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优势教练柳大
462关注99被关注0夸夸
🏅盖洛普认证教练|职场生涯规划师|985本
🎄8年职场履历|深入解读4000份优势报告|累计600例个案咨询
优势教练柳大
13:18
昨天刷到一个新闻,说有家公司裁了两个绩效垫底的员工,结果不到一个月,又有8个人主动辞职。总经理一脸问号:你们绩效不差啊,为啥都跑了?

后来才发现,那俩“差员工”虽然数据不咋地,却是团队里的“开心果”和“润滑剂”。

比如订盒饭经常出错的小王,总是笑呵呵给大家补单,没脾气;还有工作老拖延的小李,每次都自告奋勇组织同事生日惊喜,大家都特期待他搞事情。

这两位看似“没啥用”的人,偏偏是团队氛围的核心角色。但他们的“软价值”,KPI里根本看不见。一次简单粗暴的末位淘汰,直接掐断了团队的人情链条。

于是其他人开始想:今天是他们被裁,万一哪天轮到我呢?

其实,业绩固然重要,但人的价值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那些让人感到温暖的小角色,往往是团队里的隐形支柱,缺了他们,日子没那么好过了。

特别是创业团队,这种差异会被放大。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合作挑战的,不是KPI,而是你是否真正看懂了对方的价值。

所以,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懂团队里的每个人有多重要吗?
00
优势教练柳大
2天前
职场是结果导向,婚姻是感受导向

Daniel有点梦想: 1、第一,家庭的第一核心,是经济,而不是感情, 2、第二,职场的第一准则,是价值,而不是努力。很多人埋头苦干,却忽略了自身价值的提升和展现最终只能在底层徘徊。 3、第三,社交的第一关键,是利益互换,而不是单纯的友谊。没有利益的连接,友谊往往难以长久维持。 4、第四,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追求分数。高分低能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很难立足。 5、第五,健康的第一要素,是自律,而不是医疗,等生病了才去依赖医疗,不如平时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第六,爱情的第一基础,是理解,而不是激情。激情总会褪去,唯有理解才能让爱情长久。 7、第七,创业的第一要点,是市场需求,而不是个人喜好。仅凭自己的喜好去创业,很可能血本无归。8、 第八,投资的第一原则,是风险控制,而不是高回报。只盯着高回报,往往会陷入巨大的风险中。 9、第九,人生的第一追求,是幸福,而不是成功.成功不一定带来幸福,但幸福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0、第十,养老的第一保障,是提前规划,而不是依赖子女。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压力,不能把养老完全寄托在他们身上。 11、第十一,成长的第一动力,是反思,而不是经历。没有反思的经历只是过眼云烟。 12、第十二,学习的第一意义,是应用,而不是积累知识。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价值, 13、第十三,旅行的第一收获,是见识,而不是拍照打卡。真正的旅行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4、第十四,婚姻的第一支撑,是责任,而不是浪漫。浪漫会消逝,责任才能让婚姻稳固。 15、第十五,生活的第一智慧,是知足,而不是无尽的欲望。懂得知足,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00
优势教练柳大
5天前
李诞的这段话真的戳中我了:

工作的本质是交易,公司存在的意义,就是帮我们降低直接和市场交易的成本。

既没有老板的傲慢,也没有员工的一厢情愿,这种客观而写实的表达,精准描绘了从职场到自由职业的真实图景。

如果在职场,只需要专注做好一类事情;但如果直接面向市场,流量、转化、产品任何一环缺失,都可能让你寸步难行。

所以,我一直推荐:刚开始进入优势教练赛道,主副业结合是更好的选择。

主业负责稳定大后方,教练负责诗和远方——
诗,是职场带不来的情绪正反馈;
远方,是面向市场的能力、经验和底气。

主副业并行,不仅让梦想有路可循,也让未来有底气可撑。
00
优势教练柳大
7天前
中午去剪头发,我突然想到问Tony老师:“我说‘剪短一点’,你会理解成‘剪一点点’还是‘直接剪成短发’呢?”

Tony老师笑了:“我们也很迷惑啊!所以一般都会追问清楚,是‘修一下’还是‘直接短到几公分’。尤其第一次来的客人,大家都超谨慎,基本只敢修修边。毕竟每天刷小红书,踩雷贴看多了,动剪子都发怵。”

想想也是,沟通这事儿吧,想得明白≠说得明白,说得明白≠做得出来,信息有折损,执行有差距,剪个头都能教做人。
00
优势教练柳大
10天前
To be honest,沟通才干在津津有味讲故事这件事上有先天优势。

​首先是他在意听众“听没听懂”这件事,享受听众豁然开朗的瞬间,为听众炯炯的目光所兴奋澎湃。

​这种表达的欲望,就让沟通才干更享受讲课、培训、演讲、分享这件事,也会更愿意琢磨这件事。

​意愿+投入,就成了王炸。
00
优势教练柳大
12天前
《再见爱人4》里的麦麦,在小红书风评甚差,最近播出的熏鸡事件,更是槽点满满。

其实在第一期,采访到为什么李行亮给麦麦送的所有礼物,都不能让麦麦满意的时候,我媳妇就做了一个精准的预言,媳妇说:她真正想要的是包包,但是又不想被人认为她拜金。

现在看来,这段描述堪称神来之笔。对麦麦,我倒没有特别的情绪,但是也觉得“可恨之人”确实有“可怜之处”。

她的“可恨”在于“又当又立”、表里不一,让外人产生负面观感,而她的“可怜”在于对自我太缺乏认知——她从未想过“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根本没有清晰的答案,她只是想要,却不去觉察她想要什么。她没有体验过内心充盈的状态,因此总是需要最亲近的人无休止地填补。

一个未能自洽的人,往往会像黑洞一样,折磨着身边的人。
00
优势教练柳大
13天前
张泉灵对《再见爱人 4》三对夫妻的形容简直入木三分:李行亮与麦麦宛如“叛逆儿子”碰上“诸事包办老妈”;

留几手和葛夕好似“躺平摆烂学生”遭遇“恨铁不成钢教练”;

黄圣依与杨子仿佛“心宽雇员”对上“画饼总裁”。张泉灵那句“唯独不像夫妻”,更是让人忍俊不禁,笑死我了。

从个人咨询经历来看,夫妻关系确实有着各式各样的剧本。不同性格的夫妻本就有着各自的相处模式,只是一旦对彼此模式有不满,矛盾便会滋生,关系问题才随之浮现。
00
优势教练柳大
13天前

鳄鱼先生很忙: 男女关系上,不需要把任何人看得过于特殊。 和你合适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对方之所以特殊,只是你投注了比较多的情绪或时间,并不是对方本身有什么特殊性。 还有就是,你喜欢的人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你的喜欢为他镀上了金身。 2、看到《百年孤独》中的这段话,深有感触: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数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 3、自身有价值,才会像磁铁一样吸引身边同样优秀的人转过身来与你为伴。 有时候也不必责怪世界现实,让自己强大才是与世界相处最好的方式。 4、你嫌烦嫌难,没把它干掉的小事,会不停的变着法子骚扰你。 小事可能越滚越大,变成麻纱滚成好大一团。本来顺手就可以办了的事,变得扯都扯不散。 仔细看着那些让你隐隐作痛的小事,解决它,用一个小时,一天,甚至更长时间,都没问题。 趁它还没长大,麻利的把它办了。别拖,现在肯定有点烦,好过日后被它埋。 为什么不想做小事呢? 因为很多情况下,做它需要的时间经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小事,只是我们以为它“小”。 5、人的“弱”都是自己赋予的。 人不可能一边要求留在弱者的位置上,一边要求被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 现实是,越是弱者,越会要求别人,“你要尊重我”。 6、当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学习,成长,精进,自我超越的时候。 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当能量越来越强的时候,所处的一切就会越来越好。 这是一个人生不断向好的正循环。 反之亦然。 7、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家庭和自我教育)看来犯了一种重大错误,就是欣赏那些在某个领域找到个人兴趣,并因此迸发出极大热情和行动力,后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并把他们的事迹与方法作为范例,倾销给所有的年轻人。 其实重要的根本不是邯郸学步般模仿那些人的方法,惶恐而疲累,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个人兴趣。 但是很遗憾,这个世俗,很多时候没能做到。 8、“任何人离开我,该遗憾的都不是我。”

00
优势教练柳大
14天前
【优势咨询札记】昨晚接待了一位职场新人——才工作两年的小伙伴,来找我咨询。说实话,他现在有点“走不出去”了,陷入了一个“内卷圈”:行业是会计,性格内向,结果同事们也是清一色的“安静美男子和美少女”,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被这个“内向圈”困住了。就这么个情况,想要突破还真是有点难!

正好,我最近学到一个词,叫“同温层”。其实很多人建议“要走出舒适区”,可是要打破这种“内向舒适区”真的不是分分钟的事儿,这状态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改的。

通过盖洛普优势报告,一下子找到了关键点:他的状态其实和他的性格特质是“无缝衔接”的。首先,他的思维才干让他性格偏内向、爱深度思考,结果也更享受独处,这样一来,在外人眼里他就是那种有点“闷”的类型。

再加上他的交往才干使得他更喜欢和熟人待在一起,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自己人小圈子”,给人一种不爱主动和陌生人互动的感觉,甚至有点“高冷”。

接着,他的审慎才干进一步发力——总在担心“我会不会说错话?会不会冒犯别人?”心里小九九翻来覆去,总在琢磨自己说的、做的得不得体。结果有时候真想解释个误会吧,话到嘴边了,哎呀!开不了口!再加上

他的体谅才干,让他特别在意别人的情绪,总是担心自己哪句话不对了、有没有给别人添麻烦,结果对外界的任何微小反馈反应过度,动不动就“脑补”出各种场景,脑子停不下来,连自己都觉得有点“自我加戏”了!

这几个才干组合到一起,成了个“信息真空”——不接触外界刺激,根本走不出这个小圈子。即便谁告诉他一些“破圈”小技巧,他也还是在外人面前发怵,不敢说话,参加活动也不过是“假破圈”,只是形式上走走。

看到问题是第一步,小伙伴听我描述后非常认可,开始意识到,他的“封闭圈”并不是因为自己“弱”,也不是“懒”,而是习惯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过于照顾别人的情绪,反而没意识到成长是需要不断打破自己的边界、去经历新事物的。

这种自我认知是关键的一步,了解自己后才能找到改变的力量,真正接纳自己,真正内化成长的动力,不用被别人的评价和粗糙的反馈拖下水。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