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一个群体里发表意见、想法后被忽略了一次又一次后(不是故意,环境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就会习惯性退缩,然后就什么话都不想说。
曾经时常思考“为何我的想法如此不重要”,也曾试图改变,有些改善,但终究未能根本性攻克心里这个小小的坎。
最近生活的一些变化,让昔日不好的记忆轮流出现,并再次攻击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一段情绪如此低落的时期,好在现在状态开始慢慢恢复,固化了很多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再完全非黑即白,目前在迎接“完全摧毁、再次重建”的过程。
开头类似的小小小插曲还有很多,更年轻的我都选择了不够成熟的方式面对。怎么才算成熟?也许是体面,也许是沉默,也许是直击。我依旧还是会把这些情绪放在心底,只是逐渐能与它们平稳的相处,我不需要改变什么、做什么,身边的朋友也不必再担心“我突然的爆发”。
这应该就是中学课本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毕竟“万事顺意”更多是美好理想,生活大部分是平静。偶有插曲,速速来,慢慢去。生活节奏不能乱,个人状态要稳定。
说回开头的插曲。一个朋友事后主动跟我讲了“不回我背后所谓的客观情况”,随后我俩把这事当“八卦”分享了会儿各自的“情报”。如果放以前,我会卑微又客套的感谢TA。但现在的我明确知道我也是如此珍重TA,无论大事小事,无论若干年,我们应该都能“事事回应彼此”。
曾经试图迎合环境,所幸身边总有人告诉你“不必如此”。小失落不必放大,不同频、同路之人并非不善良。既然选择迈入新阶段,祛敏感,少波动,莫生气。