在一条路上走得越远,越不想换,哪怕我们知道这条路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哪怕我们知道这样下去无法解决问题,也会逆向合理化,想着:算了吧,都到这了,随便吧。

习惯了投机取巧的人,很难有长期主义的思维。

习惯了挣体力钱的人,很难挣脑力钱。

反之亦然。

每个行业都有生命周期,时代一直在变,任何思维、技巧和玩法都有过时的时候。

董宇辉也说:永远不能想着用旧的路径去获取新的成功。

时刻保持空杯和开放的心态,拥抱可能性更大的新事物(人脉、信息、知识),才有机会涅槃重生。
00
怀轩HX
10月前
无意间种下的因,最近又有了反馈,太开心了!

又是一位优秀的同龄人,不打工酒馆的小伙伴,链接后发现,是半个同行,有家业作为基本盘,准备通过新媒体来放大。

这位兄弟学习能力很强,思路逻辑很清晰,也是个有格局的长期主义者,相信日后必结大果,从1到10,再到100。

再次验证了,持续分享能给他人带来积极影响和改变的东西,真的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从今天开始,我会一直把这件事情做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00
怀轩HX
10月前
事业和家庭哪个更重要?

今天看到一位母亲的分享,很感到,她因为工作太忙,疏忽了对孩子的关怀,感到愧疚,然后抽出了一个月时间来补偿陪伴。

非常理解。家庭和事业,相当于人的两条腿,断了任何一条,都是可悲的。

实在平衡不了的时候,就需要找到一个自己能忍受的节点,把家庭当成一份事业去经营,比如每周或者每月雷打不动,留出一段时间给家人,吃饭/聊天/旅游/玩,干啥都行。

否则,即便我们在事业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如果失去了,那赚钱的意义又何在呢?

​反过来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要趁早拥有自己的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有了家室和软肋以后,试错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所以,趁着年轻,多挣点钱,只有这样,中年危机来临的时候,才不会太狼狈。
00
怀轩HX
10月前
管理别人,真得比管理自己要困难的多。

去年,我所在的公司做了战略调整,砍掉了直播业务线,准备专注做短视频,原来的直播团队解散了,但最终还是有一个运营跟老板关系比较好,所以转岗留了下来,主要负责视频剪辑,分担编导的一些压力。

但遗憾的是,不论怎么带都带不动。

编导几乎尝遍了所有的方法,给保姆级的流程,1个视频手把手带着剪好几遍、每个执行细节都反复过,反复给方法建议。

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结果,这位运营还是小白的水平,没有太大的进步,编导后面实在看不下去了,基本上是自己加班把这个运营剪的视频给重新剪了一遍。

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也没有非常强的学习意愿,也没有迭代思维,对短视频这个领域其实也不怎么感冒,只是凑合干着这份工作,最后老板也看不下去了,还是决定换人。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底层素养不行,没有基本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培训体系再完善,激励再丰富也没有。

后来也算是想明白了,为什么一些大厂基本上只招好学校的学生?

大厂的确拥有选择的权利,再加上,人才的筛选终究也是一个概率游戏,好学校里边,底子好的学生占比,相对普通学校当然更高,招到潜力人才的概率也更高,可以降低培养的成本,带起来方便。

毕竟,一个人的底层素质,是最难在短时间内被改变的,不能做过多强求。

当然,通过筛选之后,也需要合理地培养。因为培养的方式,直接决定了人才从「有潜力」成长为「有能力」的速度。

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快,做好,拿结果。

最后,再通过物质和精神的管理激励手段给予正反馈,才能留住人才,也能加速人才的成长。

所以说,人才既要筛选,也要培养和激励,但权重是:筛选>培养>激励。

#生财航海家精华拆解
00
怀轩HX
10月前
最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触是,可怕的 #二八定律 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和圈层都适用。

10000个人,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去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有5000个人,只是想想,根本不会开始。

还有3000个人,真的做了,因为短期没有看到反馈,或者发现自己真的不擅长干这件事儿,遗憾地放弃了。

剩下的2000个人,凭借着强大的心力,坚持到了最后,还有400个人拿到了结果。

在最后剩下的这400个人里,也只有不到10个人,能够成功地把这些有价值的经验,沉淀为商业作品,然后提供给需要的人,完成自我实现和个人IP的打造。

不做犹豫不决的拖延者,做敢于开始的实干家,
不做纠结内耗的退出者,做心态稳定的持续者,
不做闷声发财的沉默者,做赋能他人的表达者。

人生真是一场无限概率游戏,一把没玩好,大不了重开一把。
00
怀轩HX
10月前
“只有同频共振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最近链接了几位优秀的小伙伴,意外地收获了开年以来最真诚的赞美。

我发现,有的人不仅自足优秀,而且真的特别擅长赞美,感觉即便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人站在他面前,他也能挖掘出对方隐藏的闪光点,然后夸上一顿,而且真实、真诚且有分寸感,真的非常厉害。

​夸夸是一种稀缺的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00
怀轩HX
11月前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工作?

一份好工作,有三层意义。

第一层:赚现在的钱。
谈钱,不伤感情,不谈钱,就是耍流氓。

第二层:赚未来的钱。

文文姐说过:“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机会,首先一定要有接住好运气的实力。”

什么是实力?

比如这份工作能给你带来的人脉资源、信任背书、工作经验、核心能力、抗压能力(心力),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这些东西能帮自己在下一个阶段,赚更多更长远的钱。

当一个人积累的这些实力越来越扎实,抓住风口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

第三层:赚自我实现。

以前,我对幸福这件事情存在一个认知误区,以为只要自己能赚更多的钱,自然就幸福了。

工作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能赚到的钱,跟生活的愉悦度,其实并不成正比。

大部分人在做的,是自己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事情,虽然能挣钱,但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度是短暂的,不可持续,以为是自己钱挣得不够,结果,越挣钱,越不快乐。

挣到第一个10w的人会想挣100w,挣到100w的人,会想挣1000w,挣1个亿,还有人想成为下一个乔布斯、马斯克,改变世界,如果办不到,即便在别人看来很成功,也会陷入痛苦、迷茫、焦虑甚至是抑郁的状态。

有一件很可怕的真相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延展边界的,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意识不到自己这辈子能挣的钱是有限的,然后All in去做了很多远超出自己认知和能力边界之外的事情,让自己陷入极度痛苦和焦虑的状态中,最后发现,这些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也如文文姐所说:工作本身是没有意义,工作终究是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自己以后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生活吗?

赚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什么事情是自己坚决不做的?
什么时候去做挣钱但不太喜欢的事情?
什么时候去做比较喜欢但不那么挣钱的事情?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花上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当我们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么的那一刻,才能开始发自内心地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迈向自我实现的幸福之路。

每个人都是一家公司,而自己,就是人生的老板。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