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何弦很闲
79关注35被关注0夸夸
📖+☁️+🎵+🤔
何弦很闲
4天前
自我关爱(self care) 是一直要学习的功课。 第一步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头脑(它有时候会欺骗自己,把成瘾和放纵无误以为是自我关爱),了解自己的身体(它喜欢吃什么,不是外界植入的标准食谱而是胃感到温润舒展的滋养;它需要怎么样的休息,不一定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时候需要冥想有时候需要运动;关注它需要什么样的活动,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健身,不是过度消耗体力的汗流浃背,而是让它灵活伸展自在的拉伸,让血液流动的温热。)了解自己的身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所以对于它需要的东西也在变化中。 了解有时候头脑中的自我对话才是那个一直伤害着身体的角色。
00
何弦很闲
4天前
本来今年浪5我已经决定不看了。但是居然有我学生时代很爱的Joyce!于是默默充了会员。 看到她小考真的很激动,唱得真好而且人美心善。 (当然她本来就懂中文,之前还唱过中文版本的歌,也和曲婉婷合作过法语中文歌曲。是我眼中非常有才华的音乐人。最爱的是san patience和depuis)
00
何弦很闲
4天前
Spotify你很棒! 👏
00
何弦很闲
5天前
你真好,又美又香。 闻着你的香气入睡🌛
00
何弦很闲
5天前
“暴力就是用语言学的修辞,告诉大家:想成为一位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去读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然而,这并不等于真实,不意味着学力。

它只是一种文化暴力、语言暴力、教育暴力而已。

真正善于突破暴力束缚的人,是自身早就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了,那些暴力压根伤害不到你了。这就是人生的自由。”
From mp.weixin.qq.com
00
何弦很闲
5天前
1. Early feedback is usually better than late criticism. Delaying the conversation or stringing someone along with indirect feedback won’t make them feel better once the real issue is finally addressed. Nobody likes getting bad news, but everyone appreciates clarity.

2. A simple recipe for finding opportunities:
Be pleasant
Ask questions
Engage daily
It’s hard for a warm and pleasant person who is asking a lot of questions and engaging in their industry daily to not come across interesting opportunities.

from jamesclear.com
00
何弦很闲
6天前
总结得好棒!Mark! //@梁某银: 粗略思考一下,我选择obsidian的原因有这几点:
1,数据完全本地化。有很多笔记软件,我们充其量只是有使用权,最后想要导出反而要开会员花钱什么的,例如印象笔记。而Obsidian完全是文件本位,数据全在用户手里,md格式用记事本也能打开。
2,文件本位。如果你希望你的笔记在30年后还能用,那么它也应该在30年前也能用。这个观点源自Obsidian CEO的文章 stephango.com ,而Obsidian你可以把它理解成md文件的启动器,它只是帮你管理好本地的md文件。
3,高度定制化,可繁可简。obsidian的优秀第三方插件很多,最开始啥都想尝试,但后面就感到乏味,所以还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比较好。例如我用Natural Language Dates单纯是为了输入日期方便,只要按一下@就好。
4,双链功能。这功能有点被说烂了,但它的好处是当我新写一个笔记时,可以看看有哪些反向链接的笔记,也许会发现我过去对这方面有过思考。这时就能提现文件命名为概念的重要性,例如「认知革命」,会比「认知革命的意义」要好得多,因为它会显示所有涵盖「认知革命」的笔记,而「认知革命的意义」就要局限得多。

梁某银: 为什么你不该沉迷知识管理 --- 我曾经特别喜欢看别人的知识管理经验分享,软件之庞杂令人叹为观止,从最开始的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到现在的双链笔记Obsidian、思源笔记、Logseq、Roam,然后是All in One 的线上知识库Notion、我来、flowus、语雀。 同时笔记方法也不断涌现,有卡片笔记法、P.A.R.A知识管理法、原子化笔记等等,随便一搜关键词,就能找到海量信息。 但这非常奇怪,人们对笔记方法的需求,好像是随着互联网兴起而来的。在以前,顶多是谈论康奈尔笔记法,要求记笔记有浓缩有扩展,但现在好多人都变成了知识管理专家,倘若问他们有什么作品,答案往往是知识管理的经验分享。 是的,他们用笔记软件,管理的是一堆「知识管理」知识。 有段时间,我一刷社交媒体或常见网站,都在说知识管理,让我严重信息过载,因为看不过来了。究其原因,我没有这么多知识需要管理,也没有那么多笔记软件要学习。 现在我就选定了一个知识管理方法:INKP笔记法,源自公众号「L先生说」的方法。笔记软件也就一个:Obsidian,本地化的双链笔记软件,手机上会用flomo和微信来收集信息。 当简化我的伪需求后,就再也不为这方面苦恼,对别人的笔记方法也不感到羡慕。因为别人的经验,只适用于他,我生搬硬套过来,肯定水土不服,反而浪费注意力和时间。 而且当把输出作为检验知识管理的标准,就知道只会「知识管理」有多么不靠谱了。 我目前是把公众号作为唯一的输出库,但引用知识库的内容反而少之又少,可见我随大流走了多少弯路。 唯有放弃折腾,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00
何弦很闲
6天前
尝试了群备注,挺好用的。可惜,标签下面不能涵盖微信群。(在调整权限的时候还不小心删掉一些好友,也不记得是谁加不回来了。好尴尬啊) //@顾桃: 1. 利用用户标签进行分组
2. 没用的群退出
3. 有用的群按照程度使用群备注 + 笔记编码
4. 特别有用请置顶(请注意,您的注意力特别珍贵)

何弦很闲: 最近在使用PARA系统整理自己的文件、笔记,在gmail上面用PARA也很方便,但在微信上面怎么使用呢?

00
何弦很闲
6天前
无论是在B站上刷到《是女儿是妈妈》里面的片段,还是在听播客Where Should We Begin里面的咨询案例,我发现一个残酷的情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常常有一方会倾向于评价另外一方,比如《是女儿是妈妈》里面赵小棠被妈妈说叛逆,Where Should We Begin里面丈夫说妻子有angry issue,或者我自己也曾经被周围的人评价脾气不好,小时候也被评价胆小。而通常被评价的人,会内化这种评价,也认为自己就是如此。可是心理咨询师比如Esther Perel却能通过人们的话语中读到更真实的情况。往往评价对方的人的问题更大、控制欲更强。在Where Should We Begin里正是丈夫的冷漠和指责激怒妻子,是妻子愤怒的导火索。更极端地说,正是这些评价者的行为导致了对方的一些反应,但评价者还会指责对方的这些正常反应。常见的情况就是在亲子关系中,家长经常会抱怨孩子的问题,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家长的问题更大。
11
何弦很闲
6天前
时间并不能抚平一切。自我觉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回忆总是和某种情绪有关,我们能记住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却常常不记得上周吃了什么。而没有被解决的情绪负担,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应激反应,我们重复的思维模式,直到显化成身体的疾病。它们成为我们的性格(胆小也许因为曾经受到的惊吓,脾气差,可能因为常常被周围的人PUA。)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